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冻合鸊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
胡风冻合鸊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nuǎnchuānzuòzhēngrén--

fēngdòngquánqiānqúnzhúnuǎnchuān

sāiwàizhēngxíngjǐnniánniánzhàngxuězhōngtiān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牛¹春杖²,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³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译文:牵着便天的泥塑耕牛,拉起便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便风无限,自海而来。于是请来便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注释:¹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²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³丐:乞求。⁴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⁵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幡(fān)¹春胜²,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³,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竖立便天的绿幡,剪成便天的彩胜。一阵便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¹春幡: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²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³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⁴杨花:即柳絮。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28-730
2、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

jiǎnlánhuā ·mǎodāněrchūn

shì sòngdài 

chūnniúchūnzhàng xiànchūnfēngláihǎishàng biàn便gàichūngōng rǎntáohóngròuhóng 
chūnfānchūnshèng zhènchūnfēngchuījiǔxǐng tiān juǎnyánghuāxuěhuā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己卯¹上元²,予在儋(dān)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杂揉(róu),屠沽(gū)纷然。归舍已三鼓¹⁰矣。舍中掩关¹¹熟睡,已再鼾(hān)¹²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¹³?过¹⁴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¹⁵
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数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数得到大鱼。
注释:¹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²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³儋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⁴过:拜访,探望。⁵民:指汉族人。⁶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⁷杂揉:同“杂糅”,混杂。⁸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⁹纷然:盛多的样子。¹⁰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¹¹关:门栓,文中指门。¹²再鼾: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¹³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¹⁴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¹⁵“然亦笑”三句:韩愈有《赠侯喜》诗云:“吾党侯喜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哺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鬐(qí)。是时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jù)洳(rù)?”此三句意谓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便欲归隐箕颍之地,却不明白即便是隐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章展现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父子相对而笑,见出苏氏父子虽处“多病瘦悴”、“饮食百物艰难”的困境,却超然自得,生活和谐,心境恬静。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得失无定的妙悟,其中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全文语极简约,意境怡然。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

  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331—1332页

shūshàngyuányóu

shì sòngdài 

    mǎoshàngyuán zàidānzhōu yǒulǎoshūshēngshùrénláiguò yuē  liángyuèjiā xiānshēngnéngchū  xīnráncóngzhī chéng西 sēngshè xiǎoxiàng mínróu fēnrán guīshèsān shèzhōngyǎnguānshúshuì zàihān fàngzhàngérxiào shúwéishī guòwènxiānshēngxiào gàixiào ránxiàohántuì退zhīdiào gèngyuǎn zhīzǒuhǎizhěwèi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采幽香,巡古苑¹,竹冷翠微路²。斗草溪根³,沙印小莲步。自怜斗鬓(bìn)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译文:我采摘花朵,漫步在古园小径,浓密的青竹使我感到有些清冷。少女们曾在溪头斗草踏青,那里的沙土地上还留有清晰的小脚印。我忽然感到自己有些可怜,如今已经是苍苍两鬓,又是一度寒食来临,我却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云山深处辗转飘零。
注释:¹古苑:即废园。²翠微路:指山间苍翠的小路。³斗草溪根:在小溪边斗草嬉戏。⁴莲步:指女子脚印。
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昼闲度。因甚¹天也悭(qiān)²,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xù)。有情花影阑(lán)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shà)时凝伫³
译文:白天无聊我出外漫步闲行。不知为何老天爷也这样吝啬春天的芳景,方才只是轻阴,不久就变成细雨 。阴暗的天色中,只见浓郁的绿荫遮掩着长亭。我思乡的梦魂随着那些柳絮翻飞迷 。栏杆上摇曳着多情的花影,门口又传来宛啭动听的莺声。它们仿佛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在安慰挽留我片刻留停。于是我又停留下来,仔细听着。
注释:¹因甚:为什么。²悭春:吝惜春光。悭,此作刻薄解。³凝伫:有所思虑或期待,久立不动。

  此词是作者客居龟溪村,寒食节游览一废园时所见所感而作。词的上片写游园。开头三句点题,写废园风景。“幽”、“古”、“冷”三字,将废园的特征尽现。“斗草”二句见景生情,自伤身世。“自怜”三句,抒游园之感。下片写归思离愁和对废园的顾恋。“绿暗”两句,写“归梦”萦怀,不说柳絮引发归思离愁,却说归梦追逐柳絮,围绕着柳阴绿暗的长亭飘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凄清冷寂。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分析:“此首游园之感,文字极疏隽,而沉痛异常。起记游园,次记园中所见。“有情”三句,收合‘游’字,化无情为有情,语挚情浓。全词写景清丽有致,抒情婉转清畅。

  从词题看,此词是吴文英作客龟溪,在寒食节春游时所写。龟溪在浙江德清县,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而废园,是当地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本已被词人遗忘,但词人却在这繁华衰歇之地度过了寒食节。废园地也曾有过繁华兴盛的时候,身处其中,自然会生出今昔盛衰之感,由此作者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二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词人黯然的思乡之情就是在四周清幽的环境描写中逐步流露出来的。

  词的开篇即写废园之景。词人进入园中,但见野花自在地散发着幽香,引他伸手去采摘;丛竹掩映的小径,由于人迹罕至而长满青苔,显得那样清冷凄寂。这样的景色,不用明言,即是一个废园之景,梦窗未用“废”字而写出荒废之景,是其高明之处。

  词人漫步来到龟溪之畔,四顾无人,但是沙滩上却留着女子的脚印(小莲步),还有许多弃掷在地的花草,春来废园亦不是无人光顾,散落的花草和女子脚印这充满人间气息的景象引起人的诸多遐想。也使作者意识到由于是寒食节,当地女子曾来这儿踏青斗草。寒食节踏青斗草是当时习俗。眼前所见,引起作者一系列的遐思。自己远别亲人,客居他乡,逢此节日,不能不触动愁绪,由此又引出下面“自怜”三句词意。

  “自怜”三句含有三层意思。作者此次重来德清,已是晚年,所以有两鬓斑白、韶华不复之叹,此其一也;逢此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有光阴似箭之叹,此其二也;反躬自审,身在他乡,徒增两地相思之叹和飘零之苦,此其三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真可谓百感交集了。

  换头继续写词人在园中之所见所感。“昼闲度”三字写出词人一人身处废园,内心无限的孤寂和无聊。这是由于春天气候多变,忽然间小阴成雨,因此埋怨天公不作美,为何如此吝惜春光,使人不能尽情游赏。无聊之余,思乡之念倍增,正如唐代无名氏《杂诗》所道:“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也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罢。此处虽然是写天气阴雨无常,但却上接“云山深处”,下开“归梦”,贯穿思乡之情,亦非闲笔。雨丝风片,引出归梦,接着以想象加深词意。归期无定,一片乡情只能寄托梦中,但幽思飘渺,犹如随风轻飏的花絮;自己的归梦也仿佛悠然飘荡在绿荫满地的长亭路上。一个“趁”字极言归梦之切。

  寒食节是在异乡的龟溪废园中度过的,废园景色虽“废”,但词人却备感亲切,因为是废园陪伴诗人度过了这个节日。结尾,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如杜甫《春望》诗所云“感时花溅油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在词人眼里,那阑干边扶疏的花影,小门畔宛转的莺啼,却仿佛满含情思,其中不仅有对思乡游子的安慰,还有殷勤的挽留;使得词人伫立凝思,久久不忍离去。这样的结局,别开生面,不仅将题意交代清楚,同时又点出园虽废而仍能在游子心头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也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279-280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6-257页 .
3、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010页 .

zhùyīngtáijìn ·chūnguīyóufèiyuán

wényīng sòngdài 

cǎiyōuxiāng xúnyuàn zhúlěngcuìwēi dòucǎogēn shāyìnxiǎolián liánliǎngbìnqīngshuāng niánhánshí yòushēnzài yúnshānshēnchù 
zhòuxián yīnshèntiānqiānchūn qīngyīnbiàn便chéng 绿ànchángtíng guīmèngchènfēi yǒuqínghuāyǐnglángān yīngshēngménjìng jiěliú shàshíníngzhù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xián)¹昨日夏云过²,愁向燕山³送玉珂(kē)
译文:夏天已经过去,我设酒为您饯行,想到你即将上马从燕山出发,心中难免悲愁万分。
注释:皇甫别驾:指明代诗人皇甫汸(1498—1583),字子循,号百泉,长州(今江苏省吴县)人,与其兄皇甫冲、皇甫淳、其弟皇甫濂在当时诗坛上著称,被誉为“皇甫四杰”,其中以皇甫汸为最,皇甫汸曾由吏部司勋郎贬开州同知,同知即别驾,其实唐以后别驾之名已废,此诗人以别驾之名代指皇甫访任开州同知,故称皇甫别驾。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¹衔杯:指饮酒。衔:含。²夏云过:指夏天已经过去。³燕山:山名,在河北北部。这里指送别地。⁴玉珂:本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借指将上马出行的皇甫访。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吴下¹诗名诸弟²少,天涯³(huàn)玉左迁多。
译文:皇甫四兄弟,诗名才气都很高,为吴中少有。可是进入仕途却不顺利,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注释:¹吴下:指苏州。²诸弟:指黄甫四兄弟。³天涯:极远之地,这里指开州。左迁:贬官。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hù)子河¹
译文:您孤身赴任,渡过黄河,道经黎阳、瓠子口。耳听夜雨滴树,目视秋风动水,一路艰辛。
注释:¹“人家”二句:写皇甫汸行经之地景物。黎阳: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瓠子河: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cuō)(tuó)¹
译文:您定会受到开州知府的倚重,像当年吕虔倚重王祥一样,别嫌别驾官小而虚度岁月。
注释:¹“自有”二句: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相士说佩此刀者可作三公,吕虔即以赠别驾王祥,后果登高位。王祥临终又以此刀赠王览。这两句谓皇甫汸会有腾达的机会,不会在开州同知谪任上久困的。蹉跎:失时,虚度岁月。

  这首诗的首联紧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季节和人物。颔联一赞一慰,把才人遭贬事作轻描淡写,已见豁达;颈联写想象中友人行路的艰辛和一路的凄凉景象;尾联诗人以吕虔赠刀的典故来勉励友人,表示相信友人定能再振宏图而不会蹉跎岁月,浪费时光,无所作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皇甫别驾遭贬谪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诗人对朋友安慰和鼓励。全诗基调高亢,雄浑沉雄,词语俊美。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两句扣紧“送别”的题意,以“昨夜衔杯”,今朝送别,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第一句“夏云”既点出时令,又与下文“秋风”、“夜雨”暗合,遥相衬托,相映生辉。第二句着一“愁”字,而依恋之情毕见。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概括了皇甫汸的诗名籍甚和仕途偃蹇。诗人故作轻描淡写,希望以自己之旷达来影响友人,以减少心中的怨尤,寓情至深。王世贞《皇甫百泉序》云:“嘉靖中诸公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故曰“诸弟少”;皇甫滴一贬黄州推官,再贬开州同知,故曰“左迁多”。语皆切事,事皆征实,而又工整典丽。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两句以“夜雨黎阳”“秋风瓠子”设想汸至开州所经之地和达到贬所的季节。诗人变换手法,丰富扩展“愁”的意蕴。这两句,词语俊美,对仗工整,轻淡中寓浓情,创造了很好的意境。句中“人家”和“客渡”相对,“夜雨”和“秋风”相对,“黎阳树”和“瓠子河”相对。诗人把人、树、风、雨、水组成一幅画面,开阔而具动态美和立体感。另外,“人家”和“客渡”都是陌生处所,诗人孤身前行,自然生愁。这两句以景衬情,雄浑深沉。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最后两句高唱入云,诗人以“吕虔刀”来勉励友人,相信友人以后自有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施展宏图,而不必担心长期失意,虚度光阴。因此,今日的开州别驾、颠沛流离算不了什么。诗人引此典入诗,贴切恰当。于是困顿失意之不快一扫而光,也就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诗的结尾落在一个强音上。

  从布局上看,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无二致,也是入题点送别,宽慰颂扬对方,然后转写行程,展望未来。但是,由于诗人与皇甫汸关系密切,所以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全诗一气奔驰,如泉下注,笔力雄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87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209-211页
3、 羊春秋,何严编.明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6页
4、 李梦生编选.律诗三百首: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第219页
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雨晴闲步涧(jiàn)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译文:雨后天晴,我闲步在涧边,踩着细沙;踱入荒凉的树林,只听见乌鸦乱叫,一片喧哗。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闻迟日醉梨花。
译文:寒食清明,一切都使游子触目心惊;和暖的春风,艳丽的春日,还有那醉放的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
书生投老王官谷¹,壮士偷生漂母²家。
译文:书生老去,栖居在王官谷内;壮士偷生,托庇在漂母篱下。
注释:¹王官谷:《新唐书·司空图传》: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作文以见志日:“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²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候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不用秋千与蹴踘,只将诗句答年华。
不用秋千与蹴(cù)(jū)¹,只将诗句答年华。
译文:我用不着去荡秋千踢鞠球,只把这诗句酬谢逝去的年华。
注释:¹蹴鞠:也作“蹴鞠”、踢球。

qīngmíng--chén

qíngxiánjiànbiānshāxínghuānglínwénluàn

hánshíqīngmíngjīngnuǎnfēngchízuìhuā

shūshēngtóulǎowángguānzhuàngshìtōushēngpiàojiā

yòngqiūqiānzhǐjiāngshīniánhu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