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后妃二
  孝烈皇后方氏,是明世宗的第三位皇后,江宁人。世宗即位十年,仍没有儿子。大学士张孚敬劝世宗说“:古代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以才多子嗣。陛下正值壮年,为了子嗣之计,应当广求淑女。”世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嘉靖十年(1531),方氏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一起被册封为九嫔,她们头戴九翟冠,身穿大彩鞠衣,被赐给作为九嫔凭信的玉圭,告文封册涂金,规格比皇后降低五分之一。届时,皇上穿戴礼服礼帽祭告太庙,回来后又换上皮弁,亲临华盖殿传下诏令,命大臣行册封礼。册封之后,方氏等跟随皇后到奉先殿朝见皇上。礼成,皇上穿着皮弁,接受百官朝贺,这些都是明代首创的礼制。后来张皇后被废,于是世宗便立方氏为皇后,而封沈氏为宸妃,阎氏为丽妃。按照旧制,册立皇后,只须拜谒内庙就行了,可是现在,皇上却将谒见宗庙的礼仪交付礼臣商议。于是群臣认为天子册立三宫是为了继承宗庙,而《礼经》上又有谒见宗庙的记载。他们便考据《礼经》,参考核对《大明集礼》,草拟礼仪条款呈给皇上。届时,皇上带领方皇后拜谒太庙及世庙。三日之后,颁诏天下。第二天,接受命妇朝见。

  ○孝宗孝康张皇后 武宗孝静夏皇后世宗孝洁陈皇后 张废后 孝烈方皇后孝恪杜太后穆宗孝懿李皇后 孝安陈皇后 孝定李太后神宗孝端王皇后(刘昭妃)孝靖王太后 郑贵妃光宗孝元郭皇后 孝和王太后 孝纯刘太后 李康妃 李庄妃 赵选侍 熹宗懿安张皇后 张裕妃 庄烈帝愍周皇后 田贵妃
  二十一年(1542),宫婢杨金英等图谋弑君叛逆,世宗靠方皇后营救才得以幸免一死,乃将方皇后的父亲泰和伯方锐进爵为侯。当初,曹妃很有姿色,世宗特别宠爱她,将她册封为端妃。那天晚上,世宗夜宿端妃宫,杨金英等人待世宗睡熟之后,用丝带紧勒世宗的脖子,可是误打死结,世宗没有断气。同伙张金莲知道事情没有办成,便跑去报告方皇后,方皇后迅速赶到,解开丝带,世宗才苏醒过来。事后,方皇后命令内监张佐等人搜捕宫女一同治罪,招出杨金英等人想谋害皇上,王宁嫔为主谋。又说,曹端妃虽然没有参与此事,但也知道这一阴谋。当时世宗受到惊吓,病情严重,不能说话,方皇后传达世宗命令,将端妃、王宁嫔及杨金英等人全部在街市上处以磔刑,还诛杀她们的亲属族人十余人。但是端妃确实不知内情,后来,世宗才知道端妃是被冤枉的。

  孝宗孝康皇后张氏,兴济人。父峦,以乡贡入太学。母金氏,梦月入怀而生后。成化二十三年选为太子妃。是年,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帝颇优礼外家,追封峦昌国公,封后弟鹤龄寿宁侯,延龄建昌伯,为后立家庙于兴济,工作壮丽,数年始毕。鹤龄、延龄并注籍宫禁,纵家人为奸利,中外诸臣多以为言,帝以后故不问。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十九日,方皇后去世。世宗下诏说:“皇后当时救朕于危急之中,奉天济难,应按元配皇后的礼仪安葬。”将墓地预名为永陵,谥号孝烈,并亲定谥礼的规格,比以往皇后的谥礼更加隆重。礼成,颁诏天下。等到服丧期满,礼臣请求将方皇后的牌位安放在奉先殿东夹室。世宗说道“:奉先殿的夹室不是正位,可以将皇后附祭于太庙。”于是大学士严嵩等请求在太庙东侧设立方皇后的牌位,居于皇母睿皇后之后,皇后寝藏神主则设帐在宪庙皇祖母之右,以按照附祭于祖婆的礼仪原则。世宗说:“附祭之礼至关重要,岂能将就。皇后不是皇帝,而是与皇帝相配者,配祭自然要有一定的次序,哪有享受祭祀依照这样的礼制,而神主的安放却依照那样的礼制呢?方皇后设祭于仁宗庙中,按照新的次序享受附祭,就在朕的位置之后,不要乱了礼制。”严嵩说道:“按新次序附祭,不是臣下所敢言的,况且阴位不同于阳位。”于是世宗下令暂时将方皇后的神主放在睿皇后的旁边。

  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五年十二月,以寘鐇平,上尊号曰慈寿皇太后。世宗入继,称圣母,加上尊号曰昭圣慈寿。嘉靖三年加上昭圣康惠慈寿。已,改称伯母。十五年复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二十年八月崩,谥曰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合葬泰陵,祔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月,世宗终归还是想将方皇后附祭于太庙,命廷臣再议。尚书徐阶认为不能这么做,给事中杨思忠同意徐阶的意见,其余大臣都不说话。皇上从旁得知当时的情形。等到群臣将商议结果上奏,说:“皇后正位中宫,按礼应当享受附祭,但仓促排列庙次,依臣子之情,不只是不敢,确实是不忍心啊。还是设牌位于奉先殿为宜。”世宗十分震怒。徐阶、杨思忠非常惶恐,说“:周朝建有九庙,天子以三昭三穆设庙祭祀祖先。本朝宗庙制度,同堂异室,与《周礼》不同。而今太庙九室都已排满,如果就圣上自己而论,应当附祭于仁宗的庙,固然不用说,但这是他日皇上子孙之事。臣等听说夏人有五庙,商有七庙,周有九庙。礼制由道义而起,五可以为七,七可以为九,九之外也可以再加。所以臣等请求在太庙及奉先殿各增二室,以附祭孝烈皇后,那么可以不必享祭于仁宗之庙,孝烈皇后可以尽快正南面之位,陛下也可以不必有预先设立空位的麻烦了。”世宗听后说道:“身为大臣,觉得该怎么祧庙怎么附祭,你们据理请求就可以了。如果礼制安排正确,又何必去躲避犹豫这么去做呢?”于是徐阶等再次会同廷臣一起上奏道“:唐、虞、夏有五庙,其祭祀都只限于四世。周朝有九庙,为三昭三穆,但它是兄弟相承,祭祀也不能尽满六世。而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上自己而论,按照礼制应当祧庙于仁宗,孝烈皇后按礼应当附祭。所以臣等请求祧庙于仁宗,附祭孝烈皇后于太庙等九室。”由此呈上祧庙附祭的礼仪条款。

  武宗之崩也,江彬等怀不轨。赖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禁中,迎立世宗,而世宗事后顾日益薄。元年大婚,初传昭圣懿旨,既复改寿安太后。寿安者,宪宗妃,兴献帝生母也。廷和争之,乃止。三年,兴国太后诞节,敕命妇朝贺,燕赉倍常。及后诞日,敕免贺。修撰舒芬疏谏,夺俸。御史朱淛、马明衡、陈逅、季本,员外郎林惟聪等先后言,皆得罪。竟罢朝贺。
  不久,廷臣请求在忌日祭祀,世宗仍对前议耿耿于怀,所以答复说:“孝烈皇后是后立的皇后,她所侍奉的又是外藩入继的皇帝,忌日不祭祀也是可以的。”徐阶等人更加极力请求,世宗说:“不是天子不议礼节。方皇后应当附祭于太庙,排列在朕的庙室之后,礼官对我说今天安排不太合适,这不过是空口说好话以惑众听罢了。”因而对严嵩等人说道:“礼官听从我的话,是很勉强的。既然他们不忍让皇后附祭于仁宗庙里,只有暂且将皇后的神主安放在其他庙室,将来再由大臣们去商议处理吧。皇后的忌日且下令以一杯酒祭奠,也不至于伤了感情。”于是礼臣不再敢言,只是请求按照皇上的命令行事,世宗这才表示同意。两年之后,杨思忠因上贺表时触犯忌讳,被处以杖责和削除官籍的惩罚。隆庆初年,方皇后与孝洁皇后在同一天被上尊谥号为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方皇后的神主被移至弘孝殿。

  初,兴国太后以藩妃入,太后犹以故事遇之,帝颇不悦。及帝朝,太后待之又倨。会太后弟延龄为人所告,帝坐延龄谋逆论死,太后窘迫无所出。哀冲太子生,请入贺,帝谢不见。使人请,不许。大学士张孚敬亦为延龄请,帝手敕曰:“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孝宗皇帝守高皇帝法。卿虑伤伯母心,岂不虑伤高、孝二庙心耶?”孚敬复奏曰:“陛下嗣位时,用臣言,称伯母皇太后,朝臣归过陛下,至今未已。兹者大小臣工默无一言,诚幸太后不得令终,以重陛下过耳。夫谋逆之罪,狱成当坐族诛,昭圣独非张氏乎?陛下何以处此!”冬月虑囚,帝又欲杀延龄,复以孚敬言而止。亡何,奸人刘东山者告变,并逮鹤龄下诏狱。太后至衣敝襦席藁为请,亦不听。久之,鹤龄瘐死。及太后崩,帝竟杀延龄,事详《外戚传》。
  孝定李太后是神宗的生母,氵郭县人。她侍奉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1567)三月,她被封为贵妃,生下神宗。神宗即位,为她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按照旧制,天子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的,则加上徽号以示区别。当时,大监冯保想讨好贵妃,因此以并尊两太后为名,暗示大学士张居正交付廷臣商议,尊皇后为李太后,尊贵妃为慈圣皇太后,皇后与贵妃两人便开始没有区别了。仁圣皇太后住在慈庆宫,慈圣皇太后住在慈宁宫。张居正请求仁圣皇太后看护皇上的起居,乃迁居乾清宫。

  武宗孝静皇后夏氏,上元人。正德元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上尊称曰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崩,合葬康陵,祔庙。初,礼臣上丧仪,帝曰:“嫂叔无服,且两宫在上,朕服青,臣民如母后服。”礼部尚书夏言曰:“皇上以嫂叔绝服,则群臣不敢素服见皇上,请暂罢朝参。”许之。已而议谥,大学士张孚敬曰:“大行皇后,上嫂也,与累朝元后异,宜用二字或四字。”李时曰:“宜用八。”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韬等曰:“均帝后也,何殊!”言集众议,因奏曰:“古人尚质,谥法简,称其行,后人增加,臣子情也。生今世,宜行今制。大行皇后宜如列圣元后谥,二四及八,于礼无据。”帝不从,命再议。群臣请如孚敬言。帝曰:“用六,合阴数焉。”于是上谥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十五年,帝觉孚敬言非是,敕曰:“孝静皇后谥不备,不称配武宗。乃改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李太后管教皇上相当严格。神宗有时不愿读书,李太后便马上将他召来,让他长时间罚跪。每次神宗在经筵听儒臣讲授完毕,李太后总是让神宗在她面前模仿讲臣复述所讲内容。凡到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时就来到神宗的住处,招呼道“:皇上应该起来了。”下令左右扶皇上起来坐下,取水为他洗脸,然后领着皇上乘车而出。神宗侍奉太后惟命恭谨,而那些奉太后之旨的宦官们,往往对他过分挟持管束。有一次,神宗在西城曲宴上喝多了酒,命内侍唱新曲给他听,内侍推辞说不会,神宗便取剑要杀内侍,幸亏左右加以劝解,才取笑割去内侍的头发。第二天,李太后听说此事,传话给张居正,让他上疏切谏,并令他为皇上起草罪己御札。又将皇上召来罚跪,一一列举他的过错,神宗哭着请求以后改过才算了结。万历六年(1578),神宗大婚,李太后将返回慈宁宫,她嘱咐张居正道:“我不能再早晚照护皇上了,先生亲受先帝的托付,望每天早晚都能对皇上有所教诲,不负先帝对你的信赖。”三月,加上李太后尊号为宣文。十年加上尊号明肃。十二年,李太后同仁圣太后一起拜谒天寿山陵园。二十九年,再加李太后尊号贞寿端献。三十四年,又加上尊号恭熹。四十二年二月,李太后去世,被上尊谥号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于昭陵,另在崇先殿祭祀。

  世宗孝洁皇后陈氏,元城人。嘉靖元年册立为皇后。帝性严厉。一日,与后同坐,张、方二妃进茗,帝循视其手。后恚,投杯起。帝大怒。后惊悸,堕娠崩,七年十月也。丧礼从杀。帝素服御西角门十日,即玄冠玄裳御奉天门,谥曰悼灵,葬袄儿峪。葬之日,梓宫出王门,百官一日临。给事中王汝梅谏。不听。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议请改谥。时帝意久释矣,乃改谥曰孝洁。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祔庙。若遵遗制祔孝烈,则舍元配也,若同祔,则二后也。大行皇帝升祔时,宜奉孝洁配,迁葬永陵,孝烈主宜别祀。”报可。隆庆元年二月上尊谥曰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李太后性情严明。万历初年的政务,虽委任张居正,但综核名实,国家近于富强,李太后之功居多。光宗还未被册立为太子时,给事中姜应麟等上疏请求册封太子而被贬谪,李太后听说之后很不以为然。有一天,神宗到慈宁宫陪侍太后,太后便问他不册立太子的原因。神宗回答:“他是都人之子。”太后大怒道“:你也是都人之子。”神宗听后惶恐不已,跪伏在地上不敢起来。原来后宫中叫宫女为“都人”,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所以她才会这么恼怒。光宗因此才得以立为太子。群臣请求让福王前往藩地,且行程已定,其生母郑贵妃想将出发日期推迟一年,以给李太后祝寿为理由。李太后说道“:我的儿子潞王也可以来京拜寿吗?”郑贵妃听她这么说,才不敢留住福王。御史曹学程因为进言而被判死罪,李太后怜惜他的母亲年老,为他在皇上面前讲情,将他免罪释放。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李太后家人曾经犯有过失,她便命宦官前去列举其过,而将有罪家人依法处置。不过太后十分信奉佛教,在京城内外多处建造庙宇,动辄耗费巨万,神宗也出资无数帮助修建。张居正在世时,曾经为此进谏劝阻,但没有被太后采纳。

  废后张氏,世宗第二后也。初封顺妃。七年,陈皇后崩,遂立为后。是时,帝方追古礼,令后率嫔御亲蚕北郊,又日率六宫听讲章圣《女训》于宫中。十三年正月废居别宫。十五年薨,丧葬仪视宣宗胡废后。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