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暖烘花,薄晴媚鸟,画帘不锁春愁。旧梦山香,新声水调,为谁宛转勾留。
初暖烘花,薄晴媚鸟,画帘不锁春愁。旧梦山香,新声水调,为谁宛转勾留。
四栏人悄,隔衣影、云波乍流。慢疑前度,疏柳西泠,月上洄舟。
四栏人悄,隔衣影、云波乍流。慢疑前度,疏柳西泠,月上洄舟。
泥他翠鬋青眸。更倩东风,添写娇柔。明去苏堤,夕阳芳草,酒边莫唱梁州。
泥他翠鬋青眸。更倩东风,添写娇柔。明去苏堤,夕阳芳草,酒边莫唱梁州。
恐伊小小,也凄咽、香魂玉钩。弦停响远,不尽缠绵,消与蘋鸥。
恐伊小小,也凄咽、香魂玉钩。弦停响远,不尽缠绵,消与蘋鸥。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飞花雪 一作:花飞雪)
数声鶗(tí)(jué)¹,又报芳菲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³,无人尽日飞花雪。(飞花雪 一作:花飞雪)
译文:杜鹃声声,又来向人们报道春时光景即将逝去。惜春人更是想将那残花折下,挽留点点春意。不料梅更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看那庭中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随风飞絮如飘雪。
注释:¹鶗鴂:即子规、杜鹃。²芳菲:花草,亦指春时光景。³永丰柳: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荒园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赋《杨柳枝词》"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以喻家妓小蛮。后传入乐府,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⁴飞花雪:指柳絮。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莫把¹幺弦²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³。(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译文: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细弦能够诉说出极致的怨恨。天不会老去,爱情也永远不会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注释:¹把:持,握。²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³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这首《千秋岁》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起句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诏告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源出《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从“又”字看,他们相爱已经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这伤情却和春天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残红折”之举动。所谓“残红”,象征着被破坏而犹坚贞的爱情。一个“折”字更能表达出对于经过风雨摧残的爱情的无比珍惜。紧接着“雨轻风色暴,梅更青时节”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表面上是写时令,写景物,但用的是语意双关,说的是爱情遭受破坏。“梅更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是正常的,而梅更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便是灾难了。青春初恋遭此打击,情何以堪!经过这场灾难,美好的春光便又鶗鴂声中归去。被冷落的受害者这时也和柳树一样,一任爱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

  换头“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两句来得很突然。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极,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这种极怨的气势下,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这两句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的呢?“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思”,谐音双关。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这首词韵高而情深,含蓄又发越,可以说,兼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妙处。

qiānqiūsuì ·shùshēngjué

zhāngxiān sòngdài 

shùshēngjué yòubàofāngfēixiē chūngèngcánhóngzhé qīngfēngbào méiqīngshíjié yǒngfēngliǔ rénjìnfēihuāxuě  (fēihuāxuězuò huāfēixuě )
yāoxián yuànxiánnéngshuō tiānlǎo qíngnánjué xīnshuāngwǎng zhōngyǒuqiānqiānjié guò dōngchuāngwèibáiníngcányuè  (níngcányuèzuò dēngmiè )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zhàng)¹南去入云烟²,望尽黄茆(máo)³是海边。
译文: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注释:¹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²云烟:云雾,烟雾。³黄茆: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山腹¹雨晴添象迹²,潭是³日暖长蛟(jiāo)(xián)
译文: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注释:¹山腹:山腰。²象迹:大象的踪迹。³潭是:水潭中是。⁴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射工¹巧伺²游人影,飓(jù)³偏惊旅客船。
译文: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注释:¹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²伺:窥伺。³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飓风。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huā)¹待流年²
译文: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注释:¹华发:花白的头发。²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诗中“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两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都提到“华发”,但情感有所不同。从两者相比较可知,此诗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4-35 .

lǐngnánjiāngxíng--liǔzōngyuán

zhàngjiāngnányúnyānwàngjǐnhuángmáoshìhǎibiān

shānqíngtiānxiàngtánxīnnuǎnzhǎngjiāoxián

shègōngqiǎoyóurényǐngpiānjīngchuán

cóngyōuláifēishìrónghuádàiliúnián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建安风骨,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公¹足下²:文章道弊,五百年³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wēi)(yí)颓靡(mí),风雅不作,以耿(gěng)也。一昨于解三¹⁰处,见明公咏孤桐篇¹¹,骨气端翔¹²,音情顿挫¹³,光英朗练¹⁴,有金石声¹⁵。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¹⁶。不图正始之音¹⁷、建安风骨,复睹于兹¹⁸,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¹⁹。解君²⁰云:“张茂先²¹、何敬祖²²,东方生²³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²⁴,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译文:东方公足下:诗歌(的光荣优良传统)已经衰弊/中断五百年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指南朝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我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 ,年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非常的空洞),每每感慨万千。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年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天在解三家里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波澜起伏年不断波澜起伏,诗歌写得十分格调明朗,节奏铿锵有力。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我)没想到(又从您的诗作)感受到了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想必这)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相视年笑(感到欣慰)。解三先生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也认为这是知音的话。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知音之人欣赏。
注释:¹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²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³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⁴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⁵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⁶彩丽:一作“采丽” ,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⁷兴寄:比兴寄托。⁸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⁹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¹⁰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¹¹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¹²骨气端翔:即“骨端气翔”。翔:飞翔。骨端气翔:骨骼紧凑,气势飞动。 此处指《咏孤桐篇》内容端直,气韵飞动,即具有风骨之美。¹³音情顿挫:顿:古人使用毛笔,将毛笔尖落在纸上,轻轻一揉、一停,就叫顿。 挫:古人使用毛笔,将毛笔尖落在纸上,急剧地转折,就叫“挫”。 音情顿挫:就是指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起伏而不断起伏,即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¹⁴光英朗练:诗歌的格调写得十分明朗,光彩鲜明,精练朗畅。¹⁵有金石声:节奏铿锵有力,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¹⁶“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¹⁷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¹⁸复睹于兹: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¹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²⁰解君:指解三。²¹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²²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²³东方生:指东方虬。²⁴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这封书信对于了解陈子昂的风骨有很大帮助。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年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年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总体年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huáng)¹
译文:村落荒凉又贫穷,年年遭受旱灾和蝗虫。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老翁¹(yóng)纳债²,稚(zhì)³卖输粮
译文:老人给人当佣工赚取钱财来缴纳债金,卖掉幼儿缴纳租税。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壁破风生屋¹,梁颓(tuí)²月堕(duò)³
译文:四壁残破屋里到处都刮着风,房塌屋露,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那知牧民者¹,不肯报灾伤。
译文:哪知名为父母官,不肯如实上报灾情。

  这首描绘了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诗的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开头两句总写荒村,点明原因。农村倍受旱灾和蝗灾之苦,年复一年,没有收成,因而农民破产,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一个“甚”字,写出了荒凉的程度。这是明代广大农村的缩影。

  颔联详写一家农户。这家农户的生活,老翁为了还债,年纪老了,还得去做雇工。佣工所得,只够还欠债的,可是官府还要催缴赋税。老翁只好忍痛将自己的幼子卖掉,用卖儿卖女所得的钱去缴纳官府的赋税。从此老翁一家骨肉分离。可以预见老翁的境况将会更加恶劣。

  颈联继续写老翁贫困的生活。墙壁坍坏,风如同从屋里出来一样,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这两句写得很形象。这里虽然写的是一个农户,但他是千百个农户的代表。这两联对“甚荒凉',“苦旱蝗”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尾联把“村落甚荒凉”的社会原因揭示出来了。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发财,不肯如实上报灾情,以减免一些租税。所以说“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诗人的笔下,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灾,已经穷到无钱、无粮、无完屋的地步,荒凉由此可以想见,但地方官却因为担心影响了“政绩”,“不肯报灾荒”,直指官员的冷漠与自私。本诗揭露了官场上的黑暗与冷漠,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全诗语言精练、结构谨严、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本书编委会.中华诗文经典诵读 高中卷 一年级.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6:136
2、 沈奇成主编;丁稚鸿,李晏平副主编.中学语文 古诗词赏析词典.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11:666-668
东家壁土恰涂交,西舍厅堂初瓦了,南邻屋宇重修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金张第游麇鹿,王谢宅长野蒿,都不如手镘坚牢。
东家壁土恰涂交¹,西舍厅堂初瓦(wà)²了,南邻屋宇重修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金张第³游麇(mí)鹿,王谢宅长野蒿(hāo),都不如手镘(màn)坚牢。
译文:东家壁墙才涂好,西舍厅堂又新盖上瓦,南邻屋宇又重新修造。摆弄泥浆瓦到老,数十年辛苦勤劳不间断。豪门世族的宅第中麇鹿游荡,高门望族的豪宅长满野蒿,都不如泥瓦匠的劳动永恒。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水仙子:曲牌名。入“双调”,亦入“中吕宫”“南吕宫”。正体四十二字(除衬字外),八句七韵,句式为:七、七、七、五、六、三、三、四。¹恰涂交:才涂好。²瓦:(原字上有穴字头)用瓦盖屋。³金张第:代指豪门世族之家。金张,汉宣帝时金日磾和张安世。这两家在汉朝世代显贵。第,第宅。⁴王谢宅:代指高门望族。王谢,东晋时期的大士族王导和谢安。后世以之为高门世族的代称。⁵手镘:泥瓦匠涂泥的工具,俗称“抹子”。

  这首曲子通过对瓦匠辛勤劳作的描写,写出瓦匠在劳动中傲视一切、睥睨荣华富贵的高大形象,表现出对勤劳美德的赞美,还蕴含有富贵如云,不如手艺在身稳当,世事沧桑,富贵荣华不足羡之意。全曲纯用口语,显得亲切自然,看似浅显而实富内蕴。

  《水仙子·瓦匠》这首散曲,以方言口语用对比手法赞美瓦匠的精神及其卑视权贵以勤奋劳动自豪的崇高志尚,真诚心态跃然纸上。其中头三句属联珠对,由“恰”“初”“重”三字相绾,这位瓦匠忙碌及其对职业的热爱,一并传出。接着以“弄泥浆”“数十年”二句加以概括,更见其操守之坚。因此,他对“金张第”“王谢宅”之蔑视,实属出诸肺腑,极为自然。这二句不乏调侃戏谑之味,益显其意志弥坚。最后说“都不如手镘坚牢”,充分抒发了他的自豪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价值。此曲和《醉太平·挑担》均系北调。“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魏良辅《曲律》)。故“曲有两不杂,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曲苑·曲律》)。

  而在《水仙子·瓦匠》这曲中,“金张第”“王谢宅”二句,与诸前后各句迥然有别,这两句不仅用典,并且儒雅而有文采了,但有“游麋鹿”“长野蒿”二语杂之,在绮丽中又不乏俗意,柔中有劲,仍不失北调之基因。而正是有了富于变格性的这两句,不仅强化了内容,并且在艺术上也有变化了,给此曲添了光彩。全曲末三句由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诸句脱化而出,而又不乏新意。

  这首曲子着重表现普通劳动者的自豪感,瓦匠是个在劳动中傲视一切、睥睨荣华富贵的高大形象。这首小令以劳动者的口语来表现,显得格外亲切自然,看似浅而实富有内蕴,都经得起咀嚼品味。这首小令还有明白如话的特点。像这样的小令在《滑稽余韵》集中可说是比比皆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是陈铎散曲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07-120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