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三宥三宥的意思_解释_造句

sān

yòu

三宥

拼音 sān yòu 注音 ㄙㄢ 一ㄡˋ
拼音 sān yòu 注音 ㄙㄢ 一ㄡˋ
结构 (单一结构) (上下结构)
三宥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引证解释:

⒈ 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孔子家语·刑政》:“孔子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
《隋书·刑法志》:“周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沉育《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⒉ 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
《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⒊ 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注:“宥,犹劝也。”
南朝梁萧子云《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

网络解释:

三宥

  • 三宥又称“三侑”。秦代称“三环(读作原)”,汉称“三原中茵古时犯人可以得到宽大处理的三种情况。一是不识,即因不知法而犯罪(一说不识即不审,即因错误而犯,例如将乙当作甲而误杀之);二是过失,即因疏忽大意而犯罪;三是遗忘,即因忘记法律的规定而犯罪。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可以给予赦宥,不追究刑事责任。
  • 字义分解
    读音:sān

    基本字义

    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异体字

    • ?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读音:yòu

    基本字义

    yòu(一ㄡˋ)

    ⒈  宽容,饶恕,原谅:宥罪。宥恕。原宥。宽宥。尚希见宥。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forgive, pardon, indulge

    按照词语首拼查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