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江淹 任昉 王僧孺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父亲江康之,作过南沙县令,很有才气。江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常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不屑于从事经学训诂,而倾心于诗赋文章。早年被高平檀超赏识,常请他坐上席,厚加礼遇。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 淹少孤贫,常慕司马长卿、梁伯鸾之爲人,不事章句之学,留 情于文章。早爲高平檀超所知,常升以上席,甚加礼焉。
  初次作官为南徐州从事,又转任奉朝请。宋朝建平王刘景素爱结纳士人,江淹在南兖州跟随景素。广陵县令郭彦文被治罪,供词牵连到江淹,说他曾经受贿,江淹被下狱。他在狱中给刘景素上书申辩。景素见到书信,当天就把他放了出来。不久被举为南徐州秀才,在朝廷对策时列为上等,又改任建平王府主簿。

  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 素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言受金,淹被系狱。 自狱中上书曰:
  景素作荆州刺史,江淹跟随他到任所。宋少帝即位,不行德政,景素占据专断长江上游,很多人都劝他就此起事。江淹却每每劝止,景素不听他的劝告。等景素镇守京口,江淹作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景素与他的心腹谋划叛乱,江淹知道祸事要到,于是向景素赠诗十五首婉言劝戒。赶上东海太宗陆澄因父母丧守孝离职,江淹认为自己是郡丞理应代理太守,而景素任命了柳世隆,江淹一再要求这职位,景素大怒,上报吏部,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

  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 台。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论, 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爲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 顾者以此也。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 之。伏愿大王暂停左右,少加矜察。
  等齐高帝萧道成辅政,听说他有才华,召他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齐高帝问江淹说:“天下这样乱纷纷的,先生认为会怎么样呢?”江淹回答说:“从前项羽强而刘邦弱,袁绍众而曹操寡,然而项羽最终受杀身之辱,袁绍结果成败亡之徒,这就是所谓‘在仁德不在权位’,明公有什么可疑虑的呢?”高帝说:“请试着给我分析一下。”江淹说:“明公英雄威重又有奇谋,是胜兆之一;宽容仁爱,是胜兆之二;贤臣肯为你尽力,是胜兆之三;众望所归,是胜兆之四;奉天子而伐叛逆,是胜兆之五。对方野心大而才具小,是败象之一;有威严无恩德,是败象之二;士卒人心涣散,是败象之三;官宦不归心,是败象之四;孤军出征千里之外,而没有同党相助,是败象之五。那么虽然他有十万大兵,也终究要被我们消灭。”高帝笑着说:“先生说的过头了。”

  下官本蓬户桑枢之人,布衣韦带之士,退不饰诗书以惊愚, 进不买声名于天下。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华之殿, 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窃慕大王之义,复爲门下之 宾,备鸣盗浅术之馀,豫三五贱伎之末。大王惠以恩光,顾以 顔色,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常欲结缨伏 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不图小人固陋,坐贻谤 缺,迹坠昭宪,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下官闻亏名 爲辱,亏形次之,是以每一念来,忽若有遗;加以涉旬月,迫 季秋,天光沈阴,左右无色,身非木石,与狱吏爲伍。此少卿 所以仰天捶心,泣尽而继之以血者也。下官虽乏乡曲之誉,然 尝闻君子之行矣:其上则隐于帘肆之间,卧于岩石之下;次则 结绶金马之庭,高议云台之上;退则虏南越之君,系单于之颈。 俱啓丹册,并图青史。宁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下官闻 积毁销金,积谗摩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 不义。彼之二才,犹或如是,况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将之 耻,绛侯幽狱,名臣之羞,史迁下室,至如下官,当何言哉。 夫以鲁连之智,辞禄而不反,接舆之贤,行歌而忘归,子陵闭 关于东越,仲蔚杜门于西秦,亦良可知也。若使下官事非其虚, 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何以见齐鲁奇节之 人,燕赵悲歌之士乎。
  桂阳王刘休范之乱,朝内恐慌,诏书檄文很长时间竟无人来写。齐高帝引荐江淹入中书省,先赏赐酒饭,江淹平时能吃能喝,一只烤鹅快要吃光,酒也喝了好几升,吃饭的功夫,文告也写完了。齐高帝晋位宰相,补他为记室参军,齐高帝辞让九锡及各种章表,都出自江淹之手。齐受禅代宋,江淹又任骠骑将军豫章王萧嶷的记室参军。

  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青云浮洛,荣光塞河,西洎临 洮、狄道,北距飞狐、阳原,莫不寖仁沐义,照景饮醴,而下 官抱痛圜门,含愤狱户,一物之微,有足悲者。仰惟大王少垂 明白,则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鹄亭之鬼无恨于灰骨。景素览 书,即日出之。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再迁府主簿。
  建元二年(480),才设置史官,江淹和司徒左长史檀超共同担任这个职务,他所订立的条例,都被王俭驳回,写成的东西也没能在世上流行。江淹纵情于诗赋,对于著书立说并不在意,所撰写的十三篇史书居然没有次序。又兼东武县令,参与掌管诏令文书。后来拜中书侍郎,王俭曾对他说:“你三十五岁,已作了中书侍郎,有这样的才学,何愁作不到尚书三公。这正是所谓富贵你自然能取得,只是看寿限有多少了。”江淹说:“不料明公这样看重我。”

  景素爲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 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进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 爲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 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会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 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 选部,黜爲建安吴兴令。
  永明三年(485),江淹兼任尚书左丞。当时襄阳有人挖开古墓,挖出玉镜和竹简古书,字已经不认识了。王僧虔善于识别各种文字,却也看不明白,只是说像是蝌蚪文字。江淹以蝌蚪文字来推究,认为是周宣王以前的东西,而竹简几乎和新的一样。

  及齐高帝辅政,闻其才,召爲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 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 谓何如?”淹曰:“昔项强而刘弱,袁衆而曹寡,羽卒受一剑 之辱,绍终爲奔北之虏,此所谓‘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 帝曰:“试爲我言之。”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 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人望所归,四胜也; 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威无恩, 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 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虽豺狼十万,而终爲我获焉。”帝笑 曰:“君谈过矣。”
  齐少帝初年,江淹兼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当时作丞相,对江淹说:“先生从前在尚书省,除了干公务从不轻举妄动,在任上可谓刚柔相济。如今作监察官,一定完全能够整顿百官啊。”江淹回答说:“如今的事,只能说在其位谋其政罢了,恐怕还不能尽如您的旨意。”后来弹劾中书令谢月出、司徒左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弘远,都因为他们托病不参加祭先帝陵墓。又奏请逮捕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都是贪赃巨万,全抓捕交付廷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以及各郡太守和大县县长,多被弹劾,一时朝廷内外规矩多了。明帝对江淹说:“自宋代以来,再没有过严明的御史中丞,先生如今可算是近世独一无二的了。”

  桂阳之役,朝廷周章,诏檄久之未就。齐高帝引淹入中书 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 亦办。相府建,补记室参军。高帝让九锡及诸章表,皆淹制也。 齐受禅,复爲骠骑豫章王嶷记室参军。
  历任秘书监、侍中、卫尉卿。当初,江淹十三岁时,父丧家贫,常打柴养活母亲,曾在打柴处捡到一顶高官所戴的貂尾蝉羽冠,想把它卖了养母。他母亲说:“这是上天故意给你吉祥之兆,你这样的才干品行,怎么会长久贫贱呢,可留着等当了侍中自己戴吧。”到这会儿果然应了母亲的话。

  建元二年,始置史官,淹与司徒左长史檀超共掌其任,所 爲条例,并爲王俭所驳,其言不行。淹任性文雅,不以着述在 怀,所撰十三篇竟无次序。又领东武令,参掌诏策。后拜中书 侍郎,王俭尝谓曰:“卿年三十五,已爲中书侍郎,才学如此, 何忧不至尚书金紫。所谓富贵卿自取之,但问年寿何如尔。” 淹曰:“不悟明公见眷之重。”
  永元年间,崔慧景起兵造反包围京都,官僚士绅都去送名片,江淹却称病不去。等平定了崔慧景,人们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永明三年,兼尚书左丞。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 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 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前也。简殆如新。
  东昏侯末年,江淹以秘书监身份兼任卫尉,又作领军王莹的副手。梁武帝起兵伐东昏侯到新林时,江淹换便服前去投奔,任相国右长史之职。天监元年(502),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江淹这时对子弟们说:“我本来就是无实权的闲官,并不图富贵,如今惭愧充任官职,已达到今天的地步。平生我常说的作人应该满足的事情,也都有了。人生随时都可行乐,何须非等到富贵之时。我已经功成名就,只打算归隐乡里了。”因有病改任位高职闲的金紫光禄大夫,并改封醴陵伯,后去世。武帝为他穿白衣以示哀悼,谥为“宪”。

  少帝初,兼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谓淹曰:“君昔在尚书 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爲南司,足以振肃百 僚也。”淹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不足仰称明 旨尔。”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 远,并以托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收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 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 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内外肃然。明 帝谓曰:“自宋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累迁秘书监,侍中,卫尉卿。初,淹年十三时,孤贫,常 采薪以养母,曾于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 。其母曰 : “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也,可留待得侍中 着之。”至是果如母言。
  江淹年少时以文辞扬名,到晚年才气稍减,据他自己说是作宣城太守罢官回家时,曾停泊在禅灵寺附近的河洲边,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是张景阳,对他说:“从前把一匹锦寄放在你这儿,现在请还给我。”江淹就从怀里掏出几尺还给他,这人大怒说:“怎么能裁剩下这么一点儿!”回头看见丘迟说:“剩下这几尺既然没有什么用了,送给你吧。”从那以后江淹的文章就一蹶不振。又说曾在冶亭投宿,梦见一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枝笔在你这儿放了多年,请还给我。”江淹从怀里摸出一枝五彩笔递给了他。以后再写诗完全写不出好句子了。当世人说他已经才尽。他所有的著作,自己编为前后集,和《齐史》十志合在一起,一同在世上流行。曾打算写《赤县经》以补《山海经》的缺失,到底没能写成。

  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都,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 及事平,时人服其先见。
  任窻字彦升,乐安博昌人。父亲任遥,在齐朝时作中散大夫。任遥的哥哥任遐字景远,年少时学业勤勉,在家恭敬有礼,官作到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永明年间,任遐因犯罪将要发配到荒凉边地,任遥怀揣诉状谒见诉说,声泪俱下,齐武帝听了感到怜悯,任遐终竟得于幸免。

  东昏末,淹以秘书监兼卫尉,又副领军王莹。及梁武至新 林,淹微服来奔,位相国右长史。天监元年,爲散骑常侍、左 卫将军,封临沮县伯。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 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 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以疾迁金紫光 禄大夫,改封醴陵伯,卒。武帝爲素服举哀,諡曰宪。
  任遥妻为河东裴氏,有识有德。有一次白天躺在床上,梦见一顶插着五色彩旗的伞盖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上掉下来,其中一个铃铛掉到她怀里,于是心里悸动而有孕。请人占卜说:“必定生才子。”后来生任窻,身长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任窻从此名声更大。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任窻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爲宣城太守时罢归,始 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 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 都尽。”顾见丘迟谓曰:“馀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 尔淹文章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 授之。尔后爲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凡所着述,自撰爲 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尝欲爲赤县经以补山海之阙, 竟不成。子蒍嗣。
  初次作官为奉朝请,后被荐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尹,又任用他为主簿。王俭每次见到他的文章,必定向他再三表示倾心相慕之情,认为他是当世无双,说:“自傅季友以来,几十年才出了任先生,若就孔门而论,恐怕已经得其真传了。”于是令任窻作一篇文章,等读过,说:“正是我心中想表达的意思。”于是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让任窻改正,任窻于是改正数字。王俭拍着几案感叹说:“后世谁知道是先生给我改的文章!”任窻竟如此被他了解器重。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也。父遥,齐中散大夫。遥兄遐 字景远,少敦学业,家行甚谨,位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 永明中,遐以罪将徙荒裔,遥怀名请诉,言泪交下,齐武帝闻 而哀之,竟得免。
  后来作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当时琅笽王萧融有才气,自以为天下无双,等见到任窻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窻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极度悲痛三年之后,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齐武帝对任窻伯父任遐说:“听说任窻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光你们家丧失了宝物,也可惜了当世之才。要好好劝劝他。”任遐让他吃些东西,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他父亲任遥吃槟榔,经常咀嚼,临死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窻也有此嗜好,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接着又遭逢母亲去世,任窻已经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当痛哭而昏厥,半天才能苏醒过来。于是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这儿守墓以尽丧礼。他经常趴着哭泣的地方,已经不长草了。任窻平时身体强壮,腰围挺粗,这丧服期满后形容枯槁,难以辨认。

  遥妻河东裴氏,高明有德行,尝昼卧,梦有五色采旗盖四 角悬铃,自天而坠,其一铃落入怀中,心悸因而有娠。占者曰: “必生才子。”及生昉,身长七尺五寸,幼而聪敏,早称神 悟。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制月仪,辞义甚美。褚 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爲喜之。所谓百不爲多,一 不爲少。”由是闻声藉甚。年十二,从叔晷有知人之量,见而 称其小名曰:“阿堆,吾家千里驹也。”昉孝友纯至,每侍亲 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
  齐明帝萧鸾很器重他,准备对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欢他的人说了坏话,就只是委任他作了太子步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萧鸾废掉废帝郁林王萧昭业,立废帝海陵王萧昭文,此后萧鸾任侍中、中书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宣城郡公,让任窻为他起草就职谢恩的章表。写成后,萧鸾讨厌其中有对自己贬损的言辞,很是恼火,于是任窻在后来萧鸾称帝以后整个建武年间位置也超不过列校。

  初爲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卫将军 王俭领丹阳尹,复引爲主簿。俭每见其文,必三复殷勤,以爲 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 其入室升堂。”于是令昉作一文,及见,曰:“正得吾腹中之 欲。”乃出自作文,令昉点正,昉因定数位 。俭拊几叹曰 : “后世谁知子定吾文!”其见知如此。
  任窻尤其擅长文章,很仰慕傅亮的无穷才气,当时王公的表章奏疏都请他代笔,他下笔即成,不加修改。沈约为一代辞宗,也对他很是推重。永元年间,任窻对幸臣梅虫儿曲意奉迎,东昏侯为帝时下旨任用他为中书郎。任窻拜谢尚书令王亮,王亮说:“你应该去谢姓梅的,哪儿用谢我。”任窻羞愧而退。后来作司徒右长史。

  后爲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时琅邪王融有才俊,自谓无对 当时,见昉之文,怳然自失。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 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 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 回即欧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爲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 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爲恨,遂终身不尝槟榔。 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因庐于墓侧, 以终丧礼。哭泣之地,草爲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 后不复可识。
  梁武帝平定建邺,建立梁王府之初,委任他为骠骑记室参军,专门负责起草文书。每次起草文书,沈约总要求共同署名。曾有一次被紧急召走,任窻出去了而沈约还在,以后的文书,便有沈约的参与。

  齐明帝深加器异,欲大相擢引,爲爱憎所白,乃除太子步 兵校尉,掌东宫书记。齐明帝废郁林王,始爲侍中、中书监、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宣城郡 公,使昉具草。帝恶其辞斥,甚愠,昉亦由是终建武中位不过 列校。
  当初梁武帝和任窻在竟陵王西邸相遇共事,跟任窻闲聊说:“我要是作了三府重臣,就让你作我的记室。”任窻也对他开玩笑说:“我要是作了三公,就让你当我的骑兵。”因为梁武帝善骑马。到这时让任窻作记室参军以应当日之言。任窻给梁武帝的书信中说:“昔日太平清静之时,您曾经对我有预言,本意是对我提拔,看起来却像善意的玩笑。谁料我竟如此幸运,昔日之言一点没有落空。”就是指的这件事。梁武帝受封梁王,及篡位时,以齐帝名义颁布的禅让文告,多由任窻写成。

  昉尤长爲笔,颇慕傅亮才思无穷,当时王公表奏无不请焉。 昉起草即成,不加点窜。沈约一代辞宗,深所推挹。永元中, 纡意于梅虫儿,东昏中旨用爲中书郎。谢尚书令王亮,亮曰: “卿宜谢梅,那忽谢我。”昉惭而退。末爲司徒右长史。
  任窻侍奉叔婶与父母一样,侍奉兄嫂也恭敬谨慎。外祖父家贫穷,他常供给周济。俸禄收入,各处的馈赠,都分送给亲戚,当天就分完。性格豁达洒脱,不讲究仪表,喜怒从不露在脸上,车马服饰也不华丽。

  梁武帝克建邺,霸府初开,以爲骠骑记室参军,专主文翰。 每制书草,沈约辄求同署。尝被急召,昉出而约在,是后文笔, 约参制焉。
  梁武帝即位后,任窻历任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又外出作义兴太守。当时荒年,人民流亡,任窻用自己私人俸禄的米豆熬成粥,救活三千多人。当时因贫困有人生下孩子不养活,任窻严格限令,这与杀人同罪。怀孕的供给费用,受到救济的有几千户之多。在郡任上所得公田俸禄八百多石,任窻只取五分之一,其余都送回存放。儿女妻妾只吃麦饭。他的朋友彭城到溉、到溉弟弟到洽和他一起游览山泽。等下一任官员来接任,他登舟回程时,只有七匹绢、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都没有衣服换,镇军将军沈约派人带了裙衫去接他。

  始梁武与昉遇竟陵王西邸,从容谓昉曰:“我登三府,当 以卿爲记室。”昉亦戏帝曰:“我若登三事,当以卿爲骑兵。” 以帝善骑也。至是引昉符昔言焉 。昉奉笺云:“昔承清宴, 属有绪言,提挈之旨,形乎善谑。岂谓多幸,斯言不渝。”盖 爲此也。梁台建,禅让文诰,多昉所具。
  重新作吏部郎,参与执掌任选官吏,干得不称职。不久调任御史中丞、秘书监。自齐永元年间以来,皇宫藏书馆的四部图书篇目混乱,卷帙繁杂,任窻亲自动手校勘,从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外氏贫阙,恒营奉供 养。禄奉所收,四方饷遗,皆班之亲戚,即日便尽。性通脱, 不事仪形,喜愠未尝形于色,车服亦不鲜明。
  外调为新安太守,在郡为官不修边幅。随随便便柱上根拐杖,徒步走街串巷。有人来告状,就大路上随地裁决,为政清静简约,官吏百姓都感到方便。任窻死在任上,家里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没有钱财安葬。留下遗言,不许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带回京都。用杂木做棺材,平时的旧衣服做装殓。郡内全境悲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武帝听到他的死讯时,正在吃西苑产的绿沈瓜,立时把瓜扔到盘里,悲痛难禁。屈指算了算说:“任窻年轻时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气数啊。”当天就为他举哀,哭得很悲痛。追赠他为太常,谥为“敬子”。

  武帝践阼,历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出爲义兴太守。岁 荒民散,以私奉米豆爲粥,活三千馀人。时産子者不举,昉严 其制,罪同杀人。孕者供其资费,济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 秩八百余石,昉五分督一,余者悉原,儿妾食麦而已。友人彭 城到溉、溉弟洽从昉共爲山泽游。及被代登舟,止有绢七匹, 米五石。至都无衣,镇军将军沈约遣裙衫迎之。
  任窻喜欢结交,勉励栽培士林中朋友,对不攀附他的就不加赞誉,被他扬名的多得到提升,因此官吏和贵家子弟多爱和他拉关系,座上客人常有那么几十个。当地人仰慕他,称他为任君,意思是他好比汉代的三君。作太守尤其以清廉闻名,百姓有八十岁以上的,就派户曹掾去询问他们衣食起居。曾打算张罗和尚做斋会,就征收枫香二石,刚收上来三斗,便下令停止,并且以后再不这样做,他说:“贵贱贫富都靠自己,我不打算把什么留给后人。”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窻因为要冒危险,死人多,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任窻撰有《家诫》,言辞殷切而很有条理。陈郡殷芸和建安太守到溉在悼念文章中写道:“哲人谢世,楷模长逝,借鉴安在?指途觅谁?”他是如此被士林友人所推重。

  重除吏部郎,参掌大选,居职不称。寻转御史中丞、秘书 监。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昉手自雠校,由是 篇目定焉。
  任窻不置产业,以至于没有一所自己的房舍。当时有人讥笑他爱乞讨借贷,但东西一到手,马上就分送给亲朋故友,常自叹说:“知我者是叔则,不知我者也是叔则。”他以文才知名于世,当世人有“任笔沈诗”的说法。任窻听到后很不满意。晚年变得爱写诗,想盖过沈约,但因用典过多,文辞不能流畅。可从此京都中的文人却都仰慕仿效,诗风便发展得穿凿附会,因此人们对他便有“才尽”的议论了。任窻博学,没有什么书不曾读过,家境虽然贫寒,却藏书多至万余卷,大多是少见的异本。去世以后,武帝让学士贺纵和沈约核查他的书目,官家没有的就去取他家的补上。所撰写的文章有几十万字,盛行于当世。东海王僧孺曾评价他,认为他“超过董仲舒、扬雄。任窻以他人之乐为乐,他人之忧为忧,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不计自己清贫,而无吝啬之心,其行为可以激励风俗,其品德可以淳厚人伦,能使贪夫不妄取,懦夫有所为”。对他如此看重。

  出爲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 通辞讼者,就路决焉。爲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 花米二十石,无以爲敛。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爲棺, 浣衣爲敛。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武帝 闻问,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 。因屈指曰 : “昉少时常恐不满五十,今四十九,可谓知命。”即日举哀, 哭之甚恸。追赠太常,諡曰敬子。
  任窻有儿子东里、西华、南容、北叟,都没有专长和职事,败落了他们家的声誉。弟兄几个到处漂流,不能自救,任窻生平旧友没有一个肯收留救济他们。西华冬天还穿着粗劣单薄的衣衫,在路上碰见平原刘孝标,孝标可怜他不觉泪下,对他说:“我要为你想办法。”于是写了《广绝交论》来讽刺任窻往日的朋友。到溉看到他的文章,气得把几案推翻在地,终身记恨刘孝标。

  昉好交结,奖进士友,不附之者亦不称述,得其延誉者多 见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多与交好,坐上客恒有数十。时人慕 之,号曰任君,言如汉之三君也。在郡尤以清洁着名,百姓年 八十以上者,遣户曹掾访其寒温。尝欲营佛斋,调枫香二石, 始入三斗,便出教长断,曰:“与夺自己,不欲贻之后人。” 郡有蜜岭及杨梅,旧爲太守所采,昉以冒险多物故,即时停绝, 吏人咸以百馀年未之有也。爲家诫,殷勤甚有条贯。陈郡殷芸 与建安太守到溉书曰:“哲人云亡,仪表长谢。元龟何寄,指 南何托?”其爲士友所推如此。
  任窻共撰有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

  昉不事生産,至乃居无室宅。时或讥其多乞贷,亦随复散 之亲故,常自叹曰:“知我者亦以叔则,不知我者亦以叔则。” 既以文才见知,时人云“任笔沈诗”。昉闻甚以爲病 。晚节转 好着诗,欲以倾沈,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自尔都下士 子慕之,转爲穿凿,于是有才尽之谈矣。博学,于书无所不见, 家虽贫,聚书至万馀卷,率多异本。及卒后,武帝使学士贺纵 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无者就其家取之。所着文章数十万言,盛 行于时。东海王僧孺尝论之,以爲“过于董生、扬子。昉乐人 之乐,忧人之忧,虚往实归,忘贫去吝,行可以厉风俗,义可 以厚人伦,能使贪夫不取,懦夫有立”。其见重如此。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