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抒怀的词。
此词起笔泛言中秋美景良辰,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接写有心赏月而不得的惋惜、无奈之情。过片四句逆挽,以超旷的态度消解无月可赏的憾恨。再由昨夜桂月堪赏,而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末二句由不能赏月联想到主和派清谈误国,寄寓壮志难酬的悲苦。全词在艺术上借题发挥,因景写情,情景交融,描写议论合为一体,笔致婉曲,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因景抒恨。开头两句泛写中秋节给人的美好感受。中秋古称团圆节,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但中秋毕竟是赏月的好日子,风月可人尤为重要,强调了中秋赏月的必要性。接下去两句写可能性。词人使用“况”字把意思推进一层,言何况中秋节是秋天的节日,是时万里无云,天朗气清,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这是虚写,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无月可赏做了很好的铺垫。“着意”二句写无月可赏的惋惜。词人登楼望月,月亮却被云幕遮蔽,心头不免有失望之情。前一句写有心赏月,以见其兴趣之高;后一句写云幕遮月,使其不能“瞻玉兔”,写失望之甚。两相对比,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倩飞廉”二句写不得赏月的无奈。词人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吹开,以便赏月,可又找不到人去给风伯说说,虽有心赏月却无可奈何,思想情绪便跌入了谷底。“凭谁说”一句,写出了缺乏知音的内心愁苦。
下片援理遣情。“弦与望”四句挽回一笔,言“月有阴晴圆缺”自古而然,并非今天才有,故可任凭它圆缺,不必太在意,以超旷的态度消释无月可赏的憾恨,使心情重新振作起来。接下去两句写昨日天气很好,月光明亮,桂月堪赏,令人羡慕。把欢快的情绪又推进一层。“安得”二句写词人的幻想。这两句用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同诸生共同玩月的典故,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以浪漫主义手法,把节日的欢快推向高潮。“安得”二字中既有期望,又含失望,表明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结尾两句转笔收束,从理想回到现实,写幻想破灭后的愁苦。中秋无月已经足以让人忧愁,而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比这更让人忧愁。“愁如发”一句,用比喻写出内心愁苦之多。这里的“愁”,既有月被云遮之愁,也有缺少知音之愁。词人触景伤怀,寄寓了南归以来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人能把中秋不见月这样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观,写得如此曲折,感慨万千,且以情结景,就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其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似悲而实旷;而此词则不同,虽然词人口头上说“弦与望,从圆缺”,其实内心深处并未摆脱愁苦,其根源恐怕不限于云幕遮月,而在云的背后似有更令其无法排解的愁苦,而借中秋以写之,故较之苏词更悲苦沉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秋节乃美景良辰,本应该教人欢喜。况且中秋佳节,天朗气清,月光清静明朗。我特意登楼望月,但今晚却乌云蔽空,仿佛有人用一张大幕把月亮遮住。想请风伯飞廉把乌云吹散,但向谁去诉说呢?
任凭月亮从圆到不圆,今天与昨天又有什么不同呢?中秋之际,正是桂花盛开堪折之时。怎么能像赵知微那样登上天柱峰,在明月之下与家人欢度中秋节呢?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比中秋无月更让人忧愁。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等。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美景良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语出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可人:谓教人满意,欢喜。
素节:秋令时节。这里指中秋佳节。《初学记》:“秋节曰素节。”
扬辉:发出光辉。
清彻:清静明朗。
着意:特意,有意。一作“著意”。
瞻玉兔:观月,赏月。玉兔,指月亮。古代神话传说认为月宫中有白兔捣药,后因称月亮为玉兔。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银阙:道家谓天上有白玉京,为仙人或天帝所居。这里指月宫。
倩:请。
飞廉:神话中的风伯。一作“蜚廉”。
得得:特地。贯休《陈情献蜀皇帝》:“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自少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投归南宋以来,他的济世之志和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他写了《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此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抒怀的词。
此词起笔泛言中秋美景良辰,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接写有心赏月而不得的惋惜、无奈之情。过片四句逆挽,以超旷的态度消解无月可赏的憾恨。再由昨夜桂月堪赏,而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末二句由不能赏月联想到主和派清谈误国,寄寓壮志难酬的悲苦。全词在艺术上借题发挥,因景写情,情景交融,描写议论合为一体,笔致婉曲,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因景抒恨。开头两句泛写中秋节给人的美好感受。中秋古称团圆节,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但中秋毕竟是赏月的好日子,风月可人尤为重要,强调了中秋赏月的必要性。接下去两句写可能性。词人使用“况”字把意思推进一层,言何况中秋节是秋天的节日,是时万里无云,天朗气清,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这是虚写,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无月可赏做了很好的铺垫。“着意”二句写无月可赏的惋惜。词人登楼望月,月亮却被云幕遮蔽,心头不免有失望之情。前一句写有心赏月,以见其兴趣之高;后一句写云幕遮月,使其不能“瞻玉兔”,写失望之甚。两相对比,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倩飞廉”二句写不得赏月的无奈。词人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吹开,以便赏月,可又找不到人去给风伯说说,虽有心赏月却无可奈何,思想情绪便跌入了谷底。“凭谁说”一句,写出了缺乏知音的内心愁苦。
下片援理遣情。“弦与望”四句挽回一笔,言“月有阴晴圆缺”自古而然,并非今天才有,故可任凭它圆缺,不必太在意,以超旷的态度消释无月可赏的憾恨,使心情重新振作起来。接下去两句写昨日天气很好,月光明亮,桂月堪赏,令人羡慕。把欢快的情绪又推进一层。“安得”二句写词人的幻想。这两句用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同诸生共同玩月的典故,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以浪漫主义手法,把节日的欢快推向高潮。“安得”二字中既有期望,又含失望,表明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结尾两句转笔收束,从理想回到现实,写幻想破灭后的愁苦。中秋无月已经足以让人忧愁,而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比这更让人忧愁。“愁如发”一句,用比喻写出内心愁苦之多。这里的“愁”,既有月被云遮之愁,也有缺少知音之愁。词人触景伤怀,寄寓了南归以来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人能把中秋不见月这样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观,写得如此曲折,感慨万千,且以情结景,就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其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似悲而实旷;而此词则不同,虽然词人口头上说“弦与望,从圆缺”,其实内心深处并未摆脱愁苦,其根源恐怕不限于云幕遮月,而在云的背后似有更令其无法排解的愁苦,而借中秋以写之,故较之苏词更悲苦沉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这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虚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在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虚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飞”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飞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心理活动,她对爱情犹疑,但却执着追求,通过反复的诰问,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复。从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出发描写爱情,可以说是晏几道词作中爱情词的一个特色。词的首句讲到两个人的约定似乎出了问题,男方的爽约,使这位女子感到他们的感情并不是非常牢固。晚上,孤枕独眠,难以入睡,千万思量,满腹狐疑。她想按照如今的这种情形,两人就已经有了许多的生分,如果要长期交往,只怕时间越久,感情越淡,不会再像当初那般情意绵绵。但女主人公似乎并不想轻易就放弃这份感情,很希望得到对方一个确切的音信。于是就用心剪下一幅蛮笺,写下细细密密的小字,把自己的深情厚意托付给那鱼雁来传递。我再次问一问,我们俩的感情究竟如何呢?我们究竟能不能结下天长地久的好姻缘呢?词作就是通过这位女子反复的思量、反复的追问,来探究她的内心世界,来塑造她丰满的形象的。小词虽小,容量却不小。
送往迎来的欢场里,多的是虚情假意。晏几道喜欢被骗,喜欢将虚情当作真意。然而,在现实的逼迫下,晏几道也有清醒的时候。这首词借歌妓口诉说,表明晏几道对与歌妓情感的另类观点。眉眼传情,原来是虚假的应酬。凤枕孤眠,才体会到欢场中的欺骗。想抓住眼前已有的情分,好好相处,但是,在欢场中被骗多了,不禁疑虑:“只孤多时不似初。”这些情感经不起时问的检验。离别后欲将心事和情感都写入书信,托邮使带给情人。信中追问:“共结因缘久远无?”词人总是不甘心或不相信自己被骗,还要一再追问。答案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词人故意不正视现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