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秋风、有谁还忆,夏瓜冬菜春韭。儿家住近横塘曲,长在柳姑庙后。
但秋风、有谁还忆,夏瓜冬菜春韭。儿家住近横塘曲,长在柳姑庙后。
相邀取,借邻女花竿、挑起红丝浏。摘来盈缶。任九月猪毛,百茎雉尾,总贳一壶酒。
相邀取,借邻女花竿、挑起红丝浏。摘来盈缶。任九月猪毛,百茎雉尾,总贳一壶酒。
品瀜甚、慢说白如琼玖。下将盐豉烹就。钿头钗脚难形似,只顾流匙在口。
品瀜甚、慢说白如琼玖。下将盐豉烹就。钿头钗脚难形似,只顾流匙在口。
还念否。料拾鲙分鲭、未是和羹手。踌躇良久。便羊酪能胜,龙酥堪敌,归去也何有。
还念否。料拾鲙分鲭、未是和羹手。踌躇良久。便羊酪能胜,龙酥堪敌,归去也何有。
毛奇龄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这首诗与曹操的《龟虽寿》显然是声气相通的,但情绪却更为复杂一些。郝经早年便胸有抱负,曾多次上书蒙哥、忽必烈等,陈述图天下之道,且向为忽必烈所重。但不想正待施展才华之时,却被扣真州十六年,使得神骏消磨,有志难酬,所以其真州诗作无不凄婉,思归之切更可想见。一旦北还,自然跃跃欲试,不能自已。但十六年的压抑生活,使他身心都受到一定摧残,所以一方面是“壮心不已”,另一方面却自感已力不从心,全诗于一起一伏之间明显地透出了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百战归来力不任”的慨叹之后,尽管十六年“消磨神骏”,但老马骎骎,仍不肯缓蹄。继而用郭隗所述“千金买骨”的故事自比有千里马之才,但未得施展,所以“垂头自惜”;但接着一转,雄心未失,“伏枥仍存万里心”。

  接着又一沉,岁月流逝,官路淹滞,要升迁到能施展自己抱负的位置已希望不大,于是更感慨于自己当年为施展抱负而奔驰于边塞战垣的戎马生涯。但接着情绪又为之一振,尽管“去日苦多”,但自己并没有一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是“常记当年烈士吟”。 所以,尽管郝经跟曹操一样有着雄心壮志,也有着同样的戎马生涯,但他更有一段南冠楚囚的压抑生活,因此晚年北还时的这首诗,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激昂之声中,夹杂着几分深沉的感伤,这种感伤也不同于曹操《短歌行》中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情绪,而主要是力不从心的慨叹和恐不能及时施展抱负的预感(“岁月淹延官路查”)。这种预感不幸应验,也就在北还这一年,郝经病死于燕京。

lǎo--hǎojīng

bǎizhànguīláirènxiāoshénjùnlǎoqīnqīn

chuítóuqiānjīnréngcúnwànxīn

suìyuèyānyánguānyǎofēngchénrěnrǎnsāiyuánshēn

duǎnshēngduànyínquēchángdāngniánlièshìyín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一昨¹丹阳²王气销,尽将豪侈(chǐ)谢尘嚣。
译文: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的豪华奢侈,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化为尘。
注释:京口:是江苏镇江的古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¹一昨:前些日子。²丹阳:指江苏镇江,唐代京口为丹阳郡。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译文:当地的衣冠服饰已经不再是唐朝的式样,然而父老乡亲,依然可以津津乐道东晋时期的典故事迹。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万岁楼¹边谁唱月,千秋桥²上自吹箫。
译文:历尽沧桑的万岁楼边谁在伴月吟唱,千秋桥上有人自在的代箫。
注释:¹万岁楼:相传秦始皇在月华山下开凿过放生池,叫绿水潭。晋刺史王恭在山上建了一座万岁楼。此楼很出名,引来无数骚人墨客,成为感怀时事、去国还乡的极佳去处。²千秋桥:东晋平北将军王恭镇守京口,在城楼上建造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译文:世间兴衰,桑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

  诗人登临京口,追思以前京口为战略要地,王气非凡,孙权在此建立霸业,刘裕北伐气吞胡虏,如今已经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开篇直抒,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的豪华奢侈,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变成荒丘,成为尘埃。

  当地的衣冠服饰已经不再是追寻唐朝的式样,然而父老乡亲们,依然可以津津乐道东晋时期的典故事迹。

  历尽沧桑的万岁楼边谁在伴月吟唱,千秋桥上有人自在的吹箫。无数骚人墨客在此感怀时事。

  世间兴衰,物是人非,然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静静注视着人间的兴衰变迁。

  诗人登临京口,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忆昔过往,孙吴开国建都,安邦定国,王恭建楼修桥,兵强将勇,鼎盛繁华,一派奢华;如今却繁华不再,英雄作古,一切豪华奢侈都化为尘埃,唯余残垣断壁,父老乡亲们提起往事,记忆犹新,然而服饰连相近的唐代都不一样,桥上楼边有人吟唱吹箫,似乎在诉说着无奈,世间的沧桑变幻,令人惆怅,而唯只有青山绿树和潮水,不管人间兴衰,日复一日,相伴与共。

  《京口怀古》叙述了历史变迁,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慨,豪放雄浑,含蓄深沉,空明洒脱,凝练隽永,意蕴深远,回味无穷,古今对比,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颇有唐诗遗风,堪称怀古佳作。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京口怀古二首·其二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白云山¹头云欲立²,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³。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
译文:白云山顶的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¹白云山:位于江西省东固和富田之间的一座大山,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山上树木很多,常有白云笼罩。²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³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⁴逼:逼近。⁵声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山敌不意,被匈奴称作“声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⁶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声将军从天而降。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百里驱¹十五日,赣(gàn)²苍茫闽(mǐn)山碧³,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为营步步(jiē)何及¹⁰
译文: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余里,把来犯的敌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国民党反动派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注释:¹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²赣水:赣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³闽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⁴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⁵千军:指大量的敌人。⁶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⁷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⁸泣:有泪无声地哭。⁹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¹⁰嗟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篇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极有声势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的气氛,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杀敌的声威。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

  “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似乎自然界的草木也都愤怒而起,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接着,“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其中的“逼”和“声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之后,“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参考资料:
1、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讲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08月第1版:70-74

jiāào ·fǎnèr wéijiǎ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áiyúnshāntóuyún báiyúnshānxiàshēng xiǔzhū qiānglín fēijiāngjūnchóngxiāo 
bǎishí gànshuǐcāngmángmǐnshān héngsǎoqiānjūnjuǎn yǒurén wéiyíngjiē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蝇头¹老子五千言²,鹤背扬州十万钱³。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qióng)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译文:每日里用蝇头小楷书写《老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除了天上的白云,一无所有,唯有作诗的灵感勃兴。有时赋颂庄生《秋水》篇,布袍宽松眼前风光月色美无边。名不上那琼林殿,梦不到那豪富的金谷园,做一个海上神仙。
注释:¹蝇头:小字。²老子五千言:指春秋思想家老了所著《道德经》,全书约五千字。《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³“鹤背扬州”句:喻幻想中的财富。《商芸小说》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话。⁴白云两袖:言除了天上的白云,一无所有。白云,喻洁白无瑕,纤尘不染。⁵吟魂健:指作诗的灵感勃兴,诗兴浓。吟魂:作诗的灵感。赋:这里指诵读。⁶庄生《秋水》篇:《庄子·外篇》的一个篇名。它是以齐万物、一死生为主旨的。⁷风月无边:言无限美好的景色。⁸琼林殿:欢宴新及第进士的场所。琼林:即琼林苑,北宋时皇帝赐宴新科进士的场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城西。⁹金谷园:晋豪富石崇的亭园,极豪华富丽,旧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

  这首曲淋漓尽致的发露出作者对道家生活的向往。

  该曲起首两句的对仗就出手不凡。在动物门、身体门、专名、数字都一丝不移的工整前提下,作者尽量拉大了两句意象的距离,满足了“正对为劣,反对为优”的对仗标准。前句不明言自己细读老子《道德经》,而以“《老子》五千言”的蝇头小楷代表了这一意境。这种借描叙受作用的客体来反映作用者主体的借意手法,是中国诗歌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李商隐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风雨》)就是一例(《宝剑篇》为唐郭元振借抒壮怀的诗作,本身并不含凄凉之意)。以下“鹤背”句则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集中于一句之中,而主旨则在于“鹤背”,表现出成仙得道所拥有的极度快意。两句都作奇兀的盘空硬语,显示了诗人倜傥不群的豪迈情兴。

  “白云两袖”是翱翔高处的夸语,却同时也是在运用一段道家的典故。南朝齐的道人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与白云为侣,曾作诗回答齐武帝问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而笔记载他在山中娱乐宾客,能振袖放出云气(见《古今怪异集成·云》)。结合这一典故,全句便带上了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离尘出世的高士韵味。“吟魂健”,所吟咏赋出的是像庄子《秋水篇》那样的至理道言;身着道家的宽大布袍,胸中包罗了天地万象。这接下来的三句,完满地绘现了得道高士的风神。道家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宗旨与文人希冀获得个性解放的心理颇易合拍,像大诗人李白就曾加入道籍,所以作者在曲中的虔心皈依,是毫不奇怪的。

  末三句则点明了全曲的题旨。“名不上琼林殿”是藐视功名,“梦不到金谷园”是鄙弃富贵。“海上神仙”则是这两句的诠释,也是对全曲的总结。然而唯因有了“琼林殿”、“金谷园”这些人事因素的陪衬,作者所塑造的“海上神仙”,便更多了避世抗俗的积极意味,而与纯粹宗教意义上的求道成仙有了截然的区别。全曲给人以豪放的印象,而无夸诞的嫌疑,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宁宁¹伫立移时²。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注释:¹宁宁:宁静之意。²移时:谓少顷。

  梅花冰肌玉骨,半霜傲雪,经冬凛冰霜之操,早春魁百花之首,以韵胜,以格高,故为历代人们所喜爱。文人学者更是植梅、赏梅看作是陶情励操之举。杨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杨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

  词作上片通过对梅花生长的环境、外在形象的描绘,着力刻画出梅花超凡脱俗 的韵致。“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滴梅花草棘间”(苏轼《梅花二首》之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等等。杨无咎在这里同样也开宗明义,把他所喜爱的梅花置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无非 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超凡脱俗,高洁自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这句是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末三句笔锋一转,紧承首句,再度刻画梅花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清幽、高雅的意境: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这个画面比林逋诗句的内涵更大,境界更清幽,更有特色。这些景致和意象是隐士生活不可或缺的,它们都具有隐士的生活和品格高洁的象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虽写梅,然而根本之点却不在于梅,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词人笔锋转向刻写自己,一位在梅树前伫足凝思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宁宁伫立移时”,“宁宁”,神情专注貌;“移时”,谓时间经过之久,与历时、经时意同。这句是刻画词人自己在梅花树前驻足观赏、凝思。“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这里看出词人对梅花的迷恋倾心程度之深。这句的写法,以退为进,与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三句:“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词人觉得光整日价伫立在梅花前流连观赏还远远不够,最好还能让梅花的飘逸神韵、高洁品性时刻与己相伴,于是他便祈想:谁能赋于我才情,能够把梅树的倩影与神韵描画下来、用词章把她刻画下来,成为永恒的留念?

liǔshāoqīng ·máoshèshū

yángjiù sòngdài 

máoshèshū bànpiāocánxuě xiézhī gèngxiāng yānlǒngxiūzhú yuèzàihán 
níngníngzhùshí pànshòusǔn fángwèi shuícáiqíng huàchéngyōu xiěxīn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