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胡马¹,胡马,远放燕支山²下。跑(páo)沙跑³雪独嘶(sī),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注释:笑令:词牌名。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¹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²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³跑:指兽蹄刨地。⁴边草:边地的野草。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第四、第五句具体写马,但不是写成群的骏马,而是选取了其中一匹失群迷途的马加以描写。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跑”读作“刨”,用足刨地之意,这两句词将骏马迷路后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十分传神,短短十二个字便将它的焦灼不安和急切烦燥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同时,通过对迷路骏马的描绘,还将塞外草原的空旷阒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六、第七两句又是二言叠语,“迷路”是第五句句末“路迷”二字的倒转,这是《调笑令》的定格,此调又名《转应曲》,即由此而来。在连着两个“迷路”之后,接着是词的结束句:“边草无穷日暮”,既点出了时间,又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旷远,补足了骏马迷路时的环境。夕阳西下,斜晖映照着边草,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最后一句语淡意远,堪称点睛之笔,在前面绘就的雄伟壮丽的草原图景上又抹上了一层苍凉迷离的色彩。远山、沙雪、边草、斜阳,其间又回荡着骏马的嘶鸣,苍莽壮阔而又略带悲凉,整首词意境浑厚高远,语言简炼淡雅。

  词名义上是写马,并展现了草原风光,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迷悯孤独心境。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在与匈奴作战时因迷失了道路而获罪自杀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多少反映了征戌边塞的将士在塞外常有的孤寂忧虑的心情。

  纵观来看,词的开始“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表现对边塞失防、胡人入侵的惊讶。接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写失群胡马焦躁不安、迷茫困惑、挣扎无果的神情,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句。“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既从马之望中写边塞晚景,又含象征意象于其中。使情、景融合无痕,使这首小词不仅是生动传神的特写,而且有深含的意境。

  但深含的意象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曹锡彤认为:“此笑北胡难灭之词。”有人认为:“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速,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如果写在晚年韦应物解职之后,俞说可以讲通;而韦一生积极用世,热爱人民、热爱朝廷和祖国疆土,那么联系开头“远放燕支山下”,笑北胡乘隙入侵。咏大国辽阔边境难犯是可以讲通的。“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艺术上传神的描写与蕴含的意象构成耐人咀嚼寻味的意境,是深可玩味的。

  和韦应物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也有《调笑令》词一首,写的是边塞老兵的愁绝心理,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方面与韦应物此词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戴词明确抒写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韦词则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这在早期涉及边塞的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17-18

tiáoxiàolìng ·

wéiyìng tángdài 

  yuǎnfàngyānzhīshānxià páoshāpáoxuě dōngwàng西wàng   biāncǎoqió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注释

笑令:词牌名。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跑:指兽蹄刨地。

边草:边地的野草。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第四、第五句具体写马,但不是写成群的骏马,而是选取了其中一匹失群迷途的马加以描写。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跑”读作“刨”,用足刨地之意,这两句词将骏马迷路后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十分传神,短短十二个字便将它的焦灼不安和急切烦燥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同时,通过对迷路骏马的描绘,还将塞外草原的空旷阒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六、第七两句又是二言叠语,“迷路”是第五句句末“路迷”二字的倒转,这是《调笑令》的定格,此调又名《转应曲》,即由此而来。在连着两个“迷路”之后,接着是词的结束句:“边草无穷日暮”,既点出了时间,又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旷远,补足了骏马迷路时的环境。夕阳西下,斜晖映照着边草,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最后一句语淡意远,堪称点睛之笔,在前面绘就的雄伟壮丽的草原图景上又抹上了一层苍凉迷离的色彩。远山、沙雪、边草、斜阳,其间又回荡着骏马的嘶鸣,苍莽壮阔而又略带悲凉,整首词意境浑厚高远,语言简炼淡雅。

  词名义上是写马,并展现了草原风光,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迷悯孤独心境。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在与匈奴作战时因迷失了道路而获罪自杀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多少反映了征戌边塞的将士在塞外常有的孤寂忧虑的心情。

  纵观来看,词的开始“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表现对边塞失防、胡人入侵的惊讶。接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写失群胡马焦躁不安、迷茫困惑、挣扎无果的神情,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句。“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既从马之望中写边塞晚景,又含象征意象于其中。使情、景融合无痕,使这首小词不仅是生动传神的特写,而且有深含的意境。

  但深含的意象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曹锡彤认为:“此笑北胡难灭之词。”有人认为:“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速,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如果写在晚年韦应物解职之后,俞说可以讲通;而韦一生积极用世,热爱人民、热爱朝廷和祖国疆土,那么联系开头“远放燕支山下”,笑北胡乘隙入侵。咏大国辽阔边境难犯是可以讲通的。“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艺术上传神的描写与蕴含的意象构成耐人咀嚼寻味的意境,是深可玩味的。

  和韦应物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也有《调笑令》词一首,写的是边塞老兵的愁绝心理,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方面与韦应物此词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戴词明确抒写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韦词则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这在早期涉及边塞的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17-18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杀气昏昏横塞(sài)¹,东并(bàng)²黄河开玉帐³
译文:军队士气高涨,陈兵塞上,在东边靠近黄河的地方设下主帅的军帐。
注释:河外:指黄河以北。¹塞上:指边塞。²并:同“傍”。“东并”就是东边依傍着。³玉帐:古代主帅的军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昼飞羽檄(xí)¹下列城²,夜脱貂玉(qiú)³抚降将。
译文:白天向敌方羽书传檄发出招降书,晚上脱下貂皮军装安抚降敌。
注释:¹羽檄:檄是古代战争专用的文书。古代紧急文书上插羽毛,称为羽书。²列城:众多城堡。³貂玉:古代战将所穿的貂皮军装。
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将军枥(lì)¹上汗血马²,猛士腰间虎文韔(chàng)³
译文:将军的马厩里养着汗血宝马,猛士的腰间插着画着虎头的弓箭袋。
注释:¹枥:马厩。²汗血马:中亚出产的一种良种马,这种马身上有很多寄生虫,马的皮肤因虫咬而经常出血,所以称为汗血马。³韔:装弓的袋子。虎文韔就是画有虎形图纹的弓袋。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阶前白刃¹明如霜,门外长戟(jǐ)²³相向。
译文:台阶前立着明晃晃的大刀,门外竖着威严的画戟。
注释:¹白刃:指刀剑。²长戟:一种武器。³森:森然,整齐排列。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朔风¹卷地吹急雪,转盼²玉花深一丈。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转眼之间积雪就有一丈多了。
注释:¹朔风:北风。²转盼:转眼之间。玉花:雪花。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
谁言铁衣¹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kuàng)²
译文:谁说战士的铁甲冰冷彻骨,招降安抚的仁义就像披着棉衣一样。
注释:¹铁衣:战士身穿的铁甲。²纩:丝棉。挟纩就是披着棉衣。《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王在冬天巡视三军,以示关怀,士兵心中感到温暖,好象身上穿了棉衣,忘记了冬天的寒冷。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
腥臊(sāo)¹(kū)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²
译文:金人占据的土地尽数收复,太行北岳一带都平安无事。
注释:¹腥臊:古代南方人嫌北方人,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吃生牛羊肉,身上有一般腥臊味。这里用“腥臊窟穴”代指北方敌人的大本营。太行即太行山,北岳即恒山,此时已被金人占领。²无恙:平安无事。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译文:国家版图尽数恢复,作歌给天山下的青年健儿们歌唱。

jiǔyuèshíliùmèngzhùjūnwàiqiǎn使shǐzhāojiàngzhūchéngjuééryǒu--yóu

shāhūnhūnhéngsāishàngdōngbìnghuángkāizhàng

zhòufēixiàlièchéngtuōdiāoqiújiàngjiāng

jiāngjūnshànghànxuèměngshìyāojiānwénchàng

jiēqiánbáirènmíngshuāngménwàizhǎngsēnxiāngxiàng

shuòfēngjuǎnchuīxuězhuǎnpànhuāshēnzhàng

shuíyántiělěngchègǎn怀huáiēnxiékuàng

xīngsāoxuékōngtàixíngběiyuèyuányàng

gèngdòujiǔzuòzhǎngyàoqiǎntiānshānjiànérchàng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开花落花无悔¹,缘来缘去缘如水。
译文:花开花落花是没有悔恨的,缘分来去如同流水不可强求。
注释:¹无悔:不后悔。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
译文:花的凋谢是为了再次的开放,我却因为花瓣的飞走而悲伤。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
译文:为花的悲伤而落泪,为花的落泪而心碎。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译文:花的飞舞就像花在落泪一样,花的落泪像因为花瓣的飞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译文:那花开之后是为谁凋谢,谁又会为了花的凋零感到悲伤。

cánhuā--qīngzhào

huākāihuāluòhuāhuǐyuánláiyuányuánshuǐ

huāxièwèihuākāihuāfēiwèihuābēi

huābēiwèihuālèihuālèiwèihuāsuì

huāhuāluòlèihuāhuābànfēi

huākāiwèishuíxièhuāxièwèishuíbēi

毛女峰当户,日高头未梳。
毛女峰当户,日高头未梳。
译文:庄前可以望见毛女峰,太阳高高升起,毛女峰就像是没有梳妆的样子。
地侵山影扫,叶带露痕书。
地侵山影扫,叶带露(lù)痕书。
译文:地面之上被山的影子慢慢覆盖,山中树木满布晶莹剔透的露珠。
松径僧寻药,沙泉鹤见鱼。
松径¹僧寻药,沙泉鹤见鱼。
译文:松间小路上,一位老侵正在寻找草药;清澈的沙泉旁,仙鹤正在捕鱼。
注释:¹松径:松间小路。
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
一川风景好,恨¹不有吾庐。
译文:两岸风光如此秀美,只遗憾这里没有我的住处。
注释:¹恨:遗憾。

sòngtánghuánguīshuǐzhuāng--jiǎdǎo

máofēngdānggāotóuwèishūqīnshānyǐngsǎodàihénshū

sōngjìngsēngxúnyàoshāquánjiànchuānfēngjǐnghǎohènyǒu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檐溜。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时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
崇墉(yōng)¹积翠²,望关门一线³,似悬檐溜。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溜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
译文:高耸的城墙翠色重叠,遥望居庸关门,地势逼仄陡峭呈一条直线,就像是悬挂在檐沟下的冰柱一般。乘着瘦马登登前行总担心山险路滑,更何况是在这刚下过霜的时候。彩饰的战鼓已寂然无声,朱红的军旗也已舒卷完毕,只剩下萧萧作响的杨柳。寒意渐渐由浅转深了,明日又要再添一件行装了。
注释:居庸关:一作蓟门关,亦称军都关,在北京昌平县西北的军都山(旧称居庸山)上,位于著名隘道关沟中部。地势险峻,自古有百二重关之称。《淮南子》上曾说:“天下九塞,居庸其一。”¹崇墉:高耸的城墙。²积翠:指山色苍翠重叠。“居庸叠翠”为燕京八景之一。³一线:极言道途狭窄。⁴檐溜:檐前滴水处。这两句形容关前道路陡峭,犹如悬挂的檐溜。语出韩愈《南山》:“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⁵登登:马蹄声。⁶画鼓:绘有彩饰的鼓。⁷征袍:旅外远人所穿的衣袍。⁸添又:又添。
谁放十万黄巾,泥丸不闭,直入车箱口。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涂望眼,寂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
谁放十万黄巾¹,泥丸不闭²,直入车箱口³。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涂望眼,寂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¹⁰
译文:是谁放任十万黄巾军,突破了这原本用丸泥便能防守的要塞,长驱直入车厢口?十二园林都在风雨笼罩下变得昏暗了,到处都响起了流徙鸿雁与离群野兽的悲鸣。如此往事惊心动魄。展望漫漫长路,嘹望敌情的亭楼久已被闲置,显得这样寂寞。当年这要塞上的守将和董龙一样,真是鸡狗。
注释:黄¹巾:汉末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农民起义,徒众达数十万人,都以黄巾裹头为标志,故称黄巾军。这里指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166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入居庸关,攻破北京,明朝覆没。²泥丸不闭:指居庸关失守。据《东观汉记·隗嚣载记》,王元曾劝隗嚣背汉说:“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溜也。”语谓函谷关地势险要,只须一泥丸即可封塞。³车箱口:在北京丰台区芦沟桥附近,李自成义军曾由此入北京。⁴十二陵园:在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明代自成祖到怀宗十三个陵墓都在此,今称十三陵。因李自成入北京后思宗自缢,故称十二陵。⁵哀鸿:哀叫的大雁,常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难民。⁶离兽:失群之兽。⁷涂:同“途”,道路。⁸亭堠:古溜瞭望敌情的亭楼。⁹锁钥:喻军事防守的重镇,这里指居庸关。¹⁰董龙、鸡狗:北朝前秦尚书董荣,字龙。他专揽朝政,权倾内外,但王堕对他很蔑视,同朝而不与交谈。别人劝王堕,堕答道:“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这里指明末居庸关的守将都是卑鄙小人,因而导致了严关失守。

  居庸关,唐代亦称军都关、蓟门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篇写度居庸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明亡的悲愤。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檐溜。”墉,城墙,檐溜,檐下滴水处,“崇墉”句横空而起。苍莽雄奇。“崇墉”写关城雄伟,“积翠”写翠障层叠。“望关”二句,以“檐溜”设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居庸关的险要。三句从“望”的角度,总写居庸关形势,与下面所写居庸关的萧条冷落形成对比,为下片的议论抒情作好铺垫。下面从攀登行进的角度写度关之难:“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溜候?”居庸关两旁高山耸峙,当中是长达二十公里的关沟,词人“瘦马”度关,此一难也;“径滑”易跌,此又一难;“新霜溜候”,更增加了行进的难度。两句层层推进,突出一个“愁”字,不仅为居庸关的险要补写一笔,而且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词人度关图”,透露出作者的羁旅穷愁和萧瑟苍凉的心境。“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三句,写居庸关萧条冷落,今非昔比:再也听不到隆隆的战鼓,再也看不见飘卷的红旗,只有几行败柳在寒冷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关塞上萧瑟生悲……“薄寒”二句,从天寒入手进一步描写关塞气氛,表现词人萧瑟苍凉的心境和羁旅穷愁的感慨。

  以上一片写度关所见,虽只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在两组景物的对比当中,已隐含着作者的感慨。下片由写景转入直接的议论、抒情。作者为什么要写居庸关的雄伟险要?他又为什么要写居庸关的冷落萧条?《明史记事本末》卷七十八:“自成乃更攻攻宁夏,略定三边,东捣居庸,长驱京邑……遂使铜驼榛莽,钟虡(jù巨)灰销。”原来,他是以居庸关为出发点,表现为李自成“东捣居庸,长驱京邑”的历史的反思。

  “谁放十万黄巾?丸泥不闭,直入车箱口。”黄巾,黄巾军。东汉末农民起义军。此借指李自成的军队。“泥丸”句谓末能守住关口。《后汉书·隗嚣传》:王元说隗嚣道:“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溜也。”句用其典。三句意说:是谁没有守住关口,让李自成的军队直入车箱口?在李自成的军队被困于车箱峡之溜,又是谁把起义军放走?《明史记事本末·卷七十八》:“六月,总督陈奇瑜困李自成于汉中车箱峡。会连雨四十日,贼马乏刍,死者过半,弓矢俱脱,贼大窘。自成乃自缚乞降,奇瑜许之,各给免死票回籍。自是复纵横不可制矣。”作者认为,“丸泥不闭”,让李自成军“直入车箱口”已是一错,将被困自缚乞降的李自成放走,又是一错,明将无能,一错再错,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下文二句,是这一历史悲剧的艺术描写。十二园陵,明代自成祖至熹宗十二个皇帝的陵墓。明亡,思宗(崇祯)葬此,称“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两句描绘“十二园陵”风凄雨暗、鸟兽哀鸣的图景,将明室覆亡的惨剧形象化和高度浓缩,隐含着作者无限的哀思。“旧事”两对句,一承上,一启下。“旧事”,即“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的惨象,也就是李自成“东捣居庸,长驱京邑”的往事。“惊心”二字,笔重情悲,正好表现词人度居庸关溜回首明亡“旧事”的心态,令读者心灵为之震动。“长途”句引出下句关塞景象的描写:前路漫漫,一片沉寂,路旁是一个接一个的亭子和记里程的土堆,向天边伸延。“长途”二句,写眼前景物,表现词人苍凉孤寂、彷徨无据的心境,与开首呼应。歇拍紧扣词题,以议论作结。锁钥、指关塞,与开首“关门一线”呼应。豢龙,董氏。相传董姓为豢龙氏董父之后,故称,此指董卓。董卓于东汉末年曾为黄巾军所败。词以借指代讨伐李自成的将领。两句意思为:尽管关塞险固可守,但固守者都是董卓一般的“鸡狗”之徒,明室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两句上承“谁放”三句,表现作者无限的悲愤。

  综上所述,全词上片写景,暗露愁怀,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既有史家之笔,亦有景物描写。全篇前后呼应,笔笔相联,疏中有密。本篇历来是选家推崇的作品,但词人对待农民起义军的敌视态度,有着严重的阶级局限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何事¹居穷道不穷²,乱时³还与静时同。
译文: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注释:¹何事:为什么。²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³乱时:战乱时期。⁴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家山¹虽在干戈(gē)²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³风。
译文: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注释:¹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²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³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窗竹影摇书案¹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注释:¹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¹寸功。
译文: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注释:¹惰:懈怠。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首联先叙静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静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静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静子的劝勉之辞,劝弟静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 李军.论“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J].铁道师院学报,1999-06-15
2、 刘叶敏.杜荀鹤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

zhíshūtáng

xún tángdài 

shìqióngdàoqióng luànshíháijìngshítóng 
jiāshānsuīzàigān zhíchángxiūyuèfēng 
chuāngzhúyǐngyáoshūànshàng quánshēngyànchízhōng 
shàoniánxīnzhōngshēnshì xiàngguāngyīnduòcùn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