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锁重关秋复秋,无端移住此峰头。一双白鸟啼红树,两角肥牛饮碧流。
牢锁重关秋复秋,无端移住此峰头。一双白鸟啼红树,两角肥牛饮碧流。
叶上新诗风肆好,花间残局雨初收。乘潮莫更乘潮去,芋饭藜羹似可留。
叶上新诗风肆好,花间残局雨初收。乘潮莫更乘潮去,芋饭藜羹似可留。
成鹫

成鹫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 7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压征鞍,马前山复山。
美人消息隔重关¹,川途²弯复弯。沉沉³空翠压征鞍(ān),马前山复山。
译文:美人的消息通过重重关隘传来,路途遥远,像是层层的树林压在马鞍上,马跑过一座山又来一座山,怎么也快不起来。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以李煜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为正体,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¹重关:层层的门户或重深的关塞。²川途:路途。³沉沉:沉重的样子。⁴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浓泼黛(dài)¹,缓拖鬟(huán)²,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³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译文:沿途的山像浓浓的泼墨画一样,又像美人拖悬的发髻。当年的美人看了又看,只记得她的眼眉。如果再相逢却如同路途一样艰辛。
注释:¹泼黛:中国画有泼墨和凌彩的技法。²缓拖髻:把发髻梳得蓬松低垂。³眉样:画眉的样式。

  全词的中心是要寻找一个“美人”。这美人当初曾近在咫尺——“当年看复看”;现在却远隔千山万水——“相逢艰复艰”。词“情”重于“理”,反复盘旋而不决绝,表层的美丽委婉掩盖了深层的悲哀。“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可能就是从这种意思化来。“重关”,可以是远方的重重关塞,可以是森严的层层门户,甚至可以是内心的某种隔阂和误会。

  “沉沉空翠”是指山中潮湿水汽笼罩着草木所形成的那种青绿色的烟雾。草木越茂盛,雾气就越浓重。再加上山路的漫无止境,就给旅行者一种很沉重的压抑之感,所以说“压征鞍”。

  “浓泼黛,缓拖髻”两句很妙;在此之前重点写旅途的青山,在此之后重点写心中的美人;而这两句,前一句重点在山却点出了人,后一句重点在人却仍带着山,很巧妙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浓泼黛”是说大自然的天工神笔饱蘸了浓香的黛色泼洒点出眼前的山。所以这“浓泼黛”虽然是画山不是画眉,但它的作用是在描绘山的同时暗暗与后边“眉样”的想像相呼应,开始了从青山向美人的转换。“缓拖髻”则是用女子的发髻来形容山。因此“浓泼黛,缓拖鬓”的意象所要表现,其实是现实的青山在旅行者眼中逐渐成心目中美人的过程。在今日物象与当年心象的叠加组合之中,由物象清晰心象朦胧到心象清晰物象朦胧,旅行者的记忆也就从今日回到当年“当年看复看”。“看复看”,写得真是一往情深:美人的芳容曾经如此真切地展示,与她近在咫尺。然而那已经是过去的事,“只馀眉样在人间”。颇使人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动。美好的理想长存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就是人类最大的苦恼。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8
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
江上数株桑(sāng)枣树,自从离乱¹更荒凉。
注释:¹离乱:变乱。常指战乱。一本作“乱离”。
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
那堪¹旅馆经残腊(là)²,只更空书寄故乡。
注释:¹那堪:怎堪;怎能禁受。²残腊:亦作“残臈”。农历年底。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
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

wéiyángdōngzhōngèrcóngshì--wángjiàn

jiāngshàngshùzhūsāngzǎoshùcóngluàngènghuāngliáng

kānguǎnjīngcánzhǐkōngshūxiāng

diǎnjǐnsānchǐxuěliànjīngshītóushuāng

rénduōzàiróngyīngxiàodàowèiguāng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译文:潮来朝去,终归大海,你却被流放到东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译文:我们此地相逢,彼此各有酸楚,相对泪涟涟,犹如断线的明珠。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译文:听说金华渡口,东边有五百个河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译文:那里的风光比若耶溪好多了,你就别叹息路途艰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译文:两岸猿啸千里,五月山风依然寒冷。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译文:待来年,我们哥儿俩再携手摇船游览新安江。
这两首当作于李白赐金还山之后。“日南珠”是神话故事中的事物。《洞冥记》里说,离长安九千里的日南之地,“人长七尺,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日南珠是神话中的泪珠,很难得,当然很宝贵。由此可见诗人与韦参军的情谊之深。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译文:门前洒扫,看不到车轮马蹄的痕迹;从官署回来,自己要亲手把门关闭。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长枪¹江米²熟,小树枣花春。
译文:大锅里煮熟的,只是那普通的糯米;春天的庭院,只有小枣树花嫩又稀。
注释:¹长枪:长鎗,即长铛,有脚有耳的平底锅。²江米:糯米。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向壁(bì)悬如意¹,当帘阅角巾²
译文:百无聊赖,赏玩悬挂在墙上的如意;竹帘前闲坐,看取方巾牵动着乡思。
注释:¹如意:二尺长的铁器,古人用以指画方向和防身。²角巾:四方形有棱角的冠巾。私居时戴用。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犬书¹曾去洛,鹤病²悔游秦³
译文:像黄耳犬送书,我也有信寄往家去;怀念病中之妻,我后悔旅居来京师。
注释:¹犬书:谓家书。²鹤病:喻妻病。³游秦:宦游于长安。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土甑(zèng)¹封茶叶,山杯锁竹根²
译文:遥想家中,茶叶被封藏在那瓦罐里;竹根酒杯被锁起,无人再把酒来吃。
注释:¹甑:瓦罐。²竹根:用竹根制成的酒杯。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不知船上月,谁棹(zhào)¹满溪云?
译文:不知道啊,在这明月朗照的小船上,谁人在举桨摇荡那彩云倒映的小溪?
注释:棹:划船工具,此指以棹划船。

  李贺当时住在长安崇义里,曾写了首《崇义里滞雨》,表达了壮志成空,愁恨不已之心情,加上穷困孤独,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阴暗的里巷和淅沥不断的秋雨一样。这很能反映他担任奉礼郎时的处境和心境,与《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相近。只不过后者更强调家山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将昔日在家山品茶饮酒的悠闲自在景与眼前退衙回来闭门独坐的孤独以及“鹤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强调身在仕途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喟叹。失落加上乡愁,更增添几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诗题中提到的“昌谷山居”即是诗人的故乡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洛阳西南宜阳县境内。今日的宜阳,显得偏僻和贫穷,但在隋唐时期,此地则是江淮粮赋陆路和漕运的重要中转站。其中李贺居家的三乡驿(今名三乡乡),是当时从洛阳通往长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为唐代诸帝东巡必经之地,在此建有连昌宫、兰昌宫等行宫,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驻跸,其中的连昌宫更因元稹的《连昌宫词》而闻名千古。

  此诗的前半首,扣住“始为奉礼”行笔,总写居官羁旅无聊之情状。“扫断”、“雅回”两句,叙述官职卑微,门庭冷落;“长枪”、“小树”两句,写江米煮熟,食馔简单,除枣花外,室无珍玩。这四句,全无半点寒酸气却道尽窘迫。即是小官,又全无半点迎逢心思,自是门可罗雀;回到家里自己动手关门,没有仆人书童;特意说出煮的是江米,或许是在暗示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至于小树枣花,那不过是平凡窄小的院落里一棵普通的树罢了。如此这般,一个异地为官生活勉强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向壁”、“当帘”两句,写闲对如意、角巾,言外寄托“归欤”之意。

  诗的后半首,转而写题上“忆昌谷山居”之意。忆家,故作家书,以付黄犬;忆亲人,因妻病而追悔至京求仕。“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可见主人不在;“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月夜又有谁在船上摇荡着满溪的云影?用反诘句收结,意想飞驰,巧妙表现出“忆”的风韵,“末二尤得忆家神理”(《协律钩玄》卷一引董伯音语)。

  李贺很少用律体写诗,《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却用五言长律写成,诗韵用上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押,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1-43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è),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¹²凿,河中漱(shù)³广,夹岸崇深,倾崖返,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¹⁰¹¹¹²¹³。其水尚崩浪万寻¹⁴,悬流千丈,浑洪¹⁵(bì)¹⁶,鼓¹⁷若山腾¹⁸,浚(jùn)¹⁹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²⁰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¹经始:开始。²禹:治水的大禹。³漱:冲击。⁴广:开阔。⁵崇深:高深。⁶返:回冲。⁷捍:摇动。⁸倚:依靠。⁹素气:白气。¹⁰窥:看。¹¹深:深处。¹²悸:惊动。¹³魄:心魂。¹⁴寻:古代八尺为一寻。¹⁵浑洪:水势浩大。¹⁶赑怒:发怒。¹⁷鼓:鼓荡。¹⁸山腾:像山腾起。¹⁹浚波:大的波浪。²⁰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