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梁一别子卿归,删后无诗始有诗。
若把李陵从反汉,马迁膏鼎亦何辞。
河梁一别子卿归,删后无诗始有诗。
若把李陵从反汉,马迁膏鼎亦何辞。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¹?何人不将²?经营四方。
译文: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经营走四方。
注释:¹行:出行。此指行军,出征。²将:出征。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何草不玄¹?何人不矜(guān)²?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译文: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哪似鳏夫。可悲我等出征者,独受此非人待遇。
注释:¹玄:发黑腐烂。²矜: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匪兕(sì)¹匪虎,率²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译文: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注释:¹兕:野牛。²率:沿着。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有芃(péng)¹者狐,率彼幽草。有栈²之车,行彼周道³
译文: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役车高高载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注释:¹芃:兽毛蓬松。²栈:役车高高的样子。³周道:大道。

  全诗以一征人口吻凄凄惨惨道来,别有一份无奈中的苦楚。一、二两章以“何草不黄”、“何草不玄”比兴征人无日不在行役之中,似乎“经营四方”已是征夫的宿定命运。既然草木注定要黄、要玄,那么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统帅者丝毫没有想到:草黄草玄乃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却不是为行役而生于世,人非草木,当不能以草木视之。而一句“何人不将”,又把这一人为的宿命扩展到整个社会。可见,此诗所写绝不是“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个人悲剧,而是“碛里征人三十万”(唐李益《从军北征》)的社会悲剧。这是一轮旷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家与国在征人眼里只是连天的衰草与无息的奔波。

  因此,三、四两章作者发出了久压心底的怨怼:我们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那越林穿莽的狐狸,为何却与这些野兽一样长年在旷野、幽草中度日?难道我们生来就与野兽同命?别忘了,我们也是人!

  不过,怨终归是怨,命如草芥,生同禽兽的征夫们并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注定要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一生。他们之所以过着非人的行役生活是因为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群战争的工具而已。所以,怨的结局仍然是“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这种毫无希望、无从改变的痛苦泣诉,深得风诗之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征人的悲苦,故清方玉润慨道:“盖怨之至也!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奠《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诗经原始》)一首如泣如诉的征人小诗,后人看到的却是周室的灭亡,这也许是“用兵不息”者万万没有想到的。

  此诗的后两章很善于借景寄情,方玉润云:“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同上)诚哉斯言。

cǎohuáng

míng xiānqín 

cǎohuáng xíng rénjiāng jīngyíngfāng 

cǎoxuán rénguān āizhēng wéifěimín 

fěifěi shuàikuàng āizhēng zhāoxiá 

yǒupéngzhě shuàiyōucǎo yǒuzhànzhīchē xíngzhōudào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¹年十四五,志尚²好书诗³
译文:以前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志向推崇的是喜爱《尚书》《诗经》。
注释:¹昔:从前。²尚:推崇。³书诗:书,《尚书》;诗,《诗经》,这里泛指儒家经典。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pī)(hè)怀珠玉¹,颜²(mǐn)³相与期
译文:真可谓身披麻布衣,心怀道德高,我期望跟颜回、阂子骞比美齐名。
注释:¹“被褐”句:《老子》有“圣人被褐怀玉”语,是说圣人身披布衣,胸怀高尚,这里用来表示儒家安贫乐道的志向情操。褐:麻布衣服。珠玉:比喻道德高尚。²颜:指颜回。³闵:指闵子骞。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安贫乐道的典范人物。⁴期:期望。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开轩¹临四野,登高望所思²
译文:如今我打开门窗,面对四周原野,登高远望我心中思念的这些古人。
注释:¹轩:厅堂外走廊的门窗。²所思:思念的人,即指颜、闵之类。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¹墓蔽²山冈,万代³同一时
译文:山岭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坟墓,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将是同样的归宿。
注释:¹丘:坟。²蔽:布满,遮掩。³代:一本也写作“世”,可从。⁴同一时:是说世世代代的人都不免一死,这时不同的人都一样了。一说,世世代代的人在死后就变成同一个时代的人,因为人死后便无时代区分了。“时”释为“时代”。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千秋万岁¹后,荣名²安所之³
译文:等经历了漫长岁月后,哪里还看得见他们生前荣禄名分?
注释:¹千秋万岁:千万年,极言久远。²荣名:荣禄名位。³之:往,到。
乃悟羡门子,噭噭今自嗤。
乃悟¹羡门子²,噭(jiào)³今自嗤(chī)
译文:于是我领悟了羡门子的神仙追求,不禁大叫起来,嘲笑自己今日的“愚蠢”。
注释:¹悟:一本作“快”,通“娱”,觉得愉快。²羡门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³噭噭:同“叫叫”,大喊大叫。⁴自嗤:自我嗤笑。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¹云松竹,万事从今足²。拄(zhǔ)杖东家分社³肉,白酒头初熟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注释:¹连:连接。²足:满足、知足。³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⁴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⁵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¹梨枣山园,儿童偷²把长竿。莫³(qiǎn)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译文:东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¹西风:指秋风。²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³莫:不要。⁴旁人:家人。⁵闲:悠闲⁶看:观察,观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东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东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东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东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东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qīngpíngyuè ·jiǎnjiàoshānyuánshūsuǒjiàn

xīn sòngdài 

liányúnsōngzhú wànshìcóngjīn zhǔzhàngdōngjiāfēnshèròu báijiǔchuángtóuchūshú 
西fēngzǎoshānyuán értóngtōuchánggān竿 qiǎnpángrénjīng lǎojìngchùxiánkàn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pǔ)¹。芦洲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lù)³
译文:平静的江波送来鸳鸯温柔的戏语,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向远岸归去。一夜风雨吹打得沙洲芦花凋落,长颈的白鹭从浅浅的沙滩飞归。
注释:¹极浦:目光望不到的水边。²芦洲:芦苇洲。³翘雪鹭:高翘长颈的白鹭。
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渔灯明远渚(zhǔ)¹,兰棹(zhào)²今宵何处?罗袂³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译文:渔火照亮远处江中的小洲,你的船今宵将在何处歇息?江风吹动罗裙轻轻地飘舞,离别的愁愁杀江边采莲女。
注释:¹渚:水中小块陆地。²兰棹:兰木做的桨,这里指离别的情人所乘的船。³罗袂:罗袖。从风:随风。

  词写别情,而没有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没有情人离别时的软语叮咛,但却把人们分离的情愫表现的深至感人。

  开头两句,写水满波平而又温暖融合,鸳鸯悠闲地戏游着,相对款款作语。傍晚时分,渔船成对地返回江边洲渚之地。这是多么优美的景象,又是多么幽静闲适的生活图景。“芦洲一夜风和雨,飞归浅沙翘雪鹭”。一夜风风雨雨,洲渚上的芦苇摇晃倾斜,失去了他在平静中的姿态;栖息于水清沙浅的滩头上,稳惬舒适的白鹭,也因风雨的袭击,翘归了头,伸长了颈项,惊飞而散。

  上阕,写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情景。前幅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后幅则是不理想的生活现象。白鹭惊飞,具有象征意味,暗示出人世的悲欢离合。生活中聚少散多,别易会难。词就这样潜气内转,过度到下片抒写别情。

  过片先写从行人的角度回头顾望,只见停泊于极浦(远渚)的渔船闪烁着耀眼的灯光,这使他想到,那里的主人或许在过着宁静温馨、赏心快意的生活。而作者却在这风雨之夜,驾着一叶扁舟,离别亲人,迈上了征程,不知今夜将漂泊到何处,栖止于何方。通过两者在同一时间里生活情景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哀惋凄恻的别情.。“兰棹今宵何处”一句,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本。柳词长于铺叙,层层渲染,写得比较“放”、“露”,固属名句;“毛词简直而情景俱足”,不同于柳词,只是用笔一点,但主人公漂泊无依的寂寥落寞的景象,凄楚悲酸的情怀,也都深深地包蕴其中,亦很警策。

  词的最后两句则转笔写送行者在他们分别时不胜其情,用以渲染行人的离情别绪。直到这里,“采莲女”才出现,这表明词里所写的是一对情人的离别。但它是在描写抒情中顺笔点出,并未着力描写,殊为省净。“罗袂从风轻举”,风吹归了她的衣袖,也吹乱了她的心,这一细节,将女子目送行人远去,悲怨难禁的情态逼肖地表现出来。对抒写行人的别情来说,“渔灯明远渚”归相反相成的作用,这两句则归相辅相成的作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行人的情丝恨缕作了有力的烘托。

  前人评毛词“质直寡味”。此词初看上去,两句一幅画面,一种情景,似乎各自独立。其实,每一幅画,每一种情景,都是紧扣别情的。有的寄寓着离人的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有的象征着劳燕分飞的惊恐凄楚;有的从相反的情形来反衬,也有的从相似的情形来烘托,感伤离别的宗旨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挖掘和表现,因而也就显得较为深刻。可以说,这首词在同类题材中,写法却有巧妙别致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2-233

yīngtiānzhǎng··píngjiāngnuǎnyuānyāng--máowén

píngjiāngnuǎnyuānyāngliǎngliǎngdiàochuánguīzhōufēngfēiqiǎnshāqiàoxuě

dēngmíngyuǎnzhǔlánzhàojīnxiāochùluómèicóngfēngqīngchóushācǎilián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yǐ)¹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é)凝黛(dài)²,愁与恨³,几时极
译文: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
注释:¹倚天:一作“倚空”。²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³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为含愁凝恨的样子。⁴极:穷尽,消失。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暮潮风正急,酒阑(lán)闻塞笛¹。试问谪仙²何处?青山³外,远烟碧。
译文: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
注释:¹塞笛:边笛,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当时采石矶就是边防的军事重镇(1161年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闻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触。²谪仙:李白,唐人称为谪仙。他晚年住在当涂,并且死在那里。³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两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动乱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两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两,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边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史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将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地。但诗词贵虚不贵实,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异的色彩。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记载,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shuāngtiānxiǎojiǎo··cǎishíéméitíng--hányuán

tiānjuézhíxiàjiāngqiānchǐtiānliǎngéníngdàichóuhènshí

cháofēngzhèngjiǔlánwénsāishìwènzhéxiānchùqīngshānwàiyuǎny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