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的近义词
词语解释:

本来面目běnlái miànmù

(1) 固有的样子

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狂。——·王守仁《王成文公全书》
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指人本有的心性。

《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箇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亦省作“本面”。 清李颙《学髓》:“水澂则珠自现,心澂则性自朗,故必以静坐为基……虚明寂定为本面。”

⒉ 原来的样子。

宋苏轼《老人行》:“一任秋霜换鬢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明李贽《与周友山书》:“即日加冠畜髮,復完本来面目。”
《红楼梦》第五八回:“他这本来面目极好,倒别弄紧衬了。”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七》:“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国语词典:

佛教用语。指人固有的心性、本分。

网络解释:

成语解释

【解释】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出处】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示例】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鲁迅《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

【近义词】庐山真面目、真相大白

【反义词】涂脂抹粉、乔装打扮、面目全非、耸人听闻、惺惺作态

【语法】本来面目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本来面目

  • 本来面目是一个汉语词语,
  • 拼音是běn lái miàn mù,
  •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事情未改变之前的样子。
  • 按照词语首拼查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