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¹
译文: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注释:牧童词:犹牧童歌。¹稠:茂盛。
(bēi)¹中饥乌啄牛背²,令我不得戏³(lǒng)
译文: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注释:¹陂:池泽边的坡岸。²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乌鸦落在牛背上啄食之。³戏:玩耍。⁴垄头:田埂。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dú)¹时向芦中鸣。
译文: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注释:¹犊:小牛。
隔堤吹叶¹应同伴²,还鼓³长鞭三四声。
译文: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注释:¹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²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³鼓:甩响鞭。
牛牛食草莫相触(chù)¹,官家截²尔头上角。
译文: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¹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²截:截割。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373

tóng--zhāng

yuǎnniúràocūnmiànshǔchóu

bēizhōngzhuóniúbèilìnglǒngtóu

bēicǎoduōniúsànxíngbáishíxiàngzhōngmíng

chuīyīngtóngbànháizhǎngbiānsānshēng

niúniúshícǎoxiāngchùguānjiājiéěrtóushàngjiǎ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

牧童词:犹牧童歌。

稠:茂盛。

陂:池泽边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乌鸦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戏:玩耍。

垄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截:截割。

参考资料:
1、 吴礼明主编.汉魏六朝赋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01:289-295
2、 方伯荣主编.历代名赋赏析:重庆出版社,1988年02月:109-118
赏析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373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中原广大地区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该诗。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唐宋文学欣赏: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1:56-57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4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万里经年¹别,孤灯此夜情。
注释:¹经年:经年累月,喻时间很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chúmèi--bái

gǎnshímèimèibǎiyōushēng

wànjīngniánbiédēngqíng

bìngróngfēijiùguīxīnzhèng

zǎowǎnzhònghuānhuìzhǎngchéng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¹
译文:春天来临,堤边杨柳吐出新芽;回想起和友人相约的时光。
注释:¹期:相约。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译文:草木自己是没有感觉的,他们的生死荣枯自有时节决木。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山阴定¹远近,江上日相思。
译文:山北的景象如旧,我还在岸边日日思念着你。
注释:¹定:究竟。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fú)(xì)¹
译文:我们还没有在兰亭相会,我只能独自在这里空吟禊诗。
注释:¹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之《兰亭集》诗。

jiāngshàngshānyīncuīshàoguó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hūnyángliǔ rén 
cǎoběn róngyǒushí 
shānyīndìngyuǎnjìn jiāngshàngxiāng 
lántínghuì kōngyínshī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画鼓¹声中昏又晓²。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³。神仙一曲渔家傲
译文:在一片动听响亮的画鼓声中,人们不知已经过去了整日。不像那易逝的时间,只会让人渐渐地老去。能享受短暂的欢乐时光,及时发现风光的无限美好。一齐放声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动人的《渔歌子》。
注释:¹画鼓: 有彩绘的鼓。²昏又晓:朝夕,整日。昏即天黑,晓即天明。³揭调:高调,放声歌唱。⁴渔家傲:本写渔家生活。渔家傲之名始于本词。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绿水悠悠天杳(yǎo)¹。浮生²岂得长(cháng)年少(shào)³。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译文:碧绿清澈的湖水悠远无尽,澄澈的天空缥缈绵长。人生又怎会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不要惋惜那醉后的开怀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间的万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注释:¹杳杳:悠远渺茫。²浮生:人生。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³长年少:青春常驻。
前阕首句“画鼓声中昏又晓”,人们在一片画鼓声中,由黄昏而达旦,真有点儿快乐不知时间过。“昏又晓”,黑夜与白天的更迭,形象表达时间的消逝。然而,“时光只解催人老”,时光不管你快乐与忧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 所以要“求得浅欢风日好”,及时地行乐,莫负光阴。后阕的“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再一次反复强调,抒发时光易逝、行乐须及时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561页

jiāào ·huàshēngzhōnghūnyòuxiǎo

yànshū sòngdài 

huàshēngzhōnghūnyòuxiǎo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qiúqiǎnhuānfēnghǎo jiēdiào shénxiānjiāào 
绿shuǐyōuyōutiānyǎoyǎo shēngchángniánshào zuìláikāikǒuxiào xìndào rénjiānwànshìshíliǎo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xiàng)¹风光纵(zòng)²时。笼纱³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hē)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译文: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注释:¹巷陌:街道的通称。²纵赏:尽情观赏。³笼纱:灯笼,又称纱笼。⁴白头居士:作者自指。⁵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⁶乘肩小女:坐在肩膀上的小女孩。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花满市,月侵衣¹。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²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译文: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注释:¹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侵:映照。²沙河塘:地名,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南五里。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巷陌”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即灯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笼纱即纱笼。词人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正如况周颐所说:“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蕙风词话》卷二)其所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故能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若从正面落墨,不知要费多少气力,然终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纵赏”,表现了权贵们的贪婪恣肆。“未出”与“先嘶”并举,显示权贵们观灯场面的铺张与神态的得意骄矜。“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际的缩影。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乘肩小女”,旧有二说。《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艺人。黄庭坚《山谷内集》卷六《陈留市隐》诗序云:陈留市上有刀镊工,惟一女年七岁,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诗有“乘肩娇小女”之句。白石此处当用后一事,借以抒写穷中觅欢。苦中作乐之意,而笔锋也关顾到灯节舞队中的“乘肩小女”。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有“乘肩争看小腰身”之句,与《武林旧事》所记的“乘肩小女”舞队,同叙南宋临安灯节风光。此句中以“随”字暗射“呵殿”,这与晋代阮咸,当七月七日循俗晒衣,同族富家皆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一机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愤。

  下片写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少年”句则是哀情乃是冷笔。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细细涵泳,这几句确实是动人的。这里所悲的“情事”没有点明,可能是壮志未酬的惆怅,也可能是婚姻爱情上的遗憾。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查明具体地点;两个结句,也是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的。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这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实有一种相同的说不出的痛。两相对照,视柳永的“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又是何种不同的心情。不过,相比于李清照词的凄凉、冷寂,柳永词的欢欣鼓舞,白石词更能化实为虚,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

参考资料:
1、 侯书生,迟月荃编著.领导干部 古诗观止:红旗出版社,2014.01:第253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294页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雨晴夜合¹玲珑²³,万枝香袅(niǎo)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xuān)长。
译文:夜合花沐浴着雨后的阳光,千枝万朵红丝轻拂,袅袅地蒸腾着浓郁的芳香。闲时又梦见那豪华的厅堂,旁边的萱草又绿又长,在那里我们相知相识。
注释:¹夜合:合欢花的别称,又名合昏。古时赠人,以消怨合好。²玲珑:空明。³日:彊村本《尊前集》作“月”。⁴香袅:香气浮动。⁵红丝拂:指夜合花下垂飘动。⁶金堂:华丽的厅堂。⁷萱草:草本植物,俗称黄花菜,传说能使人忘忧。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绣帘垂箓(lù)(sù)¹,眉黛(dài)远山²绿。春水渡³溪桥,凭栏魂欲销
译文:绣帘的流苏仿佛坠压在我的心头,远山的碧绿如我眉间浓浓的忧愁。溪桥下流水潺潺,凭栏远眺,思魂更是难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相思与忧愁。
注释:¹箓簌:下垂貌。此处指帘子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饰物。²眉黛远山:用黛画眉,秀丽如远山。远山眉与小山眉为古代眉式的种类,并为入时之妆。³渡:雪本《花间集》作“度”。⁴魂欲销:魂魄将散,神情恍惚。销,失散。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春闺女子的白日闲梦与梦后幽情,时令当在五月盛夏。开头二句,写在雨后阳光之中,无数朵红色的合欢花低垂着,美如雕玉;微风吹过,香气飘动,花瓣流红。一个“拂”字妙写花态,将花谢花飞的景象写活了。这二句兴起男女爱情,女主人公的梦忆由此而生。接着两句写女主人公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睡着了,做着美好的梦。醒后回味梦中之事:到了华丽的居所,还见到萱红开满庭院,这是一种令人忘忧的红。这里用红与开头的花相关合。

  但梦还是梦,回忆毕竟还是回忆,都不能真正充实她的现实生活。过片二句回到现实:女主人公隔着垂有流苏的绣帘在沉思,那带愁意的眉头像一抹碧绿的远山。结拍二句写女子又情不自禁地凭栏眺望,一江春水,从溪桥下缓缓流过,触景生情,她深感自己的美妙年华,也如春水一样缓缓流逝,不禁情思茫然。这两句化用江淹《别赋》“春红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词意。

  此词上片写梦中情事,景美情欢,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眼下的失落与凄苦。所以,词的下片写梦后的愁思,尤为痛苦,也尤为感人。整首词中,无论是写梦后所见之景,还是写女子愁眉不展、眺望之思,都充溢着怨与恨、凄苦与哀伤。全词意境缠绵凄艳,语言精工秾丽,如“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二句,情辞俱美,贴合温词密丽秾艳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
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

mán··qínglínglóng--wēntíngyún

qínglínglóngwànzhīxiāngniǎohóngxiánmèngjīntángmǎntíngxuāncǎozhǎng

xiùliánchuíméidàiyuǎnshān绿chūnshuǐqiáopínglánhúnx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