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儒雅儒雅的意思_解释_造句

儒雅

拼音 rú yǎ 注音 ㄖㄨˊ 一ㄚˇ 词性 形容词
拼音 rú yǎ 注音 ㄖㄨˊ 一ㄚˇ
词性 形容词
结构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
儒雅的意思
词语解释:

儒雅rúyǎ

(1) 风度温文尔雅

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汉书·张敞传》
cultured;genteel
引证解释:

⒈ 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书>序》:“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南朝梁沉约《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
宋沉端节《念奴娇》词:“千里江山供胜践,尊俎延登儒雅。”
清孙枝蔚《与客赴张果老崖》诗:“诸君年皆长,我齿犹少者,坐次反推让,此意尊儒雅。”

⒉ 谓学问渊博。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是时制度多闕,诸儒议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诵读者,其制始定。而固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愚山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 荔裳则全学晚唐无深厚之力。”

⒊ 指儒术。

《汉书·公孙弘等传赞》:“汉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 ;篤行则不建、不庆。”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编在书记。”

⒋ 谓风度温文尔雅。

《北齐书·封隆之传》:“子绣外貌儒雅,而侠气难忤。”
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⒌ 谓优柔寡断。

《南史·齐武帝诸子论》:“子良物望所集,失在儒雅,当断不断,以及於灾。”

⒍ 风雅。

清孙枝蔚《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不为使君儒雅剧,何繇共对烛花红。”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善音乐,能鼓琴瑟,吹笙箫,甚至于可以作曲谱歌,是个儒雅的皇帝。”

⒎ 典雅;优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讚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国语词典:

学养深厚,气度雍容。

词语翻译
英语
scholarly, refined, cultured, courteous
法语
érudit, raffiné, cultivé, courtois
网络解释:

儒雅

  • 儒雅(rú yǎ),谓风度温文尔雅,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也指学问渊博;风雅;典雅;优雅等。
  • 语出《<书>序》:“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
  • 字义分解
    读音:rú

    基本字义

    rú(ㄖㄨˊ)

    ⒈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⒉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⒊  古同“懦”,懦弱。

    异体字

    • ?
    • ?

    造字法

    形声:从亻、需声

    English

    Confucian scholar

    读音:yǎ

    基本字义

    yǎ(一ㄚˇ)

    ⒈  正规的,标准的:雅言。雅正(a.规范的;b.正直;c.客气话,用于赠给他人的书画题款上,请对方指正)。

    ⒉  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雅。高雅。典雅。雅观。雅教(jiào )。雅兴(xìng )。雅座。雅俗。

    ⒊  平素,素来:雅爱。雅善鼓琴。

    ⒋  极,甚:雅以为美。雅不欲为。

    ⒌  交往:无一日之雅。

    ⒍  酒器名:雅量(liàng )(a.大的酒量;b.宽宏的气度)。

    ⒎  中国周代朝庭上的乐歌:风雅颂。雅声(泛指诗歌)。

    ⒏  古同“鸦”,乌鸦。

    异体字

    • ?

    汉英互译

    correct、elegant、refined、standa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隹、牙声

    English

    elegant, graceful, refined

    按照词语首拼查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