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反照¹入闾(lǘ)²,忧来与谁语³
译文:斜照的夕阳射入了深深的闾巷,有谁和我说话排解新来的忧伤。
注释:¹反照:即返照,夕阳的返光。²闾巷:里巷,乡里。³忧来与谁语:一作“愁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译文:黄昏时分古道荒凉很少看到行人,秋风掀动禾黍,我愁思绵绵无量。

qiū

gěngwěi tángdài 

fǎnzhàoxiàng yōuláishuígòng 
dàoshǎorénxíng qiūfēngdòngshǔ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沙碛(qì)¹秋高苑马²肥,哀笳(jiā)一曲塞云飞。
译文:茫茫沙漠,秋高气爽,马匹肥壮,悲哀宛转的笛声吹奏着。
注释:¹沙碛:沙漠。²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译文:南方的将士们应该想家了吧,如同远飞的大雁还未回家。

sàishàngwènshuǐ

cáoyuányòng yuándài 

shāqiūgāoyuànféi āijiāsàiyúnfēi 
nánérbèiyīngxiāngniàn guòjìnzhēnghóng鸿yóuwèiguī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sà)¹新。
译文:夜晚就这样在秋雨过后来到,空气一下子新鲜极了。
注释:¹飒然:迅疾、倏忽貌。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团扇先辞手,生衣¹不著(zhuó)身。
译文:温度也差异很大。手中的扇子可以先放下了,但还没有穿秋衣的必要。
注释:¹生衣:夏衣。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更添砧(zhēn)引思,难与簟(diàn)¹相亲。
译文:不过,现在要坐或卧久些,要垫一层木板了,竹席也快要收起来了。
注释:¹簟:竹席。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译文:这种天气秋高气爽,谁喜欢睡大觉呢?便是那些有时间又没有野心的人们。

hòuqiūliáng

bái tángdài 

láiqiūhòu qiūránxīn 
tuánshànxiānshǒu shēngzhuóshēn 
gèngtiānzhēnyǐn nándiànxiāngqīn 
jìngshuípiānjiào pínxiánlǎoshòurén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闻道¹长安似弈(yì)²,百年³世事不胜悲。
译文:听人谈起长安的政局真像在弈棋,百年的世事真叫人抑制不住伤悲。
注释:¹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²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³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王侯第宅¹皆新主²,文武衣冠异昔时³
译文:王侯们的朱门甲第都换了新主,朝廷里的文臣武将已不同往时。
注释:¹第宅:府第、住宅。²新主:新的主人。³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直北¹关山金鼓振²,征西³车马羽书
译文:正北的关山金鼓震耳,征西的军队告急文书飞驰。
注释:¹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²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³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⁴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⁵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鱼龙¹寂寞²秋江冷,故国³平居有所思。
译文:鱼龙都那么寂寞连秋江也凄冷,当年在长安的平静生活现在仍堪长思。
注释:¹鱼龙:泛指水族。²寂寞: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³故国:指长安。⁴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qiūxìngshǒu ·

 tángdài 

wéndàochángān bǎiniánshìshìshèngbēi 
wánghóuzháijiēxīnzhǔ wénguānshí 
zhíběiguānshānjīnzhèn zhēng西chēshūchí 
lóngqiūjiānglěng guópíngyǒusuǒ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
束薪(xīn)¹已零落,瓠(hù)²转萧疏。
译文:在初秋之际,那瓠瓜的架子已然零落,到了该拆除的时候了。
注释:¹束薪: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²瓠叶:瓠瓜的叶。古人用为菜食和享祭。
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译文:因此即使到秋天瓜蔓被拆掉,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译文:秋虫声声萦绕耳畔,暮雀哀鸣情深意长。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译文:虽然时光已到了暮秋,一片萧条,但“我”也没什么惋惜的了。

chújià

 tángdài 

shùxīnlíngluò zhuǎnxiāoshū 
xìngjiébáihuāliǎo nìngqīngwànchú 
qiūchóngshēng què 
hánshìjīnláoluò rénshēngyǒuch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cù)¹甚微细,哀音²何动人。
译文: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注释:¹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²哀音:哀婉的声音。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草根吟不稳¹,床下夜相亲²
译文: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注释:¹稳:安。²亲:近。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久客得¹吟泪,放妻²难及晨。
译文: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注释:¹得:能够。²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悲丝¹与急管²,感激(jī)³异天真
译文: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注释:¹丝:弦乐器。²管:管乐器。³感激:感动,激发。⁴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75-177

zhī

 tángdài 

zhīshènwēi āiyīndòngrén 
càogēnyínwěn chuángxiàxiāngqīn 
jiǔlèi fàngnánchén 
bēiguǎn gǎntiānzhēn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千家山郭静朝(zhāo)晖,日日江楼坐翠微¹
译文:有着上千户人家的山城静对着朝晖,每天都在江楼上面对山色翠微。
注释:¹翠微:青山。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¹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译文:常来的渔翁在江里放船,清秋的燕翠在空中上下翻飞。
注释:¹信宿:再宿。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匡衡¹抗疏²功名薄,刘向³传经心事违。
译文:学匡衡那样上疏直谏结果功名不就,像刘向那样授徒传经也事与愿违。
注释:¹匡衡:字雅圭,汉朝人。²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³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¹
译文:而昔日的同学少年都已脱离了贫贱,他们著长安轻裘肥马享富贵。
注释:¹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qiūxìngshǒu ·sān

 tángdài 

qiānjiāshānguōjìngzhāohuī jiānglóuzuòcuìwēi 
xìn宿rénháifànfàn qīngqiūyànfēifēi 
kuānghéngkàngshūgōngmíng liúxiàngchuánjīngxīnshìwéi 
tóngxuéshàoniánduōjiàn língqiúqīngféi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雨映寒空半有无¹,重楼²闲上倚³城隅(yú)
译文:秋雨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我在闲暇时分登上层楼依靠着栏杆欣赏秋色。
注释:¹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²重楼:层楼。³倚:依凭,依靠。⁴城隅:城角。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¹
译文: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注释:¹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

  这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第一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第三句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82-183

wēidēngchéngèrshǒu ·

liúchǎng sòngdài 

yìnghánkōngbànyǒu chónglóuxiánshàngchéng 
qiǎnshēnshāngāoshù piànjiāngnánshuǐ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寂历¹帘栊(lóng)²深夜明,睡回清梦戍(shù)墙铃³
译文:从睡梦中醒来,微启惺松的双眼,只见窗栊在朦胧的月色下,富有韵律,耳边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注释:霁夜:雨过天晴之夜。¹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²帘栊:窗帘和窗牖。³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译文: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墙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¹
译文: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发出在亲吻大地时的秋的琴韵,眼前也似乎浮现出草坡上的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光的迹。
注释:¹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明朝准拟南轩(xuān)¹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译文: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注释:¹轩:窗户。

  此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而发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诗中称“秋兴逸”,刘禹锡说“胜春朝”。此诗表现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种逸兴。

  诗篇将以上那种意境和感受,以细腻清新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令人读罢,仿佛也经历了一场荡涤心肺的秋雨洗礼,置身于诗人所营造的那个清风明月之夜,令人宁静淡泊,神思遐举。而尾联诗人忽以豪迈之笔,又将读者推至到一个清旷爽朗的境界,令人不禁逸兴遄飞,精神焕发。诗篇的意境和内含由此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显得更加丰富、厚实。历代诗人咏秋之作十分繁多,然多抒发“悲九秋之为节,物凋悴而无荣”(晋湛方生《秋夜赋》)的伤怀之情,写秋夜更有“秋可哀兮,哀良夜之遥长。月翳翳以隐云星胧胧而没光”(晋夏侯湛《秋可哀赋》)之名篇,直以“可哀为题。反其意而用之者,孔平仲虽不是首家,但这首咏秋夜雨后之作,确有其独创之处。

  “霁夜”,这里是指雨霁之夜。在作诗手法上,诗人更是别出心裁,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不仅将时间延展了,而且将顺序交叉着。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而是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诗中画面相对独立,而时空转换又为复杂。诗人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合一体,读者体会这种跳越而感受得更真切丰富,诗篇本身也随之扩大了容量,避免了板滞平直。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的开头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这是一种倒叙;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又是一种回叙;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仍然是回叙;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平直,而且扩大了容量。

  清爽的秋兴是通过秋夜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的。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点染,其艺术效果要强得多。明暗线素贯穿全篇。诗人的景物安排由幽暗转向明朗,成功地捕捉住读者的注意力,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诗篇的诗脉。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总之,用对比映衬手法描写秋夜景色,从而很好地表现出清秋逸兴,这种前后强烈的明暗反差,使诗篇跌宕生姿,彼此映衬而又相互和谐,烘托出诗人感念于秋之清旷爽朗的主题,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东海编著. 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12.第100页
2、 本社编. 宋辽金诗鉴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第135-136页
3、 缪钺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06.第530-531页

kǒngpíngzhòng sòngdài 

liánlóngshēnmíng shuìhuíqīngmèngshùqiánglíng 
kuángfēngsòngchù dànyuèlóngyúnyóuwèixǐng 
zǎoyǒuqiūshēngsuíduò jiāngliángbànliúyíng 
míngzhàozhǔnnánxuānwàng chūshānwànzhàngqīng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登高望四海¹,天地何漫漫²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
注释:¹四海:指天下。²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霜被¹群物秋,风飘大荒²寒。
译文: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注释:¹被:披,覆盖。²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译文: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白日掩徂(cú)¹,浮云无定端。
译文: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注释:¹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梧桐巢燕雀,枳(zhǐ)(jí)¹(qī)鸳鸾²
译文:如今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鸳鸯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
注释:¹枳棘:有棘刺的灌木。²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且复归去来¹,剑歌²³路难。
译文: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注释:¹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²剑歌:弹剑而歌。³行:一作“悲”。

  此诗作于诗人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群,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群”、“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清人沈德潜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诚然此诗不似其它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带奔放,压抑之下不掩豪气。

  通篇多用比兴象征,但又不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那样“文多隐蔽”,“难以猜测”,而是“微而彰”,“婉而丽”,讽刺的深意埋藏在连翩而来的物象之中,可谓深得风雅之旨。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群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
2、 尚永亮主编.唐诗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第24页
3、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3-35

fēng ·sānshíjiǔ

bái tángdài 

dēnggāowànghǎi tiānmànmàn 
shuāngqúnqiū fēngpiāohuānghán 
rónghuádōngliúshuǐ wànshìjiēlán 
báiyǎnhuī yúndìngduān 
tóngcháoyànquè zhǐyuānluán 
qiěguīlái jiànxíngnán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