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相别复相逢,墙外千枝依旧红。
只有苍颜日憔悴,奈缘多感泣春风。
七年相别复相逢,墙外千枝依旧红。
只有苍颜日憔悴,奈缘多感泣春风。
蔡襄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 3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采菱(líng)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¹
译文: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注释:¹练:白色的绢绸。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píngyuè ·cǎilíngrénqiūyān

wángyùn yuándài 

cǎilíngrénqiūyān jìnghéngliàn shǒufēngguángliúzhuǎn gòngliúlián huàchuánxiàochūnfēngmiàn jiāngshānxìnměi zhōngfēi wènshìguīnián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译文:夏日午后树荫下格外凉爽,独自来到池上的亭中吟诗。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¹
译文:静静观看蜜蜂忙碌感到很受教益,退想仙鹤们为何有如此美好的仪形。
注释:¹鹤仪形:喻君子的仪形。相传鹤是君子所化。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法酒¹调神气²,清琴入性灵³
译文:适当的饮些官酝可以调节精神,清正高雅的琴曲可以调养人们的性灵。
注释:¹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世称“官酝”。²调神气:调节精神。³性灵:性情。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浩然¹²已息,几杖复何铭³
译文:心胸开阔澹荡,毫无意义,当今为几杖作铭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¹浩然: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滑荡。²机:机会,时机。³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一生不曾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从不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闲想鹤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的来说,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古人饮酒,有的纯系纵情享乐,有的是为了消忧,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

  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澹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几杖”在这里是偏义词,主要是说“杖”。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此诗末句暗用刘向《杖铭》之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当今为几杖作铭,毫无意义。内心的不平,仅以反语微露而不使泻出,因而诗意就显得更为含蓄了。

  此诗写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诗人看到蜜蜂从中受到教诲,同时也联想到鹤的美好仪态;接着以酒调节精神,借琴陶冶性灵,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结尾作达观之语,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露出内心的不平。此诗写得含蓄蕴藉,颇耐咀嚼。结句用典,暗含讽刺,内心情感自然流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21-822页
2、 李常茂主编. 大语文读本 语句诗文[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104.

zhòuchíshàngtíngyín--liú

shùyīnzhèngyínchíshàngtíng

jìngkànfēngjiàohuìxiánxiǎngxíng

jiǔdiàoshénqīngqínxìnglíng

hàoránzhàngmíng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律转鸿钧(jūn)¹佳气²同,肩摩³(gǔ)乐融融
译文:季节变换,岁序更新,普天下洋溢着节日同一的祥瑞气氛。路上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大家都快乐融洽。
注释:¹律转鸿钧:季节变换,岁序更新。律,用竹管或金属制成的定音或候气的仪器。分为十二律,分别与十二月相配。西汉刘向《别录》:“燕有寒谷,黍稷不生,邹衍吹律,暖气乃至,草木皆生。”转,运转。鸿钧:大钧。常用来比喻上天或大自然。钧即陶钧,制作陶器时用的转轮。²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³肩摩:肩与肩相摩擦,形容游人多。⁴毂击:击车轮相碰,形容车辆多。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用以插轴的圆孔。此处代指车轮。⁵乐融融:形容和乐融洽,大家都很高兴。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不须¹迎向东郊²去,春在千门万户³中。
译文:不必到郊外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春意已经来到了千家万户中。
注释:¹不须:不用,不必。²东郊:东边的郊野。古代有“立春之月,天子迎春于东郊”(《礼记》)的仪式。³千门万户:形容人户众多。

  这是一首歌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诗。

  描绘了民间庆贺春节的盛况和迎接新春的欢悦之情。春回人间,天下太平,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诗人认为不必走向东郊去迎春,因为千家万户都有春天的气息。全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新春佳节的无穷意蕴,令人读之顿觉春就在身边。

  前两句写大自然不断变化,春回人间,天下太平,佳节引人。因而路上“肩摩毂击”,人挤人,车撞车,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乐融融”地迎接春天的到来。盛况空前,喜形于色,到处洋溢着和乐融洽的气氛。

  写到这里,诗人妙笔一转,用“不须”二字领起,说不必到郊外田间、湖畔、山麓去寻春迎春,因为大地回春,无一处没有春天的气息,无一家没有春天的景象。“春在千门万户中”的潜台词是,大自然的春天固然来到了,大自然的春光固然明媚,值得热烈欢迎,但人间的春却来得更早,春光却更美好,春意却更浓烈,天地间一片太平盛世,更值得热烈欢迎。满院春光、春遍人间的动人美景,新春莅临时的无限喜悦之情,妙含于此通俗易懂、意味无穷的七字中。

参考资料:
1、 姜葆天,韦良成选注. 常用古诗 第3辑[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437-438.
2、 王远国,佘克勤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61.
3、 卢焱主编. 徜徉于我们的节日[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6:8.
为春瘦。更瘦如梅花,花应知否。任枕函云坠,离怀半中酒。雨声楼阁春寒里,寂寞收灯后。甚年年、斗草心期,探花时候。
为春瘦。更瘦如梅花,花应知否。任枕函云坠,离怀半中酒。雨声楼阁春寒里,寂寞收灯后。甚年年、斗草心期,探花时候。
娇懒强拈绣。暗背里相思,闲供晴昼。玉合罗囊,兰膏渍红豆。舞衣叠损金泥凤,妒折阑干柳。几多愁、两点天涯远岫。
娇懒强拈绣。暗背里相思,闲供晴昼。玉合罗囊,兰膏渍红豆。舞衣叠损金泥凤,妒折阑干柳。几多愁、两点天涯远岫。

  “为春瘦”三句,点明为“春情”而瘦矣。此言词人因春至而牵动相思情,并且被这“春情”缠绵得瘦弱不堪甚至比初春时,光零零的瘦削的梅花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词人说:不知道我的这份相思情,伊人(即“花”)知道不知道?“任枕函”两句,写孤寂状。言词人哀伤离别,独饮闷酒已至半醉,恰遇信使至。拿到这信函,想拆又怕看到里面的离别之言,所以更添一层愁绪,复又饮酒,不禁大醉。于是他就散乱着束发,枕着尚未打开的信函睡着了。“否声”四句,今别离昔欢聚适成对比。词人说:言在这初春的寒夜里,否声淅沥更使睡在小楼中的词人觉得寂寞难受,又想起我俩从前艳春时节,外出斗草、探花的欢娱时刻,真不啻天壤之别矣。上片重在描述词人自己的“春情”。

  “娇懒”三句,转而述爱人的“春情”,这也是词人推己及人的想当然耳。言她白天时一定闲得无聊,勉强拿起绣针刺绣,不一会又走了神,背地里又惹起了无限相思。“玉合”四句,女人相思中的细节描绘。言伊人细心地用兰花膏浸渍起相思豆珍藏在玉合中,并将玉合放置在彩色绣花囊里;又因为两情分离,令她无心歌舞,所以将舞衣叠好藏起来,即使因此而损坏了舞衣上的泥金凤凰饰品,也顾不上了;她独自倚栏而呆思,忽见栏干边的柳枝已经发芽,心知春已来临,更激起她的妒春心情,所以恨恨地折断柳枝泄愤。这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意境,离别之苦,由此可见。“几多愁”一句,总合两地愁绪。词人说:我们俩的离愁别恨,就是因为被这眼前的春否,绵绵的远山分隔成天各一方啊!下片重在描述爱人的“春情”。

tànfāngxìn··wèichūnshòu--wényīng

wèichūnshòugèngshòuméihuāhuāyīngzhīfǒurènzhěnhányúnzhuì怀huáibànzhōngjiǔshēnglóuchūnhánshōudēnghòushénniánniándòucǎoxīntànhuāshíhòu

jiāolǎnqiángniānxiùànbèixiāngxiángōngqíngzhòuluónánglángāohóngdòudiésǔnjīnfèngzhélángànliǔduōchóuliǎngdiǎntiānyuǎnxiù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¹三两声。
译文:柳枝细长,桃树嫩叶小小,这静寂的深院啊,终日没有人到来。日光淡淡,浓绿的树丛笼罩着漠漠轻烟,几声黄莺啼叫划破了深院的沉寂。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此调有两体,四十六字者始于温庭筠,唐宋词最多。¹流莺:圆润婉转的莺鸣。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雪香浓¹,檀(tán)(yùn)²。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³时。
译文:雪白的肌肤透出浓浓芳香,眉旁妆晕消褪,只有枕头上枝梢叠压的绣花,依旧娇艳美丽。春日撩起的思绪沉重,晨无心梳妆,仍独自痴痴地寻思着清晨残梦的记忆。
注释:¹雪香浓:雪白的肌肤透出浓香。²檀晕少:妇女眉旁浅赭色的妆晕消褪了。³残梦:残存的梦的记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词的上片描写庭院中的景物,下片转入居室内部,直接描写女子的外貌和内心。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红日淡,绿烟轻,流莺三两声。”明点“红”、“绿”二字,照应开头写柳、写桃的暗表两种颜色;写到鸟儿,却又把黄莺的“黄”字隐去,改作“流莺”,以表其来来往往快速飞动之状态。描写春天景物,笔法极尽交错变化之能事,真可谓匠心巧运了。加上了动态,加上了声音,终于把庭院里的春光写足,而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不可忽略“流莺三两声”一句在词中的重要作用。请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鸟的叫声,更加反衬出庭院的寂静,这是“鸟鸣山更幽”的道理;第二,从全篇的结构上说,是鸟声唤醒了春闺独宿的女子,下片接着描写女子醒来以后的情况,可见,鸟声起到了把上下两片连接在一起的作用。

  下片转入居室内部,直接描写女子的外貌和内心。先写她被鸟声唤醒,尚未起床时的情况:“雪香浓”,言其肌肤洁白似雪,浓香馥郁;“檀晕少”是说经过了一夜睡眠,她脸上的脂粉已然淡却;“枕上卧枝花好”,是说女子起身离枕,露出了枕面上刺绣的斜枝花卉,并且以花比人,言其貌美。接下来,描写女子心事重重的慵懒之态。“春思重”是点题之笔,是闺情这类题目的核心所在,当寓含“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意;“晓妆迟”,晨起无心梳妆,当寓含“谁适为容”之意;“寻思残梦时”,所梦为何,毋须明言,但引她寻思,必是好梦,然而,梦境虽好,奈其残破何,又奈其虚幻何!收束之句,委婉含蓄,韵致无穷,最见笔力。

  全词突出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从全词来看,上片描绘春光美丽,下片却写闺中的女主人公脸色憔损,春思重重,迟迟不起。景与人的对照,形成强烈的矛盾和不和谐。这正反衬了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从上片来看,外界是一幅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春景图,深院里却是“无人到”的冷冷清清的寂然无声的境界,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反衬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从下片来看,龙脑香所散发的香气制造了客观的温馨氛围,而女主人的主观却是“春思重”,“晓妆迟”而且脸上光色少了。主客观对照又是极不和谐,又反衬出“春思”的深重,所以尽管龙脑香浓,却提不起女主人公的精神来。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09页
2、 何绵山著,古代诗词鉴赏,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303页

gènglòuzi··liǔzhǎng--yàndào

liǔzhǎngtáoxiǎoshēnyuànduànréndàohóngdàn绿yānqíngliúyīngsānliǎngshēng

xuěxiāngnóngtányūnshǎozhěnshàngzhīhuāhǎochūnzhòngxiǎozhuāngchíxúncánmè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