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
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
妨其躬身。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
乐帝之心。长夜慢兮。永思骞兮。太古之不慢兮。
乐帝之心。长夜慢兮。永思骞兮。太古之不慢兮。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涓涓源水。不壅不塞。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涓涓源水。不壅不塞。
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以败矣。乃重太息。墨以为明。
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以败矣。乃重太息。墨以为明。
狐狸而苍。
狐狸而苍。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¹都新。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译文:天高气肃,正是月色通明、初秋月夜景象。汉代长安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引入天空,悬拟出天宫收储桂花已经盈满。乐意散落在人间,只是怕群花染了凡俗。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意在唤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温暖于人间。深情眷注入人间,又何曾自甘幽独呢?
注释: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作。木犀:指桂花。吕郎中:即吕祖谦。¹三十六宫:泛指帝王宫殿之多。这里借指人间。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是天上、余香剩馥(fù)。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sù)¹。芙蓉²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zhú)³
译文:是天上的余香遗泽。只怪一股春风,香气绵延数十里。坐对花旁,只见桂花形似金粟。芙蓉花只能增添愁思,更何况那只能助人凄凉的菊花。开在深秋,难以入俗流,只爱寻找那高尚的行迹。
注释:¹金粟:桂花形似金粟,故名。²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间开放,因名拒霜花。³高躅:高尚的行迹。

  秋天的夜晚,天穹如洗,皓月当空。相传月中有桂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月中满树桂花的美景。开篇三句中的“天”、“月”都是为下文桂花“散落人间”作铺垫。“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两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诗意,月中桂花盛放,天宫已经存放不下,暗指桂花已散落人间。

  散落人间的桂花是天宫之花,凡俗的群花自是无法与之相比。“不辞”两句表面写花,实则是陈亮内心感情的吐露。他自视极高,以月中桂花自喻,表示愿意为人世出力,却又唯恐“群花”自惭形秽。不直指“群花”凡俗,却说“怕群花、自嫌凡俗”,视角巧妙,立意更进一层。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作者对自己的高洁心志作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我”并非故作矜持、自甘幽居,之所以不在三春时节与百花齐放,而选择在这秋天的夜晚独自吐露芬芳,其实是为了唤回几分已经逝去的春意,让世人重新感觉到一丝明媚和温暖。这几旬涵义丰富,国势不昌,词人满腔热情似火,欲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展露无遗。

  下片前三句承接上阌桂花“不辞散落人间”的意蕴。“怪”字用得非常巧妙,难怪“一树香风”可以“十里香续”,原来是天宫散落人间的余香。“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坐到花旁,闻其幽香,观其花色,种种秋花仿佛现于眼前。“坐对”二字神来之笔,显出无限的亲昵,仿佛人与花可以交流。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秋日,也是木芙蓉、菊花盛开的时节。可是杜甫“芙蓉小苑人边愁”的诗句却让我看到木芙蓉就满腹愁思。面对东篱菊花,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词人内心只党凄凉。木芙蓉、菊花都只会让秋意更浓,怎么能“唤回春意”呢?这几句表面看是对秋花作出评价,实际上还暗含对边关烽火的忧虑和对陶渊明归隐之举的不赞同。

  末尾三句又回到桂花身上。词人感叹桂花易开易落,开在深秋,颜色素净。而他心志又过于高洁,喜欢追寻先贤的足迹,再次借桂花抒怀,自慨平生。这几句正言反出,无限悲愤和幽怨喷薄而出。

  词人以花寄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下此词。词中旬句写花,但所咏心志却一目了然。整首词深得咏物神髓,毫不晦涩。桂花高标远致、心怀高洁,词人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花中所隐之人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33-534页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爱汝(rǔ)¹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²相鲜新。
译文:最喜欢玉山草堂的幽静了,秋天时候空气清爽环境一片新鲜。
注释:¹爱汝:喜欢到了极致。²高秋爽气: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有时自发钟磬(qìng)¹响,落日更见渔樵²人。
译文:若隐若现的钟声时常响起,夕阳西下渔夫樵农收工归家。
注释:¹钟磬:指钟﹑磬之声。²渔樵:打渔砍柴。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¹底芹。
译文:搬来白鸦谷种的粟,在青泥坊和着杂粮做成米饭。
注释:¹白鸦谷、青泥坊:皆地名。《长安志》:白鸦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其地宜栗。又:青泥城,在蓝田县南七里。《水经注》:泥水历晓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考《晋中兴书》:桓温伐符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芹城,破之。即其处。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yún)¹
译文:为什么要去为国事而忧心呢?这样闭门听松竹的日子不是挺好?
注释:¹松筠:松树和竹子。

cuīshìdōngshāncǎotáng

 tángdài 

àishāncǎotángjìng gāoqiūshuǎngxiāngxiǎnxīn 
yǒushízhōngqìngxiǎng luògèngjiànqiáorén 
pánbáikǒu fànzhǔqīngfāngqín 
wéi西zhuāngwángshì cháiménkōngsuǒsōngyún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¹,独醒其旁。坐客²欲得小词,援笔³为赋(fù)
译文:我既然戒了酒就不喝了,在筵席上大家都在喝,我一个人在看。在座的客人要我填首小词,我就提笔来写。
注释:¹宴集:宴饮集会。²坐客:座上的客人。坐,通“座”。³援笔:执笔,提笔。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断送¹一生惟有,破除²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zhàn)³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译文:我这一生都是在酒中度过,但消磨万事也没有什么过错。现在身边的陪酒美女都非常漂亮,我要是不喝酒,她们就笑话我。
注释:¹断送:犹言度过。²破除:亦指度过、消磨之意。³远山横黛,指眉毛。蘸,原意为物体沾染液体。⁴秋波:眼波,此写敬酒女子的眉眼神情。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花病等闲¹瘦弱,春愁无处遮拦²。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³月斜人散。
译文:花像病了一样那么瘦弱,春天这么多忧愁无法排遣。干脆吧,酒杯都送到手里,还是别留着它了,喝吧。管什么月斜人散呢!
注释:¹等闲:无端。²遮拦:排遣。³不道:犹不思,不想。此为反辞,谓“何不思”。

  此词以作者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企图借酒浇愁的意念和及时行乐的狂放旷达胸怀。

  开头两句“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破空而来。以议论破题,一扫传统词的绸缪婉转调。这一对仗句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是他阅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后”的形式出之,颇有出奇制胜之妙与诙谐玩世之趣。它们分别化用了韩愈的两句诗——韩愈《遣兴》云:“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又《赠郑兵曹》云:“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韩愈的两句诗经过他的组织,竟成为一联工整的对偶,足见点化之妙。

  “远山横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态。“《西京杂记》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汉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见伶玄《赵飞燕外传》。“秋波”则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绘出一幅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引起人们对女子眉眼盈盈的联想。“远山”与“秋波”文人的笔下已被用得烂熟,而着一“蘸”字则光彩顿生,境界全出。尽管有宾客、歌女劝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饮,而见笑于人,故上片以“不饮旁人笑我”作结。

  下片由“不饮”转为“劝饮”,起因为对花伤春。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前句写群花凋零,好似一个病躯瘦弱之人,“等闲”,意谓“无端”,显然这写的是暮春花残之时。后句写春愁撩人,无处排遣,“遮拦”即“排遣”之意。所谓“春愁”不光是指伤春意绪,而有着更深的意蕴,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经历中所积淀下的牢骚抑郁、愁闷不平的总和。所以接下来说:“杯行到手莫留残。”还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这一句也是化用韩愈《赠郑兵曹》中的诗句,而“留残”则又本于庾信六言诗《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为“不思”“不想”,多用为反辞,犹云“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说何不思月斜人散后,无复会饮之乐乎。

  这首词感慨世事人生,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但又使人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愁闷抑郁,颇堪玩味。字面上明白如话,但词意却颇多转折,且处处显示出巧用成语典故的功力,故而深刻地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88-789

西jiāngyuè··duànsòngshēngwéiyǒu--huángtíngjiān

lǎojièjiǔyǐnyànxǐngpángzuòxiǎoyuánwèi

duànsòngshēngwéiyǒuchúwànshìguòyuǎnshānhéngdàizhànqiūyǐnpángrénxiào

huābìngděngxiánshòuruòchūnchóuchùzhēlánbēixíngdàoshǒuliúcándàoyuèxiérénsàn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衣上征尘¹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²
译文: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
注释:¹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²消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此身合¹是诗人未²?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注释:¹合:应该。²未:表示发问。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

  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写照。“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34-936

jiànméndàozhōngwēi

yóu sòngdài 

shàngzhēngchénjiǔhén yuǎnyóuchùxiāohún 
shēnshìshīrénwèi jiànmén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译文: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译文: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就到州牧那里去喝酒。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译文: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¹时。
译文: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
注释:¹重阳:《梦梁录》: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译文:能得到“题舆”这样的待遇是怎样的俊杰才能有的啊!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就想干脆隐居在城南算了。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筑土按响山¹,俯临宛水湄。
译文:在山上建一座小房子,下面可以看到宛溪。
注释:¹响山:《方舆胜览》:响山在宣城县南五里。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¹
译文:整日可以听到笛声、琴声,这是多么自在啊。
注释:¹霜丝:乐器上弦也。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译文:我以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有这样的享受。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赤鲤涌琴高¹,白龟道冯夷。
译文:琴高乘着红鲤鱼跃出水面,仙龟为河伯引路,这是像神仙一样的生活。
注释:¹琴高:《列仙传》: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日,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灵仙如仿佛,奠酹¹遥相知。
译文:举酒祭奠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先贤。
注释:¹酹:《广韵》:“酹,以酒沃地也。”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译文:自古九月九日登高的人,有几个仍然在世呢?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译文:沧洲不是自己的归宿,以后还有机会大展宏图。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译文:海上洪波涌起,惊涛骇浪。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译文:劝大家举杯为乐,喝醉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译文:边喝酒边听音乐,周围还有人伴舞。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译文:没有不散的宴席,客人们像落叶一样都散去了,都喝得醉醺醺的。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译文:分别之后再有机会来到这里,请大家记得曾在这里饮酒欢乐过。
天宝十二载(753)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赠崔侍御二首》,与此诗情景相接。

jiǔdēngshān

bái tángdài 

yuānmíngguīlái shìxiāngzhú 
wéibēizhōng suìǒuběnzhōu 
yīnzhāobáirén xiàozhuóhuánghuā 
lái guòchóngyángshí 
jùn suìjiéchéngnán 
zhùànxiǎngshān línyuānshuǐméi 
rénjiào yuètánshuāng 
zuòyīngwángzhòu kuī 
chìyǒngqíngāo báiguīdàoféng 
língxiānfǎng仿 diànlèiyáoxiāngzhī 
láidēnggāorén jīnrénzài 
cāngzhōuwéi宿nuò míngyóudài 
liánshānjīng chūmínghǎi 
yángmèihuīzuò mǐngdǐngānsuǒzhī 
sòngqīngyáng luàncēn 
bīnsuíluòsǎn màozhúqiūfēngchuī 
biéhòudēngtái yuànyáncháng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