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乾上构,仪坤下基。集灵崇祖,永言孝思。室陈簋豆,庭罗悬佾。
象乾上构,仪坤下基。集灵崇祖,永言孝思。室陈簋豆,庭罗悬佾。
夙夜畏威,保兹贞吉。舞贵其夜,歌重其升。降斯百禄,惟飨惟应。
夙夜畏威,保兹贞吉。舞贵其夜,歌重其升。降斯百禄,惟飨惟应。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yíng)¹常作²灾。
译文: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注释:¹遗金满籯: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²作:兴起,成为。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¹生蚌(bàng)胎。
译文: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注释:¹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山随宴坐¹图画²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译文: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注释:¹宴坐:闲坐。²图画:一作“画图”。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观水观山¹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²
译文: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注释:¹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²灵台:此指心。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据《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教育了四个儿子,都很有成就。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首联二句劈空而来,气势惊挺。

  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

  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评家认为这两句“奇”。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3

lǎozhìān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ángshūwànjuànjiāo wèijīnmǎnyíngchángzuòzāi 
néngpínréngòngnián yǒumíngyuèshēngbàngtāi 
shānsuíyànzuòhuàchū shuǐzuòchuāngfēnglái 
guānshuǐguānshānjiēmiào gèngjiānglíngtái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岁落¹众芳歇²,时当大火³流。
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注释:¹岁落:光阴逝去。²众芳歇:花草已凋零。³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霜威出塞¹早,云色渡河秋²
译文: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注释:¹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²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¹楼。
译文:夜夜秋梦都缠绕着威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注释:¹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归若汾水¹,无日不悠悠。
译文: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注释:¹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521-522
2、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0-191

tàiyuánzǎoqiū

bái tángdài 

suìluòzhòngfāngxiē shídānghuǒliú 
shuāngwēichūsàizǎo yúnqiū 
mèngràobiānchéngyuè xīnfēiguólóu 
guīruòfénshuǐ yōuyōu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烟霏(fēi)¹,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译文:云雾迷蒙,小雪飘飘。梅花枝上堆满雪,春天从哪里来?
注释:¹霏霏:纷飞的样子。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¹塞管催。
译文:朦朦胧胧翻开悟,那时的梅景还存在吗?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
注释:¹从教:任凭管:乐器。

  上片连用“霏霏”叠字,强调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一团团的残雪无情地堆积到梅花枝上,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虽然明知冬天不会太久了,残冬一过,春天就要来临。但眼前这种烟雨、雪压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怀疑春天还会有么?不言而喻,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蒙受种种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对她的重压。她从心底发出“春从何处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临,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下片憧憬获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时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从睡梦中醒来,绽开了绯红的醉眼。月亮出来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存在,现实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是以设问句提出的,这就与上片设问承接起来,并更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从教塞管催”作结,意思是:既然无情雪堆积在梅枝上,梅花无法展现她的美丽,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纷纷飘落也毫不怜惜(古有《落梅花》笛曲。)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孙舣《落梅词》:“一声羌管吹鸣咽,玉溪半夜梅翻雪”;既然一切诬告不实之词象脏水一样往我身上泼来,我的冰清玉洁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让脏水继续泼吧,直至我窒息、消亡!这是出自愤愤不平的呼喊。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小词,正象婷婷玉梅那样,天然、淡雅,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而又风流蕴藉,情致缠绵。也象羌笛声那样,哀怨、悠扬,余音娟,不绝如缕。构思极巧,是咏雪?还是咏梅?亦此亦彼,浑然莫辨。出自步性的锦心绣口,倍觉细腻、灵巧。笔笔写景同时又曲曲传情,化实为虚,终不许一语道破。作者的真实感情隐藏在霏霏烟雾、纷纷雪片背后,让读者去玩味。小词的语言也清新而纯净,声调和美。即如开头三句;叠字“霏霏”,又复沓一次, “雪”宇也以“顶针”的形式重叠,造成轻快的节奏,如同小儿女的窃窃私语,又如哺晡梦呓,与词的内容十分协调。 “堆"字下得新颖而贴切,形象感强,完全是从口语中提炼出,绝无文人笔下的书卷气。这种天籁之趣,十分难得。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七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7月:第57页
2、 徐荣街 徐瑞岳主编.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82页

zhǎngxiānglìng··yānfēifēi--shū

yānfēifēixuěfēifēixuěxiàngméihuāzhīshàngduīchūncóngchùhuí

zuìyǎnkāishuìyǎnkāishūyǐnghéngxiéānzàizāicóngjiàosāiguǎncuī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jí)¹宣城郡,风流数贡毛²
译文:宣城郡闻名四海,其中出产的毛笔更是甲天下。
注释:¹藉甚:谓声名甚大。藉,同“籍”。²贡毛:指紫毫笔。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霜林¹收鸭脚²,春网荐³琴高
译文:当地人往往在秋天霜降时分入林收获银杏,到了春天,则下江捕捞鲤鱼。
注释:¹霜林:一作“林霜”。²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³荐:献。⁴琴高:传说中的周末赵人,于涿水乘鲤归仙。后来诗文常常借指鲤鱼。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共理¹林良守,今年辍(chuò)²省曹³
译文:共同治理政事须是贤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注释:¹理:指治理政事。²辍:中止。³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平生割鸡¹手,聊试发硎(xíng)²
译文:可叹您一向大材小用,多年来只充当小小的县令,如今去了宣城,相信您一定会大展宏图。
注释:¹割鸡:子游为武城宰,提倡礼乐,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因以“割鸡”指县令之职。²发硎刀:硎,磨刀石。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译文:让我来说说宣城这个地方,请您停杯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晚楼明宛水¹,春骑(jì)²(cù)³昭亭
译文:黄昏中一弯明净的宛溪环绕楼阁,飞驰的舟船停留围绕在敬亭山。
注释:¹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²春骑:春水盈满,舟行迅疾如跑马,因以“春骑”喻舟船。³簇: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⁴昭亭:即敬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
䆉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bà)(yà)¹丰圩(xū)²,桁(háng)³卧讼庭
译文:水稻茁壮,圩田的农家生活富裕,刑具闲卧法庭,你理政简易清明。
注释:¹䆉稏:稻名。²丰圩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³桁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⁴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谢公¹歌舞处,时对²换鹅经³
译文:您就在谢朓曾经的治所,闲暇时校对下《道德经》。
注释:¹谢公: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被称为“谢宣城”。²对:核对,校对。³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谈到舅舅李公择要去的地方,诗人便来了劲,一古脑儿倒出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住酒杯听他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讲。此联是侧面总写,提起人们对宣城了解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写了宣城的山水。春天来了,“山晚望晴空”的谢朓楼被清亮明静的宛溪河缠绕着,更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拥围拢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的“明”与“簇”,皆活用看动词。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写了宣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说,圩户的种田人家,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后句写犯了罪就要处治,处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乱来。“桁杨卧讼庭”,是一种有序的审判。当时黄庭坚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故黄庭坚用依法律程序来说事。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是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讲求道德与教化。谢公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给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谢宣城”。歌舞处,指谢朓楼,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这些楼台歌舞是一种教化,时时焕起人们的道德良心。此联意下,一个地方的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稻熟年丰。

  第二首诗咏赞宣城山明水秀的佳丽风光,并以想象之笔写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众拥戴、歌舞欢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简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谢脁来比喻舅父的文采风流,还特别用王羲之故事点明其淡泊心境。全诗笔法简炼,内涵丰富,虽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陈套,但因诗中多写入当地名胜、人物,平易亲切。

  黄庭坚是北宋诗的大家,造诣很高,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作诗时,态度郑重,精心结撰。第一首,开头似叙事,接下来作描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讲究字眼的锤炼,他通过奇特的意象、新颖的比喻和使事用典,达到了停杯细听说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种峭拔生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为诗的独特艺术手法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风貌。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
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玉粟(sù)¹收余,金丝²种后,蕃(fān)³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蛮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¹⁰,是一泥丸¹¹,捐万缗(mín)¹²
译文:中国古代也种罂粟作药用并种植烟草,但现在英国大量贩运来的却是鸦片毒品。是什么人面对面把着烟枪,横躺着整夜不睡呢?不知不觉吸上了瘾,便点起灯来熬长夜如年了。令人可叹的是,人们不惜重金,为了一个泥丸似的烟头,就舍弃了万贯的银钱。
注释: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宫》《庆春泽慢》等,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平韵。和(hè):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叫“和”。懈(xiè)筠(yún):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字。前辈:邓廷桢比词人年长九岁,中进士也早林十年,所以词人尊称他为前辈。韵:指这首词是照着邓廷桢词的韵作的。¹玉粟:即罂粟,草本植物,果实和果壳均可入药,果汁可制成鸦片。²金丝:指产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一种烟草。³蕃航:即番航,指外国船。⁴蛮烟:指外国商人贩卖的鸦片烟。蛮:旧时都用以称外国人。⁵双管:两支烟枪。⁶对拥无眠:相互拥靠着,觉也蛮睡。⁷成滋味:指对鸦片烟上了瘾。⁸挑灯:指点亮烟灯。⁹夜永:长夜,夜深。¹⁰堪怜:可怜,可惜。¹¹一丸泥:指鸦片烟头像一个小泥丸。一作“一泥丸”。¹²万缗钱:即万贯钱,极言其多。缗: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春雷¹(xū)²破零丁³,笑蜃(shèn)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chá)漫许陪¹⁰(ní)¹¹,看澄(chéng)¹²、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¹³,取次回舷(xián)¹⁴
译文:禁烟运动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广州沙角炮台高高耸立,外国走私鸦片的船都远远地躲开了。使臣正常活动的船只,还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来往。英侵略军舰和贩运鸦片的大船,由于中国人民反击的胜利,都一一地走开了。
注释:¹春雷:比喻声音震响。文中指清水军击败英舰的炮火声。²歘:忽然。³零丁:即零丁洋、零丁岛(今作“伶仃洋”、“伶仃岛”),在广东珠江口外侧。⁴穴:巢穴。⁵蜃楼气尽:比喻殖民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气焰被打下去了。蜃楼:古人指蜃(传说中的一种蛟)吐气而变幻成的楼阁。词中借指英国侵略者。⁶无复灰然:意谓英人鸦片已被词人收缴,并在虎门销毁,蛮会再重新燃烧起来了。⁷沙角台:广东虎门海口东南侧沙角山上的炮台,南距虎门十余公里。⁸乱帆:指私运鸦片的船只。⁹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词中借“浮槎”指使臣,即词人自称。¹⁰漫许陪:姑且允许相陪。¹¹霓节:古代使者的节仗。词中借指持节镇守两广的总督邓廷桢。¹²澄波:清波。¹³绝岛重洋:远隔重洋的岛屿,指英国。¹⁴取次回舷:依次返航。回舷:船只返航。

  词的上片写“蛮烟”入境后,带给中国人的严重危害。开篇便以“玉粟余,金丝种后”分述“鸦片烟”(从唐代)入境后,后来(宋代)“吕宋烟”又传入中国的情况,所以第三句用“蕃航别有蛮烟”总上启下,是说以上两种毒品烟草都是通过外国商船传来的。下面接写吸鸦片的人“双管横陈”,烟枪不离手,横卧日夜抽,由“不知呼吸”到吸毒成瘾有“滋味”,最后成为“大烟鬼”,“爱挑灯、夜永如年”“对拥无眠”,不分昼夜地吸鸦片,这几句形象生动而真实绘画出“大烟鬼”的丑态,又带有几分幽默的讽刺和厌恶。所以上片的结句才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最堪怜”是总上吸毒人的恶果, “一泥丸”不仅毒害了千千万万人,还使得他们倾家荡产,损失大量的金银财宝。这就进一步指出了英商贩卖鸦片,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其结果是人亡财竭,其害无穷,所以禁烟势在必要。

  词的下片写禁烟初捷的喜悦和对抗英充满胜利的信心。这片的起句以象征手法写“春雷歘”磅礴的气势。以春雷般的炮声,大炮轰破了零丁洋上英商的巢穴,显示了中国人民武装抗英禁烟的威力,打破了侵略者海市“蜃楼”的美梦,使英敌如一摊死灰,再无复燃之机。词人用一“笑”字,表现了谈笑破敌的豪壮风采和蔑视敌寇、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又用“收向天边”写出英舰仓皇溃逃的狼狈情景。最后即事抒怀,慷慨陈词,词人认为,只要保住海防,就可以使我国沿海保持一片“似镜长圆”的澄波,不必派使臣远渡重洋去和英帝谈判,并告诫人们不可掉以轻心,要严阵以待来犯之敌,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以生动而诙谐的笔调,写出抽鸦片烟人们的可笑、可怜的怪态,以形象代替说理,可谓深入浅出。下片以雄健蒙肆的笔调,写出抗英胜利的喜悦,又是通过象征手法写意境陈出,又耐人琢磨。全词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真实地反映了词人查禁鸦片、抗英御侮的昂扬斗志和胜利信心。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 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 第1版:第32-3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