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几高楼送夕阳。天教晚节伴寒香。綵衣扶杖呼文度,椎髻新舂有孟光。
隐几高楼送夕阳。天教晚节伴寒香。綵衣扶杖呼文度,椎髻新舂有孟光。
秋潋滟,日舒长。三年海上看红桑。西湖归棹寻鸥约,好为梅花进一觞。
秋潋滟,日舒长。三年海上看红桑。西湖归棹寻鸥约,好为梅花进一觞。

zhètiān寿shòuzixiū--zhūmóu

yǐngāolóusòngyángtiānjiàowǎnjiébànhánxiāngcǎizhàngwénchuíxīnchōngyǒumèngguāng

qiūliànyànshūzhǎngsānniánhǎishàngkànhóngsāng西guīzhàoxúnōuyuēhǎowèiméihuājìnshāng

朱祖谋

朱祖谋

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 4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赵昌父¹七月望日²用东坡韵³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bāo),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译文: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写了一首关于李太白、苏东坡之事见寄,对我过分地赞美和推许,并且约我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¹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²七月望日:七月十五。³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⁴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⁵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⁶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⁷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为铅山境内小山。⁸谢:答谢,答复。⁹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我志在寥阔¹,畴(chóu)²梦登天。摩挲(suō)³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cān)(luán)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zhuó)¹⁰援北斗¹¹,我亦虱(shī)其间¹²
译文: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用手抚摸着皎洁的明月,瞬息度过了人间的千年。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凰,遇见了苏轼和李白诗仙,相约一起登上了月宫广寒,拿起北斗作为勺子舀酒畅饮,我也有幸在你们中间。
注释:¹寥廓:指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²畴昔:昨晚。³摩挲:用手抚摸。⁴素月:皎洁的明月。⁵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⁶客:此处指赵昌父。⁷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⁸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贬官黄州之时,有赤壁之游。⁹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有客”三句说,有客乘鸾跨凤,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¹⁰酌酒:斟酒。¹¹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¹²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酌酒”两句是说,他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侧身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少歌¹曰:神甚放²,形如眠。鸿³(hú)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wǎng)独念,人事底亏全¹⁰?有美人¹¹可语,秋水隔婵娟¹²
译文:我轻轻地吟唱起心中的波澜:“别看我形体如在睡眠一般,精神却自由奔放,达观旷远。我要像天鹅一次次举翅高飞,看看这天地是方是圆。”我想再唱啊,却从梦中醒来,推开枕头心中怅惘升起疑念:人间事为什么总难圆满?这心事虽然可向知心朋友倾谈,一泓秋水却把你隔得老远老远。
注释:¹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²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³鸿:大雁。⁴鹄:天鹅。⁵高举:高飞。⁶重歌:指反复歌唱。⁷梦觉:梦醒。⁸推枕:推开枕头,起身。⁹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¹⁰底亏全:为什么会有亏有全。¹¹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¹²婵娟:形容姿容美好。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

  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由词序可知,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虱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二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像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禁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了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疑问。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其实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他的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1584-1586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译文:在山脚尝试着登了一小程,发现今年已不需亲朋好友的搀扶就能前行。
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
微微交济泺(luò)¹,历历数青徐²
译文:隐约能看到济水、泺水相交于远方的泺口,青、徐二州的景象历历在目。
注释:¹济泺:济水(今黄河)与泺水。泺水源于济南趵突诸泉,北流注人小清河。²青徐:青州与徐州,古概指齐鲁之地。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朴俗¹犹虞(yú)²,安流³尚禹(mó)
译文:风土人情淳朴得如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恬静的山川河流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
注释:¹朴俗:朴素的风俗。²虞力:虞舜教化之力。³安流:治理河流。⁴禹谟: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尚书》有《大禹谟》篇。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¹
译文: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愉快的时候,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名医的医治。
注释:¹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

  这首诗首联回忆过去,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颔联写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色。颈联写舜和禹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尾联写自己难得愉快一下,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这首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

  诗人“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所以高官厚禄打不动他的心,而一旦得到这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教授职务,尽管俸薄官微,也使他欣喜异常,不顾体弱多病,兴致勃勃地去登山游玩了。经历过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生活折磨的陈师道,尽管这年才四十八岁,但已感到精力不济。“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在这喜悦后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人逢喜事精神爽,思想轻松,步履也就轻快了。可是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才能勉力而行。时当壮年的诗人却体衰如此,生活的贫寒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四句写诗人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济水、泺水如同两条白色的绸带,绕过山脚,往北流去,相交于远方的泺口。“微微”,说明看不真切,目光稍稍收回,青、徐二州的辖地上,阡陌纵横,牛羊成群;房屋田垅,树木庄稼,历历在目。徐州是诗人的家乡,家乡的山水他感到十分熟悉和亲切。三四两句“有神致,虚字炼得好”,这“神致”就在于这两句是景中有情。那样远的泺口都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那样多的景物一一“数”来,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诗人不是把自己兴奋愉快的心情明白说出,只是通过写景来透露;而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云水竹石、鸟鸣花香,只是通过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来概括,这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地点明了要表达的情意。正如王士祯所说:“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画天外山峰,略具笔意,便使人体味到言外的情意,这就是这两句诗的“神致”所在。

  诗人眼中的风土人情是那样浑朴、淳真,如同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样恬静、驯服,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天下明德自虞帝开始,山川由大禹来平定。看到眼前的山川,诗人想起了舜和禹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赏风景,忆英雄,心中十分快意。然而当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到脚下,思绪从远古拉回到现实时,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锐减。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可他尽管体衰力弱,疾病缠身,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终年聊一快”,这是十分凄婉的声音。诗人面对无情的现实,无可奈何。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他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了。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欢颜后面隐藏着多少痛苦、多少悲哀。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也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诗,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675-677

dēngquèshān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xiǎoshìdēngshānjiǎo jīnniányòng 
wēiwēijiāoluō shùqīng 
yóu ānliúshàng 
zhōngniánliáokuài bìngshī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富有钱时,妇儿¹看我好。
译文:当我境况富裕,有很多钱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待我非常好。
注释:¹妇儿:妻子、儿女。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译文:如果我脱下衣裳,他们就会争着帮我把它们叠好。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吾出经求¹去,送吾即上道。
译文:我如果出门去若营求财,他们就会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
注释:¹经求:经营求财。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¹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译文:我带着钱进入家门,他们见到我马上满脸堆笑。
注释:¹将:携。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译文:像白鸽一样盘旋在我的周围,像鹦鹉一样一呼百诺。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xiè)(hòu)¹暂时贫,看吾即貌哨²
译文:有时我偶然暂时贫穷,他们看到我就不给我好脸色看。
注释:¹邂逅:不期而至,此处为一旦、偶然的意思。²貌哨:脸色难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人有七¹贫时,七富还相报。
译文:人有多次贫困的时候,也还有多次富裕的时候以相报偿。
注释:¹七:虚指多次。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译文:如果只图钱财而不顾念亲人,那就等着看来时的报应吧。

  这是一首慨叹人情冷暖的诗作。表面上看,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有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以“直说”见长,指事状物,浅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具一种淡而有味的诗趣。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主题,写得颇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也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袍袄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若商,还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诗人在这里选取习见的生活现象,以凝炼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叙写出各种场景,给人以平凡而生动的感觉。

  接着,作者利用贴切的比喻,进一步刻画出金钱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他们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耳边喋喋不休。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诗人用“白鸽”、“鹦鹉”来比喻见钱眼开的贪财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语。句中的“邂逅”、“貌哨”,皆为唐人口语。这几句诗中,作者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那就要看看来时的报应了。这里,诗人率直地写下了他的愤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的特点是: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运用通俗凝炼的语言,设想奇巧的对比描写,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较娴熟的驾驭民间语言的能力,出语自然,质直素朴,言近旨远,从而开创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1、 张锡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

yǒuqiánshí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yǒuqiánshí érkànhǎo 
ruòtuōshang diépáoǎo 
chūjīngqiú sòngshàngdào 
jiāngqiánshèlái jiànmǎnmiànxiào 
ràobáixuán qiàyīngniǎo 
xièhòuzànshípín kànmàoshào 
rényǒupínshí háixiāngbào 
cáirén qiěkànláishídào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小苑(yuàn)¹(yīng)²歇,长门³蝶舞多。
译文:皇宫林苑的黄莺停止歌唱,长门宫前的蝴蝶舞姿多样。
注释:¹小苑:皇宫的林苑。²莺歌:谓莺啼婉转似歌。亦喻婉转悦耳的歌声。唐杜甫《忆幼子》诗:“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³长门:长门宫,西汉时,陈皇后失宠贬居之地。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眼看春又去,翠辇(niǎn)¹不曾过。
译文:眼看大好的春光就要逝去,而皇帝的车驾却从不曾来过。
注释:¹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这是一首宫怨作品。此诗短短二十字,展示了一个深帷中寂寞的宫人的内心世界:她整日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她听不到枝头莺歌,只看见蝴蝶纷飞,这里用一个“歇”字,暗示出春光无情,即将远逝,又以一“多”字不露声色地写出了草长蝶多,小苑寂寞的景象。句中的长门泛指冷宫,诗人以逝去的莺声写冷宫凄寂,复以翻飞的蝶舞来加以反衬,但凄寂也罢,嬉闹也罢,对这位不幸的宫妃来说,都是弃人眼中泪。下一句再着一“又”字,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被贬谪、被遗忘的美人,是怎样年复一年地迎春送春惜春伤春?“眼看春又去,翠辇不经过”,写出了流年无情,美人对此景不禁顿生迟暮之感。结句包含了她无限热切的希望与痛苦的失望。

  虽然对于怨妇,史上多有微词,但妇女们温柔婉约的风姿,在任何时候都是使人怜惜的。花朵招蜂引蝶,本是常理,可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妃嫔们被贬入冷宫,降临在她们头上的是长年失去丈夫的日子。空有花容月貌,但没人欣赏。原本凭借容貌受到宠爱的妃子尤其凄凉吧,看到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心底自然更加苦闷。但那时的宫廷就是一个大笼子,有钥匙的不过是皇帝一人罢了。

  封建社会里娶姬妾的多是有钱的人,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妇女嫁入这样的家庭除去丈夫的威严,她们同时还要受正室的压迫。处得好的也许不是没有,但地位的低下却是约定俗成的。就算进入了最富贵的人家——皇帝家,皇后之外的妃子也要忍受这种折磨。因此宫中妇女间的争斗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结果惨烈的不计其数。长门宫这种专门关押皇帝弃妇的所在,里面住的便是“思君恩”的失宠妃嫔,甚至风光一时的废后。关于长门,这里用的是典故。相传,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被贬长门宫居住,于是之后就用以代指失宠宫妃居住的内宫。

  这首诗的内容与诗题相反相成。以希望反衬失望,更深一层地宕开了意境。作者运用委婉的笔法,写得愁肠百结,小溪九曲。但对君王却是怨而不怒,完全是一种温柔冲和的风格。

  令狐楚的诗风讲究“明丽宛畅,中节合律”,“充分体现了中唐雅正诗派的审美追求和主导风格”(《千家诗》对令狐楚的评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令狐楚诗的这种风格。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8-309

jūnēn

língchǔ tángdài 

xiǎoyuànyīngxiē chángméndiéduō 
yǎnkànchūnyòu cuìniǎncéngguò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石根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译文:山脚下是明净清澈的秋水,山石旁是枯瘦伶仃的秋草。
注释:¹石根:山脚。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侵衣野竹香,蛰(zhé)¹垂叶厚。
译文:丛密的野竹散发出阵阵清香,肥大的树叶层层堆积在小径上。
注释:¹蛰蛰:众多的样子。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cén)¹中月归来,蟾光²挂空秀³
译文:衣亮从小山上爬上来,将如水的衣光洒在山岗上。
注释:¹岑:山小而高。²蟾光:月光。³空秀:一作“云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桂露¹对仙娥²,星星下云逗。
译文:晶莹的露珠,逗留在桂叶上,同云彩下闪烁的星星,相映成趣。
注释:¹桂露:一作“秋露”。²仙娥:指嫦娥。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
凄凉栀(zhī)¹落,山璺(wèn)²泣晴漏。
译文:山居如此静谧,仔细听去除了石缝中滴答的山泉,还可听见成熟的山果坠落的声音。
注释:¹栀子:又名黄栀子,茜草科木本植物。²璺:开裂。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下有张仲蔚¹,披书案将朽。
译文:当年的张仲蔚,就这样隐居在山间,整日读书。
注释:¹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这些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凄凉幽冷,彼此色调很不一致。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特殊的情境,以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适应。这是李贺诗歌“奇诡”的一种表现。

  首二句写山石。首句呈现出一派澄明雅洁的秋光水色,次句寓示霜风凄紧、草木枯凋的肃杀气象。秋水澄明,秋草枯瘦,这景象明丽而又晦涩,柔媚而又瘦硬,说不上是妍是媸,是荣是枯,叫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喜又不是,悲又不是。这类奇异的景物,正是作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三、四句写竹。“侵衣野竹香”,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使人爱不忍离。“蛰蛰垂叶厚”,形容竹叶攒簇。傍晚时分,暮色沉沉,浓密的竹叶加深了夜的灰暗色调,则不免使人感到阴森可怖。四句起落频繁,转折急骤,迷离恍惚,变化莫测。

  中间四句写空中景色。皎洁的衣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显得娟秀可爱。衣中的桂树映衬着嫦娥苗条的身影,星星躲在云彩的下边,眨巴着眼睛在互相逗乐。这一切非常美丽,非常迷人。可惜都在天上,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人间,继续写眼前昌谷的景物。

  九、十句写在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落,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仿佛伤心人的啜泣。写到这里,繁星闪烁,皓衣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场景。这两句对上是转折,对下是铺垫。结束二句写人事。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成年累衣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这首诗的表现方法比较奇特。它不像一般讽喻诗那样,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而是着力写景,渲染环境气氛,通过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枯瘦冷涩。把这些色调极不协调的景物放在一起,显得既生硬,又瑰丽,既芜杂(相互矛盾),又鲜明(彼此辉映),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秋夜)、特定地点(昌谷)的景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0-562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6-1027
4、 吉新宏.观望者:现实秩序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2-56
5、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7

gǎnfěngshǒu ·

 tángdài 

shígēnqiūshuǐmíng shípànqiūcǎoshòu 
qīnzhúxiāng zhézhéchuíhòu 
cénzhōngyuèguīlái chánguāngguàkōngxiù 
guìduìxiāné xīngxīngxiàyúndòu 
liángzhīluò shānwènqínglòu 
xiàyǒuzhāngzhòngwèi shūànjiāngxi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