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
(1) 名义上或形式上存在,但实际上已不存在
⒈ 名义尚存在,实际已消亡。
引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於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宋苏轼《东坡志林·周东迁失计》:“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幽厉,然至于桀紂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
清周亮工《书影》卷六:“今闽中战艘尚有名水车者,然名存实亡矣。”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东北已经沦陷四年多; 华北也早就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不存在。
【解释】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示例】自从日方半途撤走后,这家合资企业已经名存实亡。
【近义词】有名无实、名不副实、徒负虚名、徒有虚名、名过其实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语法】名存实亡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只剩一个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