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风摽可悦神,数竿脩竹杂兰荪。开轩翠色连书幌,隐几清阴落酒樽。
何物风摽可悦神,数竿脩竹杂兰荪。开轩翠色连书幌,隐几清阴落酒樽。
未睹朝阳鸣鸑鷟,方欣春雨长儿孙。羡君得此堪娱老,况复高堂更树萱。
未睹朝阳鸣鸑鷟,方欣春雨长儿孙。羡君得此堪娱老,况复高堂更树萱。

zhúxuān--wánghàn

fēngbiāoyuèshénshù竿gānxiūzhúlánsūnkāixuāncuìliánshūhuǎngyǐnqīngyīnluòjiǔzūn

wèicháoyángmíngyuèzhuófāngxīnchūnzhǎngérsūnxiànjūnkānlǎokuànggāotánggèngshùxuān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 4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¹长皱²。莫将清泪湿³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译文:柳眉是那样的秀美,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
注释:¹可怜:可惜。²长皱:指经常愁眉不展。³湿:沾湿,打湿。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清润¹玉箫²闲久³。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yǐ)(lán)愁,但问取、亭前柳。
译文:因为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
注释:¹清润: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²玉箫:玉制的箫,此处为箫的美称。³闲久:闲置巳久,久未吹箫。⁴知音:喻知心人。⁵但:只。⁶取:助词,表动态。⁷亭: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清·刘熙载《艺概》指斥周邦彦词“周旨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杂志亦不乏贬斥之词。其实,《清真集》编入“春景”类,描写闺情之作的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委婉含蓄、别开生面,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首先描写女子的外貌。以“春山”喻眉毛,以个别代整体,写人之美,五代冯延巳即有“低语前吹频转面,双眉钦恨春山远”。美成用“争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争”字意味深长,以动写静,更见生动。因为词人善于点化,化腐旧为新鲜,远比“淡淡春山”、“淡扫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

  “可怜长皱”充满词人的主观情感。“春山”喻眉颇具清俊之气。上句写外貌,下句表现内心愁怨。只描摹秀眉之美,让人想象其容貌之俊。层层翻出新意。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写哀怨情况。“清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落泪,呈现出一个美的画面,虽非首创,确也奇异。唐·白乐天《长恨歌》用“玉容寂莫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妃伤心掉泪;冯延巳《归自谣》用“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亦系客观描写,而周词运用翻进一层的手法。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诗词也用过,宋·黄庭坚《蓦山溪》‘‘春风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写伎女陈湘,也是客观描写,没有写出诗人内心之感受。而周词活用前人词句,不重复前人意思,另辟新境:似乎少女娇嫩的脸上,连几滴眼泪都禁受不得,会“滴破胭脂脸”。着眼于花,花人合一,用笔深婉。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词人无限的怜惜之情,渗透着词人无尽的关切之感。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曲折顿挫,摇曳生姿。将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韵,有层次地有深意地不断传出,故有“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之赞誉。

  上片主要写外貌,下片着力写内心。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清润”句承上,从侧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绪、满腹愁思。写其愁恨,先写“玉箫”,是象征,作陪衬。人物的风姿、孤寂从“知音稀有”中显露无遗。“知音稀有”是全词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既说明其才艺出众,又点出其歌伎身份。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词中女子连托玉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没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欲知”、“但问”与上片“可怜”、“莫将”前后照应,连属成句,巧设问答,运用相同的笔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内心的剖白,“顾影自怜”,又像是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与体贴人微。“日日倚栏”、“亭前柳”,会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见柳就会引发离愁,触动闺情。词中女子日日倚栏凝望,离愁别恨,日积月累,积久弥多,足见闺怨之深。杨柳是愁怨的见证,“愁”而但问“亭前柳”。最后轻点一笔,一切都得到解释,全词也一气贯通了。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欲知……但”,虚词的使用,显示出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回荡着愁恨的旋律。点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怜长皱”上下呼应,又“问取亭前柳”同“莫将清泪滴花枝”前后照应,进一步渲染。向亭前柳“问取”,暗示因离别而伤感而愁怨,含蕴深沉。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诸多诗词名句,自成佳制,别创新意。诚如《乐府指迷》所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沈义父所说值得仔细体味。宋·张耒《秋蕊香》‘‘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注脚。

  “闺情”这个题目,是宋词中常见的。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不同凡响。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此篇不同凡响,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无称艳的辞藻,无刻意的雕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含蓄委婉的笔致、清淡雅致的风格,给人以轻松率意之感。

  这首词以“知音稀有”为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知音之叹是传统的题材。从上古“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到中古“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峄》),“知音谙吕”,“知音识曲”。自先秦、汉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词时见出现。就是周邦彦《清真集》中,也时有知音之叹,如《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至于(玉楼春》所谓“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词人感伤官场难逢知己而向青楼混迹之悲;《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这首词中的女子,都是写歌伎知音之叹,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94-96

luòsuǒ··méigòngchūnshānzhēngxiù--zhōubāngyàn

méigòngchūnshānzhēngxiùliánzhǎngzhòujiāngqīnglèi湿shīhuāzhīkǒnghuārénshòu

qīngrùnxiāoxiánjiǔzhīyīnyǒuzhīlánchóudànwèntíngqiánliǔ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化城若化出¹,金榜天宫开²
译文:化城寺像是佛法化成,金榜高悬有如天宫顿开。
注释:¹化城句:化城,《法华经》卷三: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稳。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王本注:“寺之立名,盖取此义。”安本注:“化城,佛法化出之城也。佛教谓一切众生成佛之所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于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寺之名盖取此义。”若,《文苑英华》作如,注云:“集作若。”²金榜句句:《神异经·中荒经》:“门有金榜,以银楼,题曰:天皇之宫。”安本注:“句谓化城寺金榜高悬,有如天宫。”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¹
译文:我怀疑它是海上的云气,飞至空中结成了楼台。
注释:¹楼台句:《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升公湖上秀¹,粲然有辩才²
译文:这湖上惟升公独秀,粲然微笑具有善辨之才。
注释:¹升公湖上(一作中)秀:升公,化城寺僧,名清升,亦名升朝。咸本无一作中注。萧本、玉本、郭本、刘本、全唐诗本俱注:“一作山。”王本注:“一作山,一作中。”胡本、《文苑英华》俱作湖山秀。²辩才:佛家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文苑英华》作辨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¹
译文:一心助人而不利己,立身俗世却没有疑忌的心怀。
注释:¹嫌猜:疑忌。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了见水中月¹,青莲²出尘埃。
译文:清净如水中之月,又如洁净的青莲不染尘埃。
注释:¹了见句:了,王本注云:“萧本作子。误。”水中月,《维摩诘所说经》卷中:“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²青莲:梵语优缶本罗花之意译。此花清静香洁,不染纤尘。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闲居清风亭,左右¹清风来。
译文:闲散之人独居于清风亭中,左右清风为之徐徐吹来。
注释:¹左右:《文苑英华》作右左。当暑,《文苑英华》作当署。误。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¹
译文:暑热之时又居于广大的化城寺殿中,灼热的太阳也只能殿外徘徊。
注释:¹徘徊:全唐诗本作裴回。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译文:今天你茗茶小酌款待幽客,珍贵的盘子上盛满了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飞文何洒落¹,万象为之摧。
译文:你行文如飞何其洒落,自然界的万物都可被你的文思驭来。
注释:¹飞文句:飞文,《昭明文选序》:“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洒落,潇洒脱俗。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季父拥鸣琴¹,德声布云雷。
译文:族叔弹鸣琴而当涂治,德政之声响如云天之雷。
注释:¹鸣琴:《说苑》:“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虽游道林¹室,亦举陶潜杯。
译文:虽然时时寄迹于佛门,也仍像陶渊明一样饮酒举杯。
注释:¹道林:《法苑珠林》卷六一:“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晋王羲之睹遁才藻惊绝罕俦,遂披衿解带留连不能已,乃请往灵嘉寺,意存相近。又投迹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从百余,常随禀学。”亦(一作不)举陶潜杯: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俱无一作不注。陶潜杯,《晋书·陶潜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尝醉如酒,足矣。’”萧本注:“‘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是暗用渊明嗜酒与远公游事。”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清乐动诸天¹,长松自吟哀。
译文:古制的清商之曲传于诸天,长松在风中的声音却是怨哀。
注释:¹清乐句:清乐,《唐会要》卷三三:“清乐,九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魏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复存于内地。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于江南。及隋平陈后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者而补之,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至炀帝,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天后朝,犹有六十三曲。”诸天,佛家谓三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无想天,总谓之诸天。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¹
译文:留下的欢乐若可止尽,磐石在劫难中也就变成了尘埃。
注释:¹劫石句:劫,佛家术语,梵语劫簸之略。劫石,佛示劫量之长,以天衣拂石为喻,因而谓之磐石劫。劫灰,劫烧时之灰也。《搜神记·劫灰》:“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末二句言留欢可长。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piāo)(miǎo)¹红妆²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³何处古台西。
译文: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云气稀薄,稀疏的小雨下个不停,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注释:¹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²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³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⁴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¹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²
译文: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注释:¹废沼:干涸的池塘。²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下片拓展意境,进一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寓情于景。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huànshā··piāomiǎohóngzhuāngzhàoqiǎn--shì

piāomiǎohóngzhuāngzhàoqiǎnbáoyúnshūchéngsòngjūnchùtái西

fèizhǎoláiqiūshuǐmǎnmàolínshēnchùwǎnyīngxíngrénchángduàncǎo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去国¹登兹(zī)²,怀归伤暮秋。
译文: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注释:¹去国:离开国都。²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¹
译文: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注释:¹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秦云¹起岭树,胡雁(yàn)²飞沙洲³
译文: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注释:¹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²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³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苍苍¹几万里,目极²令人愁。
译文: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¹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²目极:指放眼远望。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落,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6-97
2、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海燕出版社,1986年08月第1版:66-67

dēngxīnpínglóu

bái tángdài 

guódēnglóu huái怀guīshāngqiū 
tiānchángluòyuǎn shuǐjìnghánliú 
qínyúnlǐngshù yànfēishāzhōu 
cāngcāngwàn lìngrénchóu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幕府¹文书鸟羽轻²,敝³(qiú)(léi)马月三更(gēng)
译文: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破旧裘衣,骑上瘦马,我趁着月照三更匆匆赶路。
注释:被檄(xí):接到征召的羽檄。邓州:中原南北交通要冲,南宋和金曾在此激战。¹幕府:古时军队出征,施用帐幕,因此把将帅办公的地方称为幕府。²鸟羽轻: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是指征召文书上插有轻细的鸟羽,也是指文书传递迅速,如飞鸟展翅般的轻捷。古时的军事文书,凡上插鸟羽的,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送,因此称为“羽书”“羽檄”。³敝:破旧。⁴裘:毛皮的衣服。⁵羸:瘦弱。⁶三更:夜晚十二时左右,或以为即指子时(夜间十一时至隔日凌晨一时),此泛指半夜。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未能免俗¹私自笑,岂不怀归²官有程³
译文:脱月了俗例,自觉好笑,怎会月想回家,只是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
注释:¹未能免俗:据《世说新语·任诞》说,古时的习俗,在七月七日晒衣,富人都在庭院中晒满了绫罗绸缎。阮咸家里贫穷,没有什么衣物可晒,便用竹竿把粗布短裤挂晒在院中,并自称是因为“未能免俗”。后来这句话成为一句常用熟语,意思是没能摆脱社会惯例,仍按习俗行事。元好问在诗中用这一熟语,大概是指他正迷沉于田园生活之时,一旦接到官府文书,便也同普通人一样,急急赴命如火,因此不禁自觉好笑,有自我嘲讽之意。²怀归:想回家。³程:程限,期限。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十里陂(bēi)¹春鸭闹,一川桑柘(zhè)²晚烟平。
译文:一路上,十里陂塘涟漪泛起,群群春鸭嬉戏闹腾,川原上棵棵桑柘遍地铺翠,袅袅晚烟无风自平。
注释:¹陂塘:池塘。²桑柘:桑树和柘树。柘,就是黄桑,叶可喂蚕。在北方农村中多见。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此生只合¹田间老²,谁遣春官³识姓名
译文:这一生只应该在田里耕作到老,是谁让春官知道了我的姓名?
注释:¹合:应该。²田间老:在田里耕作到老。³春官:古代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官。据叙述古代官制的《周礼》一书所说,春官是掌管国家典礼的,因此,后世便把春官作为礼部的通称。⁴识姓名:知道我的姓名。

  该诗首联写接文书的情况;颔联写诗人的心情;颈联写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尾联写诗人自己只适合在农村躬耕自食。全诗通过对一次征召赴任行程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为国事奔忙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对于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该诗未脱宋人以散文为诗的风气,但有所创新,平淡清远,饶有风趣。

  首联扣题,写“被檄夜赴邓州幕府”的情景。当时金朝北拒蒙古,南防南宋,国势日危,所以曾下诏,凡事关军国,七品官职以上者,虽在丁忧,亦在征调之列。故“幕府文书”四字下笔沉重,它不仅说明下发文书机构的权威之重,而且还意味着这是军令如山,不能抗拒。下继“鸟羽轻”三字以进一步说明所见文书的紧急。此处“轻”字一语双关,既指鸟羽之轻,也指传送之捷。“敝裘羸马月三更”,当诗人接到幕府的紧急文书后,一刻也不敢迟延,立即连夜动身赴召。三更半夜,春寒料峭,月色凄迷,世人这时都在温暖的梦乡中,而诗人却因为身在仕籍,“被檄”告别妻子儿女,孤零零地一个人夜踏征程。再看看身上披的“敝裘”,坐下骑的“羸马”,不明言怨而怨气已九曲回肠。

  颔联接写“夜赴邓州”的感想。诗人向以归隐为超凡脱俗,而今虽在丁忧,仍不免被征为官,难以脱卸世事,故联想起“未能免俗”的典故来,不禁自觉好笑。“岂不怀归”亦是古诗成句。诗人由被迫赴征进而联想到此诗,说明自己并非留恋官职而甘于抛妻别子,而是因为军令如山,期程紧急,无可奈何,迫不得已。此二句沿用成语,以故为新,用典属事,极为精当贴切。且多为虚字,前果后因,勾连呼应,构成乍看不似对句而实则字字工对给人以气韵活脱、动宕流走的流水对,这种散文式的句法,来源于杜甫,极见诗人的功力。

  颈联转写次日白天路上所见之景。诗人整个白天骑马赶路,所行路程很长,所见事物景观也必很多,但他只用这两句诗来突出总括其沿路所见。诗中出句是点的描绘,侧重于听觉;对句是面的概括,侧重于视觉。前者像幅浓抹重染的工笔画,后者像是简约疏淡的写意画。二句合力构成一幅春光明媚、气象升平的农村乡野图。按说当时金朝土地日缩,战争频繁,所需开支,皆赖河南一地供给,征敛无度,河南农村绝不会有如此升平祥和的繁荣景象,诗所描绘的多有诗人理想化的成分,表现出对农村闲适生活的追味和怀恋。

  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紧承颈联。诗人见景生情,认为自己生性闲淡疏放,这陂塘春鸭、桑柘晚烟,景色如画,正是自己向往依居、终老天年的理想所在。“谁遣春官识姓名”,从反面着笔,遥应诗题,回合全诗。诗人三十二岁时中进士第,曾得礼部尚书赵秉文等的鼎力推荐。如今被迫应征,不得归隐田园,全怪当年误人仕籍,追思起来,悔恨之余,进而怪罪“究竟是谁遣使礼官赏识我的姓名呢?”因疏放之才而得名,现在又反被名所累,逼迫俯仰官场,诗人由事及理,感慨深长,有“篇终接混茫”之致。

  出仕与归隐,是长期困扰诗人的心理矛盾。诗人被迫应征,触事感怀,欲隐不得的遗憾遂占据心头。该诗在开始描述军令如山,不可违逆及半夜赶路、衣单形只之后,又从正面着笔,倾诉此事所直接导致的空持清高而“未能免俗”和亲人难聚、有家难在的感叹;接着再从反面着笔,通过对途中景物的理想式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最后通过对仕隐矛盾的对比观照,深切地认定自己人生旨趣的归宿所在,对从前误入仕途而如今为名所累的行迹懊悔不已,怨恨再三。诗人就是这样围绕出仕在心中引起的波澜,从正反两方面往返曲折,纵深发展,“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在语言方面,诗人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句法冲折拗峭,明显接受了黄庭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18-120页

bèidèngzhōu--yuánhǎowèn

wénshūniǎoqīngqiúléiyuèsāngèng

wèinéngmiǎnxiào怀huáiguīguānyǒuchéngshíbēitángchūnnàochuānsāngzhèwǎnyānpíng

shēngzhǐtiánjiānlǎoshuíqiǎnchūnguānshíxìng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