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夏日出东北,陵(líng)天经¹中街²
译文: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注释:¹陵天经:一作“经天陵”。陵天:升上天空。²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朱光¹彻厚地²,郁(yù)³何由开
译文: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注释:¹朱光:日光。²彻厚地:晒透大地。³郁蒸:闷热。⁴开:散释。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苍¹久无雷,无乃号令乖²
译文: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注释:¹上苍:苍天。²乖:违背,反常。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雨降不濡(rú)¹物,良田起黄埃。
译文: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注释:¹濡:湿润。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译文: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万人¹尚流冗²,举目唯蒿(hāo)³
译文: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注释:¹万人:百姓。²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³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至今大河¹北,化²作虎与豺³
译文:开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注释:¹大河:黄河。²化:一作“尽”。³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浩荡想幽蓟(jì)¹,王师安在哉。
译文: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注释:¹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¹
译文: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注释:¹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眇)¹贞观²初,难与数子³
译文: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注释:¹眇然:遥想。²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³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⁴偕:同。

  《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129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开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注释

陵天经:一作“经天陵”。陵天:升上天空。

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日光。

彻厚地:晒透大地。

郁蒸:闷热。

开:散释。

上苍:苍天。

乖:违背,反常。

濡:湿润。

万人:百姓。

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大河:黄河。

化:一作“尽”。

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遥想。

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

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偕:同。

创作背景

  该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日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参考资料:
1、 王艳娥.榜样的力量-杜甫的故事.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5月版
赏析

  《夏日叹》的前半极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极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子流散,一片子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子,在华州的生活的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129页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译文:世间哪有如此的怪事,四十万人同一天去死。
注释: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赵,与赵军对垒于长平。当时,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任用“徒读父书”、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万人皆被白起坑杀于长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
白骨高于太行雪¹,血飞迸(bèng)作汾(fén)²紫。
译文:堆积的白骨比长年积雪的太行山还要高,鲜血飞迸胜似汾水的溅激。
注释:¹太行雪:长年积雪的太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海拔最高处为二千米。²汾流:指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中部。
锐头竖子何足云,汝曹自死平原君。
锐头竖子¹何足云,汝曹²自死平原君³
译文:那白起算得了什么,你们这四十万人为平原君卖命,甘愿找死。
注释:¹锐头竖子:指秦将白起。竖子,鄙贱的称谓,犹小子。²汝曹:你们这些人,指四十万被坑赵卒。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平原君贪图韩之上党,是造成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之一。
乌鸦饱宿鬼车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乌鸦饱宿鬼车¹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译文:只是至今这里仍阴云密布,夜夜听得到乌鸦和鬼车的哭声。
注释:¹鬼车:传说中的妖鸟。《正字通》说:“一名九头鸟。”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千年土花碧。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zú)¹千年土花碧²
译文:耕田的农夫常常发现遗迹,那是千年前的武器上了苔痕。
注释:¹战镞:指当年长平之战时遗埋土中的武器。镞,箭头。²土花碧:指发掘出土的武器上的绿色锈斑。
即令方朔浇岂散,总有巫咸招不得。
即令方朔¹²岂散,总有巫咸³招不得。
译文:东方朔也驱不散这里的晦气,巫咸也招不完这里的冤魂。
注释:¹方朔:东方朔,汉武帝时为大中大夫,性恢谐机智,善辞令,当时称为“滑稽之雄”。²浇:消除,即“浇愁”之“浇”,与上“愁云”句相应。³巫咸:古代传说中的神巫名,能占卜吉凶。招:招魂。
君不见,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啾。
君不见,新安¹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jiū)²
译文:新安演出了同样的悲剧,厉鬼一夜叫去了二十万秦军。
注释:¹新安:故城在今河南渑池东。²啾瞅:形容声音轻细凄惨。
郭开卖赵赵高出,秦玺也送东诸侯。
郭开¹卖赵赵高²出,秦玺(xǐ)³也送东诸侯。
译文:就这样郭开出卖赵国赵高出卖秦国,国家总被奸臣连累到献玺投降而灭亡。
注释:¹郭开:战国时赵悼襄王的宠臣。秦国派大将王翦攻赵,赵国名将李牧率兵抵抗。秦国派人用巨金收买郭开,郭开促使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把李牧杀死,赵军大败,赵王被俘,赵国灭亡。²赵高:秦宦官,本赵国人。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赵高诱同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独揽大权。后又杀死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所杀。³玺:帝王的印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时,曾系丝带于颈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于轵道旁。

  诗中诗人将秦军制造的长平之坑与项羽制造的新安之坑这两件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历史事件加以精心的绾合,以涵蓄亭泳、开阖流宕的笔触巧妙地点明秦的暴虐残酷是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揭露了统治阶级之间进行的兼并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骇人听闻的深重灾难。全诗构思佳妙、文笔流丽、反思深刻、感叹沉雄。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是前十二句,是回忆长平惨案。诗的头两句如石破天惊,突兀而来。“怪”字,在此是令人惊骇之意。“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日汾流紫”两句,则是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渲染当时的惨状,因而有惊心动魄之效。“锐头竖子”两句,是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这两句似乎天外飞来,一反上面惨烈凝重的气氛。诗人似乎从对当时血肉横飞、鬼哭神嚎场面的回想中突然醒悟,以异常轻松的口吻说道:“那白起算得了什么,你们这四十万人为平原君卖命,甘愿找死。”显然是正话反说,孔衍《春秋后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白起)为人也,小头而锐,敢断行也。”故诗中以“锐头竖子”呼白起。

  以下两句又回到惨烈的气氛中。“乌鸦饱宿鬼车哭”一句是写当时深夜,专啄腐肉的乌鸦食饱尸肉,心满意足地缩头栖息枝头;月明星稀,那传说中专收人魂的九头恶鸟(鬼车)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叫声。这是何等阴森恐怖的场景。“至今此地多愁云”一句是写现在。那四十万鬼魂不散,使近两千年后的此地,仍时时笼罩在鬼魂组成的阴云之下。此句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实。接下来的四句,又是一组轻松与凝重的对比。当地农夫们并不以为历史上的大悲剧有值得悲痛之处,而相反,以此为谈资。“即令方朔”两句,照应“此地多愁云”。

  第二部分是十三、四句,写新安惨案。诗人忽然宕开笔墨,记述了另一起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将秦将章邯部下的降卒二十余万人在新安(属今河南省)城南全部诛杀。诗人显然认为,这是长平惨案的再现。两事相隔仅仅半个世纪。

  第三部分是十五、六句,写了赵国与秦国的灭亡的相似。公元前229年,秦国攻伐赵国,秦国私下买通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散布谣言,赵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臣,此后仅三个月,秦国大破赵军,赵国灭亡。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指鹿为马,专权跋扈,使秦朝迅速灭亡,所以诗人认为,因“赵高出”而使“秦玺”易手。

  整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历史事件的惊人相似之处,发人深省。叙事详略得当,详写长平惨案而略写新安惨案,盖二事略类,不必重笔。“郭开卖赵赵高出”句巧妙运用顶针格,写出赵、秦痛史悲恨相续的意味,亦见意匠经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97-398页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岁癸(guǐ)¹春暮²,余游甬(yǒng)³,闻雪窦(dòu)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注释:¹岁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²春暮:晚春。 ³甬东: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岛。⁴游胜最诸山:游览之美好是众山中最突出的。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yè)(yàn)¹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²西,大桥横绝³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jí)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hè)深窈(yǎo),有曰“仙人洞”,巨石临¹⁰水,若坐垂踵(zhǒng)¹¹;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注释:¹北曳堰:中间一字原缺;堰,拦水坝。²之:往。 ³横绝:横断,横跨。 ⁴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了亭子;栋宇,泛指房屋、亭阁一类的建筑物。 ⁵楫:船桨,此指船。 ⁶时:季节,指潮汛季节。⁷挽:牵,拉。⁸ 薄:迫近。⁹ 岩壑深窈:山谷幽深。¹⁰ 临:从高处往下靠近。 ¹¹若坐垂踵者: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踵”,脚后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水益¹(sè)²,曳(yè)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hè),盖涧水尔。桑畦(qí)麦陇(lǒng),高下联络,田家隐翳(yì)竹树,樵童牧竖(shù)¹⁰相征逐¹¹,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¹²,则舆(yú)¹³朴野¹⁴,不深解吴语¹⁵,或强然诺¹⁶,或不应所问¹⁷,率¹⁸十问仅得二三。次¹⁹²⁰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²¹,广三尺余,修²²且²³二百跬(kuǐ)²⁴,独野人²⁵往返捷甚²⁶。次溪口²⁷²⁸,凡大宅多废者,间(jiàn)²⁹有诵声³⁰出廊庑(wǔ)³¹,久听不知何书,殆(dài)³²所谓《兔园册》³³耶?渐上,陟(zhì)³⁴林麓(lù)³⁵,路益峻,则睨(nì)³⁶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³⁷,他香无是³⁸清也。
注释:¹益:更加。²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³曳:拉,牵引。 ⁴负:背,背靠。⁵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类似。 ⁶越:过。⁷信宿:连住两夜。 ⁸畦、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⁹联络:连接。¹⁰ 牧竖:牧童。¹¹征逐:追逐。¹²地所历名:所经之处的地名。¹³舆夫:轿夫。¹⁴朴野:质朴土气。 ¹⁵不深解吴语:不很懂得吴地(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方言。¹⁶ 或强然诺:有时勉强答应。 ¹⁷或不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不应”,对不上。 ¹⁸率:大致、大抵。¹⁹次:接下去,接着。²⁰度:过。 ²¹相啮:相接;“啮”,咬。 ²²修:长。²³且:将近。²⁴跬: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等于今称“一步”。²⁵野人:指当地村民。²⁶捷甚;轻快得很。²⁷ 溪口:地名,即今奉化县溪口镇。²⁸市:街市。 ²⁹间:间或,偶而。³⁰诵声:读书声。³¹廊庑:堂前两侧的厢房。 ³²殆:大概。³³《兔园册》:即《兔园策》,唐代人(一说虞世南,一说杜嗣先)编纂的一部书,民间用作启蒙课本。 ³⁴陟:登,上。³⁵林麓:树林覆盖的山脚。 ³⁶睨:斜看。³⁷ 不去:谓花粉不掉落。³⁸是:指花粉香。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越二岭,首¹有亭当道²,髹(xiū)³“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xiá)读;相对数步为漱(shù)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jī)¹⁰,饮之甘。次大亭,值¹¹路所入¹²,路析为两。先朝¹³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¹⁴梦游绝境,诏图¹⁵天下名山以进,兹山¹⁶是也。左折松径,径达¹⁷雪窦¹⁸;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¹⁹,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²⁰,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sì)²¹,烂然疑(nǐ)²²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liáo)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shāng)²³²⁴客,相与道钱塘故旧²⁵。止余宿²⁶;余度(duó)²⁷(jié)²⁸且雨,不果留²⁹
注释:¹首:起头。²当道:正处在路上。³髹书:用漆涂饰书写。“髹”,把漆涂在器物上。 ⁴奥:深。⁵林际:树林边缘。 ⁶廓然:广阔的样子。 ⁷一瞬:一眨眼;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⁸不暇:没有空闲。 ⁹窦:孔,这里指泉眼。¹⁰汲:由下往上取水。¹¹值:正对。¹²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¹³ 先朝:指宋朝。¹⁴昭陵: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绝境”,风景最佳的地方。¹⁵图:画。¹⁶兹山:此山。 ¹⁷径达:直到。¹⁸雪窦: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观音禅院,至宋真宗时,赐名雪窦资圣禅寺,是禅宗十刹之一。¹⁹ 因桥为亭:就着桥盖了一座亭子。²⁰ 径余十丈:直径有十丈多。²¹水涘:水边。²²疑:通“拟”,比拟。缭曲:缭绕曲折。主僧:主持寺庙的和尚,法号少野。有诗声:谓作诗有点名气。具觞豆劳客:准备了酒菜招待客人。 “觞”,酒器。²³豆:盛菜器。²⁴劳:慰劳。 ²⁵钱塘故旧:杭州的老朋友。²⁶止余宿:留我住一夜。²⁷度:揣度:估计。²⁸诘旦:第二天早晨。²⁹不果留:没有留宿。“不果”,事情没有实行。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出寺右偏¹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²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³,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qì)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yǎn)¹⁰,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¹¹
注释:¹右偏:右侧、右边。²引手援树:伸手攀树。³练:白绢。⁴沾醉:大醉,谓为风景陶醉。⁵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⁶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⁷无足与云者: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⁸坐:因。⁹平生:一生,这辈子。¹⁰羡衍:延伸,扩展。¹¹高复称此:意谓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称”,相当。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次妙高台,危石¹突岩畔²,俯视山址环凑³,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gàn)或苍;孟者,委弁(biàn)者,蛟而跃、兽而踞(jù)者,覆不可殚(dān)状。远者晴岚(lán)上浮,若处子¹⁰光绝溢出眉宇¹¹,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¹²,胜¹³观花焉。
注释:¹危石:高耸的岩石。²突岩畔:突出在山崖边。 ³环凑:合拢聚集在一起。 ⁴绀:稍带红的黑色。⁵委弁:周代的礼帽,用绢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前头高而宽,后面矮而尖。⁶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⁷ 踞:蹲坐。⁸殚:尽。 ⁹晴岚:晴天山中的雾气。¹⁰处子:处女。¹¹溢出眉宇:充满表露于眉额之间。 ¹²陵登:指爬山。¹³胜:超过。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¹,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²。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注释:¹小雪窦:即白岩山。 ²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属于雪窦山。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

  邓牧于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窦山。这篇游记留下了他的踪迹,也使我们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窦山的风光。

  游记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记叙由石湖(今江苏省吴县盘门西南十里)至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记叙游程,交待行止,使景点所处及周围环境了然于纸,也为后来的探奇访胜者导游,这种笔法已经形成我国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但是象本文,开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泼墨,还是不多见的。

  但细细读来并不乏味。沿途几百里,水陆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达泉口”,水浅处,“曳舟不得进”,则“陆行六七里”,经两天两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达溪口才转入山路。这段朴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路途遥远曲折,而且在长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后,就不殚旅途险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兴致。

  江浙一带,素以风景优美着称,沿途几百里,自多奇山异水,一路揽胜,倒也不觉乏累。作者用悠闲的笔调写道:“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轻舟飞驰的畅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一会儿舟行大溪上,深沟险壑,森然可怖。一会儿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闲自在。一会儿溪水环山,自高处坠入山涧,远远望去,犹如自蛇奔赴大壑,气象万千。更有“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村舍,“隐翳竹树”,樵夫牧童,追逐嬉戏,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这地方的名称和历史,无奈村民不谙吴语,无从得知;遗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行程不惜笔墨,是有所记而记的,并非闲笔。

  从第五段起转入山路,开始登临雪窦山。作者着重记叙了雪窦山观亭,千丈岩观瀑和妙高台观石。

  雪窦山观亭。作者移步换景。上到第二座山峰,这里景亭棋布,各揽一胜。因此作者没有把“亭”作为描写对象,而把镜头转向了它们周围的景物。隐秀亭处是万杉藏秀;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锦镜边海棠围池,花影映水,灿烂如锦秀;寒华亭内题留荟萃,文采精华;大亭上有宋理宗的“应梦名山”御笔……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千丈岩观瀑。千丈岩,顾名思义,这里崇岩壁立,谷深千丈,是个险峻之地。作者登临“崖端”,攀树“下视”,以至“目眩心悸”,历险逐胜之情跃然纸上。飞雪亭观瀑,是千丈岩的着名景观。“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它自锦镜直径十余丈的大园池喷薄而下,始则宽如大练,继而与岩石相激,珠玑四溅,细若飞雪,纷纷急下。沾湿衣襟,着实让人心醉。“情以物生”(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一惊一喜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动,刚要启口,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知音,不禁“怅然久之”。他想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决非是要赞山吟水,他要“清谈玄辩”(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岁时南宋灭亡,怀着悲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则“杜门危坐,昼夜为一食”(《洞霄图志》),以后隐居洞霄宫,也过着“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馆无疾坐化,终不改志,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人生之路啊!虽有谢翱、周密(也是抗节隐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况相似……在伤时感遇的慨叹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愤与渴望。

  妙高台观石。这里山石岩岩,奇形怪状,作者就极力描摹它们的形象,盛赞它们“自然动人”,远远胜过“观花”。刚才的“怅然”云散了。其实,这种伤时感遇之痛是切肤入髓的,稍有引发,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处写到琅琅书声:一处是药师寺的寺僧读书声,一处是溪口大废宅中传出“诵声”,一处是雪窦寺的主僧少野读诗声。听到这些亲切的读书声,作者不仅驻足谛听,还要辩析一番,评论一番。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是修身积学,齐家治国。作者在《逆旅壁记》中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这位书香了弟对读书声倍感亲切与惊喜,正反映了他虽身在山水,但终难忘情于世事人道。可见,寄身荒野乃是出于无奈。作者惟恐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于此吧。

  邓牧在自叙传中说:“以文字请,每一篇出争传颂之,非其人求之厚馈弗为。”我们不必对他索取厚馈加以厚非,且看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总观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雪窦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闽浙一带,三江九溪,苍山与碧水,总是相依相伴,雪窦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或写味,“饮之甘”;或写动,“大溪薄山转”;或写静,“花时影注水中”;总之,使人领略到每一景物的独胜之处。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态,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绀(gān微带红的黑色)或苍”。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丢弃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跃;有的象兽蹲踞。远处的山峰,“青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青霭缭绕,阳光穿射,色彩缤纷,简直象个蛾眉秀目,脉脉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写,竟川了动情结合,比喻拟人,远眺近观,对比衬托……直到穷形尽相方才收笔,如此的精细酣畅。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我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wú)¹人尽去,断红²明碧树。
译文:黄莺的啼声飘落时,飘荡着满天稀疏的雨。极目远望平旷的草地,人们都已离去,红花被雨打落,树木明净碧绿。
注释:¹平芜:草木丛生之旷野。²断红:一作“断虹”。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费得炉烟无数¹,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译文:熏烤衣服费了无数炉烟,难以度过的只有,微寒袭人的时分。忽见西楼露出花影,摇弄得天气转晴,催促着黄昏降临。
注释:¹费得炉烟无数: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炉烟,指炉火。

  这首词的标题是“五月雨”五月雨也就是梅子黄时雨,柳宗元诗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词中所写,正是这种景象。 

  上片写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疏雨”是间歇的雨,“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正所谓“雨丝风片”,再加上间断的莺啼,再准确不过地写出了梅雨的特点。极目远眺,平野之上没有行人,只见残剩的红花缀在绿树上,经过雨的冲洗,显得格外鲜亮。“极目平芜人尽去”,可能取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雨天行人稀少,树是那样绿,花是那样红,词人的观察总是十分细腻、具体的。 

  下片写情,主要写词人的感受。江南梅雨季节,湿度大,衣物易生霉,本来古代上层家庭就好在室内薰香,此时此地更要点燃炉香来除湿。所以说: “费得炉烟无数”此亦从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化出。梅雨季节,江南正处于冷暖空气交会地带,故而多雨,并且气温多变,早晚甚至还会感到轻微的寒意,词中说“只有轻寒难度”,正是指的这种气候,“难度”则属于诗人的感受了。最后两句由雨写到转晴,忽雨忽晴也止是梅雨季节的特点,诗人强调的是由雨转晴完全在不知不觉之间,“疏雨”似乎一直在下着,然而忽然看见西楼边上露出了花影,天已放晴了。阳光照射下,才有花影。这花影摇曳着,摆弄着阳光。时间已接近傍晚,花影随着太阳光线移动,就好像在催促着薄暮的到来。这里“弄”字“催”字都用得很巧妙。在词中“弄”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动词,与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词写月光照射下,花影在轻轻摇动,于寂静中显出动态,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首词取法这一 “弄”字,也用得相当精彩,不说“花弄影’,而说“花影弄晴”,晴是阳光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花影摇动引起光线的明暗变化,这样就有了新的创造。而接言的“催薄暮”,用一个动词“催”字,赋予花影以感情的色彩。薄暮是自然到来的,在花影轻摇中阳光渐渐移去,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催促傍晚的到来,感觉十分细腻,表达则十分精彩。

  前人评陈子龙词“婉丽、清艳”、“情深一往,情韵凄清”。他的词属于“婉约”派,这一派认为词的本质就应该是婉转缠绵、含而不露的。在陈子龙的词中一些细腻曲折的表达,确实体现了这种特点。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的归宿,却是与柔情蜜意、轻歌曼舞的生活不甚相容的,所以前人又特别强调他的“艳”不是浓得化不开的艳,而是“清艳”。情韵更不是“婉媚”,而是“凄清”。在他存世的数十首词中,大都是抒写节候变化和自然风物的,其中也颇多批评时事的寓意和忧时伤世感情的曲折表达,至于本篇,主要用赋体写成。既然找不到什么寄托的根据,我们且将它作为一篇描写节候风物的佳作来欣赏吧。

jīnmén··yuè--chénzilóng

yīngchùyáodàngtiānshū

píngrénjǐnduànhóngmíngshù

fèiyānshùzhǐyǒuqīnghánnán

jiàn西lóuhuāyǐngnòngqíngcuībáo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¹未出郡斋²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注释:¹使君:这里指州郡长官。²郡斋:州郡长官的居室或书房。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棹影斡波¹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注释:¹斡波:划水。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鼓声渐急标¹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注释:¹标:龙舟争夺的锦标。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¹
注释:¹桡:桨板。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¹心似烧。
注释:¹输岸一朋:岸上观赛的输方一伙人。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¹请书上。
注释:¹文身:刺花的身体。据说在肉身上刺刻花纹,下水可以免受蛟龙的伤害。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前四句“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交代节令、天气、环境,渲染赛前热闹的气氛。

  第五、六句写州郡长官前去观看竞渡。第七、八句用“罗衣”、“银钗”借代观看竞渡的女士,从味觉、视觉两方面形容观看比赛的人多。

  第九至第十八句描绘第一次竞渡的情景,所用比喻特别多,例如以:飞万剑:形容棹影上下翻飞的快捷,以“鼓声劈浪鸣千雷”比喻鼓声既响又急,以“目如瞬”形容龙目的生动,以“霹雳惊”形容坡上观众喊声突发、惊天动地,以“虹霓晕”形容锦标五彩缤纷,令人五花缭乱。

  第十九、二十句“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从参赛者和观赛者两个角度写竞渡双方的情绪,“两岸十舟五来往”写双方十艘船又比赛了五次,使竞渡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第二十三句“须臾戏罢各东西”中的“各东西”意思是塞外以后各自分开,第二十四句“竞脱文身请书上”的意思是刚赛完,输方不服,双方又脱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体,请求再决雌雄。

  最后四句是作者观看竞渡后的感慨,由竞渡者的互不相让联想到执政者的朋党之争。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黄鹂¹啄紫椹(shèn)²,五月鸣桑枝。
译文:黄鸥鸟啄食着柴色的桑椹,五月里鸣叫在桑树枝。
注释:¹黄鹂:鸟名,即黄莺。²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译文:走啊走,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日,误以为现在还是阳春。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cán)¹客未归,白田已缫(sāo)²
译文:桑蚕已老,游子尚未还不,白田这地方已开始缫丝。
注释:¹蚕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²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驱马又前去,扪心¹空自悲。
译文:趋马继续前行,抚胸长叹空自悲叹。
注释:¹扪心:手抚胸口,有反省思味之意。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风景,文字通俗易懂,而构思上却独具匠心。

  诗人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又把三者巧妙串连在一起,上承下启,前呼后应,构成一个严谨有序的艺术整体。就在这幅通俗、浅显的乡土风情画中,诗人寄托了他浪迹江湖、一事无成的悲哀。所谓“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不”,言下之意是阳春已过,初夏来临,而自己大业未就,虚掷光阴,空度岁月。

  正是桑间黄莺的啼鸣惊醒了诗人,时临收获的季节,应当珍惜年华,不能再作无目的漫游了。但是,驱马向前,扪心自问,前途是如此渺茫,令诗人倍感悲凉,尾联收笔联系深层的现实,而表达的情感正是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绪,其中也含有羁旅的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先扬后抑,借景抒情,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博大情怀。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55
2、 王许林.花香鸟语诗词集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