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
索居¹²几日,炎夏忽然衰。
译文:离开人群独自居处只有几天,炎炎暑热忽然就衰竭了。
注释:¹索居:离开人群独自居处一方。²犹:一作“独”。
阳彩皆阴翳,亲友尽睽违。
阳彩皆阴翳(yì)¹,亲友尽睽违²
译文:阳光都被乌云遮掩,亲朋好友全都分别。
注释:¹阴翳:阴云。²睽违:别离。
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
登山望不见,涕(tì)泣久涟(lián)(ér)¹
译文:登上高山看不见,哭泣良久泪不绝。
注释:¹涟洏:流泪的样子。
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宿梦¹感颜色²,若与白云期。
译文:常常感叹容颜改变,才同白云订盟契。
注释:¹梦:一作“昔”。²感颜色:是说容颜变老。
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
马上¹骄豪子²,驱逐正蚩(chī)蚩。
译文:骄横之辈骑马上,追逐名利忙不歇。
注释:¹马上:一作“世中”。²骄豪子:傲慢强横的人。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译文:蜀国山与楚地水,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手相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人群独自居处只有几天,炎炎暑热忽然就衰竭了。

阳光都被乌云遮掩,亲朋好友全都分别。

登上高山看不见,哭泣良久泪不绝。

常常感叹容颜改变,才同白云订盟契。

骄横之辈骑马上,追逐名利忙不歇。

蜀国山与楚地水,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手相携?

注释

索居:离开人群独自居处一方。

犹:一作“独”。

阴翳:阴云。

睽违:别离。

涟洏:流泪的样子。

梦:一作“昔”。

感颜色:是说容颜变老。

马上:一作“世中”。

骄豪子:傲慢强横的人。

创作背景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公元687)。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59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48-180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1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农 一作:翁)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gēng)种山田三四亩。(农 一作:翁)
译文: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三官仓(cāng)¹化为土。
译文: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注释:¹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岁暮锄犁(lí)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xiàng)¹
译文: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注释:¹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¹(gǔ)客珠百斛(hú)²,船中养犬长食肉。
译文: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注释:¹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²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经常吃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lǎo

zhāng tángdài 

lǎonóngjiāpínzàishānzhù gēngzhòngshāntiánsān  (nóngzuò wēng )
miáoshūshuìduōshí shūguāncānghuàwéi 
suìchúbàngkōngshì érdēngshānshōuxiàngshí 
西jiāngjiǎzhūbǎi chuánzhōngyǎngquǎnchángshíròu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译文: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留下一部《道德经》。如今,当我步入他的寺庙时,不禁心神肃静。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译文:这庙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荒草茂盛几乎把路掩盖,台阶上落下的灰尘很厚,所以,鸟爪子的印迹深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译文:老子出函谷关就到流沙国去了,所以,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出关的道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译文:你走后一千年,我独自面对着这清冷的寺庙,萧瑟的松柏林,怎么不叫人心痛万分?
此诗写作时间不好判断。按道理,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均为唐玄宗年号)时期都很崇尚道教,而李白拜谒的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老子庙,面对如此冷落的道观则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也许就在李白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

lǎojūnmiào--bái

xiānjūn怀huáishènglíngmiàoshénxīn

cǎorénzōngduànchénnóngniǎoshēn

liúshādānzàomièguānyānchén

shāngqiānzàihòukōngsōngbǎilín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问君何所思,迢(tiáo)(dì)¹艳阳时。
译文: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注释:¹迢递:天高气清的样子。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译文: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一双青琐燕¹,千万绿杨丝。
译文: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注释:¹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¹上吴山²远,楼中朔管³悲。
译文: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注释:¹屏:指屏风。²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³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宝书¹无寄处,香毂(gǔ)²有来期。
译文: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注释:¹宝书:珍贵的书信。²香毂:古人乘坐的车。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草色将¹林彩²,相³入黛眉
译文: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注释:¹将:连词,与、和之意。²彩:一作“影”。³相:递相,先后。⁴添:一作“将”。⁵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静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岭南¹人,当有愧于者。食者者笋,庇²者者瓦,载者者筏,爨(cuàn)³者者薪(xīn),衣者者皮,书者者纸,履(lǚ)者者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译文:岭南人,面对竹子应感到惭愧不安。(他们)吃的是竹笋,盖房子用的是竹瓦,载着他们的是竹筏,烧火煮饭的柴用的是竹枝,穿的是竹皮,书写用的是竹纸,穿的是竹鞋,真的可以说是一天不能没有这位君子啊!
注释:¹岭南:五岭以南,即湖南、广东、广西、江西边境一带。²庇:遮蔽。³爨:烧火煮饭。

  东晋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语见《世说新语》)之语一出,便成为历代爱竹之士的口头禅。子猷爱竹,在于竹绿叶萋萋、秀美多姿,在于竹怀愁含怨、情韵绵邈,在于竹劲挺有节、凌霜不凋。而后世文人的咏竹篇亦多不脱于此,像唐令狐楚的“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唐李峤的“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咏竹》),唐许浑的“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等。在他们眼中,竹如含愁幽人,如隐逸高士,总是那么优雅脱俗。

  可苏轼所谓“一日不可无此君”则独辟蹊径,着意于竹之可“食”、可“庇”、可“载”、可“爨”、可“衣”、可“书”、可“履”的实用性价值,竹也就由超脱走向凡俗,由梦幻走向现实,由可赏走向可用,简直成了岭南人的“衣食父母”,却并不为人所贵,故而苏轼说“岭南人当有愧于竹”。著此文时,苏轼被贬惠州,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贬。普通平凡的“岭南竹”同样寄托着他沉重的身世之感“岭南竹”尚可物尽其用,而“奋励有当世志”的苏轼却远贬僻地,不为所用,悲哀啊!同时,苏轼将岭南竹写得那样有生活气息,正反映了他的达观和对现实的执著。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记岭南竹》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rán)¹何处去,重来。短哉²风流更上才。
译文:没到过谢公台,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旧日的友人大胡子孙觉去了哪里?今日我又重来: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
注释:维扬,即扬州。¹髯孙:本指孙权。这里指孙觉。²短哉:本指中唐哉绅。这里指哉常。
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秋色渐摧颓(tuí)¹。满院黄英²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³去后栽。
译文: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争相盛开: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注释:¹摧颓:衰败。²黄英:黄花。指菊花。³刘郎:本是诗人刘禹锡自指。这里借喻孙觉。

  发端以“谢公台”起兴,意在写出赴任途中来到友人李公择湖州任所的一种快感。这里的“谢公台”,应当是借喻友人任所。“明月清风”则是运用成语,借以写湖州的自然美,似乎也隐隐象征着友人清高洁白的操守,而以感叹出之,表达了词人的赞赏之情。三、四句转入对旧太守、友人孙觉的怀念:“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二句写出了席间面对新守时对旧守的怀想。随后又回到当前,赞颂新太守、东道主李常的才具:“短李风流更上才。”“短李”与“髯孙”都是用典,正好切合新、旧太守外形与姓氏的特点,前后相映成趣,显得既典雅又诙谐。

  过片两句对景感时:“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词人以“映酒杯”点明“席上”劝酒的题意,以“满院黄英”写出深秋时节的特征,对“秋色渐摧颓”的概括性描述则寓含着时序迁移的感慨,与上片写到的“旧日”、“重来”这种今昔之感是一脉相通的。最后三句是对明春桃花争开的盛景的想象,词人化用刘禹锡的诗意,变讽刺为赞颂,象征性地赞美了旧太守的政绩,并再度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大概是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一种普遍现象。

  全词,词人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新太守的激励,因为未来提起的栽树的“刘郎”,是现在的太守李常。作者题作“劝李公择酒”,其深意或许就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67-26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