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落木千山远。护霜云散晴曦暖。潇洒小旗亭。山花照眼明。
粉妆匀未了。一捻春风小。把酒恨匆匆。深情妩媚中。
霜风落木千山远。护霜云散晴曦暖。潇洒小旗亭。山花照眼明。
粉妆匀未了。一捻春风小。把酒恨匆匆。深情妩媚中。
赵师侠

赵师侠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 1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jiǒng)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译文:远望孤石,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屹立在平阔的湖边,极目四方,空旷无际。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岩根恒¹洒浪,树杪²镇摇风。
译文:它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石上生长的树木树梢伸向空中,承受着天风的吹拂。
注释:¹恒:常。²树杪:树梢。镇:通“整”。
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yǎn)¹还渍恒,侵霞更²上红。
译文: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的身恒,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上空彩霞铺洒,更是五色生辉。
注释:¹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²还、更:皆同又,表示连接和递进的副词。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译文: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

  从南朝起,开始欣赏奇石,出现了以孤石为题材的咏物诗。刘宋鲍照、梁代朱超,陈代释惠标,都作有《咏孤石》诗,而写形传神,着墨孤傲雄姿的,要数此诗为冠。这首诗紧扣一个孤字,用多种手法,从多层侧面来突现孤石的孤高、孤坚、孤丽、孤秀的形态特征,蕴含着诗人孤傲于世的情怀、高洁于俗的美德。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开篇把孤石放到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来作总体描写;没有一定的空间环境,那孤石的“孤”就表现不出来。这里取远距离的视点,摄下了孤石及其整个背景的总体形象。开阔的平湖,浩浩渺渺,无边无垠。远望那孤石,像具有人的灵性那样从湖中生长起来,径直凌空,四面八方地瞭望整个湖面,没有任何遮拦和阻隔。这就以开阔的平湖作为背景,衬托和铺垫了湖中之石的孤高独拔,突兀凌空。孤石的这一整体形象,与人们的某种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它显示着诗人的某种情愫,而诗人又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它的身上,主客观相互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诗歌意象,再不是自然界纯客观的“孤石”了。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第三、四句具体描写孤石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其顶端长着树,树梢伸向空中,长久不断地承受着天风的吹拂。岩根,指岩石的底部;恒,常。镇,通“整”,如镇日,即整天;亦谓长久,褚亮《咏花烛》:“莫言春稍晚,自有镇花开。”孤石的上下左右,不是没有风,没有浪,诗人用一个“恒”字、一个“镇”(整)字,写出风吹浪打,四时不息,但孤石并没有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相反,则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诗人所看重、所歌咏的崇高品格。

  “偃流还渍恒,浸霞更上红。”第五、六句从另一个侧面,具体描写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投射出清晰的恒子,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而它的形体沐浴在霞光之中,更象是被浸上了一层红色。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渍,浸染;浸,浸泡,沐浴;上,染上;还,更,皆同又,表示连接和递进的副词。这里写孤石在霞光水色中怡然自得,借湖水而成恒,取红霞以着彩,孤石像是取得了人的灵性,获得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不为外界自然所劳形、役使,而能驾驭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环境为我所驱遣,随我所怡悦。这就以孤石的美丽形象,展示了诗人的主观情操。

  诗人没有停留存外部形态的描写,而能更深一层的揭示孤石内在的精神美德。“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孤石可贵的美德就在于,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最后两句写形绘神,画龙点睛,透视了全诗咏物抒怀的思想主题。诗人明写孤石高洁的美德,暗写人的与世无争、出俗保真的纯洁情怀。诗人是南朝陈代僧人,虽然生平史书无载,而从他对孤石的激情赞美中,不难窥见这孤石的美德正是这位法师心灵的写照。

  这首诗大处落笔,宏观构象,孤石的总体特征鲜明夺目;气势雄浑,诗境深远,读之既有形态美的享受,又有神情美的启迪。这在六朝咏物诗中,而且出于一个来华求法的高丽法师之手,确为难得的佳作。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鹅儿¹(shà)(dié)²栀黄³(zuǐ),凤子轻盈腻粉腰。
译文: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
注释:¹鹅儿:指鹅雏。²唼啑:形容鱼或水鸟吃食的声,也指鱼或水鸟吃食。³栀黄:栀子一般的黄色。⁴凤子:粉蝶的爱称。 ⁵轻盈:这里指粉蝶轻盈飞舞。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深院下帘¹人昼寝²,红蔷薇架碧芭蕉。
译文: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注释:¹下帘:放下遮日的软帘。 ²昼寝:白天睡觉,这里指午睡。

  “深院”之“深”,似乎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而且攸关环境气氛。一般说,要幽才能“深”,但诗人笔下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庭院内,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作者运用“栀黄”、“腻粉”、“红”、“碧”一连串颜色字,其色彩之繁丽,为盛唐诗作中所罕见。“栀黄”(栀子提炼出的黄色)比“黄”在辨色上更加具体,“腻粉”比“白”则更能传达一种色感(腻)。这种对形相、色彩更细腻的体味和表现,正是韩诗一种特色。诗中遣词用字的工妙不止于此。用两个带“儿”、“子”的缀化词:“鹅儿”(不说鹅雏)、“凤子”(不说蛱蝶),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小生命的可爱。“唼啑”(shà dié)、“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于鹅儿写其“嘴”,则其呷水之声可闻;于蛱蝶写其“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末句则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一本径作“红蔷薇映碧芭蕉”,则点明矣。)凡此种种,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铸词造句的匠心。

  看到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自在的妙景,真不禁要问一声:“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了。但这境中不是真个“无人”,“深院下帘人昼寝”,人是有的,只不过未曾露面罢了。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才有这样鹅儿自在、蛱蝶不惊、花卉若能解语的境界。它看起来是“无我之境”,但每字每句都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他对这眼前景物的热爱。同时,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而这,才是此诗经得起反复玩味的奥妙之所在。

  这种热烈的外观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境。韩偓在唐末是一个有气节操守的人,以不肯附“逆”而遭忌,在那种“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乱世,这样的“深院”似乎也不失为一个逋逃薮。读者不当只看到那美艳而平和的景致,还要看到一颗并不平和的心。那“昼寝”的人大约是中酒而卧吧。也许,晏殊《踏莎行》的后半阕恰好是此诗的续境:“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7-1328页
风流紫府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
风流紫府¹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
注释:¹紫府:道家称仙人所居。这里泛指宫廷。
纤纤白玉葱,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飞上桃花面。
纤纤白玉葱¹,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²,飞上桃花面。
注释:¹玉葱:形容美女之手。²洞庭春:名酒。亦名“洞庭春色”。
这首咏物小词,写得很有特色。上片写仙郎风流痛饮,金杯柔软可爱。下片写纤手斟酒,一杯“洞庭春”,飞上桃花面。全词柔和细腻,曲折有致。

shēngcházi··ruǎnjīnbēi--jīnzhāngzōng

fēngliúlángtòngyǐnshāànróuruǎnjiǔhuíchánglěngqièzhǎn

xiānxiānbáicōngfēnhuángjīndànjièdòngtíngchūnfēishàngtáohuāmiàn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烟水¹寻常事²,荒村³一钓(diào)
译文:生活漂泊不定、风雨变幻是极平常的事,这好比在荒凉的村庄钓徒驾着小舟飘荡。
注释:¹烟水:义同“烟波”。指江湖上风雨变幻、飘泊不定的艰苦生活。²寻常事:极平常的事。³村:荒凉的村庄。也是暗喻所住大陆新村寓所。⁴钓徒:钓鱼人。亦是作者自喻。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深宵(xiāo)¹沉醉²起,无处觅(mì)(gū)³
译文:深夜从沉醉中惊醒,只见荒村萧索江水茫茫,找不到一张栖身的席草,一点充饥的米粮。
注释:¹深宵:深夜。²沉醉:大醉,在此诗中含有双关意义,带有讽刺意味。³菰蒲:植物名。菰,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蒲,水草,嫩芽可食,蒲叶可编席。菰蒲,代指最低饮食所需。

  作者以“钓徒”自况,孤身一人,终年出没于烟水浩淼间,然此亦寻常事矣。头两句写处境之艰窘险恶,但也隐含着“世路如今已惯”的意思,“寻常”二字,或许多少有一点自得。然而深宵酒醒,发现连一个可以挣饭吃的地方也找不到了。诗到最后,不免怆然有怀。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这里“荒村钓徒”是作者鲁迅的自况,一般说来,这不是一位“战士”而是一位“隐者”的形象。身在山水之间,心在江湖之上,以钓为乐,远避尘世,这种人没有什么积极于人世可言。然而,仔细推敲,作者鲁迅这里虽以“钓徒”自况,但在第一句看似轻松自然地写了一句“烟水寻常事”,对这一句可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句旨在说明,他是一位久经风浪,见过世面,敢于“直面人生”的战士。他对风波的险恶不但毫不畏惧,而且已经习惯,可谓是“大风浪里好行船”的水手,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钓者”。在这里,“荒村钓徒”不过是一个比喻,一个代号。即使从字面意思上也说明:在军阀当局的迫害下,危机四伏,荆棘遍地,为了避开特务的监视和袭击,作者鲁迅只能像一个飘泊江湖的渔夫,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也不以为然,只把它当成正常的情况。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是这首诗的重点。这两句诗,含意十分丰富,感情也十分沉重,表现出作者因军阀当局的迫害而生的悲愤就像飘泊于江湖的渔人,深宵酒醒,江水连天,四处茫茫,既寻不到一张栖身的蒲席,也找不到一点充饥的菰米,“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衬托出艰苦困顿的处境,作者鲁迅这里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消极无奈的情绪,因在前两句诗中,他已经说出了自己对险恶处境十分习惯,并不会被困难和险恶吓倒,这里之所以再一次强调自己所处的境地,更多的还是在揭露和抨击军阀当局对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界人士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也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要继续斗争下去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形象鲜明,意境幽远。全诗短短数句,即有简练明晰的印象,眼前就像展现一幅烟水垂钓图,甚至有如身历其境的感觉,将各种景象完全融化在一起。诗中并无激烈慷慨之语,但诗的后面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有不尽的想象,不尽的思索。全诗比喻都是明喻(如“烟水”、“钓徒”、“深宵”、“菰蒲”等),却又十分含蓄,“明”和“隐”,“含”和“露”,矛盾统一,紧密结合,反而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孙中田.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202-203页

yānshuǐxúnchángshì

xùn jìnxiàndài 

yānshuǐxúnchángshì huāngcūndiào 
shēnxiāochénzuì chù 

放翁老手竞超然,俗子何由与作缘。
放翁老手¹竞超然,俗子何由与作缘。
译文:我的老年生活悠然脱俗,世俗之人与我已经无缘。
注释:书室:书房。婆娑(pó suō):盘桓,停留。长句:古人用指七言诗。¹老手:老年身手,犹老身。
百榼旧曾夸席地,一窗今复幻壶天。
百榼(kē)¹旧曾夸席地,一窗今复幻壶天²
译文:壮年酒量大,可以席地而坐喝很多酒,如今书室虽小陋,但是徜徉自适。
注释:¹榼:古代盛酒的器具。²壶天:本指鉴赏神仙境界,传说古代神仙施壶公。
梦回橙在屏风曲,雨霁梅迎拄杖前。
梦回橙在屏风曲,雨霁(jì)梅迎拄杖前。
译文:梦醒之后看见曲折的屏风边放着一些橙子,雨后天晴拄杖出游,迎面见着早梅绽放。
吾爱吾庐得安卧,笑人思颍忆平泉。
吾爱吾庐得安卧,笑人思颍(yǐng)¹忆平泉²
译文:我甚是喜爱这平屋小斋,自在的安居其中,不必求田问舍,经营阔气的园林别墅。
注释:¹思颍:指宋欧阳修知颍州后,喜欢颍州风物,买田筑室于其地。²平泉:指唐李德裕在洛阳有平泉别墅,饶园林之胜。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美睡¹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²
译文:睡得香甜酣适胜过按摩带来的舒适,江南的十月,天气还很暖和。
注释:¹美睡:睡得香甜酣适。²和:指天气温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译文:室中的门帘不卷而留香久,古老的砚台微微凹下而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月上¹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译文:月亮升起了忽然看到梅花的影子现出来了,随风时时送来高空中大雁的鸣叫声。
注释:¹月上:月亮升起。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一杯¹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²
译文:一杯酒太淡了您别笑话,牛背上我正扣着牛角而歌吟。
注释:¹一杯:指酒。²牛背吾方扣角歌:用宁戚喂牛叩角而歌的故事。据《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内篇等记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第一首。起联自我表述老年人的闲居生活“超然”脱俗,总结着作品的主旨。颔联则回忆过去,描写年轻时的豪爽饮量,能够“席地”而坐,一次能喝“百榼”酒,回忆起南郑诗中“雪中痛饮百楹空”的句子,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对句写现在,紧扣题目中的“明”字,描写书房阳光明亮,窗边景色优美,犹如“壶中天地”,虽然小而陋,却足够让人徜徉其中自得其乐。这联通过对比今昔,展现出豪情逐渐消减,对退隐老湖村的感慨,言外之意可见一斑。

  颈联出句描述梦醒后看到曲折的屏风旁摆放着一些橙子,不直接与诗人其他作品联系,难以理解其用意。然而,“菊枕”与被迫与诗人分离的前妻唐琬有关,前人已经注意到“橙子”与这件事的关系,但是还未深入研究。看来“橙子”可能是能引起诗人对失去的爱情回忆的物品。读过《秋晴出游》中“梦回有恨无人会,枕畔橙香似昔年”以及《十一月四日夜半枕上口占》的“檐间雨滴愁偏觉,枕畔橙香梦亦闻”等句子,便能窥见其中的信息。了解这一点,才能体会到这句诗的真正意图。

  对句写“雨霁”之后,手拄着拐杖外出游玩,迎面看到早春的梅花景象。要理解“迎”字的表达,可以参考《探梅》中的“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这两句。结联则描写平屋小斋,简洁可爱,不用去追求土地与房屋,经营着一个宽敞气派的园林别墅。“吾爱吾庐”句取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本诗的作者陆游自注:“李卫公忆平泉山居,欧阳公思颍诗,皆数十首。”

  第二首。起联写江南十月天气温和、“美睡宜人”,切题中的“暖”字。颔联写室中帘不卷而“留香久”,砚微凹而“聚墨多”,是细致的细节刻画,为陆游名句。这两联都写白天。颈联转写晚上,出句写“月”映“梅影”,幽细;对句写“风高”传送“雁声”,凄清。结联写喝淡酒亦可酣歌。用春秋齐桓公的卿相宁戚未出仕前为人挽车,在车前“扣牛角而歌”的典故,自表颓放,而兼叹壮志未伸,含意隐微。

  这两首诗把一些生活细节和片段感想组织起来。室内室外,白天晚上,怀旧写今,描景抒情,安排错落;思议古人,解嘲自适,壮气难回,旧恨萦心,随手拈来。感情中有喜悦的,有伤感的,有慷慨的,有凄恻的;描写有细致的,有疏淡的,有豪放的,有朴素的。不拘泥于一定的线索和集中的题材。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23-12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