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南诏南诏的意思_解释_造句

nán

zhào

南诏

拼音 nán zhào 注音 ㄋㄢˊ ㄓㄠˋ
拼音 nán zhào 注音 ㄋㄢˊ ㄓㄠˋ
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南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国名。建于盛时,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册封,历十三王,末为贵族郑买嗣所灭。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建于盛唐时,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唐册封,历十三王, 唐末为贵族郑买嗣所灭。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 四川南部、 贵州西部等地。

《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蒙舍詔在诸部南,故称南詔。”
唐白居易《红藤杖》诗:“南詔红藤杖, 西江白首人。”
清赵翼《龙尾关》诗:“缅维天宝年, 南詔早自大。”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 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国语词典: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网络解释:

南诏

  • 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 字义分解
    读音:nán

    基本字义

    nán(ㄋㄢˊ)

    ⒈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⒉  姓。

    其他字义

    nā(ㄋㄚ)

    ⒈  〔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异体字

    • ?
    • ?

    汉英互译

    sou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outh; southern part; southward

    读音:zhào

    基本字义

    诏(詔)zhào(ㄓㄠˋ)

    ⒈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⒉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English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按照词语首拼查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