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红泪滴琼瑰,拚把生香换死灰。留下人间谁解读,除非侬再返魂来。
一方红泪滴琼瑰,拚把生香换死灰。留下人间谁解读,除非侬再返魂来。

yǒulánglínfénshī稿gǎozhě--sūnyuánxiāng

fānghónglèiqióngguīpànshēngxiānghuànhuīliúxiàrénjiānshuíjiěchúfēinóngzàifǎnhúnlái

孙原湘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 5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¹²何事,高卧³沙丘城。
译文:自从你走后我究竟有什么事情?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
注释: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¹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²竟:究竟,终究。³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城边有古树,日夕¹²秋声³
译文: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注释:¹夕:傍晚,日落的时候。²连:连续不断。³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¹
译文: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注释:¹“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思君若汶(wèn)¹,浩荡²寄南征³
译文: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注释: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²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³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这首诗是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边失豪放本色。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边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边能边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以浓郁的诗味。

  首句“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边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边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边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边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边息、相思边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边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边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边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5-286 .

shāqiūchéngxià

bái tángdài 

láijìngshì gāoshāqiūchéng 
chéngbiānyǒushù liánqiūshēng 
jiǔzuì kōngqíng 
jūnruòwènshuǐ hàodàngnánzhēng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贫居乏人工¹,灌木荒余宅。
译文:贫居无奈缺人力,灌木丛生住宅荒。
注释:¹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班班¹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译文:但见翱翔飞鸟在,无人来往甚凄凉。
注释:¹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宇宙班何悠¹,人生少至百²
译文:无穷宇宙多久远,人世难活百岁长。
注释:¹悠:久远。²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译文:岁月相催人渐老,已白鬓发似秋霜。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若不委穷达¹,素抱²深可惜。
译文:我如不是任穷达,违背夙怀才悲伤。
注释:¹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²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yǐnjiǔ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pínréngōng guànhuāngzhái 
bānbānyǒuxiángniǎo xíng 
zhòuyōu rénshēngshǎozhìbǎi 
suìyuèxiāngcuī bìnbiānzǎobái 
ruòwěiqióng bàoshēn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云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斜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¹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注释:¹帘昼:一本作“画帘”。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¹轩银蜡²。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注释:¹轻:一本作“轾”。²银蜡:一本作“烛”。

  《暗香》,本姜夔自度曲,作“仙吕宫”。其小序斜:“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援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见《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后张炎用咏荷花荷叶,更名《红情》、《绿意》。双调,九十七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五字,后片第六字,皆领格字,宜用去声。梦窗此首词亦仿姜词用入声部韵,只是用韵较宽,占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四部韵。存此,供参考。 

  《阳春白雪》集:魏句滨,名庭玉。《苏州府志》吴令魏庭玉,宛陵人(今安徽宣城),嘉熙四年(1240)任。又《宁国志》句滨在府城东,此是以其人籍贯称之。魏庭玉任吴县在嘉熙四年前,其解组在淳佑三年(1243)后矣。“解组”,去官也。韦应物诗:“解组傲园林”可证之。此词是魏句滨从吴县县令任上离职,词人的送别词。 

  “县花”三句,赞魏宰之勤政。开句一声断喝,吴县如今繁荣似锦,究竟是谁的功劳?反问句不答自明,魏宰也。想当初,魏宰未来时,县中连县衙内也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县府大门甚至因损环而斜掩着,正是满目破败景象。今昔对照,更觉魏宰功劳匪浅。“妙手”两句,承上述政绩。言吴县经过魏宰的不懈整顿,如今已重新昌盛繁华,县衙也修葺一新,红花绿叶郁郁葱葱。“天际”两句,述吴县百姓对魏宰的留恋。此言如果魏宰你要离任而去,那未还是趁着东方泛白,星稀之时早早离开为妥,因为你听听,在县中百姓家的门缝、帘隙中,正在泄露出再三挽留你的《阳关三叠》的琴声啊!“尽换却”两句,言吴县如今拥有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都是你魏宰勤政的丰硕果实啊。上片赞魏宰治吴有功。 

  “风急”五句,设想魏回家路上情景。言魏宰乘船归去,一路上有顺风相送,途中还可以看到月夜时雁落水滩和虹桥平贴卧于水面的自然美景。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自己繁华的故乡。“软红”,指软红尘,即繁华之地。苏轼有诗:“软红犹恋属车尘”。自注:“前辈戏言吾:‘西湖风月,不如东华软红香土’。”“涂粉闱”三句,是词人祝颂辞。希望魏句滨能再次题名宫闱,早早入朝为官。那时又可以胸藏皇上御赐的宴果,在歌舞队的簇拥下,燃烧着宫烛风光地回府去。“更问讯”两句,词人的话。“帀”,匝的异体字,意即周围。言到那时你在朝为官,我就可以来信询问老友,京城西湖湖岸周围种着的柳树怎么样了?西湖中有“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景,所以词人以柳色借代西湖风光也。下片祝愿魏句滨能上调京城,再次从政也。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有祖¹,年老,谷父母厌憎²,欲捐之³。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¹⁰(yú)¹¹,捐祖于¹²野。谷随¹³,收舆归¹⁴。父曰:“汝(rǔ)¹⁵何以¹⁶收此凶具¹⁷?“谷曰:“他日¹⁸父母老¹⁹,无需更²⁰作此具,是以²¹收之。“父惭²²,悔之²³,乃²⁴(zài)²⁵祖归养。
译文: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注释:¹祖:祖父,祖辈。²厌憎:厌弃憎恨。³欲捐之:想要丢弃他。之代词代指"祖父",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欲:想要。捐:抛弃,丢弃。⁴年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表示整数后的零数。⁵谏:规劝。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⁶岂有:怎么可以。⁷是:这(是)。⁸负义:违背道义。负: 违背。⁹从:听从,顺从。¹⁰作:做,制作。¹¹舆(yú):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¹²于:在。¹³谷随:省略句,谷随(之)。原谷跟随着他。随:跟随。¹⁴归:返回。¹⁵汝:你,指示代词。¹⁶何以:为什么。¹⁷凶具:不吉利的用具。凶:不吉利。¹⁸他日:以后,将来,往后。¹⁹老:年老。²⁰更:再。²¹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因此。²²惭: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²³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悔,对…感到后悔,属于意动用法。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乃²⁴:于是,就。²⁵载:带。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¹一水萦(yíng)²花草。茅屋数间窗窈(yǎo)(tiǎo)³。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注释:¹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²萦:萦绕。《广韵》:萦,绕也。³窈窕:幽深的样子。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qī)¹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²
译文: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注释:¹欹眠:斜着身子睡觉。²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参考资料:
1、 盖国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9-521

jiāào ·píngànxiǎoqiáoqiānzhàngbào

wángānshí sòngdài 

píngànxiǎoqiáoqiānzhàngbào róulánshuǐyínghuācǎo máoshùjiānchuāngyǎotiǎo chéndào shíshíyǒuchūnfēngsǎo 
zhěnjuéláiwénniǎo miántīngzhāozǎo rénjīnzǒnglǎo tānmènghǎo mángránwànglehándānd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