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九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以屠羊为业,力敌数人,善用槊。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 每遇攻城,召人为梯头,从简多应募焉,庄宗为其勇,擢领帐前亲卫兼步军都指挥 使。一日,庄宗领大军与梁军对阵,登高丘而坐,敌人有执大帜扬其武者,庄宗指 之谓左右曰:“猛士也。”从简曰:“臣为大王取之。”庄宗虑其不捷,不许。从 简退,乃潜领十数骑挺身而入,夺帜以归,万众鼓噪,庄宗壮之,锡赉甚厚。又尝 中箭而镞入于骨,使医工出之,以刃凿骨,恐其痛也,良久未能摇动。从简嗔目谓 曰:“何不沈凿?”洎出之,左右无不恻然,从简颜色自若,其勇壮皆此类也。从 简所为多不法,庄宗以其战斗多捷,常屈法赦之。赐姓,名曰绍琼。后加竭诚匡国 功臣,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景州刺史,历洺州团练使。及梁平,典蔡 州。同光四年,授许州节度使,会庄宗晏驾,未及赴镇而止。明宗登极,例复本姓, 历麟、汝、汾、金四州刺史。《北梦琐言》云:明宗尤恶贪货,面戒汝州刺史苌从 简,为其贪暴。应顺初,举军伐凤翔,从简亦预其行,会军变,乃东还。道遇张廷 蕴,为廷蕴所执,送于末帝。末帝数之曰:“人皆归我,尔何背我而去也?”从简 曰:“事主不敢二心,今日死生惟命。”末帝释之。清泰二年,授颍州团练使。高 祖举义,末帝将议亲征,诏赴阙,充副招讨使,随驾至孟津,除河阳节度使。及赵 延寿军败,断浮桥归洛,留从简守河阳。高祖自北而至,从简察军情离散,遂渡河 迎谒高祖。天福元年十二月,授许州节度使,改赐推忠佐运保国功臣。二年秋,移 镇徐州。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进封开国公,食邑至一千五百户。受 代归阙,授左金吾卫上将军。
  苌从简,陈州人。世代以宰羊为业,力气胜过几个人,善于使用长槊。开始时事奉后唐庄宗担任小校,每当碰上攻城,召人搭人梯,苌从简总是应召,庄宗认为他勇敢,提拔他统领帐前亲军卫士兼步军都指挥使。一天,庄宗统领大军与梁朝军队对阵,登上高丘坐观战况,敌军中有位挥舞着大旗耀武扬威,庄宗指着对左右说:“这才是猛士啊。”苌从简说“:我替大王去抓来。”庄宗怕他不能获胜,没有答应。苌从简退下来,便暗地里带着十几个骑兵挺身而出,夺得敌旗而回,万众欢呼呐喊,庄宗认为他勇壮,赏赐物品很是丰厚。他曾经被箭射中,箭镞射进骨头之中,医工为他取出箭镞时,要用刀凿击骨头,担心他疼痛难忍,好久不敢动作。苌从简..目对医工说“:为什么不重重地凿?”取出箭镞之后,左右人等无不心惊,而苌从简脸色自如,他的勇壮便是这样。

  从简性忌刻而多疑,历州镇凡十余,所在竖棘于公署,才通人行,左右稍违足 而忤,即加鞭笞,或至杀害,其意不可测,吏人皆侧行。其烦苛暴虐,为武臣之最。 六年秋,随驾幸鄴都,遇疾请告,寻卒于乡里,年六十五。赠太傅。
  苌从简做事多行不法,庄宗因他屡立战功,经常屈法赦免他,赐给李姓,赐名绍琼。后又加封竭诚匡国功臣名号,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景州刺史,历任氵名州团练使。当梁朝建立后,主管蔡州。同光四年(926),任许州节度使,遇上庄宗去世,没来得及赴任而作罢。明宗即位,仍旧恢复他的本姓,历任麟、汝、汾、金四州刺史。应顺初年,朝廷起兵讨伐凤翔,苌从简也参与了这次行动,碰上军队发生变故,便向东返回。在途中遇上张廷蕴,被张廷蕴抓获,送给唐末帝处罚。末帝指责他说“:大家都归服我,你为什么背叛我离去?”苌从简说:“服事君主不敢有二心,今天生死唯命是从。”末帝释放了他。清泰二年(935),任颍州团练使。

  潘环,字楚奇,洛阳人也。父景厚,以环贵,授左监门上将军致仕。环少以负 贩为业,始事梁邢州节度使阎宝,为帐中亲校。及庄宗定魏博,移兵攻邢,宝遣环 间道驰奏于梁,梁末帝用为左坚锐夹马都虞候,累迁左雄威指挥使。时梁人与庄宗 对垒于河上,环每预战,先登陷敌,金疮遍体。《玉堂闲话》云:潘环常中流矢于 面,骨衔其镞,故负重伤。医疗至经年,其镞自出,其疮成漏,终身不痊。庄宗知 其名,及平梁,命典禁军。同光中,从明宗北御契丹,鄴军之乱,从明宗入洛。天 成初,授棣州刺史。会定州王都反,朝廷攻之,以环为行营右厢步军都指挥使。贼 平,改易州刺史、北面沿边都部署,后移刺庆州。受代归阙,明宗召对,顾侍臣曰: “此人勇敢,少能偕者。”寻除宿州团练使。清泰中,移耀州。天福中,预平范延 光,授齐州防御使。四年,升金州为节镇,以环为节度使,久之,入为左神武统军。 开运初,契丹入寇,王师北征,以环为北面行营步军左厢排阵使,预破契丹于阳城。 军回,授澶州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太傅。三年,罢镇归阙,俄受诏洛京巡检。其年 冬,契丹入汴,署刘晞为西京留守,环乞罢巡警,闲居洛阳。遇河阳军乱,晞出奔, 未几,蕃将高牟翰以兵援晞入于洛,虑环有变,乃害之,尽取其家财。《通鉴》云: 晞疑环构其众逐己,使牟翰杀之。汉高祖至京,赠太尉。
  晋高祖反抗朝廷时,末帝将商讨亲征事宜,诏令他回朝,任副招讨使,随末帝到达孟津,任河阳节度使。当赵延寿军队战败,末帝毁断浮桥回到洛阳,留苌从简驻守河阳。晋高祖从北面来到,苌从简看到军心涣散,于是渡过黄河迎拜高祖。天福元年(936)十二月,任许州节度使,改赐推忠佐运保国功臣。二年秋天,移镇徐州。三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进封开国公,食邑达到一千五百户。退职回到京城,任命为左金吾卫上将军。

  环历六部两镇,所至以聚敛为务。在宿州时,有牙将因微过见怒,环绐言笞之, 牙校因托一尼尝熟于环者,献白金两铤。尼诣环白牙校饷钅敖脚两枚,求免其责, 环曰:“钅敖本几脚?”尼曰:“三脚。”环复曰:“今两脚能成钅敖乎?”尼则 以三数致之,当时号环为“潘钅敖脚”。
  苌从简生性嫉妒刻薄而又猜忌多疑,历任十几个州镇,所任之所设立棘刺在公署两侧,仅让刚刚能通过行人,左右人等稍有违忤,就加以鞭打,或至被杀害,他的心意深不可测,官吏都小心翼翼地走路。他的烦重苛政暴虐无比,为武臣之最。六年秋天,随高祖幸临邺都,因病告假,不久在乡下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傅。

  方太,字伯宗,青州千乘人也。少隶本军为小校,尝戍登州,劫海客,事泄, 刺史淳于晏匿之,遇赦免。事定州节度使杨光远,光远领兵赴晋阳。本州军乱,太 与马万、卢顺密等擒之,使太缚送至阙。寻从杜重威破张从宾于汜水,以功除赵州 刺史。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鄴,移刺莱州,迁安州防御使。从少帝幸澶州,与契丹 战于戚城,中数创,改凤州防御使,行至中途,迁河阳留后,移邢州留后。契丹入 汴,伪命遥领洋州节度使,充洛京巡检,与前洺州团练使李琼俱至郑州,其屯驻兵 士迫请太在城巡检,以备外盗,号为“郑王”。时有嵩山贼帅张遇,领众万余,于 僧众得梁朝故嗣密王硃乙,遂推为天子,取嵩山神冠冕之服以衣之。张遇以其众攻 郑州,太与李琼击之,贼众败走,琼中流矢而死。太乃括率郡中财物以赏军士,因 诱之欲同西去,其众不从,太乃潜奔于洛阳。《通鉴》云:戍兵既失太,反谮太于 契丹,云胁我为乱。太遣子师朗自诉于契丹,契丹杀之。及刘晞南走许州,太杀晞 牙校李晖,入河南府行留守事。既而嵩山贼帅张遇杀嗣密王,传首于太,悬于洛市。 又有伊阙贼帅自称天子,领众万余,将入洛城,集郊坛之上,太率兵数百人逆击, 破之,贼众遂溃。《通鉴考异》引实录《方太传》云:刘禧走许田,复有颍阳妖巫, 姓硃,号嗣密王,誓众于洛南天坛,号万余人。太帅部曲与朝士辈虚张旗帜,一举 而逐之,洛师遂安。河阳武行德遣使召太,诈言欲推之为帅,寻为行德所害。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祖父刘信,追赠太子少保。父亲刘瑜,追赠太子少师。后梁贞明初年,张万进统帅兖州,刘处让服侍他,担任亲校。张万进据城反叛时,后梁派大将刘寻阝讨伐他。当时唐庄宗驻军在麻口渡,张万进秘密派刘处让向庄宗请求军队援救。庄宗没有马上答应他。他便在军门割下自己耳朵说“:主帅处在危难之中,让我告请援救,如果不能请到援军,就是死又怎能回避。”庄宗认为他义气,准备率军渡河援救,突然听说城池已被攻破才作罢,因亲书诏令任刘处让为行台左骁卫将军,不久改任客省副使。

  何建,其先回鹘人也,代居云、朔间。祖庆,父怀福,俱事后唐武皇为小校。 建少以谨厚隶于高祖帐下,以掌厩为役,及即位,累典禁军,《九国志》云:重建 初事晋祖为奉德马军都指挥使。遥领欢、睦二郡。天福中,自曹州刺史迁延州兵马 留后,寻正授旄钺。《九国志》云:延州节度使丁审琪残暴贪冒,蕃部苦之。重建 以所部兵攻其城,审琪遁去,晋祖即以重建权节度兵马留后,下车谕以威福,边民 安堵,就加彰武军节度使。数年之间,历泾、邓、贝、澶、孟五镇节度使,《九国 志》云:皆以廉俭简易称。累官至检校太傅。开运三年,移镇秦州。是冬,契丹入 汴,其主遣人赍诏以赐建,建愤然谓将吏曰:“吾事石氏二主,累拥戎旃,人臣之 荣,亦已极矣。今日不能率兵赴难,岂可受制于契丹乎!”即遣使赍表与其地送款 于蜀,孟昶待之甚厚,伪加同平章事,依前秦州节度使。《九国志》云:时固镇与 凤州未平,重建悉经略讨平之。岁余,移阆州保宁军节度使,《九国志》云:昶大 举兵北伐,遣张虔钊出大散关,以重建为招讨使,由陇州路以进师,无功而还。加 伪官至中书令,后卒于蜀。
  后梁平定后,刘处让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多次领兵都符合皇帝意旨。天成初年,改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原职依旧不变。一年多后,任引进使。长兴三年(932),转任检校司空、左威卫大将军,职位又与原先一样。四年,西川孟知祥专横跋扈,不进朝贡,朝廷正从事怀柔政策,便派刘处让担任告国信使,回复王命后,转任检校司徒。应顺初年,任忻州刺史、检校太保,兼西北面都计度使,以防范北方寇贼。清泰二年(935),入朝担任左骁卫大将军。三年夏天,魏博屯将张令昭驱逐他的统帅据城反叛,朝廷命令范延光率军讨伐,任命刘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

  张廷蕴,字德枢,开封襄邑人也。祖立,赠骁卫将军。父及,赠光禄大夫。廷 蕴少勇捷,始隶宣武军为伍长,唐天复中,奔太原,武皇收于帐下为小校。及庄宗 救上党,战柏乡,攻蓟门,下邢、魏,皆从之。后战于莘县及胡柳陂,继为流矢所 中,金疮之痕,盈于面首。庄宗宠之,统御营黄甲军,常在左右,累加检校兵部尚 书、帐前步军都虞候,充诸军濠寨使。同光初,从明宗收汶阳,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充魏博三城巡检使。时皇后刘氏在鄴,每纵其下扰人,廷蕴多斩之,闻者壮焉。梁 平,承诏入觐,改帐前都指挥使兼左右羽林都虞候。会潞州李继韬故将杨立婴城叛, 诏遣明宗为招讨使,元行钦为都部署,廷蕴为前锋。军至上党,日已暝矣,憩军方 定,廷蕴首率劲兵百余辈,逾洫坎城而上,守陴者不能御,寻斩关延诸军入焉。明 宗、行钦达明而始至,其城已下,明宗甚慊之。军还,改左右羽林都指挥使,加检 校司空,行申州刺史。同光末,从皇子魏王继岌伐蜀,授行营中军都指挥使。蜀平, 明宗嗣位,迁怀州刺史,赐竭忠建策兴后功臣,加检校司徒。旋移金州防御使,加 检校太保,继授颍州团练使、沿淮招安使。应顺中,转陇州防御使。清泰中,进封 清河郡公。高祖即位,入为右龙武统军,迁绛州防御使。少帝嗣位,领左军卫上将 军,加特进。开运三年冬,以老病求归于宋城,明年卒于家,时年六十九。
  晋高祖在太原立国后,刘处让跟随到达洛阳,于是任他为宣徽北院使。天福二年(937),改任左监门卫上将军,兼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占据邺城时,高祖命宣武军节度使杨光远率兵讨伐,当时刘处让奉诏与杨光远共同参与商讨军政事务。碰上张从宾在河阳兴兵作乱,刘处让从黎阳分兵讨伐袭击,张从宾被平定后,刘处让又与杨光远一起进攻邺城。四年冬天,范延光准备归顺朝廷,但还有些迟疑,刘处让首先进入邺城,用前途祸福来告谕他,范延光才投降,刘处让因功加封为检校太傅。

  廷蕴所识不过数字,而性重文士。下汶阳日,首获郓帅戴思远判官赵凤,讯之 曰:“尔状貌必儒人也,勿隐其情。”凤具言之,寻引荐于明宗,明宗令送赴行台, 寻除凤翰林学士。及凤入相,颇与廷蕴相洽,数言于近臣安重诲,重诲亦以廷蕴苦 战出于诸将之右,力保荐之。明宗以廷蕴取潞之日,不能让功于己,故恆蓄宿忿, 至使廷蕴位竟不至方镇,亦命矣夫!廷蕴历七郡,家无余积,年老耋期,终于牖下, 良可嘉也。
  在此之前,桑维翰、李崧兼任枢密使,刘处让认为从庄宗以来,枢密使很少有宰臣兼任的,因此萌生了谋取枢密使一职的动机。到杨光远讨伐邺城时,军机大事,高祖常命刘处让宣布传达。当时杨光远依仗军权,多超越本份上奏论事,高祖只是应付敷衍而已,杨光远对此感到不满,曾多次与刘处让私下谈到这。刘处让告诉他说:“这不是圣上的旨意,都是出自桑维翰等的意思。”等到杨光远入朝进见,便在高祖面前谈到执政的过失,高祖知道他的用意,不得已罢免了桑维翰等的枢密使职,任命刘处让为枢密使。当时刘处让每次敷陈奏章,高祖大多认为不符合自己的旨意,碰上刘处让服继母的丧事,高祖便提议废除枢密使一职,枢密院诸事一并委任宰相分别判理。刘处让居丧一周年后,回到朝廷,被任为彰德军节度使,澶、卫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长子光被,历通事舍人。
  刘处让勤于公务,孜孜不倦于治理,领导官吏百姓不致苛刻严格,人们感到很方便,高祖幸临邺都时,刘处让竭尽全家资财贡奉,以至于柴米油盐这样细微的东西,全都供应。天福六年(941),任右金吾卫上将军,刘处让自以为曾经重任,又历任方镇统领,心想入朝一定能担当显要职务,一旦任为金吾,感到很不满足。晋少帝即位初期,刘处让与宰相交谈中,有辅佐少帝为相的意思,而少帝广施恩惠时,又没有提拔任用他。一天到了中书省,宰相冯道、赵莹、李崧、和凝都在那里,刘处让趁酒醉,诋毁所有的宰相,冯道只是笑而不答。一个多月后便称病不出。天福八年(943),跟随少帝回到汴州,寄居在封禅寺,得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初赠太尉,再赠太师。

  郭延鲁,字德兴,沁州绵上人也。父饶,后唐武皇时,以军功尝为本郡守,凡 九年,有遗爱焉。延鲁少有勇,善用槊,庄宗以旧将之子,擢为保卫军使,频戍塞 下,捍契丹有功。及即位,赐协谋定乱功臣,加检校兵部尚书、右神武都指挥都知 兵马使。天成中,汴州硃守殷叛,延鲁从车驾东幸,至其地,坎垒先登。守殷平, 以功授汴州步军都指挥使,加检校尚书左仆射。长兴中,累加检校司徒,历天雄军 北京马步军都校,遥领梧州刺史。清泰中,迁复州刺史,正俸之外,未尝敛贷,庶 事就理,一郡赖焉。秩满,百姓上章举留,朝廷嘉之。高祖即位,迁单州刺史,加 检校太保,赐输诚奉义忠烈功臣。到任逾月,以疾卒于理所,时年四十七。诏赠太 傅。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