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长檠(qíng)¹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²
译文:长长的灯架长达八尺也没什么用,短的灯架虽然只有二尺长,却使用方便又灯光明亮。
注释:¹灯檠:古代照明用油灯,上有灯盘,盛油并放置灯芯,下有立柱,叫做灯檠,俗称灯架。²便且光:使用方便而又灯光明亮。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黄帘绿幕朱户¹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译文:夜晚到来,黄色的窗帘、绿色的帷幕、朱红的大门都已紧闭,秋风冷露进人堂屋,带来阵阵凉气。
注释:¹朱户:红色的大门。古代王侯贵族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所以“朱门”又是贵族邸宅的代称。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¹频挑移近床。
译文:少妇为远方的丈夫制衣,泪眼昏暗,不断地用玉簪挑亮灯芯并靠近床前。
注释:¹搔头:即玉响,古时女子首饰。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太学儒生东鲁¹客,二十辞家来射策²
译文:她的丈夫是在太学里读书的儒生,二十岁就离开家乡东鲁到京城来应试。
注释:¹东鲁:山东。²射策:汉代取士方法之一。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分为甲乙科,应试者任取其中的题目进行解答,按题目的难易及回答结果而分优劣。此指科举考试。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夜书细字缀(zhuì)语言¹,两目眵(chī)²昏头雪白。
译文:每天读书到深夜,用很小的字来撰写文章,两只眼睛累得昏花,头上也是白发丛生。
注释:¹缀语言:缀,联缀。缀语言,即写文章。²眵:即俗语所谓“眼屎”。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译文:那时候他也举着二尺的灯檠在案前,一直看书到天亮也不睡觉。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一朝富贵还自恣¹,长檠高张照珠翠²
译文:一旦功名富贵到手,他就恣情享乐,家中灯架高高地架着,照亮了满身珠翠的美人。
注释:¹还自恣:还,立即,马上。自恣,放纵自娱,任情享乐。²珠翠:指美人。珠翠为女子佩带的饰物,所以用之代指美人。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yù)(jiē)¹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译文:令人感叹的是人间的事情无不如此,请你看看那丢弃在墙角的短灯檠吧!
注释:¹吁嗟 :叹词,表示感叹。

  这首诗首句先写长檠,以宾写主,以长檠无用托短檠有用;接四句逐步深入,写短檠可以近床裁衣,寄远怀人;又接六句,写短檠可以提置案前,攻书习文,射策取第;最后以长檠高张,短檠被弃为慨,惊叹世态炎凉。此诗全用比兴,构思巧妙,结制缜密;是立意好,兴趣深,写法奇,一脉贯通的好诗。

  诗中“八尺长檠”(豪华高灯)与二尺短檠”(太学生所用小灯)的对比,诗首尾俱咏此。开首就道“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联系诗“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句,可知“空自长”指富贵人家恣纵淫乐的空虚生活。诗人否定这种生活,“吁嗟世事无不然”!可叹世上苦心追求这种生活的人还有的是。所以诗人觉得有必要对学生来一番剖析,应以“短檠二尺便且光”自豪,傲对“长檠八尺空自长”。自甘淡泊勤奋,而且非仅一时,而是一世。长短灯檠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对比象征。

  中间部分自“黄帘绿幕朱户闭”至“看书到晓哪能眠”共十句,写太学生挑灯苦读彻夜不眠。已是深秋季节,因为路途遥远,家中寄来的冬衣尚未到,只好忍耐这严寒。诗中特写一位“东鲁儒生”,可能是韩愈所赏识的勤奋好学而多才的年轻人,来国子监就读准备应礼部会试。他与短灯檠为伴,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二十岁就已经白了头发。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将短灯移近,又是写又是读,奋战不已。看着这有为的青年,韩愈赞赏同情,又不免有点隐忧,怕青年一旦飞黄腾达便抛弃了艰苦勤奋的好作风。所以末四句便特别提醒青年人:永远别忘了墙角的二尺短灯檠。

  韩愈这个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已走了人生的大半路程。此次由职方员外郎重调国子博士,乃是降低职位,但他心无怨尤烦躁之情,读此《短灯檠歌》可知。一位忠诚职守的老师、甘为学生照明路途的“短灯檠”的形容跃然纸上。大言之,“短灯檠”精神可说是韩的一种人生志向,非仅为对青年的期望。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七卷 (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78-1380.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长的灯架长达八尺也没什么用,短的灯架虽然只有二尺长,却使用方便又灯光明亮。

夜晚到来,黄色的窗帘、绿色的帷幕、朱红的大门都已紧闭,秋风冷露进人堂屋,带来阵阵凉气。

少妇为远方的丈夫制衣,泪眼昏暗,不断地用玉簪挑亮灯芯并靠近床前。

她的丈夫是在太学里读书的儒生,二十岁就离开家乡东鲁到京城来应试。

每天读书到深夜,用很小的字来撰写文章,两只眼睛累得昏花,头上也是白发丛生。

那时候他也举着二尺的灯檠在案前,一直看书到天亮也不睡觉。

一旦功名富贵到手,他就恣情享乐,家中灯架高高地架着,照亮了满身珠翠的美人。

令人感叹的是人间的事情无不如此,请你看看那丢弃在墙角的短灯檠吧!

注释

灯檠:古代照明用油灯,上有灯盘,盛油并放置灯芯,下有立柱,叫做灯檠,俗称灯架。

便且光:使用方便而又灯光明亮。

朱户:红色的大门。古代王侯贵族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所以“朱门”又是贵族邸宅的代称。

搔头:即玉响,古时女子首饰。

东鲁:山东。

射策:汉代取士方法之一。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分为甲乙科,应试者任取其中的题目进行解答,按题目的难易及回答结果而分优劣。此指科举考试。

缀语言:缀,联缀。缀语言,即写文章。

眵:即俗语所谓“眼屎”。

还自恣:还,立即,马上。自恣,放纵自娱,任情享乐。

珠翠:指美人。珠翠为女子佩带的饰物,所以用之代指美人。

吁嗟 :叹词,表示感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春天,时韩愈由江陵入京,担任任国子博士,诗人依据太学儒生夜间短灯苦读的实况为依据,为太学儒生“东鲁客”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主编. 韩愈诗选[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64.
2、 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七卷 (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78-1380.
赏析

  这首诗首句先写长檠,以宾写主,以长檠无用托短檠有用;接四句逐步深入,写短檠可以近床裁衣,寄远怀人;又接六句,写短檠可以提置案前,攻书习文,射策取第;最后以长檠高张,短檠被弃为慨,惊叹世态炎凉。此诗全用比兴,构思巧妙,结制缜密;是立意好,兴趣深,写法奇,一脉贯通的好诗。

  诗中“八尺长檠”(豪华高灯)与二尺短檠”(太学生所用小灯)的对比,诗首尾俱咏此。开首就道“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联系诗“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句,可知“空自长”指富贵人家恣纵淫乐的空虚生活。诗人否定这种生活,“吁嗟世事无不然”!可叹世上苦心追求这种生活的人还有的是。所以诗人觉得有必要对学生来一番剖析,应以“短檠二尺便且光”自豪,傲对“长檠八尺空自长”。自甘淡泊勤奋,而且非仅一时,而是一世。长短灯檠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对比象征。

  中间部分自“黄帘绿幕朱户闭”至“看书到晓哪能眠”共十句,写太学生挑灯苦读彻夜不眠。已是深秋季节,因为路途遥远,家中寄来的冬衣尚未到,只好忍耐这严寒。诗中特写一位“东鲁儒生”,可能是韩愈所赏识的勤奋好学而多才的年轻人,来国子监就读准备应礼部会试。他与短灯檠为伴,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二十岁就已经白了头发。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将短灯移近,又是写又是读,奋战不已。看着这有为的青年,韩愈赞赏同情,又不免有点隐忧,怕青年一旦飞黄腾达便抛弃了艰苦勤奋的好作风。所以末四句便特别提醒青年人:永远别忘了墙角的二尺短灯檠。

  韩愈这个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已走了人生的大半路程。此次由职方员外郎重调国子博士,乃是降低职位,但他心无怨尤烦躁之情,读此《短灯檠歌》可知。一位忠诚职守的老师、甘为学生照明路途的“短灯檠”的形容跃然纸上。大言之,“短灯檠”精神可说是韩的一种人生志向,非仅为对青年的期望。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七卷 (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78-1380.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4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买茱萸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
新买茱(zhū)(yú)¹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
译文:我新买了半亩地,建了茱萸堂,苔藓侵入了我的床头,而凄清月色袭上墙头。
注释:¹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禁一夜霜。
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禁一夜霜。
译文:我望断天涯路,连天的芳草迷失了归途,我犹如一茎被虫子伤害的病叶,偏偏还要遭受连夜的冷霜!

chūkǒuzhàn··xīnchǒu--wángzhī

xīnmǎizhūbàntángtáiqīnchuángyuèqīnqiáng

tiānfāngcǎoguībìngháijìnshuāng

春讯飞琼管。风日薄、度墙啼鸟声乱。江城次第,笙歌翠合,绮罗香暖。溶溶涧渌冰泮。醉梦里、年华暗换。料黛眉重锁隋堤,芳心还动梁苑。
春讯飞琼(qióng)¹。风日薄、度墙啼鸟声乱。江城次第²,笙(shēng)歌翠合,鸟(qǐ)罗香暖。溶溶³涧渌(lù)冰泮(pàn)。醉梦里、年华暗换。料黛眉重锁隋堤(dī),芳心还动梁苑
译文:春天的讯息随着葭莩灰飞出琼管,早春的清风日头虽然还不暖,越过墙头的鸟啼已一片噪乱。江城转眼间,已是翠碧笼罩,笙歌喧天,人们穿上绮罗春衫,迎来花香日暖。溪涧里残冰消融,绿水涓涓,恍惚在醉梦里,岁月悄然转换。我料想隋堤的柳叶凝重地紧锁了黛眉,梁苑的林花芳心震颤。
注释:¹琼管:古以葭莩灰实律管,候至则灰飞管通。葭即芦,管以玉为之。²次第:转眼,顷刻。³溶溶:水盛。⁴渌,清澈。⁵冰泮:指冰雪融化。泮,溶解,分离。⁶黛眉:以美人黛眉比喻柳叶。⁷隋堤,见周邦彦《兰陵王》注,此处泛指。隋堤:隋代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称为隋堤。⁸梁苑:园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汉梁孝王刘武筑。此处泛指园林。
新来雁阔云音,鸾分鉴影,无计重见。啼春细雨,笼愁澹月,恁时庭院。离肠未语先断。算犹有、凭高望眼。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
新来雁阔云音¹,鸾(luán)分鉴影²,无计重见。啼春细雨,笼愁澹(dàn)月,恁时³庭院。离肠未语先断。算犹有、凭高望眼。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
译文:新近我久已不闻鸿雁的叫声,分飞的鸾凤对着镜中的孤影悲唤,生离死别的情人再也不能相见。啼泣的春天洒下淋沥的细雨,愁云笼罩的夜晚,月光淡淡,我独守着此时的庭院。离别的愁肠未曾倾诉已先寸断。就算还能登高望远,更如何忍受那芳草连绵伸向天边,飞落的梅花舞弄着暮色昏暗。
注释:¹雁阔云音:听不到大雁的叫声。阔:稀缺。²鸾分鉴影:比喻爱人分离或失去伴侣。借指妇女失偶。³恁时:此时。
此词为伤春抒怀之作。上片写景。“春讯”八句从自然与人事的声、色、香、暖之种种变化,渲染江城春色之绚丽与温馨。“醉梦”、“暗换”,写春光流逝之迅速和词人恍惚不觉之心态,“料黛眉”二句写词人料想中原故土柳叶凝眉锁愁,林花震颤不安,暗寓了对中原的眷念与悲感。下片抒情。由春思人,由思生恨、辞情愈转愈深。“春啼”三句以移情手法写春之啼泣而细雨淋漓,由云之笼愁而月光暗淡,词人此刻正独立于庭院而思家伤时,一片凄凉。“离肠”二句写词人相思离愁而痛断离肠,即使登高望远以舒怀,亦不得消释内心的离恨。末句以景结情,传达出无限深长的别愁离恨,辞尽意未尽。
为青口帅赋
孤亭突兀(wù)¹插飞流²,气³压元龙百尺楼
译文:孤亭傲岸地耸立河边,好似插在飞泻的滚滚水流中;气势直冲霄汉,压倒了陈登的百尺高楼。
注释:横波亭:故址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亭坐落在青口河人海口的南岸,高二十多米,六角亭盖,飞檐翘角,临海而立。今已不存。青口帅:指驻防青口的金国统帅移剌粘合。移剌瑗,本名粘合,字廷玉,契丹人,曾为青口镇统帅。他爱好诗文,延致名士,作者与其有交往。¹突兀:高耸特出的样子。²飞流:形容亭脚下向东涌人大海的青口河,急湍如飞。³气:气势,气概。⁴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时名士。⁵百尺楼:百尺楼,本是刘备的话,后人常作为陈登事,用来表示豪放高迈的气势。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流接瀛(yíng)¹,千年豪杰²壮山丘。
译文:高亭连接的大海,浩浩茫茫,风波万里;镇守青口的豪杰,千年一遇,气壮山丘。
注释:¹瀛海:大海。青口镇地处海边,城东一里的地方就是黄海的海州湾。²千年豪杰:此指青口帅移剌粘合。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dàn)¹月鱼龙夜²,老木³清霜鸿雁秋。
译文:天幕上星光疏朗,月色昏淡,正是那鱼龙潜隐的夜晚;原野中老树轻摇,清霜遍地,又到了鸿雁南飞的寒秋。
注释:¹澹:通“淡”,淡薄,浅淡。²鱼龙夜:指秋日。此句化用杜甫《秦川》“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诗意。宋·陆佃《埤雅》卷一:“郦道元《水经注》曰‘鱼龙以秋日为夜’。按,龙秋分而降,则蛰寝于渊,龙以秋日为夜,岂谓是乎?”³老木:老树。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¹长歌一杯酒,浮云²西北是神州³
译文:我手拄宝剑,引吭长歌,望天举起了一杯清酒,浮云遮蔽的西北远空下,那正是我们沦陷的神州。
注释:¹倚剑:手拄宝剑。倚,倚持,倚拄。²浮云:这里是借来比喻蒙古侵略军。³西北是神州:指代国土。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该诗借歌咏横波亭,热烈地赞颂了移剌粘合守土安民的功绩,希望移剌粘合为国效劳,收复被蒙古军侵占的西北国土。全诗气魄宏伟,格调高昂。

  首联紧扣正题,从横波亭的雄峻落笔,描绘亭的高耸特立和非凡气势。“亭”前着一“孤”字,显示其独立不群;“亭”后着“突兀”二字,以状其高耸特出;再加“插飞流”三字,更着重突现这横波亭凌空横出的雄姿。河至海口,流速已是徐缓,诗人却在“流”前加一“飞”字,这就使凌空飞架的横波亭更有傲岸飞动之势。“气压元龙百尺楼”,是对横波亭豪雄气势的赞赏。陈登曾为官徐州,所以诗人借此典故与横波亭比较,进一步衬托了横波亭的高峻,而且赋予其志向旷远,超凡脱俗的色彩。在这一联中诗人巧用一“插”一“压”,使语意分外挺健。“插”字在状态中显其奇崛,“压”字在比照中显其气势,真可谓一字千钧,境界全出。

  颔联接写横波亭周围环境之美。“万里风涛接瀛海”承“孤亭”句,从空间的角度着笔,实写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人海口,与驱挟万里风涛的瀛海相接,写得气象壮阔,意境高远;“千年豪杰壮山丘”接“气压”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虚写地处古徐州的横波亭周围山丘之壮美。山川环境陶冶着人的性格,人的杰出事迹亦在丰富着山川环境的人文内涵。人因境胜,境因人胜,地灵人杰,互为因果。千百年来,像陈登这样的豪杰在这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出了不知有多少个,他们的丰功伟绩、豪气壮志,使这里的山丘更为壮丽。此二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相应,把地理胜概与人文精神糅合在“万里”“千年”的时空结构中,营构成气势壮阔、豪气激烈的雄浑意境。这两句白描式的抒情,境界开阔,意气高扬,显示了青年诗人的豪情壮志。

  颈联转写萧瑟秋景。“疏星澹月鱼龙夜”写虚静寂寞之境。夜静江平,鱼龙潜藏,有静中寓动之象。前加“疏星淡月”四字,又给诗境增加了凄迷空旷、寂寞难安的色彩。“老木清霜鸿雁秋”写深秋的清旷之境。“木”前着一“老”字,从视觉的角度写败叶凋零,枝权秃兀的景象;“霜”前着一“清”字,从感觉的角度写出白霜的寒气凛冽。“鸿雁秋”三字,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北雁南飞,哀声阵阵的情景。诗人选取了三种典型意象,营构成凄清高旷的意境,它既由鸿雁南来的凄厉哀鸣引发出如今黄河以北大半河山惨遭蒙古铁蹄蹂躏、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联想,又以凄清高旷的情境为末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泛的视野。这一联写得激越苍凉,意象雄浑,象中之意,跃然欲出。

  尾联“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这是全诗的落脚点,诗人主旨尽在于此。味“倚剑”二字,其主人翁当指移剌粘合,地点仍是横波亭。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之语,认为“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诗人以“浮云西北”象喻河朔半壁河山惨淡无光。诗人想像在这种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们登上横波亭,怅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剑长歌的情态,对他们寄寓了同仇敌忾、收复失地的深切希望。这一联沉郁悲壮,忧国之情,溢于笔端。

  金哀宗自中都(今北京市)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后,面对国势日蹙、国土日缩的残局,不思集中全力对付蒙古这一强敌,而是对南宋屡开边衅,形成腹背受敌的困境。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深以为忌。元好问在《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曾载杨云翼力谏阻伐宋事,于此可见诗人对时局的见识。诗人的这种卓见远虑早已成熟于胸,遇到切合点,便喷涌而出了,故而收到了沉雄高浑的艺术效果。

  诗题中的正题与副题的关系,继承了唐孟浩然《洞庭湖·赠张丞相》,朱庆馀《闺意·呈张水部》的体式,皆明言此而暗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诗即是明写横波亭,暗喻移剌粘合,以横波亭的高峻特立,来赞誉移剌粘合的功高望重,在热烈的赞誉中寄寓了诗人对移剌粘合收复故土的热切希冀。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91-93页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数间茅屋闲¹临水,窄(zhǎi)衫短帽²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垂风。
译文: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因为一垂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注释:¹闲:悠闲,闲适。²窄袖短帽:指便装衣帽。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梢梢¹新月²(yǎn)³,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lí)三两声。
译文: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注释:¹梢梢:树梢。²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³偃:息卧。⁴关情:使人动情;关,牵动,动心。

  《菩萨蛮》是一首集句词,即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王安石一生写了不少集句诗,当时人们竟相仿效,成为一种风气。他不仅集句为诗,也集句为词,这也可以说是他的首创,同时的苏轼、黄庭坚,后来的辛弃疾等,皆相效法。集句为词,除了要谙熟前人作品外,还要考虑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但最主要的是在词意上须安排妥帖,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只有如此,集句词才算是一种艺术创作,否则只是一领破衲衣而已。

  该词上阕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及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阕作者自问自答,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这首旨在一“闲”字,表现了作者远离仕宦喧嚣的闲情逸趣。作者用前人的诗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并通过自己的精心组合安排,使之浑然无迹,如同己作。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开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两句是写景:“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参照唐人的原句“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殷益《看牡丹》),不难觉得作者也包含着与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励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末酬的忧愁。

  下阕“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如果将“新月偃”这一富于象征的景象联系当时新法废除,新派落职,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后高氏听政起用旧党的政治局而,认为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寓示对国家政局的关怀,恐怕也不是郢书燕说。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环境毕竟是远离了政治中心,他此时的所志所适,也惟有闲逸而已,因此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寄情黄鹂,不仅要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在安逸澹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闲雅流丽的风调里显示着改革家的才性骨力。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是这首词的基本特色,虽是集句,也体现了王安石词“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慨》)的创作个性。

  但是,这首词最值得称道的是集诗句为词这一艺术形式。这是王安石的发明。唐人丰富的诗歌遗产,成了王安石现成的词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余亦多出自唐诗,第一句用的是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第五句的出处是韩愈的《南溪始泛》:“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第六句来自方械的诗(失题):“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如此信手拈来,随意驱策,使之协律人乐,变诗为词,确实体现了作者学富才高的创作功力。这首集句词的成功更重要的还是作者用前人的诗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并通过自己的精心组合安排,使之浑然无迹,如同己作。

参考资料:
1、 范晓燕著.宋词三百首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0:第101页
2、 马文作编.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9:第185页
3、 宋词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第186页

mán ·shùjiānmáoxiánlínshuǐ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ùjiānmáoxiánlínshuǐ zhǎishānduǎnmàochuíyáng huāshìniánhóng chuīkāifēng 
shāoshāoxīnyuèyǎn zuìxǐngláiwǎn zuìguānqíng huángsānliǎngshēng 
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
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
译文:丈夫如同杨花,很轻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里久留。海潮虽然只是暂时到来,却好歹会来。
注释:一落索: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两阕平仄格式,各三仄韵。
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
紫府¹碧云为路。好相将²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
译文:丈夫啊,我一直思量着,如果真的有仙宫的话,夫妻俩应是帮扶着赶向那里。谁知道你就像摧花的残风一样,那么薄幸,根本不懂得替我做主,我还有什么盼头呢?
注释:¹紫府:道家称仙人居所。²相将:相与,相共。

  这是一首闺怨词,重在对男子薄幸的怨怼不满,抒情婉转而造语浅近。上片以杨花的终日飞舞与海潮短暂回归作对照,用心不在前者的飞舞“终日”,看似长久,所取却在海潮回归虽然短暂,但去来有信,行动有期。四句歌词,却两用对比,前两句是用杨花的终日的“空飞舞”,与其无法长久留驻作对照,后两句则是用海潮的暂时回归,与其“堪凭处”作对比。词人选取这两组意象,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杨花终日飞舞,实指春景又至,春事再繁,实寓有美人迟暮之感和闺中寂寞之意。海潮的意象就更是含蕴丰富了。唐诗人李益有《江南曲》诗拟闺中怨妇云:“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词人实际上是翻用其诗意,以海潮虽短却有信,表达出对男子一去之后即杏无音讯的愤懑和不满。

  下片也是利用两组意象的对比来抒发词情:碧云有路可相将归去,五更风却不解与花为主。在这里,词人将女主人公的怨情推进了一层,从上片的单纯抱怨,发展到如今的殷切期盼。所谓恨之深,正是因为爱之挚。在对碧云归路的向往中,读者似乎可以感受到闺中人那炽烈迸发的情感热流,虽然置身孤独与寂寞之中,但她仍然憧憬着“相将归去”的美好生活。在对薄幸五更风的责难声中,我们又似乎可以体味到她对情有所归心有所属的人生的美好追求。特别是末句,用“不解与花为主”作为对薄幸人的抱怨之辞,很值得品昧。对于一个彻夜未眠的思妇而言,其心绪的烦乱,是可想而知的。这里,让闺中人把一腔的怨气发泄到五更风上,可以说是很切合人物心理的。更妙的是,这一声抱怨之中,还包含着她满腹的心思。此女以花自喻,以五更风不知护花惜花的薄幸行为,比拟男子的薄情寡义,词情含蓄蕴藉,造语又生新可喜,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妙句。

  整首词抒情流畅清新,布局工稳,针脚细密,其情感发展的脉络也是相当明晰的,“奈”、“却有”、“好”、“肯如”等虚词,将每句话的前一层意思都作了推进,从中可以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怨情,由无奈到抱怨、到企盼、到最后失落和愤恨,在不断地向纵深推进或者说上升。但同时,在这种怨愤背后,又显然有一种殷切的热望在心头:对杨花飞舞难驻的无奈,正因为意在希望两情长久;对海潮虽说短暂却守信约的赞颂,用意正在强调彼此贞信的可贵;对紫府碧云相将归去的向往,无非意在期盼着两情依依;抱怨五更风的不解与花为主,又可以看出她对爱的渴望。就是这样,一取一舍,句意不断转换,在对反面做出否定的同时,又对正面作了更大程度的肯定,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彼此穿插、相互交织,用语虽简,而语意却丰。除此之外,词中实际上还暗含有一条更深的隐线,那就是时间线索。词以杨花飞舞的白昼开头,以夜深更残结束,中间作了大胆的省略,在形成前后呼应之时,也暗地里勾勒出闺中人日夜相思、苦自煎熬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155页

luòsuǒ··yánghuāzhōngkōngfēi--qínguān

yánghuāzhōngkōngfēinàijiǔzhǎngnánzhùhǎicháosuīshìzànshíláiquèyǒukānpíngchù

yúnwèihǎoxiāngjiāngguīkěnbáoxìnggèngfēngjiěhuāwèizh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