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胡荽

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 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脾寒疟疾。用石胡荽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痔疮肿痛。用石胡荽捣烂敷贴。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