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

  庾悦 王诞 谢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庾悦字仲豫,颍川鄢陵人。曾祖庾亮,是晋朝的太尉。祖父庾羲,是晋朝的吴国内史。父亲庾准,是晋朝的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庾悦,字仲豫,颍川焉陵人也。曾祖亮,晋太尉。祖羲,吴国内史。父准, 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悦少为卫将军琅邪王行参军、司马,徙主簿,转右长史。桓 玄辅政,领豫州,以悦为别驾从事史,迁骁骑将军。玄篡位,徙中书侍郎。高祖定 京邑,武陵王遵承制,以悦为宁远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以病去职。镇军府 版咨议参军,转车骑从事中郎。刘毅请为抚军司马,不就。迁车骑中军司马。从征 广固,竭其诚力。
  庾悦年轻时当卫将军琅王牙王的行参军、司马,又转任主簿,后又转任右长史。桓玄辅佐晋朝,兼任豫州刺史,用庾悦当别驾从事史。庾悦又迁任骁骑将军。桓玄篡位,庾悦转任中书侍郎。高祖平定京城,武陵王司马遵承接朝廷命令,以庾悦为宁远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因病离职。

  卢循逼京都,以为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汝南颍川司州之恆农扬州之松滋六郡 诸军事、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从东道出鄱阳。循遣将英纠千余人断五亩峤,悦破 之,进据豫章,绝循粮援。
  镇军府又任命庾悦为谘议参军,再转任车骑从事中郎。刘毅请庾悦当抚军司马,庾悦没有就任。他又迁任车骑中军司马,随同高祖征讨广固,竭尽全力。卢循进逼京城,高祖用他当督江州、豫州西阳、新蔡、汝南、颍川、司州的恒农、扬州的松滋六郡诸军事、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从东路到鄱阳。卢循部将英纟斗带一千多人截断五亩峤,庾悦击败他们,前进占据豫章,断绝了卢循的粮食道路。

  初,毅家在京口,贫约过常,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时悦为司徒右长史, 暂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东堂。毅已先至,遣与悦相闻,曰:“身久踬顿,营一游 集甚难。君如意人,无处不可为适,岂能以此堂见让。”悦素豪,径前,不答毅语。 众人并避之,唯毅留射如故。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俄顷 亦退。毅又相闻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悦又不答。
  当初刘毅家在京口,非常贫穷,常常和乡亲士族人士一起到东堂射覆。当时庾悦当司徒右长史,暂时到京口,邀请兖州府的将吏一起从东堂出来。刘毅走在前面,派人告知庾悦,并说:“我好久以来一直很困顿,想弄一个游集地方也很难。先生是大红人,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行娱乐,我希望能把这个射堂让给我。”庾悦一向奢豪大方,这时只向前走,根本不回答刘毅的话。众人都避开庾悦,只有刘毅继续射覆。庾悦的酒席办得很丰盛,但没有叫刘毅。刘毅也不离开,庾悦很不快活,过一会儿自动退走。刘毅又派人对庾悦说:“我今年没有吃过子鹅,也许你能把剩余的烤肉赐给我吃。”庾悦又不答应。卢循平定后,刘毅请求当都督江州军事,因为江州是内地,应该以治理百姓为务,不应设立军府,上表陈述说:“我听说天道有时盈满、有时虚空,循环不已。政治则有时增加,有时减损,是它的特点。时代不好而政治不改革,人民凋零而事务不减,便无法诊救已危险的疾病,挽留将死去的人民。近来祸乱常常爆发,干戈不停。江州这么一小块地盘,正位于朝廷和叛军的中间,力量弱小,人民低劣,但是偷运财物不止。从桓玄以来,加以驱使逼迫毁坏,以至男儿不被豢养,女子没有匹偶,百姓逃亡东西,躲避到深远的山区和水泽。如果不是财尽力竭,是不会到这步田地的。如果不善心抚慰,有所改革,那么就只能留下遗民的哀叹,这种情况必然会重新出现。我偶然错被任为统督职务,非常同情这里人民的遭遇。况且设立官职,军务和政务分开进行处理,治理人民以安定为主,开展军事以完成事务为重。如今军政统一兼任,大概是暂时的措施。因袭一久,于是变成了老规矩。江州在国家腹心地区,连接扬州和豫州,屏障和防护的设置,确实是重复了。当年胡人侵扰,纵马江边,抵抗他们的措施,大约出于权宜之计。以温峤那么明达的人物,大小事都由自己决定,仍觉得那种弊端很多,谈这个问题时很详细。今日江东区区小块土地,户口不满几十万,地不过几千里,但统治的官府林立,没有减损。从大范围讲,确实是国家的耻辱。况且江州地方没有军队,但是军府仍然摆在那里,文武将吏,用费不少,这怎么是经营国家的好政策,扬汤去火,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呢?此州与长江相连,人民户口不多,加上驿亭艰险而远隔,转运往返,常常有浪费的。这不是因地制宜,消除弊端的办法。我认为应该解除军府,政务州府移到豫章(今南昌),那里正处在十郡的中央。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几年时间,就可以恢复生气。而且属县经济困难,也应该合计。而劳役征调和送迎公务,使人民不得休养,我认为应该随机减损,以缩小公用经费。刺史庾悦,从赴任州的长官以来,很有同情百姓的善心。但是纲经不明,自然不是轻易能整治的。寻阳接近蛮人地区,应该有兵防守,可以就州府的一千兵士,帮助郡城的戍守工作。”于是朝廷解除庾悦的都督和将军职务,以刺史的身份移镇豫章。刘毅以亲信部将赵恢带一千兵士守卫寻阳。建威军府的三千人都配到刘毅的军府中。刘毅的符令很严厉,多次侮辱庾悦。庾悦很不得意,背上长了大疮,到豫章几天便死了,当年三十八岁。被追认为征虏将军。又因为广固的战功,被追封为新阳县五等男。

  卢循平后,毅求都督江州,以江州内地,治民为职,不宜置军府,上表陈之曰: “臣闻天以盈虚为道,治以损益为义。时否而政不革,民凋而事不损,则无以救急 病于已危,拯涂炭于将绝。自顷戎车屡驾,干戈溢境,江州以一隅之地,当逆顺之 冲,力弱民慢,而器运所继。自桓玄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 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单力竭,无以至此。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 遗之叹,奄焉必及。臣谬荷增统,伤慨兼怀。夫设官分职,军国殊用,牧民以息务 为大,武略以济事为先。今兼而领之,盖出于权事,因藉既久,遂为常则。江州在 腹心之中,凭接扬、豫籓屏所倚,实为重复。昔胡寇纵逸,朔马临江,抗御之宜, 盖出权计。以温峤明达,事由一己,犹觉其弊,论之备悉。今江右区区,户不盈数 十万,地不逾数千里,而统司鳞次,未获减息,大而言之,足为国耻。况乃地在无 军,而军府犹置,文武将佐,资费非一,岂所谓经国大情,扬汤去火者哉。其州郡 边江,民户辽落,加以邮亭嶮阔,畏阻风波,转输往还,常有淹废;又非所谓因其 所利,以济其弊者也。愚谓宜解军府,移治豫章,处十郡之中,厉简惠之政,比及 数年,可有生气。且属县凋散,亦有所存,而役调送迎,不得休止,亦谓应随宜并 减,以简众费。刺史庾悦,自临州部,甚有恤民之诚,但纲维不革,自非纲目所理。 寻阳接蛮,宜有防遏,可即州府千兵,以助郡戍。”于是解悦都督、将军官,以刺 史移镇豫章。毅以亲将赵恢领千兵守寻阳,建威府文武三千悉入毅府,符摄严峻, 数相挫辱。悦不得志,疽发背,到豫章少日卒,进年三十八。追赠征虏将军。以广 固之功,追封新阳县五等男。
  王诞字茂世,琅王牙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堂兄。祖父王恬,官至中军将军,父亲王混官至太常。

  王诞,字茂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兄也。祖恬,中军将军。父混,太常。 诞少有才藻,晋孝武帝崩,从叔尚书令珣为哀策文,久而未就,谓诞曰:“犹少序 节物一句。”因出本示诞。诞揽笔便益之,接其秋冬代变后云:“霜繁广除,风回 高殿。”珣嗟叹清拔,因而用之。袭爵雉乡侯,拜秘书郎,琅邪王文学,中军功曹。
  王诞年轻时很有才华。晋朝孝武帝逝世,堂叔尚书令王王旬写哀悼文,好久都未写成功,便告诉王诞:“犹少序节物一句。”于是拿出文章给王诞看。王诞提笔加了一句,接王王旬文中的“秋冬代变”后写道:“霜繁广除,风回高殿。”王王旬叹赏这句非常清丽秀拔,于是用了它。王诞继承雉乡侯,拜任秘书郎、琅王牙王文学、中军功曹。

  隆安四年,会稽王世子元显开后军府,又以诞补功曹。寻除尚书吏部郎,仍为 后军长史,领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龙骧将军、琅邪内史,长史如故。诞结事 元显嬖人张法顺,故为元显所宠。元显纳妾,诞为之亲迎。随府转骠骑长史,将军、 内史如故。元显讨桓玄,欲悉诛桓氏,诞固陈修等与玄志趣不同,由此得免。修, 诞甥也。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又言修等得免之由,乃徙诞广州。
  隆安四年(400),会稽王的世子司马元显设置后军府,又用王诞补任功曹。不久又拜任尚书吏部郎,同时还当后军长史,兼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任龙骧将军、琅王牙内史,长史还照旧。王诞结交司马元显的宠人张法顺,所以也被司马元显所宠爱。司马元显娶小老婆,王诞为他迎亲。又随同本府转任骠骑长史,将军、内史还照旧。元显讨伐桓玄,想杀掉所有姓桓的人。王诞反复地陈说桓修和桓玄志趣不同,因此桓修等免除灾难,桓修是王诞的外甥。到桓玄得势时,王诞将被杀,桓修又为王诞求情,陈说自己之所以活下来的原因。于是把王诞迁到广州。卢循据有广州,用王诞当他的平南府长史,很重视他。王诞久客异乡,想回到内地,于是游说卢循说:“下官流落在这里,承蒙你的特别看待。义士感激知已之人,我确实想报答于你。我本来不知军事,在此地没有什么用处。一向被刘裕所熟知,情谊不浅。如果我能回到北方,必定会得到他的信任。公私之际,我一定想法报答你的厚恩,总比把我留在这里徒然浪费岁月强得多。”卢循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当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也被卢循强迫留在身边。王诞又说:“将军今日留下吴公,于公于私都没有好处。孙伯符难道不想留下华子鱼吗?只因一土不容二王罢了。”于是王诞和吴隐之都得以回到北方。

  卢循据广州。以诞为其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诞久客思归,乃说循曰:“下 官流远在此,被蒙殊眷,士感知己,实思报答。本非戎旅,在此无用。素为刘镇军 所识,情味不浅,若得北归,必蒙任寄,公私际会,思报厚恩,愈于停此,空移岁 月。”循甚然之。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亦为循所拘留,诞又曰:“将军今留吴公,公 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于是诞及隐之并得还。
  他回来便被任为员外散骑常侍,还未拜任,高祖便请他当太尉谘议参军,转任长史。王诞忠心侍奉刘裕,日夜不松懈。高祖很信任依仗他,北伐广固的时候,王诞兼任齐郡太守。卢循从蔡州南逃,刘毅坚决请求追击,高祖犹豫不决。王诞私下对高祖说:“主公已经平定广固,再灭卢循可说是功高盖世,勋业无比。如此大权威怎么能让别人分享呢?刘毅和主公同时以布衣崛起,只不过一时相互推让而已。如今他既然已失败过一次,不应该再叫他立功勋。”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义熙七年(411),以王诞为吴国内史,母亲去世,他辞了职。高祖征讨刘毅,起任他为辅国将军。王诞坚决辞让将军称号,穿着丧服随从征讨。当时诸葛长民代管太尉留府事务,心中不安,高祖也很担心诸葛长民。刘毅平定后,王诞请求率先东下。高祖说:“诸葛长民似乎有猜疑的心思,你怎么能轻易东下。”王诞说:“诸葛长民知道我很得主公的垂青,今日我独身先到,必定以为没有什么事,正可以稍稍安定他的心绪。”高祖笑着说:“你真比贲和育还胆大啊!”于是王诞先回。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 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卢循自蔡洲南走,刘毅固求追讨,高 祖持疑未决,诞密白曰:“公既平广固,复灭卢循,则功盖终古,勋无与二,如此 大威,岂可余人分之。毅与公同起布衣,一时相推耳。今既已丧败,不宜复使立功。” 高祖从其说。七年,以诞为吴国内史。母忧去职。高祖征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 固辞军号,墨绖从行。时诸葛长民行太尉留府事,心不自安,高祖甚虑之。毅既平, 诞求先下,高祖曰:“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 眄,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高祖笑曰:“卿勇过贲、育 矣。”于是先还。九年,卒,时年三十九。以南北从征,追封作唐县五等侯。子诩, 宋世子舍人,早卒。
  九年(413),王诞去世,当年三十九岁。因为南北两次随军征讨,被追封为作唐县五等侯。他的儿子王诩,当宋国的世子舍人,早死。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从叔父也。名与高祖同讳,故称字。祖据,太 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 辅国参军事。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 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桓玄诛元显,见景仁,甚知之,谓四坐曰:“司马庶 人父子云何不败,遂令谢景仁三十方作著作佐郎。”玄为太尉,以补行参军,府转 大将军,仍参军事。玄建楚台,以补黄门侍郎。及篡位,领骁骑将军。景仁博闻强 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 散从,而使景仁陪辇。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