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扁舟宿海环,晓寻片石照衰颜。孤蓬推出云中月,短棹移来鉴里山。
昨夜扁舟宿海环,晓寻片石照衰颜。孤蓬推出云中月,短棹移来鉴里山。
已判身心归物外,不留形影在人间。一回相见一回老,共惜浮生未易顽。
已判身心归物外,不留形影在人间。一回相见一回老,共惜浮生未易顽。
成鹫

成鹫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 7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发短¹(rán)²长眉有棱³,病容突兀(wù)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于石里藤。
译文: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凭严霜侵袭、暴雨击打,都等闲视之。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孝峙(zhì):即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学家。¹发短:剃短发。²髯:胡须。³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体表面的条状突起棱角。这里形容眉毛突起。⁴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突兀,高耸,指颧骨凸起。⁵怪于僧:连和尚都不如。清初,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⁶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风霜。⁷寻常:经常,平时。⁸终于:终于山,在今西安市于。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闲倚杖,戏临罾(zēng)¹。折腰²久矣谢无能³。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译文:他时而轻拄手杖闲适漫步,时而在水边撒网捕鱼消遣光阴。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而他新作的词却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释:¹临罾:指水边网鱼。罾,有支架的鱼网。²折腰:指出任官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³谢无能:推辞说没有能力承担。谢,推辞,拒绝。⁴熏风:和风,指东于风或于风。⁵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此词描绘着一位爱国词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实则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病容突兀怪于僧。”这是描写主人公的容颜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

  接着的“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暗含了“隐居”之意。上片结尾,词人通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强。前两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后两句则是主人公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首先,词人描写了主人公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通过暗用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表现出主人公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接着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其中,“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词上片通过描写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态怪异形象,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映衬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全词用典贴切,形象鲜明,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丝丝入扣地熔铸出主人公的立体塑像。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6-7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难抛往事一般般。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难抛往事一般般¹
译文:只有离愁别绪最让人难以释怀,想看淡一些,却终于无法做到,每一件往事都缠着我不肯离去。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¹一般般:一样样、一件件。
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更无人与共春寒。
今夜灯艰形共影,枕函(hán)虚置翠衾(qīn)¹单。更无人与共春寒²
译文:今夜灯前只有形影相吊,无法入睡,枕头和薄被都闲置一边,更没有人与我一同忍受这难耐的春寒。
注释:¹翠衾:即翠被,指翡翠羽制成的背帔。²春寒:春季寒冷的气候。

  该词上片以议论开始,后又转叙述,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离去的悲痛之情。下片则亦情亦景,直白率真地描写自己孤单的情景,孤凄婉转,妩媚动人。全词语言直白率露,明白如话,但情韵不减,其孤凄婉转之情溢于言表,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词人说得直白,旧时情怀若能说忘便忘,这世问不知道要减去多少百结愁肠,即使几番平和了心态去面对过往,也经不住点滴回忆从不胜防的缝隙里一路叫嚣而来。而所有离别情绪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便是生死之隔;所有陈年过往中最折磨人的,便是对亡者的记忆。

  纳兰在妻子卢氏死后虽然没有追随而去,以后的生命里也有过别的女人,但他的伤痛和寂寞,却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减少。毕竟,死亡是终极的解脱,而活着,就要选择与寂寞和绝望为伍,在潮水一般的往事里独自忍受,甚至没有一双可以握着的手。

  “难抛往事一般般”这句则是说有些痛苦,隐藏在内心的角落,不为人知却深入骨髓,轻轻一碰,就会撕扯血脉一样地疼痛。无可告解,无法遗忘。细碎的往事一件又一件,想要抛开实在太难。

  “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话说到这已是字中带泪,词人仿佛做了一场短暂的梦,醒来之后,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孤窗明月,寂寂书案,冰冷而难耐:他知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妻子对他殷勤问暖,为他深夜挑灯,再也没有罗香偎人,盈盈笑语,牵挂他在外的脚步。

  夜晚,灯光,总是能勾起人无限思绪。 “今夜”、 “灯前”,纳兰遥想起过往,也是自然。而当时独坐灯前的词人,看这夜晚,灯光满满的,记忆满满的,屋里却是空空的——妻子已经死了——“更无人与共春寒”,如花美眷,已做尘土,风雨消磨生死别,要他如何熬过那些枯竹冷雨的不眠长夜,如何面对孤灯明灭的客里茕茕。

  比起历代悼亡词,纳兰词语句间总有种超出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他所愿只是一双料峭春寒时能握住的手,只是一个能陪他走到天荒地老的人,这样的情绪反应在词句里,就不同于元稹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也没有苏东坡夹杂的政治失意,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没有大挫折,有清纯的一份纤柔婉转的词心”。

  这首小令将悼亡的情绪在夜晚灯火的映照下肆意铺张,在寥寥言语间蜿蜒流转的是一种渗透骨髓的纯粹伤感,一种无法摆脱的心灵痛苦,一种幸福与爱情一去不复返的遗憾。而在这篇以及纳兰几乎所有的悼亡词中,又都有着一种对青春与爱情能够永生的渴望。或许,他的悲剧不在于卢氏的死亡,也不在于卢氏死亡所带来的悲伤,而在于卢氏死亡后他心灵无法摆脱的幻灭状态。字面上心死如灰的背后,是纳兰的迷惘,也是存活于这世间的人们都未看透的,人生的大真实与大虚幻,大欢乐与大悲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73页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云平。
长年心事寄林扃(jiōnɡ)¹,尘鬓(bìn)已星星²。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星平。
译文:向往归居的心已有多年,仕途上风尘仆仆人已疲倦,双鬓如今已经白发点点。想想看追逐名利怎如平淡之水长远,我隐野的决心之大能比得上天。
注释:¹长年心事寄林扃:指长久以来希望隐居的心愿。²星星:鬓发花白貌。
留连一醉,花残日永,雨后山明。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闲却春情。
留连一醉,花残日永¹,雨后山明。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闲却春情。
译文:到那时将有无数一醉方休的流连,看花开花落,每日都是快乐的一天,更喜爱那雨后明媚的青山。我将用我的小船装满美酒,邀好友相聚畅饮不断,再不让美好的情景溜走,徒将我的时光空闲。
注释:¹花残日永:花已凋谢,白日也更显漫长。
这首词表现了范成大对仕宦生涯的厌倦、淡漠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上片,就星水写怀。“芳意”当指仕宦之情,“归心”则是摆脱官场的退隐之心。词人认为前者“不如水远”,后者却“欲与星平”,所以他才会“长年心事寄林扃”,无时无刻不心向往之。下片,写归隐山林的乐趣。过片三句,设想春景明媚之时,携酒出游,流连一醉,山林间必也其乐陶陶。结尾二句发誓说,从此以后我要载酒船中随意漂游,绝不把大好春光白白错过。全篇表现了一种恬淡的心境,呈现了一个散漫疏阔、洒脱不羁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首词与辛弃疾那些豪放纵横的词相比较,便会明显地感受到另一种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石湖词音节最婉转,读稼轩词后读石湖词,令人心平气和。”我们读这首词,便会有这种“心平气和”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姜剑云,闫潇宏,毛桂香 .范成大集:名家选集卷: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

cháozhōngcuò··zhǎngniánxīnshìlínjiōng--fànchéng

zhǎngniánxīnshìlínjiōngchénbìnxīngxīngfāngshuǐyuǎnguīxīnyúnpíng

liúliánzuìhuācányǒnghòushānmíngcóngliàngchuánzàijiǔjiàoxiánquèchūnqíng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涸(hé),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¹以湿,相濡²以沫³,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译文: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注释:¹呴:张口呼吸;嘘气。²濡:沾湿。³沫:唾沫。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丝竹发歌响,假器¹扬清音。
译文:丝竹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歌响,是借助于乐器才有清妙的声音。
注释:¹假器:借助于乐器。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不知歌谣(yáo)妙,声势出口心¹
译文:你不明白歌谣的妙处,它的声音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注释:¹声势出口心:声音出口却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种变调。据说有个叫“子夜”的女子创制了这个声调。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zièrshǒu··èr--guīméng

zhúxiǎngjiǎyángqīngyīn

zhīyáomiàoshēngshìchūkǒu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