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就是终南山,也称中南山。它是长安南郊的名山。
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国史补·卷中》)。所以,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此为五言古诗,计一百另二韵,分三段。此诗先写作诗的起因,刻镂山形,铺排山势、描写景物;中间插叙贞元十九年被贬南方时经过南山的情景;最后总承,又从不同角度,说出南山朴拙而奇特的一面。此篇可说是融合汉赋铺张雕绘之工,又效法了杜甫五言大篇之体制,炫露文才,尚奇新,不忌夸饰。
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言远眺中的南山,千姿万态,瞬息异状,惹人游兴,炽烈。此段分三层。
首层至“茫昧非受授”,写终南山的地理位置。
自“团辞试提挈”至“顷刻异状候”为第二层,总状遥望中的终南山。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凑”、“出”、“碎”、“蒸”、“通透”、“飘簸”、“融”、“凝”、“露”、“浮”、“褰”,挥写云山变幻之态。日出云散,始睹峰峦脉纹如缕,密布若绣;云岚勃起,山踪忽隐,但见“澒洞一片,山岘岚渐稀,忽能透霭见山;流云时而“飘簸”,时而“平凝”,山峦也随之忽露忽沉,忽静忽动;岚卷峦“浮”,形如“脩眉”新绿;云消峰竖,似鹏喙浴海。诗人运用浮云在山间舒卷给人造成的错觉,使静谧之山跃跃欲“浮”,跃跃欲“褰”。其中“缕脉碎分绣”句工细,“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句奇恣。此后,分写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峦,也“软弱”似醉;夏山被“荫郁”的丛林“埋覆”,能见的只是“夏云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锷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镂”“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娆。诗人以瘦硬之语句,勾勒南山季节性的特征,从中还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坚硬的岩石,也会显得“软弱”;横亘半空的名山也难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颜色是“幽墨”,但装扮它的却是洁白的冰雪等等。
“西南雄太白”以下写太白山是第三层。太白也称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写太白就是写终南。其中“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句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作用相近,但风格迥异。韩愈写得飞扬雄奇,王维之句则雄浑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脱险逾避臭”是第二段。可分四层。
首层至“始得观览富”。其中“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六句,写诗人取道昆明池,往游终南,一路俯瞰水中山影,不肯稍瞬;称山影“困”于池而不能尽见;嫌周围四十里的昆明池,小如“清沤”,均委婉透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一往深情。“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言风吹波起,山影破碎,状若猿猱躁跃:想象奇特,造句瘦劲,乃韩愈的当行本色。“仰喜呀不仆”,写出行近终南,仰观南山时的心情,语平直而意深邃,其气直贯“崎岖上轩昂”二句。
第二层至“欲进不可又”,写诗人中途迷路,未能遂登山之愿。其中“行行将遂穷”以下九句,描摹诗人爬山时的心理,相当出色。他在岭阜之间奔走,寻觅登山之路,恨不得将南山周围的峰峦全都搬走;甚至想请神话中的夸蛾、巨灵移山,又怕违拗造化本意,为雷电呵诟。诗以此数句,作一顿挫,盘旋蓄势,逗出“攀缘脱手足”以下七句,明写攀山之艰,暗示诗人游兴之浓。
自“因缘窥其湫”至“峙质能化贸”为第三层,着重写游湫。其中“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以“弯环飞”,状群鸟贴湖回翔,能传其神情;而“救”、“争衔”、“投弃”数词,与前“阴兽”“神物”相应,为此幽靓之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与前层相映:一苦一乐,一张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话的运用和渲染,则为结句作诗酬神之意埋一伏笔。末四句,言诗人于归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
自“前年遭谴谪”以下为第四层。言诗人于谴谪途中,再次游南山,终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苏(刀剑)”,干如“介胄”,只得怅而返。
“昨来逢清霁”起,至“蠢蠢骇不懋”为第三段前层。诗人于贬谪遐方之后,擢任京官,乘兴往游,直登峰巅,视野顿然开阔。往昔视为畏途的峻岭大阜,尽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斓的带“皱”石堆。此后,即用五十一个“或”字句,十四个叠句,形容千山万壑的诸种态势。对此,历来赞扬者多,批评者少。批评集中在“味短”“辞费”上。其实,韩愈作此诗目的在于状南山胜景,在于“体物”。因此,吸收了《子虚》、《上林》赋的手法入诗,抓住山壑峰峦小异之处,尽力铺张雕绘。这,决不是“味短”、“辞费”,而是按照题材,选择诗体(方世举称《南山》是赋体)的结果,是“以文为诗”的范例。其中连用“或”字,远绍《小雅·北山》(有十二个“或”字句),近承陆机《文赋》(连用八个“或”字句),加以参差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句中多用骈字、时杂拗句,复以险韵出之,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之类即是。诗以一句一喻为主,其间错落地杂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连用排比,仍富变化。句式多变,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种句式交互使用。形象中时寓议论,如“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末二句包孕着人际关系的哲理。又如“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以卦象状山:剥卦“ ”,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征。在形容山态时,言己目前身在峰顶的处境,隐寓处世之道。就全诗章法而言,第一段由远眺而逗游兴,第二段言二次游山,历尽艰危而游兴不减,经层层盘旋作势,引满待发之后,至此,连用五十一个排比句和十四叠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经上游山峡壅阻之后,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就笔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两次往游:一系俯视水中倒影,一乃近瞩山径风光;此则绝顶鸟瞰,角度不一,写法迥异。山本静物,但在韩愈笔下均具动态,且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段是云岚舒卷而造成山“动”的错觉,第二段是风吹水动,引起山影破碎躁动;此段则是诗人游目四骋而造成的错觉。撰如此长诗,而能一笔不复,尤见韩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为后层。言终南山奇神灵,故诗人作诗以酬。
程学恂说:“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此评极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听说京城的南面,是群山聚集的地方。
山的东西两头都延伸到海边,它的大小实在难于彻底了解清楚。
即使是那些山经、地志的书籍记载,也都茫然而难作凭据。
我想遣辞造句来赋诗以勾勒出终南山的大纲,但又总是担心挂一漏万而说得不全面。
想要不写又实在欲罢不忍,因此只有粗略地叙说一下我所历、所见的景像吧。
我曾登上高高的土丘向远处遥望,看到山峰像羊角一样聚集在一起。
天气晴朗明了的时候,只见到处出现了山峰的棱角,一缕缕的山脉像碎分在那里的锦绣。
山中的雾气弥漫无边,到处渗透而没有隔绝。
虽然没有风吹,山气也到处飘洒,凝集在花草树木上成为融液而滋润着植物的成长。
云横山间,凝聚在一个平面上,那一点一点的山峰露出在云层之上。
远山如在天空浮挂着的长眉,又浓又绿的色泽仿佛刚刚画上去。
独立的高峰像天柱一样支撑在大地,仿佛是海中洗浴的大鹏鸟张开了嘴巴。
春天的阳光悄悄地照耀大地,万物焕发了生机而草木也纷纷吐秀萌芽。
高大的山势虽然高峻雄伟,但披上了绿色的植物就像是微醺的人一般绵软温润。
夏天的炎热中百木茂盛,浓郁的荫盖遮蔽了大地。
山中的神灵吁气呵云,那飞腾的云雾都纷纷地织造着世界。
秋天的霜露喜欢欺凌自然,高山也因之而清癯独立。
瘦削的山峰重叠参差,在清肃的气势中直冲云霄。
冬天的景像虽然阴晦幽暗,而洁白的冰雪却将终南山琢镂得美丽无瑕。
清晨的阳光照射着高大的山峰,仿佛山形的高大和纵长都有亿丈的距离。
终南山的晴明和昏晦没有一定之规,瞬息之间就会改变原来的气候。
西南角上太白山峰雄伟独立,突兀而起的姿态简直没有能与它搭配的高峰。
它作为都城的屏障与京师德运相配,占据的位置正好在秦岭之中帝都之南。
山势逍遥越出了所处的坤位,仿佛要侵人西北的乾位。
山高而寒意凛冽,风声飕飕令人战傈。
山广而南面正烈日高照,北面却已大雪纷飞。
我曾经到长安城中昆明池的北边观览,偶然一去,恰好正遇上晴天。
联绵的山脉正好在我俯视的水面上,终南山的倒影正好都在清澈的水中浮现。
水面上波光粼粼,可以看到仿佛有喧器的猿猴在跳跃。
动荡的水面使我忍不住呼叫山形的破碎,但仰起头一看,却庆幸山还没有倒下来。
我向前寻路来到了杜陵,那里灰尘蔽空,使毕原的文王、武王嘉也显得很是卑陋。
沿着崎岖的山路逐渐走上高耸的终南山,这时候才大开眼界,而游目四顾都是美丽的风景。
走啊走的,似乎要走到尽头了,但高大的山形还在纷繁交错地向前挺进。
有时山形忽然像河岸一样开裂,那拥塞在一起的错误是难以宽恕的。
传说中的山神巨灵和夸蛾,他们的神力可以为所欲为。
但我怀疑老天的意思,是要精心专一地积蓄着力量护佑这片山形。
力量虽然能把山推转开去,却怕遭到雷电的轰击。
想要樊缘而上,却因陆峭而无法安置手脚,只好失道而走进山谷之中。
茫然地从山谷中抬首而望,四面迫促使人愚惑难解。
身处逼塞的山路中,也失去了潇洒爽然的仪态,在近处找到了新路,却在远处迷失了来路。
因为拘于官守的职责,而有时间的限制,所以虽然找到了新路上山也无法再往前进。
乘便去看山中的湫潭,湫水清湛,里面隐卧着蛟龙。
水中的鱼虾俯身可得,而神灵的异兽又有谁敢去侵犯?
树林中偶然有落叶飘零,将要堕地时忽有鸟儿掠过救起。
它衔起落叶回翔而起,然后又急急地抛弃而去哺食出壳的雏鸟。
在我回归的道路中曾回顾山中,那高大的山峰依旧还在面前。
啊呀!真奇怪,那稳固的山形竟然能不断地变化万千。
前年我遭到贬谪,在南去的路途中又与终南山不期而遇。
开始是从蓝田进人山中,山势之高,使人顾盼之间颈疫头疼。
这时正好遇上了阴晦的天气而大雪纷飞,我流泪的眼睛正苦于朦胧不清。
险峻的路途拖着冰冻,从上而下冰如溜滑而下。
我挽起了衣服,一步步推着马前行进进退退困难地向前走着。
行色苍皇急促,而忘了向远处浏览,眼睛所关心的,也只是前后左右的路途。
路旁的杉树和竹篁矜夸着各自长矛一般的月亮,那些光亮集中起来如甲胄一般糶眼。
那时候只顾专心致志地想着赶快走上平坦的山路,能够脱离险境比避开恶臭还来得急迫。
昨天恰好遇到了一个清明霁和的天气,游历终南山的宿愿才得以实现。
我登上了峥嵘的山顶,脚边不时地倏忽闪过跑跳的鼯鼬。
山前低下的开阔之处豁然开朗,远远分散地堆积着,像褶皱的波纹。
有的山互相连接,如同人与人一个个跟随着。有的山迫促聚集在一起,如同人与人在互相搏斗。
有的山静止着像低首俯伏,有的山竦立像受惊的山鸡。
有的山分散着如同瓦解了一般,有的山集汇像车轮中辐条集中的毅一样。
有的山翩而行像摇荡着的游船,有的山急迫匆促,像马在奔跑。
有的山相背像互相讨厌对方一样 ,有的山相向又像互相辅助一样。
有的山丛杂乱生像春笋冒出,有的山高耸挺立像炷灸燃烧。
有的山交错缤纷,像画的图一样,有的山围绕在一起,如同写的篆籀字体。
有的山罗列着难以计数,像天上的星星,有的山聚集在一起,像云彩片片浮在空中。
有的山浮在远处如同波浪翻滚,有的山碎裂像经过锄耨的田地。
有的山像古代的大力士孟贲和夏育之流,只要有了为赌胜败而设的奖赏,就勇往直前了。
跑在前边的一个劲儿向前跑,跑在后面的似乎要发怒却又说不出话来。
有的山又像帝王一样尊严耸立,山下其他丛集的小山就像朝觐的贱幼大小官员。
帝王所看到的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不因此而特别狎亵亲昵,即使是远房的子侄也不因此而不理不睬。
有的山像进食时的木盘,各种各样的食品堆积纷陈。
有的山像士大夫的九原坟地,坟墓当中是死者的棺椁。
有的山重叠着像盆器累积,有的山分立着像登豆并列。
有的山覆盖地上像曝晒的鳖壳,有的山寝卧像睡着了的野兽。
有的山蜿蜓而行像藏龙宛曲,有的山张开翅膀像猛鹫捕食。
有的山整齐排列,像朋友聚会,有的山前后相随,像先后站立的人。
有的山进发像泉水落下,有的山回顾像等待后继。
有的山暴戾乖张,好像仇人相见,有的山亲密温柔,像结为姻好的夫妻。
有的山庄严像绅土戴着的高冠,有的山翻转像舞女的长袖。
有的山屹然不动像摆在沙场的战阵,有的山四周相围像在狩猎。
有的山像倒下一样向东趋走,有的山也像倒下一样却向北趋走。
有的山像火一样放出光芒 ,有的山像雾气一样蒸腾直上。
有的山像行走匆匆而不停留,有的山像遗失了什么一样却不去捡拾。
有的山像斜倾而没有倚靠一样,有的山像弯弓松驰而不张开。
有的山光秃秃地像脱落了头发,有的山又像被火烧过一样。
有的山像龟甲坼裂显出的征兆,有的山像卜卦分出的卦交。
有的山像剥卦一样山形前横,有的山像姤)卦一样山形后断。
有的山看上去很长,中间断离又重新连上,有的山刚毅地背叛过去,可不久又相遇在一起。
有的山像喁喁的浮鱼闯入萍中,有的山大小疏落像月亮行经二十八宿一样。
有的山高大像建筑得高墙,有的山高大像库房和马厩。
有的山细长得像剑戟一般,有的山光彩照人像衔着美玉。
有的山四面铺陈像花萼满枝,有的山下投像快倒下来的屋檐。
有的山悠然舒畅而安居,有的山兀然狂奔如走兽。
有的山跳跃而出就像仍在奔跑,有的山蠢蠢欲动但又像不肯勉力向前一样。
壮观的终南山啊,立于天地之间,安排得像人体的生理结构一样协调。
不知当初是谁开创了这座山脉?又是谁在劝勉着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
创造这样大而巧的山,需要多大的团结和忍受多大的劳苦?
开辟者用的是斧斤呢?还是要凭借诅咒的力量来成就?
鸿荒时代的开创历史竟然没有流传下来,但那伟大的功绩是不能用物来计算报酬的。
我曾经听说终南山庙的庙祝,在祭祀前都会让神先享用祭品的香气。
作出有文采的歌颂诗词,赞美报谢神明之功。
注释
南山:即终南山,古称中南、地肺、太一、周南,指长安城南群山,秦岭山脉之一部。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去六百里。
兹:此,指终南山。
维:或作“惟”,语词。
群山囿:谓群山。
山经: 记录山脉的舆地书。
地志:舆地图书。指《山海经》《汉书·地理志》之类的书籍。
茫昧:不明白、不清楚。
非受授:不是亲自得古人传授,无法流传告知后世。
团辞:结撰文辞。
提挈:提纲挈领。
念:恐。
休:止,指停止写作。
谅:信,实在。
经觏:经行亲见。觏,同“遘”、“逅”,遇见。
戢戢:众峰聚集貌。
相凑:相聚。
蒸岚:蒸腾的山气。岚,雾气。
澒洞:弥漫无际貌。
通透:显露。
簸:飘荡。簸,播扬。
融液:雾气凝成的水。
煦:阳光温暖。
平凝:平展而凝止不动。
脩眉:长眉。《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此“倒喻”为远山如眉。
浓绿:指山上青绿色的草木。
画新就:有如眉黛刚刚画好。
孤撑:孤峰独立。撑,同“撑”。
巉绝:巉岩绝壁。巉,峻。
海浴褰鹏噣:形容山如大鹏从海中出浴,张开其喙。褰,提起,举头貌。喝,鸟嘴。
沮洳:土地低湿处。
濯濯:光明貌。
嵂崒:高峻貌。
含酎:酒醉。酎,经过两次以上复酿的醇酒。
荫郁:草木枝叶茂盛。
埋覆:掩藏覆盖。
歊歔:热气上升。
结构:联结。
刻轹:刻剥凌践。轹,敲打。
磔卓:卓然挺立。磔,截裂肢体。
癯瘦:形容瘦骨嶙峋的山峰。
琢镂:雕,刻,修饰。
高袤: 崇高广大。
雄太白:雄峙着太白山。太白山是终南山峰之一,在陕西省武功县南,西连武功山,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故称“太白”。
莫间簉:没有相匹配的。间,近。簉,副贰。
藩都:屏卫都城。
配德运:唐为土德,故以太白山藩垣帝都为配合德运。德运,秦、汉间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来配合王朝存灭,是为德运。
分宅:分占位置,谓终南山自太白山分出来。占丁戊:以天干配五方,丁为南,戊为中,太白山在帝都之南,居秦岭之中,故为占丁戊。
坤位:指西南方。
诋讦:谓凌暴。
乾窦:乾位的地穴。乾指西北方,窦谓地穴。
空虚:天空。
兢兢:本义为戒惧战栗,此处形容严寒。
风气:指风。
较搜漱:谓疾风:一阵阵更猛烈。搜漱,犹“飕飕”。
朱维:南方,此指山南。
烧日:日光如烧,赤日炎炎。
阴霰:山背面的霰雪。阴,山北。霰,雪珠。
纵腾糅:恣意腾飞。糅,纷杂。
昆明大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时为习水战而凿,周围四十里,唐德宗时又加修浚,引交水、澧水入池。
去觌:前去观看。觌,相见。
偶晴昼:正好遇上晴天。
困清沤:谓山影映现池水中,影像被池岸所限,故曰“困”。清沤,干净的池水。沤,水泡。
躁:急。
猱狖:猕猴和长尾猿。
呀不仆:惊叹不倒下。仆,同“扑”。
径杜墅: 取路杜墅,欲由此登山。径,通“经”。杜墅即杜陵,在今西安市南,古昆明池东北,本周之杜柏国,汉宣帝陵在此,因号杜陵。
坌蔽:尘埃遮掩。坌,灰尘。
毕原:在今西安市西南,为咸阳附近渭水南的高地,以西周毕公高封于此得名,武王、周公及汉诸陵并在其上。
陋:言其卑小不可见。
轩昂:高峻貌,此指高山。
岭陆:山岭与高地。高平之地日陆。
烦互走:指多有交错。互走,走向交错。
勃然:忽然。
思坼裂:希望山岭间裂开一条通道。坼裂,裂缝。
拥掩:壅蔽,阻塞,指山势阻碍。
恕宥:宽恕。
巨灵:古代神话中擘开华山的河神。
夸蛾:传说中的大力神。
远贾:远来推销。
固护:牢固。
蓄精祐:蓄积神明福佑。
排斡:排除。斡,运转。
呵诟:呵斥辱骂。
蹭蹬:困顿失路。
抵积甃:掉到如深井的谷底。甃,井壁。
茫如:茫然。
矫首:抬头。
堛塞:土块堵塞。墙,土块。
怐诟:怨愁的样子。
威容: 端庄的仪容。
萧爽:潇洒。
拘官:束身于官职本分,不可旷日游山。
不可又:不可复,此谓不可深入群山之中。
因缘:顺道。
湫: 深潭,此指南山炭谷湫,韩愈有《题炭谷湫祠》诗。
凝湛: 谓深水如凝。
閟阴兽:谓禁闭水中蛟。閟,潜藏,关闭。
神物:指鱼虾为神灵养护之物。
寇:侵犯,碰取。
林柯: 树枝。
弯环:犹言回旋,作弧线飞行,此状鸟之盘旋。
哺鷇:母鸟喂幼鸟。鷇,雏鸟,待母哺食的幼鸟。
旋归:返回。
回睨:回头看。睨,斜视。
达枿:指林木凸出枝丫的样子。枿,同“蘖”,树木重发新生的枝条。
壮复奏:茁壮而又繁密。奏,通“凑”,聚集。
峙质:不可变的本性,指冈峦。
化贸:变化。贸,变易。
得邂逅:谓得机会登山。
蓝田: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为骊山之南阜,山南有蓝田关,唐时此为自长安南下襄阳的通道。
顾眄:左顾右盼。还视为顾,邪视为眄。
脰:颈项。
晦:阴晦。
蒙瞀: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瞀,眼睛昏花。
悬溜:瀑布。
褰衣:拉起衣襟。
步:步行。
颠蹶:跌倒。倒仆日颠,失足日蹶。
苍黄:同“仓皇”,急迫匆忙。
遐睎:远望。
杉篁:杉树与篁竹。篁,竹的通称。
咤蒲苏:夸耀其生长繁茂。咤,通“诧”,夸耀。蒲苏,犹“扶疏",繁茂分披貌。
杲耀:辉耀。杲,光明。
攒介胄:谓杉竹披上冰雪如攒集的甲胄。介,通“甲”,铠甲。
清霁:雨过云散的晴朗天气。
忻始副:心喜游山的夙愿方能达成。忻,通“欣”。始副,始实现。
峥嵘:高峻貌。
跻冢顶:登上山顶。跻,登上。
倏闪:忽然闪现。
杂鼯鼬:交杂有飞鼠和鼬鼠。鼯,飞鼠。鼬,又名胜,俗称黄鼠狼。
划开阔:忽开阔。划,忽然,豁然。
烂漫:散乱貌。
堆众皱:从高处看群山如皱纹堆聚。
蹙:接近。
妥:安稳。
弭伏:驯顺地趴下。
竦:通“悚”,惊惧。
惊雊:被惊吓到的野鸡。
辐辏:状车轮条辐集中于轴心。辏,车辐集中于轮毂。
翩:犹“翩翩”,轻疾貌。
决: 快疾,疾驰。
骤:奔驰。
嵲:突兀特立貌。
炷灸:点燃的艾卷,可以治病。炷,点燃。灸,灸艾。
缭:缭绕。
篆籀:篆书与籀书,篆指小篆,籀指大篆。
离:众多。
蓊:聚集。
云逗:云彩停驻凝滞。
锄耨:耕田锄草。
贲育伦:古代传说的猛士孟贲、夏育之徒。
赌胜:竞争胜负。
勇前购:谓勇往直前以求恩赏。
钝:鲁钝。
嗔浢譳:谓嗔怒不能言。浢譳,言语迟钝。
丛集:聚集。
朝:朝拜。
贱幼:百官尊卑长幼不等。
肴核:肴核分指肉、果类食品。
饤饾:谓食品纷杂堆积。饤饾,食品堆积。
九原:墓地。本为地名,在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为春秋晋国卿大夫埋葬处。
椁柩:棺材。椁谓外棺,柩谓敛尸之棺。
盆甖:盆,古酒器。甖,小口大腹的陶瓶。
揭: 高耸。
登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亦用于祭祀。木制的称为豆,瓦制的称为登。
曝鳖:鱼鳖晒背。
颓:仰面向上。
翼:振翼,飞翔。
搏鹫:拼搏的鹫鹰。
迸:迸散。
顾:顾念留恋。
宿留:逗留。
俨:庄重貌。
峨冠:高的礼帽。
围:包围。
蒐狩:打猎。
靡然: 倾倒貌。
东注:东流,状山势东向。
偃然:倒卧貌。
北首:北向。
熺焰:熺,同“熹”,火焰光亮。
饙馏:一蒸曰饙,二蒸曰馏。
弛: 射箭。
不彀:不拉满弓弩。
赤:空无。
鬝:鬓发脱落貌。
柴槱;积柴烧火。槱,聚集木柴以备燃烧。
坼兆:古代灼龟卜筮,烧裂纹理以验吉凶。卦分繇:《周易》每卦有卦辞叫作繇,每卦分六爻,故曰“分繇”。
前横若剥:形容山形像《易》的剥卦卦象,坤下艮上,上有一阳,作重,故曰“前横”。
后断若姤:形容山形像《易》的始卦卦象,巽下乾上,下有一阴,作拿,故曰“后姤”。
延延:绵长貌。
离又属:分离又连接。属,接续,连接。
夬夬:刚决貌。
叛还遘:离开又遇合。遘,遭遇,相遇。
喁喁:群鱼张口向上浮出水面貌。
落落:稀疏貌。
訚訚:同“言言”,高大貌。
巘巘:崇高宽广貌。
库厩:仓库和牲口棚。
参参:修长貌。
焕焕:光彩辉煌貌。
衔莹琇:含藏晶莹的美石。琇,石之似玉者。
敷敷:花开貌。
披萼:挂满枝萼。
闟闟:物坠地声。
屋摧霤:屋檐水落地。霤,屋檐上流下来的水。兀兀:不安貌。狂以狃:狂乱而又骄横。狃,兽以足蹂地,这里是性骄横的意思。
超超:奔跳貌。
骇不懋:起动而不勉力。
经纪:经营料理,使天地事物条理有序。
营腠:营卫腠理。营卫,同“荣卫”,中医学上指经络血气。腠理,皮下肌肉组织的空隙、皮肤的纹路。
僶俛:努力。
劝侑:规劝。
戮力:勉力,并力。
忍劳疚:忍受辛苦。疚,久病。
得非、无乃:皆诘问之词,难道不是之意。
假:借。
鸿荒:太古蛮荒之世,混沌初开之时。
酬僦:酬其功值。僦,租赁、雇佣之费。
祠官:指终南山庙的庙祝。
芬苾:形容祭品的芳香。苾,香气。
降歆齅:谓神灵降临接受祭祀。歆,享,食。齅,用鼻闻味,指祭祀前神先享用祭品的香气。
斐然:形容文章有文采。
赞报酭:谓赞助报谢神明之功。报酭,报谢。酭,通“侑”,酬答。
南山就是终南山,也称中南山。它是长安南郊的名山。
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国史补·卷中》)。所以,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此为五言古诗,计一百另二韵,分三段。此诗先写作诗的起因,刻镂山形,铺排山势、描写景物;中间插叙贞元十九年被贬南方时经过南山的情景;最后总承,又从不同角度,说出南山朴拙而奇特的一面。此篇可说是融合汉赋铺张雕绘之工,又效法了杜甫五言大篇之体制,炫露文才,尚奇新,不忌夸饰。
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言远眺中的南山,千姿万态,瞬息异状,惹人游兴,炽烈。此段分三层。
首层至“茫昧非受授”,写终南山的地理位置。
自“团辞试提挈”至“顷刻异状候”为第二层,总状遥望中的终南山。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凑”、“出”、“碎”、“蒸”、“通透”、“飘簸”、“融”、“凝”、“露”、“浮”、“褰”,挥写云山变幻之态。日出云散,始睹峰峦脉纹如缕,密布若绣;云岚勃起,山踪忽隐,但见“澒洞一片,山岘岚渐稀,忽能透霭见山;流云时而“飘簸”,时而“平凝”,山峦也随之忽露忽沉,忽静忽动;岚卷峦“浮”,形如“脩眉”新绿;云消峰竖,似鹏喙浴海。诗人运用浮云在山间舒卷给人造成的错觉,使静谧之山跃跃欲“浮”,跃跃欲“褰”。其中“缕脉碎分绣”句工细,“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句奇恣。此后,分写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峦,也“软弱”似醉;夏山被“荫郁”的丛林“埋覆”,能见的只是“夏云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锷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镂”“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娆。诗人以瘦硬之语句,勾勒南山季节性的特征,从中还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坚硬的岩石,也会显得“软弱”;横亘半空的名山也难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颜色是“幽墨”,但装扮它的却是洁白的冰雪等等。
“西南雄太白”以下写太白山是第三层。太白也称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写太白就是写终南。其中“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句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作用相近,但风格迥异。韩愈写得飞扬雄奇,王维之句则雄浑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脱险逾避臭”是第二段。可分四层。
首层至“始得观览富”。其中“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六句,写诗人取道昆明池,往游终南,一路俯瞰水中山影,不肯稍瞬;称山影“困”于池而不能尽见;嫌周围四十里的昆明池,小如“清沤”,均委婉透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一往深情。“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言风吹波起,山影破碎,状若猿猱躁跃:想象奇特,造句瘦劲,乃韩愈的当行本色。“仰喜呀不仆”,写出行近终南,仰观南山时的心情,语平直而意深邃,其气直贯“崎岖上轩昂”二句。
第二层至“欲进不可又”,写诗人中途迷路,未能遂登山之愿。其中“行行将遂穷”以下九句,描摹诗人爬山时的心理,相当出色。他在岭阜之间奔走,寻觅登山之路,恨不得将南山周围的峰峦全都搬走;甚至想请神话中的夸蛾、巨灵移山,又怕违拗造化本意,为雷电呵诟。诗以此数句,作一顿挫,盘旋蓄势,逗出“攀缘脱手足”以下七句,明写攀山之艰,暗示诗人游兴之浓。
自“因缘窥其湫”至“峙质能化贸”为第三层,着重写游湫。其中“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以“弯环飞”,状群鸟贴湖回翔,能传其神情;而“救”、“争衔”、“投弃”数词,与前“阴兽”“神物”相应,为此幽靓之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与前层相映:一苦一乐,一张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话的运用和渲染,则为结句作诗酬神之意埋一伏笔。末四句,言诗人于归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
自“前年遭谴谪”以下为第四层。言诗人于谴谪途中,再次游南山,终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苏(刀剑)”,干如“介胄”,只得怅而返。
“昨来逢清霁”起,至“蠢蠢骇不懋”为第三段前层。诗人于贬谪遐方之后,擢任京官,乘兴往游,直登峰巅,视野顿然开阔。往昔视为畏途的峻岭大阜,尽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斓的带“皱”石堆。此后,即用五十一个“或”字句,十四个叠句,形容千山万壑的诸种态势。对此,历来赞扬者多,批评者少。批评集中在“味短”“辞费”上。其实,韩愈作此诗目的在于状南山胜景,在于“体物”。因此,吸收了《子虚》、《上林》赋的手法入诗,抓住山壑峰峦小异之处,尽力铺张雕绘。这,决不是“味短”、“辞费”,而是按照题材,选择诗体(方世举称《南山》是赋体)的结果,是“以文为诗”的范例。其中连用“或”字,远绍《小雅·北山》(有十二个“或”字句),近承陆机《文赋》(连用八个“或”字句),加以参差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句中多用骈字、时杂拗句,复以险韵出之,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之类即是。诗以一句一喻为主,其间错落地杂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连用排比,仍富变化。句式多变,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种句式交互使用。形象中时寓议论,如“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末二句包孕着人际关系的哲理。又如“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以卦象状山:剥卦“ ”,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征。在形容山态时,言己目前身在峰顶的处境,隐寓处世之道。就全诗章法而言,第一段由远眺而逗游兴,第二段言二次游山,历尽艰危而游兴不减,经层层盘旋作势,引满待发之后,至此,连用五十一个排比句和十四叠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经上游山峡壅阻之后,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就笔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两次往游:一系俯视水中倒影,一乃近瞩山径风光;此则绝顶鸟瞰,角度不一,写法迥异。山本静物,但在韩愈笔下均具动态,且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段是云岚舒卷而造成山“动”的错觉,第二段是风吹水动,引起山影破碎躁动;此段则是诗人游目四骋而造成的错觉。撰如此长诗,而能一笔不复,尤见韩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为后层。言终南山奇神灵,故诗人作诗以酬。
程学恂说:“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此评极是。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428篇诗文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借用铺叙的方法,描写鄱阳湖的水翻如涛、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借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的景象,暗寓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夜幕不知不觉般如期降临。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照应了题目,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全诗十二句,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四句,写自己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豪迈。第二段为中间六句,写湖上风光。本来落霞照湖面,水天共影,十分好看;忽而又下起了雨,不久又云散虹出,罩在庐山顶上,景象更为壮观。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不觉月上中天,彩虹早已消失了。诗人情随景迁,写得错落有致。最后两句是第三段,清赏之余,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正举目思念诗人。正是如此,照应了题目,又留下了余味。
《九歌·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