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沈炯 虞荔 傅縡 顾野王 姚察
  傅縡,字宜事,北地灵州人。父亲傅彝,任梁朝临沂县令。傅縡自幼聪明灵敏,七岁时能背诵古代的诗赋多达十几万言。长大以后勤奋好学,善于写文章。太清末年,纟宰因母亲去世而在家服丧。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他居丧期间尽礼而为,因伤心过度而消瘦得皮包骨,体瘦如柴,士人和他的朋友因此而十分称赞他。后来,他投靠湘州刺史萧循。萧循很喜爱结交士人,广泛收集各种典籍, 傅縡在这里可以任意寻找阅读到各种书籍,并因此而博通群书。王琳听到他的声名,便召他担任了府记室。王琳失败后,傅縡又随王琳的部将孙蠩到了京都。当时,陈文帝派颜晃赐给孙蠩许多杂物,孙蠩让 傅縡写了一份表启以示感谢。傅縡下笔成章写得语词文理周密。颜晃回来后告诉了陈文帝,于是召用傅縡担任了撰史学士。再升迁任骠骑将军安成王的中记室,仍兼撰史学士。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祖瑀,梁寻阳太守。父续, 王府记室参军。
  傅縡真诚信奉佛教,跟从兴皇寺的慧朗法师学习《三论》,透彻地知晓其中的奥妙。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通直散骑侍郎,出使齐国,累迁太子庶子、太子仆官。

  炯少有俊才,爲当时所重。仕梁爲尚书左户侍郎、吴令。 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邺,以炯监郡。台城陷,景 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子仙怒, 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救 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败,王 僧辩素闻其名,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 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上表劝进,僧辩令炯制表, 当时莫有逮者。陈武帝南下,与僧辩会白茅湾,登坛设盟,炯 爲其文。及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及子行简,并杀之, 炯弟携其母逃免。侯景平,梁元帝湣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侯。 僧辩爲司徒,以炯爲从事中郎。梁元帝征爲给事黄门侍郎,领 尚书左丞。
  陈后主即位后,迁任秘书监、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掌管撰写诏诰文书。 傅縡写文章文词典雅华丽,本性又敏捷迅速,即使是有关军国大事的文书,他也下笔立成,从不事先起草。写成以后再反复思考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加以增删的,因而很受陈后主所赏识。但他性情过于呆板又倔强,不注意检束自己的操行,自负有才而盛气凌人,朝臣们大多很恨他。正值施文庆、沈客卿以奸佞而受到宠幸,专制朝政,因而 傅縡更受到疏远。施文庆等人便一起说他的坏话,陈后主将傅縡抓起来关入狱中。傅縡一向性格刚强,因而十分愤慨,便在狱中上书说:“作为国君,恭敬侍奉天帝,慈爱黎民百姓,节制嗜好欲望,远离谗佞之人,天未明披衣而起,日已晚还忘饮食,所以能德泽遍布海内,善美流传于子孙。陛下近来酒色过度,不敬郊庙之神,专媚淫乱之鬼。小人在侧,宦官弄权,厌恶忠直之士如见仇人,视百姓有如草芥。后宫中人人身穿绮绣之服,马厩里广余豆粟之粮,万民流离失所,尸横遍野;贿赂公开进行,内库损耗,神怒人怨,众叛亲离。只恐东南王气,自此而尽。”奏书送上后,后主大怒。不久,后主怒气稍减,便派人对他说:“我要赦免你,你能改正过失吗?”傅縡回答说:“臣心如面,臣面可以改变,则臣心可改。”后主于是更加恼怒,便命令宦官李善度尽力追究他的过失,赐死于狱中。传有文集十卷。

  魏克荆州,被虏,甚见礼遇,授仪同三司。以母在东,恒 思归国,恐以文才被留,闭门却扫,无所交接。时有文章,随 即弃毁,不令流布。
  傅縡虽然刚直有才,但为人狠毒傲慢,被当世人所痛恨。当他死时,有毒蛇蜷屈着爬上灵床,在灵床前接受祭奠,离开了又转回来,前后一百多天时间。时时听到有愤怒的弹指声。

  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爲表奏之,陈己思乡之意。曰 : “臣闻桥山虽掩,鼎湖之竈可祠;有鲁遂荒,大庭之迹无泯。 伏惟陛下降德猗兰,纂灵丰谷,汉道既登,神仙可望。射之罘于 海浦,礼日观而称功,横中流于汾河,指柏梁而高宴,何其甚 乐,岂不然欤!既而运属上仙,道穷晏驾,甲帐珠帘,一朝零 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陵云故基,与原田而膴膴,别风馀 迹,带陵阜而芒芒,羁旅缧臣,岂不落泪。昔承明见厌,严助 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反,恭闻故实,窃有愚心。黍稷非馨, 敢望徼福。但雀台之吊,空怆魏君,雍丘之祠,未光夏后,瞻 仰烟霞,伏增凄恋。”奏讫,其夜梦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 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 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历司农卿,御史中丞。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祖父顾子乔,曾任梁东中郎将武陵王府参军事。父亲顾火亘,是信威将军临贺王的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通儒学而知名于世。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表求归养,诏不许。文帝 嗣位,又表求去,诏答曰:“当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 无废也。”
  顾野王幼时便很好学,七岁读五经,便能读懂大致意思。九岁能写文章。他曾写了一篇《日赋》,领军朱异见后认为他是奇才。十二岁,野王随父亲到建安,撰写了《建安地记》两篇。长大后,他遍读经史,精心记识,天文地理、卜筮、观天相、虫篆奇字,无所不通。他曾任临贺王府记室。后来宣城王任扬州刺史,顾野王与琅笽人王褒一起为宾客,宣城王很爱顾野王的才华。顾野王还很擅长画画,宣城王在东府建书斋,让野王画古代贤人,让王褒写赞颂之辞,当时人称此为“二绝”。

  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 重其才,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 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徒衆。以 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諡恭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侯景之乱时,顾野王因父丧回到家乡吴郡守丧。他在乡里招募民众,随义军救援都城。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身高只有六尺,又因居丧过于悲痛,身体像是禁不住这样的哀伤;可是当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陈述君臣之义、逆与顺的道理时,慷慨陈词,正言厉色,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后来京城被攻破,他逃回了会稽。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 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
  陈天嘉年间(560~566),皇帝下令补顾野王为撰史学士。太建年间(569~582),顾野王为太子率更令,不久任大著作,掌管国史,知梁史事。后来他又任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死后,追赠为秘书监,右卫将军。

  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 五经十事,荔对无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征士何胤,时太守 衡阳王亦造之,胤言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 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爲主 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 仕梁爲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
  顾野王年轻时以勤奋好学、性情淳厚而闻名,对各种事物没有过分溢美之辞而失其本色。看他的模样,好像不善言辞,但他振奋精神,尽力去干事时,却是别人所比不上的。他的著作有《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表》一卷,在当时都很流行。他还撰写了《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但未写完就去世了。他有文集二十卷。

  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 仍用荔爲士林学士。寻爲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 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 协泊然静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寻领大着作。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父亲姚僧垣,是梁朝的太医正。梁元帝在荆州时,僧垣作晋安王陈伯恭的谘议参军。后来入周,官位颇高,很受恩遇。

  及侯景之乱,荔率亲属入台,除镇西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台城陷,逃归乡里。侯景平,元帝征爲中书侍郎。贞阳侯僭位, 授扬州别驾,并不就。
  姚察从小性情淳厚,六岁便能背诵文章万余言。不贪玩耍,读书勤奋,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僧垣精于医术,梁代知名,在宫中得到的赏赐,都带回去给姚察兄弟,作为他们游学的费用。姚察用这些钱买了不少书籍,因此知识见闻日益广博。十三岁时,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积极提倡文学研究学问。把他召到宣猷堂听讲研讨,受到儒生们称赞。简文帝即位后,对他更加礼遇。初次作官任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后来又兼尚书驾部郎。遇上梁朝丧乱,随父母回家乡。在战乱期间,依旧努力读书,不废学业。梁元帝在荆州即位,委任姚察为原乡县令。后改任佐著作,负责修史。

  张彪之据会稽,荔时在焉。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并书 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而武帝崩,文帝嗣位,除太 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读。寻领大着作。
  陈永定年间,吏部尚书徐陵兼任大著作,招引姚察为史佐。太建初年,增补为宣明殿学士。不久又为通直散骑常侍,作为使节回访周朝。已在关西的江南士人,都对他表示倾慕。沛国刘臻私下到他下榻的公馆请教《汉书》中的疑问十余条,姚察都作了分析解释,并且都有经典为据。刘臻对自己的亲近人称赞说:“姚察可真不是徒有虚名啊。”姚察就此行著成《西聘道里记》。出使回国,被补为东宫学士,升任尚书祠部侍郎。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 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 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沈密,少言 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三国时魏国王肃制定的祭祀天地仪式,设立四面悬磬之乐,用六十四人之舞,后来历代都因循不变。到了梁武帝认为对人事礼节宜繁复,侍鬼神礼节应从简,因此废了那套规定。陈朝初年也承袭下来,没有任何增减。陈宣帝准备增设音乐,交给有关部门讨论。结果认为梁武帝不对。当时的名流学者、高官显贵,无不顺应旨意随声附和。姚察却广引经籍,独违众议,认为梁代之乐是正确的。当时引起众人惊骇,无不惭愧钦佩。仆射徐陵于是改用姚察的意见。他不爱趋时随俗的行为,往往都是这样。后来历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谘议参军。逢母丧辞去职务。不久起用为戎昭将军,主持撰写梁史。后主即位后,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仍负责撰史。至德元年(583),任职中书侍郎,又转任太子仆,其余官职如故。

  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 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 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数往临视,令将家口 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许,乃令住兰台。 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蔬食积久,非羸疾所 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方欲仗委,良须克壮。 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荔终不从。卒,赠侍中,諡曰 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子世基、世南, 并少知名。
  当初,梁朝灭亡,姚察父亲僧垣被掳入长安,姚察于是便素食布衣,不听音乐,直到后来他父亲的死讯传到江南。当时他刚为母亲韦氏服丧期满,后主看他病弱不堪,怕再毁伤他的身体,就不敢张扬,秘密派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家去吊丧,并让司马申劝止他节哀。不久以忠毅将军的名号起任他兼东宫通事舍人,姚察屡次辞让不肯就职。很快又下诏让他主管著作郎事务。丧服期满,任给事黄门侍郎之职,兼任著作郎。姚察屡遭不幸之后,斋戒素食日久,因此染病。后主曾特别召见他,看到他那副样子也难过得变了脸色,命令他停了长斋,让他和自己一块儿吃晚饭。又下诏授予他秘书监一职,兼任著作郎,进呈所撰中书表集。历任度支、吏部二尚书。

  寄字次安,少聪敏。年数岁,客有造其父,遇寄于门,嘲 曰:“郎子姓虞,必当无智。”寄应声曰:“文字不辨,岂得 非愚!”客大惭。入谓其父:“此子非常人,文举之对,不是 过也。”
  姚察自从身居要职,便断绝一切私交。曾经有他的一个门生不敢给他送厚礼,只送他南布一端,花纟束一匹。姚察对他说:“我所穿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纟束。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想和我真诚交往,就不须送什么礼物。”那人一再客气礼让,姚察发怒,厉声把他赶出门去,从此再也没人敢给他送礼了。

  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志。弱冠举秀才, 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大同中,尝骤雨,殿前往 往有杂色宝珠,梁武观之,甚有喜色,寄因上瑞雨颂。帝谓寄 兄荔曰:“此颂典裁清拔,卿之士龙也,将如何擢用?”寄闻 之叹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击壤之情耳,吾岂买名求仕者 乎?”乃闭门称疾,唯以书籍自娱。岳阳王察爲会稽太守,寄 爲中记室,领郡五官掾。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 终日寂然。
  陈亡后入仕隋朝,文帝下诏任他为秘书丞,又令他完成梁、陈二朝史,还让他在朱华阁长期负责修史工作。文帝知道姚察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一天单独召他入内殿,赐食水果菜肴,并指着他对朝臣们说:“听说姚察学问人品当世无双,我灭陈仅得此一人而已。”

  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张彪往临 川,强寄俱行。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 奔晋安。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陈武帝平侯景,寄劝 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 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爲僚属,委以文翰,寄固 辞获免。
  开皇十三年(593),承袭父职作北绛郡公。姚察在陈朝时曾出使北周,因此得以与父亲僧垣相见,临别之时悲痛得死去活来。这时承袭父职,更加悲哀伤感,见到他悲痛之状的人无不下泪。逢后母杜氏去世,解去职务,在服丧期间,有白鸠在他门头上做窝。

  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 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又尝令左右 读汉书,卧而听之,至蒯通说韩信曰“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宝应蹶然起曰:“可谓智士。”寄正色曰:“覆郦骄韩,未足 称智,岂若班彪王命识所归乎?”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 乃爲居士服以拒绝之。常居东山寺,僞称脚疾,不复起。宝应 以爲假托,遣人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 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宝应 自此方信之。
  仁寿二年(602),文帝下诏封他为员外散骑常侍、晋王侍读。隋炀帝即位后,委以太子内舍人之职。朝廷变更衣冠服饰,删改朝仪等事,姚察参与顾问。大业二年(606),死于东都洛阳。留下遗嘱要薄葬,用薄松木板作棺材,容下身体即可,周围用土一封就行了;下葬那天,只需用辆大车拉到旧墓地的北边;不必设灵位,放一张小床,每天摆上点清水,六斋日时设置斋食菜果,家里有什么用什么,不要另外操办。

  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曰:
  当初,姚察要读一部佛经,后来研读完毕,临死时,没有一点痛苦烦恼,只是面向西方打坐,排除杂念,只想“一切空寂”。后来就身体发软,面色如常而逝。朝廷深表哀痛,赠赐很多丧葬用品。

  东山居士虞寄致书于明将军使君节下:寄流离艰故,飘寓 贵乡,将军待以上宾之礼,申以国士之眷,意气所感,何日忘 之。而寄沈痼弥留,愒阴将尽,常恐卒填沟壑,涓尘莫报,是 以敢布腹心,冒陈丹款,愿将军留须臾之虑,少思察之,则冥 目之日,所怀毕矣。
  姚察恪守孝道,是人伦楷模,能明辨是非,淡泊谦虚,不以自己的长处傲视别人。专心著书,白首不倦。共著有《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文集二十卷。所撰梁、陈史,虽没能完稿,但隋开皇年间,文帝已派中书舍人虞世基索取稿本,上交朝廷。他临终时,嘱咐儿子姚思廉继续撰写。思廉在陈朝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会稽王主簿。

  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据重位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 惑于浮辞哉。将军文武兼资,英威动俗,往因多难,仗剑兴师, 援旗誓衆,抗威千里。岂不以四郊多垒,共谋王室,匡时报主, 甯国庇人乎。此所以五尺童子,皆愿荷戟而随将军者也。及高 祖武皇帝肇基草昧,初济艰难,于时天下沸腾,人无定主,豺 狼当道,鲸鲵横击,海内业业,未知所从。将军运动微之鉴, 折从衡之辩,策名委质,自托宗盟,此将军妙算远图,发于衷 诚者也。及主上继业,钦明睿圣,选贤与能,群臣辑睦,结将 军以维城之重,崇将军以裂土之封,岂非宏谟庙略,推赤心于 物者也。屡申明诏,款笃殷勤,君臣之分定矣,骨肉之恩深矣。 不意将军惑于邪说,翻然异计,寄所以疾首痛心,泣尽继之以 血,万全之策,窃爲将军惜之。寄虽疾侵耄及,言无足采,千 虑一得,请陈愚算。愿将军少戢雷霆,赊其晷刻,使得尽狂瞽 之说,披肝胆之诚,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