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陆澄 陆慧晓 陆杲
  陆慧晓字叔明,吴郡吴县人,是晋朝太尉陆玩的玄孙。从陆玩到陆慧晓的祖父陆万载,世代为侍中,都有著名的行事,陆慧晓的伯父陆仲元,又做侍中,当时的人们把他们比作金、张二族。

  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宋泰始 初,爲尚书殿中郎,议皇后讳班下应依旧称姓。左丞徐爰案司 马孚议皇后不称姓,春秋逆王后于齐,并不言姓。澄以意立议, 坐免官,白衣领职。
  他的父亲陆子真,在宋朝做官为海陵太守。当时中书舍人秋当被宠幸,他的家在海陵,请假回家埋葬父亲,陆子真并不去他家拜望。秋当请派人修桥,又因为妨碍农活而不答应。彭城王刘义康听到后非常欣赏他。王僧达是贵公的子孙,恃才骄傲,做吴郡太守,进入昌门时说:“那里有人才啊!顾琛一公两掾,英才门第;陆子真五世做内侍,和我是同一类人物。”陆子真因为眼病而由临海太守辞归,为中散大夫,去世。

  郎官旧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凡至千数。后兼 左丞。
  陆慧晓清正耿直,不交杂乱人员,同郡的张绪称赞说:“这是江东的裴、乐啊!”最初应州郡的聘请,举为秀才,经历过各府行参军,因为母亲年老回家奉养,十余年没有做官。

  泰始六年,诏皇太子朝服衮冕九章,澄与仪曹郎丘仲起议: “服冕以朝,实着经文,秦除六冕,汉明还备。魏、晋以来, 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礼绝群后,宜 遵圣王盛典,革近代之制。”累迁御史中丞。
  齐高帝辅政,任命他为殿中郎。邻族都来庆贺,陆慧晓举起酒杯说:“陆慧晓年龄已过了三十,妻子的父亲主管选任,才做了个尚书郎,你们还认为值得再来庆贺么?”

  齐建元元年,骠骑谘议沈宪等家奴客爲劫,子弟被劾,宪 等晏然。左丞任遐奏澄不纠,请免澄官。上表自理,言旧例无 左丞纠中丞之义。诏外详议。尚书令褚彦回检宋以来左丞纠正 而中丞不纠免官者甚衆,奏澄“謏闻肤见,贻挠后昆,上掩皇 明,下笼朝议。请以见事免澄所居官”。诏澄以白衣领职。
  高帝上表禁止奢侈,陆慧晓撰写答诏的草稿,为高帝所欣赏,引他担任太傅东阁祭酒。齐朝建元初年,调为太子洗马。庐江何点常常说:“陆慧晓心如明镜,遇形触物,无不清清楚楚。王思远心像怀冰,暑月也有霜气。”当时人们认为是实录。

  永明元年,累迁度支尚书,寻领国子博士。尚书令王俭谓 之曰:“昔曹志、缪悦爲此官,以君系之,始无惭德。”俭尝 问澄曰:“崇礼门有鼓而未尝鸣,其义安在?”答曰:“江左 草创,崇礼闼皆是茅茨,故设鼓,有火则扣以集衆,相传至今。” 又与俭书陈:“王弼注易,玄学之所宗 。今若弘儒,郑注不 可废。并言左氏杜学之长。谷梁旧有麋信,近益以范宁,不足 两立。世有一孝经,题爲郑玄注,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 案玄自序所注衆书,亦无孝经。且爲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典。”
  陆慧晓与张融宅院相连,中间有一个水池,池上有两棵柳树。何点叹息说:“这池子便是醴泉,这树便是交让。”到了武陵王萧晔做会稽太守,皇上为他精选官吏,以陆慧晓为征虏功曹,与府参军沛国的刘..一同跟随前往就职。刘..是个清正的士人,行到吴地,对别人说:“我听说张融与陆慧晓连宅,中间有水,这里必定有奇异的味道。”所以命令车驾前往舀水来喝。他说:“喝了这里的水,则卑鄙吝啬的念头都会消尽。”

  俭答曰:“易体微远,实贯群籍,岂可专据小王便爲该备, 依旧存郑,高同来说。元凯注传,超迈前儒,谷梁小书,无俟 两注。存麋略范,率由旧式。凡此诸议,并同雅论。疑孝经非 郑所注,仆以此书明百行之首,实人伦所先,七略、艺文并陈 之六艺,不与苍颉、凡将之流也。郑注虚实,前代不嫌,意谓 可安,仍旧立置。”
  何点向豫章王萧嶷推荐陆慧晓,补任司空掾,加以礼遇。逐步升迁为安西咨议、兼任冠军录事参军。

  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澄谓曰:“仆少来无事,唯 以读书爲业;且年位已高。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 然见卷轴未必多仆。”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 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
  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庐陵王萧子卿为南豫州刺史,武帝叫着他的小名对司徒竟陵王萧子良说:“乌熊这个孩子痴呆如熊,不能得到天下第一人作为行事,就无法压住一州。”随后又说:“我想到了一个人。”于是就让陆慧晓为长史、行事。告别武帝的时候,武帝问他说:“卿怎样辅持庐陵王呢?”回答说:“安静以便修身,俭朴以便养性。安静则世人不扰乱,俭朴则世人不忧烦。”皇上非常高兴。

  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吴郡中正,光禄大夫,加给事中, 寻领国子祭酒。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 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详 视器底有字,彷佛可识,如澄所言。
  后来担任司徒右长史。当时陈郡的谢籫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萧子良对王融说:“我府中的佐官,以前的人谁能相比?”王融说:“明公的两个上佐,是天下的英奇,古来很少有人能比。”萧子良在西院抄书,让陆慧晓参与此事。

  隆昌元年,以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卒, 諡静子。
  不久调任西阳王征虏、巴陵王后军、临汝公辅国三府长史,行府州事。又担任西阳王左军长史,兼会稽郡丞,行郡事。隆昌元年(494),调任晋熙王冠军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陆慧晓先后共做了五次辅政,立身清正,僚佐以下的人来访,必定起身相送。有人对陆慧晓说:“长史身份贵重,不应妄自谦让。”他回答说:“我生性讨厌别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待人。”他不曾称士大夫为卿,有人问他是什么缘故,陆慧晓说:“贵人不可以称卿,而贱者才可以称卿,人一生中怎么能在心里老是想着轻重呢!”他终身经常都是称呼人的职位。

  澄当世称爲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 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撰地 理书及杂传,死后乃出。
  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西中郎长史,行事、内史职务依旧。不久征为黄门郎,还没有上任,调为吏部郎。尚书令王晏挑选自己的学生补任朝内外的要职,陆慧晓只为他任用了几个人就停止了。王晏十分恼恨他。他把一个女妓送给陆慧晓,想和他搞好关系,陆慧晓不接受。吏曹都令史被派来做选拔人才的顾问,陆慧晓一意独行,不曾和他商量。明帝派主书单景俊对他说:“都令史熟悉旧的人事情况,可以一齐商议。”陆慧晓对单景俊说:“六十的年龄,不能再靠咨询都令史来做吏部郎了。皇上如果认为我不能胜任,我便应当拂衣而退。”明帝很怕他。后来想用他为侍中,因为他身材矮小而作罢。

  澄弟鲜,得罪宋世,当死。澄于路见舍人王道隆叩头流血, 以此见原。扬州主簿顾测以两奴就鲜质钱,鲜死,子晖诬爲买 券。澄爲中丞,测遂爲澄所抑,世以此少之。
  后来调出京城担任晋安王镇北司马、征北长史、东海太守,负责府州事务。又入京担任五兵尚书,负责扬州事务。崔惠景事件平息,他兼任右军将军。出京监管南徐州。朝中舆论又打算以他为侍中,王亮说:“济水、黄河需要人,现在暂且从朝廷借用,让他去镇守南兖州。”王荧、王志都说:“侍中尤其需要英华,方镇应该还有其他人选。”王亮说:“衡量二者,还是担当侍中比较缓和,拒敌贼寇比较急切。当今朝廷很弱,应该服从急切者。”于是让他为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加任都督。到镇以后,不久因为有病归京。后来去世,赠他为太常。

  陆慧晓字叔明,吴郡吴人,晋太尉玩之玄孙也。自玩至慧 晓祖万载,世爲侍中,皆有名行。慧晓伯父仲元,又爲侍中, 时人方之金、张二族。
  陆厥字韩卿,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好写文章。齐朝永明九年(491),诏令百官举荐士人,同郡的司徒左西曹掾顾詗之上表推荐陆厥,州中举他为秀才。

  父子真,仕宋爲海陵太守。时中书舍人秋当见幸,家在海 陵,假还葬父,子真不与相闻。当请发人修桥,又以妨农不许。 彭城王义康闻而赏之。王僧达贵公子孙,以才傲物,爲吴郡太 守,入昌门曰:“彼有人焉。顾琛一公两掾,英英门户;陆子 真五世内侍,我之流亚。”子真自临海太守眼疾归,爲中散大 夫,卒。
  当时文章十分盛兴,吴兴的沈约、陈郡的谢緿、琅琊的王融因为气质相似而互相推举,汝南的周..善于识别声韵。沈约等人的文章都使用宫商乐调,安排平上去入四声,以此来制定韵律,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全异,两句之内,乐调不同,不可以增减。世人称它为“永明体”。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后面又论述这个问题,陆厥给沈约的信中说:

  慧晓清介正立,不杂交游,同郡张绪称之曰:“江东裴、 乐也。”初应州郡辟,举秀才,历诸府行参军,以母老还家侍 养,十馀年不仕。
  “范詹事的《自序》中说:‘字音区别宫商,识别清浊,特别能够适应轻重,渡过艰难。古今的文人大多不完全了解这一点,纵然有领会这一点的,也不一定是从根本上弄懂了。’尚书也说:‘自从灵均以来,这个秘密没有发现。有的暗中与事理相合,也不是由思考得来。张、蔡、曹、王,并没有先觉,潘、陆、颜、谢,离这些更远。’大概意旨是要‘宫商相变,高低穿插,如果前面有了浮声,则后面要有切响,一篇之内,音韵尽然不同,两句之中,轻重完全两样’。辞藻很优美,道理也很对;但是观看历代的贤人们,似乎并非都不了解这一点,而说是‘这个秘密没有发现’,恐怕近于诬枉吧。按范氏说‘不是从根本上弄懂了’,尚书说‘不是由思考得来’,这则是揣摩情理不合乎五彩,摘录文句显示其音律。范氏又说‘偶尔有符合这一条件的’,尚书说‘有的暗中与这一道理相符合’。于是美妙的吟咏,有辞章韵调的,虽然有差错,但也有巧合。由此推论以往,可以大致不差。思考有契合和偏离,前代的贤人一样不可避免,文章有开朗和塞滞,所有的事情都有这种现象。曹子建因此而常受到人们的讥讽,陆士衡因此而遗憾于自己的文章。既然感到遗憾,便不是尽善尽美的作品。道理上可以毁谤,君子就抓住进行毁谤,便说合理为暗合,哪如指明它确是合理,而把那些毁谤者视为遗憾呢!

  齐高帝辅政,除爲尚书殿中郎。邻族来相贺,慧晓举酒曰: “陆慧晓年踰三十,妇父领选,始作尚书郎,卿辈乃复以爲 庆邪?”
  “自从魏文帝论文,很强调把文章的清浊作为重要标准,刘桢奏表,努力标榜体势的风貌。龃龉妥帖之谈,操末续巅之说,运用乐律指导声韵,好比五色相映生辉。如果这一秘密没被发现,这些理论是指什么而说的呢?我认为前代的英贤早已识破宫商,只是没有详细阐明,像今天的理论所论述的那样。至于掩藏缺陷,契合的少、违背的多,则是如临淄所说的那样:‘人们的著述,不可能没有毛病。’不是知道而不改正,认为不改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曹、陆又说的‘尽情多有后悔,不可用力强求’。现在称许他们有毛病有后悔的话,则必然自己知道没有后悔没有毛病的样式。引用他们不明了不符合的例子说他们是不懂,为什么独独抹杀他们的一些符合以及明了、可以证明他们懂得的事例呢?可以推测也是质朴和文雅因时而异,当今和古代爱好不同,他们重在情感事物,而较轻于章法文句。情物,是文章急切的追求,美丑尚且对半;章句,是思虑松缓的方面,所以相合的少、违背的多。事情兼有两个方面的情况,必定并非不懂是很明显的。《长门》、《上林》,几乎不是一家的辞赋,《洛神》、《池雁》,更是两种体式的作品。班孟坚纯正,《咏史》无亏于东都主人,张平子弘富,《羽猎》并没有虚飘缺陷。王粲《初征》,其他文章不能相比,杨..敏捷,《暑赋》很久没有献上。随心所欲,很少责怪,则一天办成也很紧张,深晦不明,尽量潜入,则七步完成也很松缓。一个人的思路,快慢相差甚远,一家的文章,好坏区别极大,为什么宫商律吕一定要求它完全一样呢?谈论的人可以说他们是没有穷尽它的奥妙,而不能说他们没有预先觉察到这一规律。”沈约答复说:

  高帝表禁奢侈,慧晓撰答诏草,爲帝所赏,引爲太傅东合 祭酒。齐建元初,迁太子洗马。庐江何点常称“慧晓心如照镜, 遇形触物,无不朗然。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当 时以爲实录。
  “宫商的乐声有五个,文字的差别有数万。以数万的繁多,配五声的约简,高下低昂,不是思力所能学会的,又不是只有这些。十个字的文句,颠倒相配,字不过十个,巧妙已经不能穷尽,何况比这更多的呢!从灵均以来,没有在心里留意过,当然无从得到它的大略。这样的奥妙,而圣人并不推尚,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因为声韵曲折的巧妙,和意义没有多大关系,不是圣哲玄言所急于解决的,所以扬子云比喻为‘雕虫篆刻’,说是‘壮夫不为’。自古以来的文人难道不知道宫羽的差异、商徵的不同。虽然知道五音的区别,而其中的参差变动,所不明白的实在很多,所以我认为就是所谓‘这个秘密没有发现’。以此类推,则知道前代的文士,便没有悟出这一点。如果以文章的音韵,同于乐器的声曲,美恶妍丑,不能互相违背,譬如子野奏曲,怎么会忽然出现和缓失调的声音。以《洛神》对比陈思王其他的赋,好像是不同的人的作品,所以知道天机开启,则律吕自然协调,六情涩滞,则音律顿然乖谬。陆士衡虽说像锦绣一般灿烂,难道在江波中洗涤色彩,其中还有一片是卫文公的衣服。这样看来陆生所说的话,就又有没有完全包括的地方。韵与不韵,还有精粗,轮扁不能说清他的奥妙,老夫我也不能完全辩明这个问题。”沈约论述四声,有很精妙的诠释和辩解,而他写的几篇赋也往往与声韵不合。

  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点叹曰: “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让。”及武陵王晔守会稽,上爲 精选僚吏,以慧晓爲征虏功曹,与府参军沛国刘璡同从述职。 璡清介士也,行至吴,谓人曰:“吾闻张融与慧晓并宅,其间 有水,此必有异味。”故命驾往酌而饮之。曰:“饮此水,则 鄙吝之萌尽矣。”
  当时有个人叫王斌,不知道是什么人,著有《四声论》在当时流行。王斌起初是个道人,广博地涉猎各种经书典籍,很有辩才,善于写文章,能宣唱开导而不修容仪。曾经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瓦官寺听云法师讲《成实论》,不再有坐的地方,只有僧正慧超那里还有空席,王斌就直接坐在了他的旁边。慧超十分不满,便骂道:“哪里来了这么个道人,像个莽撞乞丐一样唐突人。”于是命人把他赶出去。王斌笑着说:“既然有叙勋僧正,怎么就没有乞丐道人。”不因为他而移动。而对他进行质问辩难,他理辞清晰有力,四座都为之瞩目。后来他还俗了,以诗和音乐来自取快乐,人们都难以言说。

  何点荐慧晓于豫章王嶷,补司空掾,加以恩礼。累迁安西 谘议、领冠军录事参军。
  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反叛,陆厥的父亲陆闲被处死,陆厥牵连被囚禁在尚方狱中。不久有了赦免令,陆厥感动悲伤而死,年龄二十八岁。他的文集流行在世上。

  武帝第三子庐陵王子卿爲南豫州刺史,帝称其小名谓司徒 竟陵王子良曰:“乌熊痴如熊,不得天下第一人爲行事,无以 压一州。”既而曰:“吾思得人矣。”乃使慧晓爲长史、行事。 别帝,问曰:“卿何以辅持庐陵?”答曰:“静以修身,俭以 养性。静则人不扰,俭则人不烦。”上大悦。
  当时有个会稽人虞炎以文学和沈约都为文惠太子所厚待,心意不同寻常,官至骁骑将军。

  后爲司徒右长史。时陈郡谢朏爲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 谓王融曰:“我府前世谁比?”融曰:“明公二上佐,天下英 奇,古来少见其比。”子良西邸抄书,令慧晓参知其事。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