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要抛却无端的烦恼,不料愁意却更加绵长。怀着慈悲之心,向佛祖稽首乞求返生之香。试着仔细推究《法华经》的佛门妙法。
但凡众生皆能实现发愿要做之事,哪里还需挂念呢?盘香袅袅,残烛低烧,思虑忧愁盘旋于心,回肠百绕。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无端:这里指无端的烦恼。
慈云:佛教术语,佛家称佛的慈悲如大云覆盖世界,这里代指佛祖。
稽首:跪拜礼的一种,头至手,手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返生香:题为东方朔著作的《海内十洲记》载,聚窟洲有一座神鸟山,山上有返魂树,如果砍下这种树的树根和树心,在玉釜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谓的惊魂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闻到它的香气就会复活,复活之后就再也不会死去了。
妙莲花说:谓佛门妙法。莲花,亦作“莲华”,喻佛门之妙法。
推详:仔细推究。
满愿:佛教语,谓实现了发愿要做的事。
篆烟:盘香的烟缕。
回肠:喻思虑忧愁盘旋于脑际,如肠之来回蠕动。
康熙十七年(1678年),纳兰的妻子已去世一年,纳兰一直没有走出妻子死亡的阴影,纳兰在大觉寺中,思念妻子,疼断柔肠,他试图摆脱这般消极,所以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是一首描写词人思念亡妻的词作。起首句点明了求神拜佛的场景。写词人想要抛掉思念亡妻的烦恼,但却无法排遣,幽恨却更加绵长。在寺庙中,他诚心地祈求神明的庇佑,期望神明能够施予他一份新生的希望,这样他的妻子就能再次陪伴他左右。此时的纳兰丧妻之痛过于深重,已有成痴之态。常理上来说这尊贵的公子,仕途顺遂,职位显赫,受过正统的满人教育,文武兼备,本不应该沉迷于佛学的研究。但正是痛失爱人,让他的词充满了的清冷气息。
词第二句、第三句描写词人想通过虔诚地祈祷诵读《妙法莲花经》去实现妻子返回身边的愿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妙法莲花经》很灵,一切众生只要虔诚地祈祷诵经,就能实现一切意愿。然而,对一切众生极为灵验的《妙法莲华经》,对纳兰似乎并不那么奏效,不但愿望没有得以实现,更不知“从何处思量”,反而徒然增加许多伤感和无奈。
前面三句描写出了词人”无端烦恼到幽恨绵长,再到乞求神明、诵读经文“的心理过程,也为词的最后一句做好了铺垫。词的最后一句“”篆烟残烛并回肠“把无奈、痛苦、伤心、孤独、苦闷的复杂情绪推向了极致。纳兰心里明白,再也见不到自己亡妻,只是不肯接受罢了。每当思念其人,内心的痛苦都令他难以承受,因此他寄希望于上天,希望能赐予他一次奇迹。但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奇迹不会降临,因此每一次思念之痛,都觉得愁绪有如篆烟燃尽留下那凹凸的残烛,无序纷杂。“回肠”一词写出了词人的心痛之情,写出了夫妻间情深意笃。
纳兰的心,仿佛是琉璃做的,美丽也易碎,承受不住打击。他生性多愁善感,再加上与妻子死别之痛,与友人生离之怨,壮志难酬之苦,扈从漂泊之累,种种般般,随着时光的流转,都让纳兰心里的郁结越来越深。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某种情绪得不到疏解的时候,往往会祈求神明,祈助佛道。全词写自己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寻找一种解脱,希望通过佛法,求得心态的平和。
这首小令充满深情与怨恨,表现了珠帘秀对卢挚的一往情深。曲中作者一方面对卢挚的临行赠曲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倾吐了自己做歌女的悲愤。整个小令将离别时强烈的情感起伏,表现得一波三折,真切感人。
“山无数,烟万缕。”,一方面是直道眼前精算,渲染分手时的气氛,一方面也有起兴与象征的意义。那言外之意是说:无数青山将成为隔离情人的障碍,屡屡云烟犹如纷乱情丝,虚无缥缈而绵不绝延。
“憔悴煞玉堂人物。”,原来尽管行程缓缓,“山”、“烟”等外景不时扑入眼帘,而在作者脑海中浮现、心底里念叨的是卢挚。由景到人,说出送别之人的悲凉意绪,实业反衬出自己的悲伤。“憔悴煞”与卢挚所作“痛煞”相呼应,表现出卢挚对珠帘秀的一片深情,同时也形象地道出了别离的痛苦。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据卢挚原作中“华传尔载将春去也”一句可知,珠帘秀将乘船离去,也许这是一次长久的离别,也许是一去不返,成为永诀,因双方的心情都很沉重。行舟将发,作者想到等待自己的是寂然一身,孤倚难眠,只有那滔滔的江水与悠悠的离恨与自己做伴,这样的处境实在难以忍受,因而说是“活受苦”。由此而想到了死,一死了之,岂不万事都得到了解脱。“恨不得随大江东去”一句就是这种心愿的表白。至此,作者的感情到达了高潮,全曲也在悲锴沉痛的调子中结束。可贵的是,作者以死殉情的愿望不是用哀艳低沉的调子写出,而是以慷慨悲凉的词语表现。
《寿阳曲·答卢疏斋》这首小令一改男女情爱的意象,把脉脉之情置在无数山中,万缕烟里,以及东去的大江之上,全然都是开阔宏伟的大自然意象。曲中也用了“煞”字,但这一字用得巧妙,以“代言体”的角度让这位玉堂人物自己去憔悴了。“大江东去”是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演绎过来,竟用到了思爱之情上,这也是此曲的独到之处。
《桃源忆故人》,词牌名。《词谱》:“一名《虞美人影》,张先词或名《胡捣练》,陆游词名《桃园忆故人》,赵鼎词名《醉桃园》,韩淲词有‘杏花风里东风峭’句,故名《杏花风》。”双调,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
此词系忆苏姬。它与《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一为忆苏州去妾,一为怀杭城亡妾。两词可互相参阅。
“越山”两句,述越中风景。“西陵浦”,即西陵渡。此言词人由吴至越地,眼中越山青青,阴风凄雨,隔断了词人遥望当年两人分别之处——西陵浦。“潮带”两句,忆旧日离别。“潮”,指钱江潮。《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中有“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讲的也是西陵地处钱江潮的余波。此言西陵地处钱江潮尾,暮色中江潮起,阻住了行舟的航速,由此词人想道:当年我不也是在这儿折柳赠别,劝阻你离别吗?但终于你还是离我而去,使我离愁之恨一直延续至今。上片写作者触景生情。
“桃根”两句,借典寄愁。“桃根桃叶”句,化用王献之《桃叶歌》典故。“桃叶”,系晋王献之妾。王有《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这里借喻与去妾分别。此处是说:这里正是当年两人分离的渡口,所以今天旧地重游,听到传入耳中的船桨声,也觉得它似在为两人的分离而呜咽哀伤。“燕子”两句,借物寄愁。言词人见燕子在即将启程的船桅上呢喃不停,似乎牢骚满腹地埋怨,留不住这美好的春色,也留不住帆樯的启行。真是好景难住,人难永聚,两地相思意,千言万语诉说不尽。这燕子呢喃之语,似乎还在向词人诉说去姬寄来的言语,可惜这些言语终究难解词人的相思心结。疑姬去之后的信来诉说其苦衷,所以有此一说。下片借景抒情,寄托愁思。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