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两隽。白杨何妥。青杨萧慎。
世有两隽。白杨何妥。青杨萧慎。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头玉¹(qiāo)²眉刷翠³,杜郎生得真男子!
译文:骨玉石般硬朗,眉毛涂螺黛般黑亮,杜家小郎,生得真是男子汉的好模样。
注释:唐儿:杜黄裳之子,小名叫“唐儿”。杜黄裳夫人是唐朝的公主,所以儿子小名取作“唐儿”。杜豳(bīn)公:杜黄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官为平章事,封邠(即豳字,唐玄宗改为邠)国公。¹头玉:指玉一般的头骨。²硗硗:坚硬貌。这里指头骨隆起。³刷翠:涂抹上青绿色。这里是说唐儿眉毛乌黑,像涂画过螺黛一样。⁴杜郎:即唐儿。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骨重神寒¹天庙器²,一双瞳(tóng)³剪秋水
译文:仪态庄重神气沉静,将来定能成栋梁,像用秋水剪成的一双眼珠,晶莹闪光。
注释:¹骨重神寒:谓体态稳重,神气沉静。²天庙器:皇帝祭天的庙堂中摆设的祭器,借指国家重用的人才。³瞳人:指眼珠。⁴秋水:形容目光明澈。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竹马¹梢梢²摇绿尾,银鸾(luán)³(shǎn)光踏半臂
译文:骑着竹马玩耍,绿尾枝叶乱蓬蓬摇晃,鸾鸟形的银坠儿耀眼,蹦跳在背心上。
注释:¹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子。²梢梢:“竹枝披散之貌”。³银鸾:项圈下鸾鸟形的银坠子。⁴睒:闪。⁵半臂:短袖或无袖衣。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东家娇娘¹求对值²,浓笑³书空作唐字。
译文:东邻有一位想和他成亲的娇美小姑娘,他大笑着书空来拒绝,因为另有主张。
注释:¹娇娘:娇美的姑娘。²对值:对亲,配偶。³浓笑:大笑。⁴书空:用书指在空中写画字形。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眼大心雄¹知所以²,莫忘作歌人姓李!
译文:杜郎眼光远志向大,将来功业定辉煌,到那时,可别把我这姓李的作歌人忘!
注释:¹眼大心雄:眼光阔大,志向雄伟。²知所以:谓预料他将来会有所成就。

  这是一篇应酬之作。这首诗浓墨重彩,多角度、多侧面赞誉一位儿童头角峥嵘、卓尔不群、抱负远大。首两句从面相上着笔,写唐儿额头丰隆,眉如苍翠,天生是位大丈夫。三、四句写骨相重,神气娴雅,双目清澈有光。前四句是静态描绘,五、六句通过骑竹马表现他的活泼可爱。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后四句是侧面描写:妩媚的小女孩竟然想和他成亲,然而不同凡响的是他在空中画“唐”字,足见其抱负。所以诗人预言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开玩笑地说:到时候别忘了我这个写赞歌的人也姓李。

  这诗虽为奉承应酬之作,但写得却不呆滞死板,语句也洗炼生动,塑造的唐儿形象俊美聪明,活泼而又可爱,特别是“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二句,更加真切传神。李贺自己没有生育过孩子,所以特别喜欢“唐儿”,他带着爱心去描写眼前活泼天真的孩子,诗笔灵动,诗思活泼,真趣盎然,语言绚烂艳丽。诗人又通过艺术想象,作合理的推想,虚实结合,描写生动,艺术构思灵活精巧。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5-46.
2、 (唐)李贺著.国学经典丛书 李贺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6.
3、 吴企明编选.李贺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2.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译文: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译文: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译文: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译文: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明余庆的《从军行》虽然不比卢思道和杨素的军旅诗差,但他的名气、官位等可是比前两位差得太远了。《隋书》只是在他父亲的传后提到有关余庆的这么两句话:“子余庆官至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此处提到的那位越王杨侗原本是隋末战乱时的东都留守官,听说隋帝杨广被勒死,便在自己控制下的洛阳称起了皇帝,还自改国号为“皇泰”,结果还不满一年,便被那位乐争好斗、“残忍褊隘”的大军阀王世充幽禁后废而代之。明余庆呢,就是为这么个倒霉短命的“皇帝”陛下当“国子祭酒”,其出路和运程可想而知。

  《从军行》全诗只八句,原文为: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其白话大意是: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这首诗除了用典处需略加拆析外,词句并非冷僻诘屈。首句的“三边”系称汉时设立的边地三州“幽、并、凉”州,“幽州”大抵为现今的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并州”相当今日的河北保定、山西的太原及大同一带;凉州则为现在甘肃、宁夏及青海皇水流域的诸地区。古代典籍常将“幽并”连用,此时指称的地域相当现今的河北、山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地区。诗毕竟不是地理学,多为意指而极少确指,此诗中的“三边”之谓也就并非要象这里的注明那般确切,无非是指称边境地区而已。

  “从军行”是个乐府诗题,以前介绍卢思道的“从军行”时就提起过。据《乐府题解》的说法,“‘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所以明诗与卢诗的共同点都在于述说了军旅之苦辛。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在写法和着意上,卢诗求细,多至七言28句,不但写战事细腻,写家人对征人的思念也细腻,最后着意于汉夷间的民族和好,表明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平的向往;明诗求简,仅仅五言八句,一二两句写边关报警、汉师出征,三至六句概述战事的胜利和边地战场的寒苦,最后两句寄托着胜利后对敌方的处置方式的设想----象汉代那样建立专门的城堡、属地和户籍民事组织,把对方有效的控制管理起来。

  虽说明余庆史传无名,却是名家之后。其父明克让算得上梁、周、隋三朝名士。明克让字弘道,山东平原人。《隋书.卷五十八》中居列传之首,里面记述说:“克让少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而且早熟有为,14岁既就任参军,是一位少年参谋。早年是在南朝的梁廷为士,梁灭后在北朝的北周为官。隋文帝登基后,又被隋征召为官,且以侯爵加封。因其为官为文的名望具很高,隋前太子杨勇曾以师相尊,深为隋廷看重。隋文帝时的礼乐典故多由他参与修订编撰。隋文帝开皇14年(公元594年)明克让去世,享年70岁。或许是父辈的熏陶与影响吧,明余庆在隋末文坛上也算是小有名气,这里选录的诗便是其中的左证。

  隋朝历时短,文人名流自然也少,而且其中多数是自北朝和南朝入隋的,前者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后者如虞世基、虞世南等。有趣的是千古荒淫负恶名的隋炀帝杨广却也颇好文学、颇有天分、颇富诗才,尽管他的大多数诗都是反映其荒淫娱乐的消极之作,但也有个别的景物描写诗语言、意境都很不错,如其中的《野望》:“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看不出是出于帝王之笔,也看不出是出于荒淫者之笔。所以,历史上的大恶者也偶有天赋善意的自然流露,这大概就是三字经上所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印证吧!也有的恶痞终生不为善、不言善,但命临终结时的所言所情却往往应验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铭言。又有些扯远了。转回来说,这里提到本无盛名的明余庆,实在是因为他的这首《从军行》的军旅诗写得不错的缘故,并非是冲着他的历史名望的。诗以作结为:隋诗咏战慕昔时,指故言今意可知。略地伤民人尽恨,邀功讨赏众皆嗤。平安有定唯发展,寇盗无生乃孝慈。古鉴虽尘能预警,团圆奋进最相思!

参考资料:
1、 王东的新浪博客 明余庆之《从军行》赏读

cóngjūnxíng

míngqìng suídài 

sānbiānfēngluànjīng shíwànqiěhéngxíng 
fēngjuǎnchángshānzhèn jiāxuānliǔyíng 
jiànhuāhánluò gōngyuèxiǎomíng 
huìhuáinán chízuòshuòfāngchéng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横眉¹岂夺蛾眉²(yě)³,不料仍违众女心。
译文:惯于横眉冷对世事的我,以怒目对人,本没有与“蛾眉”的众女们争宠之意,没想到仍是违逆了众女的心意。
注释:¹横眉:指怒目而视。²蛾眉:古时以眉弯似蚕蛾为美。谗媚强笑时其眉也弯曲如蚕。此处指善谗媚者。³冶:美艳。⁴众女:喻指当时向国民党献妖媚、夺荣宠的文人。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诅咒而今翻异样¹,无如²臣脑³故如冰。
译文:众女的诅咒、谣言的花样不断翻新,说我患了脑炎,但无奈我的脑子却冷静得像冰块一样,好得很。
注释:¹翻异样:即变换新花样,新手法。²无如:争奈,无奈。³臣脑:我的脑子。臣:鲁迅戏称自己。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一入题使充满挖苦,点出了造谣者的妾妇身份和卑鄙用心。作者没有历数他们怎样献媚于国民政府的首脑,也没有直接去说他们怎样为他们所忠心,只用“横眉岂夺蛾眉冶”,就描绘出他们是怎样的一副争宠的脸相。“横眉”与“蛾眉”,只有一字之差,却构成一个尖锐的讽刺。鲁迅在《自嘲》诗中,用“横眉冷对千夫指”,表现了他对国民政府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因为这“横眉冷对”,才处处遭到他们的加害。而“蛾眉”却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是专门“向当局作媚笑”的奴才。《离骚》有“众女织余之蛾眉兮,谣琢谓系以善淫”。屈原用“众女”描绘他那个时代的争宠妒嫉的奴辈,“蛾眉”是遭嫉而贞的君子形象。但鲁迅这里的“蛾眉”,所指却完全相反,和“众女”一样,都是用来表现当代的争宠嫉贤的妾妇。鲁迅以尖锐的笔锋把他们的妖治蛾眉和战士的竖目横眉相对,以显出其奴颜媚态的可憎。诗“不料”二字,用得松巧,这两句诗欲擒先纵,涉笔成趣。接着又写“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给以回答,更妙趣横生,彻底揭穿了谣言。

  “诅咒而今翻异样”,概括性较强。它说明谣言和诅咒是由来已久,连续不断的,不过现在又翻了新花样而已。“无如臣脑故如冰”,亦实亦俏,使造谣者彻底失败。头脑既没有什么炎症,依然那样冰冷,脑炎论者岂不戏言。作者鲁迅特别用一“臣”字来自称,在手稿中,还故意写得小些,仿佛是臣对君的奏请,语中带刺,更显泼辣。

  这首诗,题为“戏作”,实是宣言,感情鲜明,技巧纯熟。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277-278页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¹有道²而正³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注释:¹就:靠近。²有道:指有道德的人。³正:匡正、端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¹?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礼乐呢?”
注释:¹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喻¹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注释:¹喻:通晓,明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见贤思¹²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注释:¹思:希望,想着。²齐:看齐。³ 焉:句末语气词。⁴贤:德才兼备的人。⁵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质¹胜文²则野,文胜质则史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注释:¹质:质朴。²文:文饰。³史:虚浮不实。⁴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曰:“士¹不可以不弘毅²,任重而道远。仁³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注释:¹士:有抱负的人。²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³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⁴已:结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譬(pì)¹为山,未成一篑²;止³,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fù)一篑(kuì),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注释:¹譬如:比如。²篑:盛土的筐子。³止:中止,停止。⁴往:前进。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知(zhì)¹者不惑(huò),仁者不忧²,勇者不惧³。”(《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注释:¹知:聪明;智慧。²忧:忧愁。³惧:害怕,恐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¹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²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¹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²归:称赞。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¹而可以终身行²之者乎?”子曰:“其恕乎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注释:¹一言:一个字。²行:奉行。³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⁴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⁵施:施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小子¹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²,可以群,可以怨³;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注释:¹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指学生们。²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³怨:讽刺。⁴迩:近。

lúnshíèrzhāng

kǒngzàichuándìzǐ xiānqín 

    yuē  jūnshíqiúbǎo qiúān mǐnshìérshènyán jiùyǒudàoérzhèngyān wèihàoxué   ( xuéér  )

    yuē  rénérrén  rénérrén yuè   (   )

    yuē  zhāowéndào    ( rén  )

    yuē  jūn xiǎorén   ( rén  )

    yuē  jiànxiányān jiànxiánérnèixǐng   ( rén  )

    yuē  zhìshèngwén wénshèngzhìshǐ wénzhìbīnbīn ránhòujūn   ( yōng  )

    zēngyuē  shìhóng rènzhòngérdàoyuǎn rénwéirèn zhòng érhòu yuǎn   ( tài  )

    yuē  wéishān wèichéngkuì zhǐ zhǐ píng suīkuì jìn wǎng   ( hǎn  )

    yuē  zhìzhěhuò rénzhěyōu yǒngzhě   ( hǎn  )

    yányuānwènrén yuē  wéirén  tiānxiàguīrényān wéirényóu éryóurénzāi  yányuānyuē  qǐngwèn  yuē  fēishì fēitīng fēiyán fēidòng  yányuānyuē  huísuīmǐn qǐngshì   ( yányuān  )

    gòngwènyuē  yǒuyánérzhōngshēnxíngzhīzhě  yuē   shù  suǒ shīrén   ( wèilínggōng  )

    yuē  xiǎoxué shī   shī xīng guān qún yuàn ěrzhīshì yuǎnzhīshìjūn duōshíniǎoshòucǎozhīmíng   ( yánghuò  )

枫老树流丹。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枫老树流丹。芦花吹又残¹。系扁(piān)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²
译文:秋枫苍老枫叶已染成了红色,芦花在秋风中日渐凋残。将小船系在岸边,我与友人一起倚靠着朱栏。此地还像我少年时代征歌逐舞的地方,一边听着秋风扫下落叶,一边回忆着京师长安。
注释:¹“枫老”二句:化用唐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²长安:此借指京师。
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悲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哀角起重关¹。霜深楚水寒。悲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²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译文:悲哀的号角从重关上响起,遥望大地严霜深重楚水寒。顶着西风,南飞的大雁鸣声令人心酸。石头城上酒下一片月色,月亮啊就怕照见旧时的江山。
注释:¹重关:有几层防守的关险。²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此指南京城。

  吴梅认为蒋鹿潭词不专尚比兴,常直言本事,是“真实力量”。又称这首《唐多令》“精警雄秀,决非局促姜、张范围者可能出此也”(《词学通论》)。确实,此词篇幅无多而境界苍凉,置之两宋词中,绝无愧色。

  读这首词,感觉其沉郁悲深,雄浑精警,全得之于时空上的大跨度。上片从写景入手:“枫老树流丹,芦花吹又残。”枫丹芦白,是深秋景色,如唐白居易《琵琶行》诗起句“枫叶荻花秋瑟瑟”,这里借用,无非交代季节,但色彩瑰丽,与下一句“系扁舟、同倚朱阑”的温馨情调又相洽合。既云“扁舟”,则地近水边可明,上句“芦花”便有了着落,下面回忆往昔的生活场景也获得了起点。鹿潭早年生活于道光年间,时局尚称清平,翩翩少年,风流名士,尝有与佳人同游之乐。张尔田《蒋鹿潭遗事》说他用钱无度,“歌楼酒馆,随手散尽”;他与爱妾黄婉君甚为相得,每有新词,命婉君歌唱,自己吹箫,颇有南宋词人姜白石“小红低唱我吹箫”(《过垂虹桥》)的风韵,晚年因婉君不能安于贫贱,过吴江垂虹桥为婉君饮药而死。据说死后其子落拓淮上,得受鹿潭当年恩遇的扬州某名妓资助。可见他真是一个深于情的人,“同倚朱阑”是写其当年冶游的实情。“听落叶”而“忆长安”,用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句意。宋周邦彦也曾用入《齐天乐》词中:“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诗情宛转。”贾岛诗句本是表友朋间欢聚而又离别之意,鹿潭用在此处既切合眼前萧瑟秋景,又承“少年歌舞地”而下,回想当年欢场,已如烟似梦,言语中颇有自悔“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同时忆及早年满怀壮心,进北京(即“长安”所指)博取功名,却未能遂愿,又不免生出了老大无成的几许无奈。

  下片思绪仍折回当前:“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渲染一派寒秋境界,号角曰“哀”,秋霜曰“深”,楚水曰“寒”,下字用语,斟酌锻炼。尤其“背西风、归雁声酸”一句甚有功力,雁声曰“酸”,当然是辛酸的意思。词人调动起读者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创造了异样出色的艺术效果。与上片的秋景相比,可见时过而境迁,情异而景亦随之而变,显得黯然失色了。此词写时局的险恶,写人心的动荡,写自己的殷忧,却不直言之,但又不用比兴寄托,却在号角的凄哀、雁声的辛酸中,甚至是夜霜的浓重、江水的寒洌中,传达出了那个兵燹遍地的年月特有的时代特征。有人将这首词的内容强牵扯到“忧国忧民”的主旨上去,未必是合乎词人本意的确解,然而,说他着重表现了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切感应,我想是符合事实的。结拍仍以景传情:“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化用唐刘禹锡《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照女墙来”句意,抒蒿目时艰之感。“石头城”明点南京,“旧江山”暗示南京已经陷落,考诸时局,当然词人指的是太平天国占领南京这一重大事件。上、下片将昔之盛时与今之衰时对照,将昔年北京之歌舞承平与如今南京之江山变色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展开上,笔力如椽,境界苍凉,陈廷焯谓鹿潭词于南宋诸家中“尤近乐笑翁(张炎)”(《白雨斋词话》),大概是就其词的感事伤时而言;唐圭璋说其词格“峭拔像白石”(《蒋鹿潭评传》),恐是就其笔力而言,而境界之苍凉似又过之。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