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译文:你看啊!淮南游侠的少年郎,白天游猎晚上掷骰。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呼卢¹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译文:他们玩博戏一日,散尽百万也不惋惜,报仇即使要行千里之远也觉得近在咫尺。
注释:¹呼卢:古代的博戏。
少年游侠好经卢,浑身装束皆绮罗。
译文: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译文:他们身边常有美女香花为伴,常光顾风月场所,他们所去之处皆是笙歌飘飞。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译文: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好鞍好马乞与¹人,十千五千旋²沽酒。
译文:自己的好鞍好马都送给友人,遇见相投之人散尽千金也不可惜。
注释:¹乞与:给予。²旋:漫然,随意。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译文:对知己绝对是一片赤诚,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桃李栽¹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注释:¹桃李栽:这里指的是交朋友。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译文:他们散尽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府县官吏都是他们的门下客,王侯都与他们平起平坐。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译文:男儿生来就应该享尽人生的欢乐,何必要读书遭受贫穷和疾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¹节甘风尘。
译文: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
注释:¹徇:又作“读”。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¹林泉民。
注释:¹浪作:使作。
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¹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注释:¹遮莫:尽管,任凭。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¹
注释:¹簪缨:古代时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仕宦高官。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译文:尽情享用眼前的荣华富贵,何必贪图身后的声名呢?
《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以寥寥数语勾勒了豪侠少年的形象,摹写了其个性特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看啊!淮南游侠的少年郎,白天游猎晚上掷骰。

他们玩博戏一日,散尽百万也不惋惜,报仇即使要行千里之远也觉得近在咫尺。

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

他们身边常有美女香花为伴,常光顾风月场所,他们所去之处皆是笙歌飘飞。

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自己的好鞍好马都送给友人,遇见相投之人散尽千金也不可惜。

对知己绝对是一片赤诚,

他们散尽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府县官吏都是他们的门下客,王侯都与他们平起平坐。

男儿生来就应该享尽人生的欢乐,何必要读书遭受贫穷和疾病?

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

尽情享用眼前的荣华富贵,何必贪图身后的声名呢?

注释

呼卢:古代的博戏。

乞与:给予。

旋:漫然,随意。

桃李栽:这里指的是交朋友。

徇:又作“读”。

浪作:使作。

遮莫:尽管,任凭。

簪缨:古代时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仕宦高官。

简析

  《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以寥寥数语勾勒了豪侠少年的形象,摹写了其个性特征。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¹诗书²³自华
译文: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注释:¹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²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³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⁴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厌伴老儒¹(pēng)(hù)叶,强随举子²踏槐(huái)³
译文: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注释:¹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²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³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náng)¹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²
译文: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注释:¹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²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¹犹堪夸世俗²,诏黄³新湿字如鸦
译文: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¹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²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³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⁴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dǒngchuánliúbié

shì sòngdài 

zēngguǒshēng yǒushīshūhuá 
yànbànlǎopēng qiángsuíhuáihuā 
nángkōngbànxúnchūn yǎnluànxíngkàn婿chē 
yóukānkuāshì zhàohuángxīnshī湿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长安¹甲第²高入云,谁家³居住霍将军。
译文:京城长安豪门贵族的宅邸高入云端,昔日霍光的宅邸不知道现在居住着谁家。
注释:¹长安:长安城。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²甲第:甲等府第。豪门贵族的宅第。³谁家:哪一家。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日晚¹朝回²拥宾从³,路霍拜揖(yī)何纷纷。
译文:他们出入都是宾仆簇拥,声势吓人,长安道上随处可见他们相互作揖打躬乱纷纷的景象。
注释:¹日晚:每日晚上。²朝回:上朝回来。³拥宾从:簇拥着宾客随从。前呼后拥。⁴路霍:路旁。⁵揖拜:作揖叩拜。揖,古代的拱手礼。拜,叩头礼。何:何其。多么。纷纷:多而杂乱。众多貌。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¹(zhì)²手可热,须臾³火尽灰亦灭。
译文:别看他们这些权贵现在繁华鼎盛、炙手可热,可能要不了多久也会像烟消火尽灰亦灭一样。
注释:¹莫言:不要言语。别说。²炙手:炙热烫手。比喻权势炽盛。³须臾:顷刻。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莫言贫贱¹²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译文:不要说贫贱就可以随意欺负,要知人生的贫富自有定时,一时贫贱也只是尚未到来而已。
注释:¹贫贱:贫穷卑贱。²即:就。便。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一朝¹天子²赐颜色³,世上悠悠应始知。
译文:说不定哪一天皇帝就赐给你高位权势,世事悠悠,现在应该知晓!
注释:¹一朝:一天早晨。一旦。²天子:古以君权为天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³颜色:颜面和脸色。⁴世上:世界上。人世间。⁵悠悠:辽阔无际;遥远。指世俗之人,众人。引申为庸俗,荒谬。

qín ·huòjiāngjūn

cuīhào tángdài 

chángānjiǎgāoyún shuíjiāzhùhuòjiāngjūn 
wǎnzhāohuíyōngbīncóng bàngbàifēnfēn 
yánzhìshǒushǒu huǒjìnhuīmiè 
yánpínjiàn rénshēngguìyǒushí 
zhāotiānyán shìshàngyōuyōuyīngshǐzhī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¹。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译文:春水潇潇下,涨满小溪,染绿溪边新柳。柳丝飞扬,忽然来了一对羽翼似玉的鸥鸟,它们在晴日暖阳里拍打着水面,鸣啭嬉戏。
注释:¹新绿:初春植物现出的嫩绿。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楼外翠帘高轴(zhóu),倚遍阑(lán)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cù),寸心千里目。
译文:翠帘高卷,栏杆倚遍,而看到的只是远处几片淡淡的云,一江静静的水,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那寸心所系的,却依然没有出现。
这首词是由两个生动的画面组成的。上片"春雨初霁图",重在写景。画面是一片生机,春意盎然。一溪新绿,几行柳黄,双飞鸥白。大笔一抹,颜色斑谰,水之绿,柳之黄,鸥之白,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巧妙地用了"染就""弄晴""对浴"等字眼,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富于动态美,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下片是"深闺盼远图",重在写人。画面上的少妇,将翠帘高卷,栏杆倚遍,而看到的只是远处几片淡淡的云,一江静静的水,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那寸心所系的,却依然没有出现。少女失意的神态,被一个"目"字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又是画家不易传达的。
参考资料:
1、 古诗词名句网.谒金门·春雨足

jīnmén··chūn--wéizhuāng

chūnrǎnjiùxīn绿liǔwàifēiláishuāngnòngqíngxiāngduì

lóuwàicuìliángāozhóubiànlángànyúndànshuǐpíngyānshùcùnxīnqiān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云峰¹满目²放春晴,历历³银钩指下生。
译文:楼前峰峦起伏充满视野春日里天气放晴,清晰遒劲的文字在新科进士的手下产生。
注释:¹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²满目:充满视野。³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⁴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此处指榜上题写的文字。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自恨罗衣¹掩诗句,举头空羡(xiàn)榜中名²
译文: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
注释:¹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处泛指女性服装。作者谓自己是女性,虽然能诗会文,也被阻挡,不能进考场。²榜中名:古代科举考试录取金榜上的人名。

  这首诗抒发了她满怀雄才大志,却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唐代进士在崇真观南楼高高张贴题名,这是朝野瞩目的盛事,长安人争相前往观看。鱼玄机看得又羡又气,心绪难平:科举以诗取士,她枉自写得锦绣诗篇,也备受文人推崇,根本就不会输给男人,却与功名无缘。

  鱼玄机的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为人盛赞,明代文学家钟惺甚至夸她为“才媛中之诗圣”。此诗就写得非常大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首句以春日放晴来象征放榜,蟾宫折桂;次写看到上榜士子在崇真观壁上题名的盛况。这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势吞山河,正抒发了她满怀的雄才大志。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有诗才,却因为是女子,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空有满腹才情,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羡慕也是徒然。鱼玄机恨自己生为女儿身,不然就可以像那些及第举子一样赢得功名,披红戴锦,一日看遍长安花。此诗流露出争强好胜而又无奈的心情。

  诗中一个“自恨”和“空羡”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悲凉和无奈,包含了女诗人无限叹息和不满,也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自信和诉求。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只给男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而女子,无论多么有才华,也只能“空羡”,只能空怀怅恨。这首诗是她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和满腔热血的酸楚和激愤,对自己无法像一个男子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叹息和呐喊,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像男人一样参加科举,却蕴含了对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鱼玄机是一位有才华,有志向,有追求,有理想的自信的女子。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世人眼里都觉得女子只用在家相夫教子就行,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只是男子的事。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位有如此才情和思想的女子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1、 王海泉.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D].河北大学,2011-05-01

yóuchóngzhēnguànnánlóuxīnmíngchù

xuán tángdài 

yúnfēngmǎnfàngchūnqíng yíngōuzhǐxiàshēng 
hènluóyǎnshī tóukōngxiànbǎngzhōngmíng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kē)¹如何?匪²斧不克³。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译文: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注释:¹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²匪:同“非”。³克:能。⁴取:通“娶”。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伐柯伐柯,其则¹不远。我觏(gòu)²之子,笾(biān)豆有践(jiàn)³
译文: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¹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²觏:通“遘”,遇见。³笾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平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0-311
2、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2-124

míng xiānqín 

 fēi  fēiméi 
 yuǎn gòuzhī biāndòuyǒuj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