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贺瑒 司马褧 朱异 顾协 徐摛 鲍泉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塘人。祖父朱昭之,因为学问通达在家乡享有名望。叔父朱谦之字处光,以侠义刚烈知名。谦之几岁时候,生母去世,父亲昭之把她临时埋在田边,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烧田时烧掉了。谦之的同母姐姐偷偷告诉他,他虽然年幼,就能悲痛得像是守丧一样,长大了也不婚娶。齐永明年间,他亲手杀了朱幼方,然后到官自首。县令申灵勖上奏朝廷,齐武帝赞许他的义气,怕两家互相报复,就派他跟随曹武到西部去。将要出发时,幼方的儿子朱怿在津阳门等候刺杀了谦之。谦之的哥哥巽之,就是朱异的父亲,又刺杀了朱怿。有关部门官员把这情况上报,齐武帝说:“这些都是属于大义之事,不可审讯。”把两家全部赦免。吴兴沈靑听说了叹息道:“弟弟死于孝,哥哥循于义,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气节,会集到他们一家了。”巽之字处林,有志气节操,著《辩相论》。小时候,顾欢见了觉得他与众不同,把女儿嫁给他。他在齐朝官作到吴平县令。

  瑒少聪敏,齐时沛国刘瓛爲会稽府丞,见瑒深器异之。尝 与俱造吴郡张融,指瑒谓曰:“此生将来爲儒者宗矣。”荐之 爲国子生,举明经。后爲太学博士。
  朱异几岁的时候,外祖父顾欢抚摸着他,对他爷爷朱昭之说:“这孩子不是一般材料,会光耀你的门庭。”十几岁时,喜欢聚众赌博,成为家乡的祸害。等长大后,却改弦更张从师求学。梁朝初年开设五经书馆,朱异信服并就学于博士明山宾。他生活贫困,靠给别人抄书维持生活,抄写完了自己就诵读起来。他通读了《五经》,尤其对《礼》、《易》钻研得透彻。还涉猎文学史学,兼通各种技艺,六博、围棋、书画、算术,都是他的专长。二十岁时离开家乡,到京都拜见尚书令沈约,沈约对他进行面试后,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么年轻,怎么这样不廉洁呢?”朱异疑惑不明其意,沈约于是说:“天下只有诗文、弈棋、书法这些本事,你一下全都拿走了,可以说是不廉洁啊。”不久沈约上书说建康城应该设一个司法部门,等同中央的廷尉,皇帝下令交尚书省仔细研究,最后批准了这个建议。

  梁天监初,爲太常丞,有司举修宾礼,召见说礼义。武帝 异之,诏朝朔望,预华林讲。四年,初开五馆,以瑒兼五经博 士。别诏爲皇太子定礼,撰五经义。时武帝方创定礼乐,瑒所 建议多见施行。七年,拜步兵校尉,领五经博士。卒于馆。所 着礼、易、老、庄讲疏,朝廷博士议数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 十五卷。
  按照旧制,年龄二十五岁才能作官,当时朱异刚二十一岁,朝廷特别下诏提拔他为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有诏令要寻求有特殊才能的人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荐举朱异,说他“年纪尚轻,却已品德优良而老成持重,在人背后一人独处时也没有胡思乱想,还是行为端正如对宾客,器宇不凡,神采超拔。好比万丈金山,还未攀援到顶;就像千寻玉海,已能窥见幽深;又好比玉器才加雕琢,锦带刚刚编织,是钟磬只要触动便会铿锵作响,是鲜花只管采摘就会开放。观察他的诚信行为,不只是十家也难出一个,如果委他以重任,一定能是栋梁之材”。武帝召见朱异,让他讲说《孝经》、《周易》的意义,听后很满意,对左右的人说:“朱异的确是奇异。”后来见到明山宾又说:“你所荐举的人很合适。”于是召他到中书省值班,不久又兼太学博士。那一年,武帝亲自讲解《孝经》,让朱异诵读。又改任尚书仪曹郎,入宫兼中书通事舍人。后来又被任为中书郎,当时是秋天,委任仪式刚开始,有蝉飞落到朱异帽子上,当时人们都说这是要加蝉珥装饰升官的兆头。后升任太子右卫率。

  瑒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数百,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 二子革、季,弟子琛,并传瑒业。
  普通五年(524),梁朝大举北侵,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派使者来请求以全境归降,武帝让有关官员们讨论他投降的真伪。朱异说:“自从王师北伐,连战连胜,徐州的地盘已经缩小,魏国人都愿意归顺。法僧也怕大祸临头,他的投降一定不是假的。”武帝就派朱异去告知元法僧,并命令各路军队接应,受朱异指挥。到徐州后,法僧听从梁朝的意旨,如朱异所说的一样。朱异后升任散骑常侍。

  革字文明,少以家贫,躬耕供养,年二十,始辍耒就父受 业,精力不怠。有六尺方床,思义未达,则横卧其上,不尽其 义,终不肯食。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左传, 爲兼太学博士。长七尺八寸,雍容都雅,吐纳蕴藉。敕于永福 省爲邵陵、湘东、武陵三王讲礼。后爲国子博士,于学讲授, 生徒常数百人。出爲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参军,带江陵令。王于 州置学,以革领儒林祭酒,讲三礼,荆楚衣冠听者甚衆。前后 再监南平郡,爲人吏所怀。寻兼平西长史、南郡太守。革至孝, 常恨食禄代耕,不及爲养。在荆州历爲郡县,所得俸秩,不及 妻孥,专拟还乡造寺,以申感思。子徽,美风仪,能谈吐,深 爲革爱,先革卒。革哭之,因遘疾而卒。
  朱异容貌魁梧,举止有风度,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却熟悉政治军事方面的旧事。自周扌舍死后,朱异代替他作中书舍人,掌管机要,国家的军事计划,地方官员任免,朝廷仪式与国家庆典,皇帝的诏书文告敕令,都归他主持掌管。经常是各地的报告,本部的文书,谘询情况的,请求裁决的,满满地堆在面前,朱异一面考虑一面落笔,一面阅文一面批示,敏捷周严,笔一刻不停,顷刻之间,所有公务便处理完毕。

  季亦明三礼,位中书黄门郎,兼着作。
  改任右卫将军,上书请求在仪贤堂讲解武帝的《老子义》,武帝批准了。等到讲授时,朝廷官员和社会上道俗听众有千余人,成为一时盛况。当时城西又开设士林馆招揽学士,朱异与尚书左丞贺琛轮番去讲述武帝的《礼记中庸义》。皇太子又召朱异到玄圃讲《易》。

  琛字国宝,幼孤,伯父瑒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瑒异 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瑒卒后,琛家贫,常往还 诸暨贩粟以养母。虽自执舟烜,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年二十 余,瑒之门徒稍从问道。
  大同八年(542),改加封侍中。朱异博通多种技艺,围棋水平上乘,但贪财受贿,欺下瞒上,看皇上眼色行事,不肯推荐贤士贬黜坏人。各地的赠送,从不拒绝,因此招致到处痛恨。在东陂营造房舍,极其奢华,太阳西斜,就到那里吃喝玩乐。每到黄昏时,怕台门关了回不去,就带上他的卤簿从东陂的宅第到台城,让卤簿把城门钥匙掌握。后来权势益盛,炙手可热,家产和羊侃相当。喜欢吃喝,极尽滋味声色的享受,嘴里不断嫩鹅烤泥鳅,即使去上朝,跟随的车里也一定要带上好吃的东西。然而对于朝中的士族贵戚态度轻蔑傲慢,有人劝他不要这样,朱异说:“我出身寒门,碰上机会才得到今天的地步。这班贵人都仗恃他们死去的祖宗炫耀门第而轻视我,我要是对他们恭谦,他们就更瞧不起我,因此我就要先瞧不起他们。”自从徐勉、周扌舍死后,掌权的外朝有何敬容,宫内有朱异。敬容质朴谨慎不善文辞,以国家政务为己任;朱异富于文采聪敏博学,想方设法沽名钓誉。二人行为不同而都受到宠幸。朱异在内省十余年,从未受过责备。司农卿傅岐曾经对朱异说:“如今圣上把国家重任委托给先生,您怎么可以什么事都一味顺从圣上的意思呢?近来听说外边很有些闲话啊。”朱异回答说:“这正说明我不能违背皇上的意思来争辩。如今天子圣明,我怎么能以道听途说来干扰天子的视听呢。”

  初,瑒于乡里聚徒教授,四方受业者三千馀人。瑒天监中 亡,至是复集,琛乃筑室郊郭之际,茅茨数间,年将三十,便 事讲授。既世习礼学,究其精微,占述先儒,吐言辩絜,坐之 听受,终日不疲。
  太清二年(548),任中领军,中书舍人的职务不变。当初,梁武帝梦见中原全部平定,满朝称庆,非常高兴,告诉朱异说:“我平时很少做梦,但一做梦就会应验。”朱异说:“这是天下一统的征兆。”等到侯景要求投降,武帝召集群臣上朝讨论,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认为不能答应。武帝想接纳侯景,但还决定不下来。曾有一次早起来到武德阁,自言自语说:“我们国家好像金瓯一样,完整无缺,如此太平无事,如今轻易地增加土地,难道合乎情理吗?万一招致什么麻烦,就后悔莫及了。”朱异揣摸武帝的心思,回答说:“如今圣明治理天下,上合天意,北国的遗民百姓,谁不仰慕我朝?只是没有机会,无法实现他们的心愿。如今侯景割据地盘占东魏的大半,从远方来归顺我朝,如果不予接纳,恐怕断绝了后来人的希望。”武帝很同意他的话,又想到以前的梦,于是就接纳了侯景。等到贞阳侯萧渊明被东魏战败俘虏,武帝忧愁地说:“如今难道要学晋朝的榜样了吗?”不久萧渊明从东魏派人来转达东魏丞相高澄要求讲和的意思,武帝让有关官员商议。朱异又说以讲和为适当,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年六月,派遣建康令谢挺、通直郎徐陵出使北方与东魏和好。当时侯景镇守寿春,怕自己被梁朝出卖而感到疑惧,屡次上书梁武帝请求不要与魏讲和,并写信给朱异,送他黄金二百两,又给制局监周石珍写信,请他在朝廷上给自己说话。朱异收下了他的赠金却没有阻止朝廷派使节和东魏议和,侯景于是造反。

  湘东王幼年临郡,彭城到溉爲行事,闻琛美名,命驾相造。 会琛正讲,学侣满筵,既闻上佐忽来,莫不倾动。琛说经无辍, 曾不降意。溉下车,欣然就席,便申问难,往复从容,义理该 赡。溉叹曰:“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 琛了不酬答,神用颓然。溉言之王,请补郡功曹史。琛辞以母 老,终于固执。
  当初,侯景酝酿造反时,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司州刺史羊鸦仁都屡次有奏章上报,朱异认为侯景亡命投靠,孤单寄身梁朝,一定不会造反,就对萧范派来报奏的信使说:“鄱阳王竟然不能容许国家有一位客人吗!”把他们的奏章都压住不上报。等贼兵到了板桥,侯景派前寿州司马徐思玉先来求见武帝,武帝召问他,思玉谎称反对侯景,请回避众人再奏事。武帝正要左右退出,舍人高善宝说:“思玉从贼军方面来,真假难辨,怎能让他一人独自和皇上留在殿上呢。”当时朱异在场陪坐,反驳说:“徐思玉难道是刺客吗?说的也太离奇了吧。”善宝说:“思玉已经把临贺王引到故国去了,怎能轻信他。”话没说完,思玉果然掏出侯景的书信,朱异非常惭愧。侯景遂即以讨伐朱异和陆验为名进逼建康。等侯景兵临城下,又射上书信说:“朱异等人专断朝政,作威作福,我被奸臣陷害,想杀害我。陛下如果杀了朱异等人,我就勒马北还。”武帝问太子萧纲说:“有这样的事吗?”萧纲回答说:“有。”武帝召有关官员要杀朱异,萧纲说:“侯景不过以杀朱异等人为借口罢了,今天杀朱异,救不了眼前的急难,只会被后世取笑。等叛乱平定以后,再杀他也不晚。”武帝就没这样做。

  俄遭母忧,庐于墓所。服阕,犹未还舍,生徒复从之。琛 哀毁积年,骨立而已,未堪讲授。诸生营救,稍稍习业。
  朱异正得势时,满朝官员无不对他又怕又恨,即使皇太子也对他心怀不满。到这时候城内人们全都怨恨朱异,皇太子作四言《愍乱诗》道:“悯彼坡田,叹此氛雾,信用奸佞,误国前途。”又作《围城赋》,末尾有这样的句子:“看那人高冠厚履,食列鼎乘肥马。登帝宫之丹墀,穿玉殿之金扉。参政事与谋国策,处显要作福作威。因为他四郊到处营垒,因为他天下狼烟横飞。问豺狼是哪个?看毒虫他是谁?”都是指的朱异。另外有一次武帝登南城楼观察敌情,回头问朱异说:“四郊这么多营垒,是谁的罪过呢?”朱异出了一身冷汗,不敢回答,因此既羞惭又生气发病而死,享年六十七岁。下诏追赠为尚书右仆射。以前尚书官不用来赠人,朱异死后,武帝感到悲痛惋惜,这才商议追赠的事,左右有和朱异关系好的,就进言说:“朱异生平的愿望,是想作执法官。”武帝因为这是他的夙愿,才特地赠予他。

  普通中,太尉临川王宏临州,召补祭酒从事,琛年已四十 余,始应辟命。武帝闻其有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 仆射徐勉曰:“琛殊有门业。”仍补王国侍郎,稍迁兼中书通 事舍人,参礼仪事。累迁尚书左丞,诏琛撰新諡法,便即施用。 时皇太子议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女。琛驳议曰:
  朱异揽大权三十多年,善于迎合武帝的心思,所以特别受到宠幸重用,历任官阶从员外常侍到侍中,四任官职皆佩珥貂,从右卫率到领军,四个职位都有卤簿供使唤,这是近代从来没过的。朱异和他几个儿子的房宅从潮沟一直排列到青溪,里边有台观池塘等游乐设施,每到闲暇时就和宾客在其中游玩。各地送的礼物,堆得满满的,朱异生性吝啬,从来不肯分送给别人。厨房里的珍馐菜肴多得经常腐烂,每月要扔掉十几车,可是即使他的儿子们和姬妾们也都不肯给一点儿。

  令旨以“大功之末,可得冠子嫁女,不得自冠自嫁”。推 以记文,窃犹致惑。案嫁冠之礼,本是父之所成。无父之人, 乃可自冠,故记称大功小功,并以“冠子嫁子”爲文,非关唯 得爲子,己身不得也。小功之末既得自嫁娶,而亦云“冠子娶 妇”,其义益明。故先列二服,每明冠子嫁子,结于后句,方 显自娶之义。既明小功自娶,即知大功自冠矣。盖是约言而见 旨。若谓缘父服大功,子服小功,小功服轻,故得爲子冠嫁, 大功服重,故不得自嫁自冠者,则小功之末,非明父子服殊, 不应复云“冠子嫁子”也。若谓小功之文,言己可娶,大功之 文,不言己冠,故知身有大功,不得自行嘉礼,但得爲子冠嫁。 窃谓有服不行嘉礼,本爲吉凶不可相干。子虽小功之末,可得 行冠嫁,犹应须父得爲其冠嫁。若父于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 是于吉凶礼无碍;吉凶礼无碍,岂不得自冠自嫁?若自冠自嫁 于事有碍,则冠子嫁子宁独可通?今许其冠子而塞其自冠,是 琛之所惑也。
  他撰写有《礼》、《易》讲疏和仪注文集百余篇。

  又令旨推“下殇小功不可娶妇,则降服大功亦不得爲子冠 嫁”。伏寻此旨,若爲降服大功不可冠子嫁子,则降服小功亦 不可自冠自嫁,是爲凡厥降服大功小功皆不得冠娶矣。记文应 云降服则不可,宁得唯称下殇?今不言降服,的举下殇,实有 其义。夫出嫁出后,或有再降,出后之身,于本姊妹降爲大功, 若是大夫服士父,又以尊降,则成小功,其于冠嫁义无以异。 所以然者,出嫁则有受我,出后则有传重,并欲使薄于此而厚 于彼。此服虽降,彼服则隆。昔实期亲,虽复再降,犹依小功 之礼,可冠可娶。若夫期降大功,大功降爲小功,止是一等, 降杀有伦,服末嫁冠,故无有异。唯下殇之服特明不娶之义者, 盖缘以幼弱之故。夭丧情深,既无受厚他姓,又异传重彼宗, 嫌其年幼服轻,顿成杀略,故特明不娶,以示本重之恩。是以 凡厥降服,冠嫁不殊,唯在下殇,乃明不娶。其义若此,则不 得言大功之降服皆不冠嫁也。且记云“下殇小功”,言下殇则 不得通于中上,语小功又不兼于大功。若实大功小功降服皆不 冠嫁,上中二殇亦不冠嫁者,记不得直云“下殇小功则不可”。 恐非文意,此又琛之所疑也。遂从琛议。加员外散骑常侍。旧 尚书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也。迁御史中丞,参礼仪如先。
  徐陵,字孝穆。他母亲臧氏,曾经梦见五色彩云化为凤鸟,停在自己的左肩上,后来便生下徐陵。当他几岁时,家里人带他去问候僧人释宝志,释宝志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啊!”光宝寺的慧云法师总是感叹于徐陵的早熟,称他为颜回。八岁时他能写诗文,十三岁便通晓《庄子》、《老子》的本义。长大以后,博览各种文籍,性情豪放而有口才。他父亲徐扌离任晋安王谘议,晋安王又召徐陵参与宁蛮府军事。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后,在东宫设置学士,徐陵也是其中之一。又迁任尚书度支郎。

  琛性贪啬,多受赇赂,家产既丰,买主第爲宅,爲有司奏, 坐免官。后爲通直散骑常侍,领尚书左丞,参礼仪事。琛前后 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进见武帝,与语常移晷刻,故 省中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闲雅,故时人呼之。 迁散骑常侍,参礼仪如故。
  后徐陵出任上虞县令。御史中丞刘孝仪原先和徐陵有仇隙,他听人传说徐陵在县里贪污和收受贿赂,便弹劾他,于是坐罪免职。过了很久,又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梁简文帝在东宫时,撰写了《长春殿义记》,让徐陵写序。又让徐陵到少傅府撰写自己所主持的《庄子义》一书。

  时武帝年高,任职者缘饰奸谄,深害时政。琛啓陈事条封 奏,大略:其一事曰,“今北边稽服,政是生聚教训之时,而 天下户口减落,诚当今之急务。国家之于关外,赋税盖微,乃 至年常租调,动致逋积,而人失安居,宁非牧守之过 ”。其二 事曰,“今天下宰守所以皆尚贪残,罕有廉白者,良由风俗侈 靡使之然也。欲使人守廉隅,吏尚清白,安可得邪?今诚宜严 爲禁制,导之以节俭,贬黜雕饰,纠奏浮华,使衆皆知变其耳 目,改其好恶,则易于反掌”。其三事曰,“斗筲之人,诡竞 求进,运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爲能,以绳逐爲务, 长弊增奸,实由于此。今诚愿责其公平之效,黜其残愚之心, 则下安上谧,无徼幸之患矣”。其四事曰,“自征伐北境,帑 藏空虚,今天下无事,而犹日不暇给者,良有以也。夫国弊则 省其事而息其费,事省则养人,费息则财聚。若言小费不足害 财,则终年不息矣,以小役不足妨人,则终年不止矣”。书奏, 武帝大怒,召主书于前,口受敕责琛曰:“朕有天下四十馀年, 公车谠言,日闻听览。每苦倥偬,更增惛惑。卿珥貂纡组,博 问洽闻,不宜同于闒茸,止取名字,言我能上事,恨朝廷不能 受。卿云‘今北边稽服,政是生聚教训之时,而人失安居,牧 守之过’。但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能皆恶 。卿可 分明显出其人 。卿云‘宜导之以节俭’。又云‘至道者必以淳 素爲先’。此言大善。夫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朕绝房室三十馀年,不与女人同屋而寝亦三十馀 年,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此亦人所共知。 受生不饮酒,受生不好音声,所以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朕三更 出理事,随事多少。事或少,中前得竟,事多,至日昃方得就 食。既常一食,若昼若夜,无有定时,疾苦之日,或亦再食。 昔腰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馀。旧带犹存,非爲妄说。 爲谁爲之?救物故也。书云,‘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向使 朕有股肱,可得中主,今乃不免居九品之下 。‘不令而行’, 徒虚言耳。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许外人 呈事,于义可否?以噎废餐,此之谓也。若断呈事,谁尸其任? 专委之人,云何可得 ?是故古人云,‘专听生奸,独任成乱 ‘。何者是宜,具以奏闻。”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敢有所指 斥。
  太清二年(548),徐陵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魏国,魏人在馆内设宴请客。当天极热,魏国主客魏收开玩笑地对徐陵说:“今天这样热,肯定是徐常侍带来的。”徐陵随即回答说:“以前王肃来到这里,开始给魏国制定礼仪;今天我来聘问,让你们又知道冷热了!”魏收听后,大感羞愧。当时齐文襄帝还担任宰相,他认为魏收失言,便将他关闭了一整天。

  太清二年,爲中军宣城王长史。侯景陷城,琛被创未死, 贼求得之,舆至阙下,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开城纳贼。 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之。明年,台城不守, 琛逃归乡里。其年,贼寇会稽,复执琛送出都,以爲金紫光禄 大夫。卒。琛所撰三礼讲疏、五经滞义及诸仪注凡百馀篇。子 翊,位巴山太守。
  当侯景入侵时,徐陵的父亲徐扌离早就在围城之内,他收不到父亲的家信,便只吃素食,穿粗布衣服,就像服丧一样。这时,正值魏国禅让于齐,梁元帝在江陵承制,又派徐陵为使者和齐国通问。徐陵到齐以后,多次请求回南朝复命,但齐国却一直拘留他不让回去。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仆射杨遵彦,但也没有接到回复。当西魏讨平江陵之后,齐国送贞阳侯萧渊明继承梁国国君之位,这才派徐陵随他回梁。太尉王僧辩起初在边境上拦阻不肯接纳,萧渊明反复写信,都是由徐陵撰文。当萧渊明入梁之后,王僧辩得到徐陵,大为高兴。任命他当了尚书吏部郎,兼撰写诏诰之职。当年,陈武帝杀了王僧辩,又进讨韦载,而任约、徐嗣徽乘虚而入,攻打石头城。徐陵感激王僧辩以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便跑去投靠任约。任约被讨平之后,陈武帝把徐陵放了,并不问罪,而任命他为尚书左丞。

  司马褧字元表,河内温人也。曾祖纯之,晋大司农高密敬 王。祖让之,员外常侍。父燮,善三礼,仕齐位国子博士。
  绍泰二年(556),又派他出使齐国。回来之后,又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秘书监。陈朝接受梁禅位后,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天嘉四年(563),担任了五兵尚书,兼领大著作。六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当时,安成王陈顼任司空,他身为皇帝的亲弟,地位尊贵,权倾于朝野。直兵鲍僧睿借着安成王的威风,阻止别人告状,大臣们没人敢说话,徐陵却出来弹劾他。陈文帝见徐陵服饰、奏章十分端整严肃,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不禁为之收容而正坐。徐陵进读奏章时,安成王正在殿上侍立,他仰视文帝,汗流浃背,面容失色。徐陵派殿中郎送安成王下殿。从此以后,朝廷上下肃然。

  褧少传家业,强力专精,手不释卷。沛国刘瓛爲儒者宗, 嘉其学,深相赏好。与乐安任昉善,昉亦推重之。梁天监初, 诏通儒定五礼,有举褧修嘉礼,除尚书祠部郎。时创定礼乐, 褧所建议,多见施行。兼中书通事舍人,每吉凶礼,当时名儒 明山宾、贺瑒等疑不能断者,皆取决焉。累迁御史中丞。
  又改任吏部尚书,兼领大著作。徐陵认为从梁朝末年以来,选举任用官员大多失去其原来的规矩,于是制定了有关原则制度,全面审核每人的名实是否相符,有冒进求官的,到处奔走钻营的,他便写信公开告诉他们说:“永定年间(557~559),圣朝草创之初,干戈未曾平息,尚无条令秩序。府库空虚,赏赐空乏,白银难得,委任书易办。权且以官阶代替钱财绢帛,本义在于安抚接纳,不计官员多少。致使员外郎、常侍之官,在路上比肩摩踵;谘议、参军之属,市内人员无数,这岂是朝廷典章所应如此?如今衣冠礼乐制度,日加完备,年有增益,怎能仍按旧例,作非理之望?所见诸君多已职务超越本分,仍说大受委屈,未能满足更高的愿望。如有人问梁朝的朱异也担任卿相,这难道不是超过其本分吗?这是由皇帝亲自拔擢起来的,和选官的程序无关。梁武帝说:‘世上的人都说有不同眼色,我就特别看不上范悌。’宋文帝也说:‘人怎么会没有运气,每当有好官位时,我就想起羊玄保。’这类清高又显贵的职务,不是从选任而来的。我既身居选职,请诸贤深明我的心意。”于是众人都感到信服了。当时的议论将他比为毛王介。

  十六年,出爲宣毅南康王长史,行府国并石头戍军事。褧 虽居外官,有敕预文德、武德二殿长名问讯,不限日。迁晋安 王长史,卒。王命记室庾肩吾集其文爲十卷。所撰嘉礼仪注一 百一十六卷。
  当宣帝入朝辅政时,策划废黜那些有贰心的人,他让徐陵一起参与计谋。宣帝即位后,封徐陵为建昌县侯。太建年间(569~582),准备让徐陵担任尚书左仆射,他上表反对并推荐周弘正、王劢等人。皇帝召他进入内殿,问他:“你为什么坚决推辞而另外推荐别人呢?”徐陵说:“周弘正原是您任藩王时的长史,王劢是太平年间(566~567)的宰相府长史,张种是皇上本乡的贤人贵戚,如果要选拔贤人旧臣,我理应居于后面。”他坚决推辞了几天,才奉旨任职。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祖昭之,以学解称于乡。叔 父谦之字处光,以义烈知名。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假葬于 田侧,爲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同産姊密语之,谦之虽小,便 哀感如持丧,长不昏娶。齐永明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 县令申灵勖表上之。齐武帝嘉其义,虑相报复,乃遣谦之随曹 武西行。将发,幼方子怿于津阳门伺杀谦之。谦之兄巽之,即 异父也,又刺杀怿。有司以闻。武帝曰:“此皆是义事,不可 问。”悉赦之。吴兴沈顗闻而叹曰:“弟死于孝,兄殉于义, 孝友之节,萃此一门。”巽之字处林,有志节,着辩相论。幼 时,顾欢见而异之,以女妻焉。仕齐官至吴平令。
  当朝议准备北伐时,宣帝让朝臣举荐元帅人选。众人都认为淳于量合适,独有徐陵说:“不见得。吴明彻家在淮北,很熟悉当地风俗民情,是位有谋略的将才,当今没有人能超过他。”于是争论了几天仍不能作出决定。都官尚书裴忌说:“我赞同徐仆射的意见。”徐陵随即说:“不仅吴明彻是良将,裴忌也是很好的副帅。”当天便下诏任命吴明彻为大都督,任命裴忌任监军事,于是攻克了淮南的几十州土地。宣帝便设酒庆贺,举杯给徐陵说:“赏给你知人的功劳。”

  异年数岁,外祖顾欢抚之,谓其祖昭之曰:“此儿非常器, 当成卿门户。”年十馀,好群聚蒱博,颇爲乡党所患。及长, 乃折节从师。梁初开五馆,异服膺于博士明山宾。居贫,以佣 书自业,写毕便诵。遍览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 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年二十,出都诣尚书令沈约,面 试之,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达其旨, 约乃曰:“天下唯有文义棋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 寻上书言建康宜置狱司,比廷尉。敕付尚书详议,从之。
  太建七年(575),任国子祭酒,徐陵因为公事的原因被免去侍中、仆射官职。但不久又加侍中,赐给手杖。十三年(581),任太子詹事。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表请求辞职,陈宣帝也格外对他优厚和礼遇,诏令将作监给他盖了大斋房,让他到斋中处理事务。陈后主即位以后,徐陵改任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至德元年(583)去世,当年七十七岁,下诏追赠特进。起初,陈后主曾经自己写了诗文去给徐陵看,却说是别人所写的。徐陵嘲笑说:“连辞句都不像样子。”陈后主因此而怀恨在心,这时便谥为“章伪侯”。

  旧制,年二十五方得释褐,时异适二十一,特敕擢爲扬州 议曹从事史。寻有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 : “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在独无散逸之想,处闇有对宾之色。 器宇弘深,神表峰峻。金山万丈,缘陟未登;玉海千寻,窥映 不测。加以珪璋新琢,锦组初构,触响铿锵,遇采便发。观其 信行,非唯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武帝 召见,使说孝经、周易义,甚悦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 后见明山宾曰:“卿所举殊得人。”仍召直西省,俄兼太学博 士。其年,帝自讲孝经,使异执读。迁尚书仪曹郎,入兼中书 通事舍人。后除中书郎,时秋日,始拜,有飞蝉正集异武冠上, 时咸谓蝉珥之兆。迁太子右卫率。
  徐陵器量宏大深远,举止有风度,本性又爱清静简朴,不营产业,俸禄和亲族们一起共用。太建年间,他的食邑户在建昌,当食邑户送米到水边时,亲戚中有贫困的,他都让去取走,几天之内便被取光。徐陵自己家里不久便断绝粮食了。府吏们很奇怪地问他什么原因,徐陵回答说:“我还有坐车、牛和衣裳可以卖,别的家里有可出卖的东西吗?”他就是这样周济别人。

  普通五年,大举北侵,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请举地内属, 诏有司议其虚实。异曰:“自王师北讨,克获相继,徐州地转 削弱,咸愿归罪。法僧惧祸,其降必非僞也。”帝仍遣异报法 僧,并敕衆军应接,受异节度。及至,法僧遵承朝旨,如异策 焉。迁散骑常侍。
  徐陵从小就崇信佛教,对佛经多能训释讲解。陈后主在东宫当太子时,让徐陵讲解《大品经》,佛门义学中的名僧,都从远方云集而来,每当在讲堂上探讨时,四座没有人能和他抗衡。他眼中有青色瞳子,当时人都认为是聪明的相貌。自从陈朝创业以来,文檄军书以及受禅的诏书策文,都是徐陵所写的,被人称为一代文宗。但他也不以此来傲视别人,也不曾诋毁和指斥其他写诗文的人。他对于后进的人,都热心接待推荐,一点都不感到倦乏。陈文帝、陈宣帝时,国家有重大的文字要写时,一定让徐陵起草。他的文章能改变旧体,剪裁十分巧妙而严密,多有新意。每一文章写出,好事者已经传抄出来并能朗诵,于是他的文章流传到了周、齐,家家都有他的文集。后来遇到战乱,大多散失了,留存下来有三十卷。徐陵有四个儿子:徐俭、徐份、徐仪、徐亻尊。

  异容貌魁梧,能举止,虽出自诸生,甚闲军国故实。自周 舍卒后,异代掌机密,其军旅谋谟,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 诰敕书,并典掌之。每四方表疏,当局簿领,谘详请断,填委 于前,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不暂停笔,顷刻之 间,诸事便了。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