燥热
(1) 空气湿度小而温度高
(2) 中医病证名。又称“燥火”。因感受燥气,耗伤津液,化热化火所致。症见咽干发热、牙龈肿痛、鼻衄干咳等。治宜清热润燥
⒈ 犹炎热。
引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康濯《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
姜树茂《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⒉ 形容热得难受。
引瞿秋白《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
孟左恭《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
黄裳《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⒊ 形容心情烦躁。
引熊正国《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⒋ 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
引《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王冰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⒌ 指热症。
引清计六奇《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⒍ 指药性燥烈干热。
引宋朱熹《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
热而干燥。
如:「天气燥热」。
热(熱)
⒈ 温度高,感觉温度高,与“冷”相对:热水。热带。灼热。热度。水深火热(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⒉ 身体发烧:热症。
⒊ 使温度升高:热敷。
⒋ 情意深:热心。热情。热忱。热切。热血。热爱。
⒌ 旺、盛:热闹。热潮。热火朝天。
⒍ 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热中。
⒎ 受很多人普遍欢迎、关注的:热销。热门儿。
⒏ 物理学上指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发出的一种能:热能。热力学(研究热能和别种能相互转化的科学)。
⒐ 放射性强:热核武器。
heat、hot、fever、&{ardent}caloric
冷、凉、寒
形声:从灬、执声
hot; heat; fever; restless; z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