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有行客,落日满前山。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
东门有行客,落日满前山。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
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
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

sòngtóngluòzhědōngguī--

dōngményǒuxíngluòmǎnqiánshānshèngdàishuízhīzhěcāngzhōujīnhái

piànyúnguīhǎiliúshuǐbèichéngxiánsōngyǐngsōnghuāshēnguān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¹
译文:封侯的意念早已丝毫不存,悠悠然远离了尘世的嚣纷。
注释:薛氏:指薛师石,字景石,永嘉人,隐居在会昌湖西,名其居室为“瓜庐”,因号瓜庐翁。¹远世纷:远离尘世的纷争。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译文:种着瓜又不废读书之乐,这样的生活贵比千金。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译文:远远望去,江南的原野湖沼多过土地,春天的山峰半掩着浮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吾生嫌已老,学圃(pǔ)¹未如君。
译文:我这一生已渐渐老去,要说隐居的高致,远远比不上您这位高人。
注释:¹学圃:学习种蔬菜。君:指薛师石。

  首联“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写出薛师石不求利禄,超乎世俗的情怀。“悠然”,超远之貌,在这里似乎兼有“心远”与“地偏”两重意思在内。结庐之境远隔嚣尘,这是“地偏”;胸襟之中不慕功名,这是“心远”,索居于会昌湖西的薛师石是做到了这两点的。

  颔联“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是写这位隐士所从事的事情。看了这一联,会使读者想起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两句:“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隐逸之士,其劳动并非为了糊口,其读书并非为了功名,而都不过是精神寄托而已。试想,耕种累了就读读书,“半耕半读”,这是一种应么充实、自在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不过诗人这两句与陶渊明的诗句情旨虽同,在句法上却有一点区别。陶渊明的诗句字面本身就透出一种从容、闲适之意。诗人的两句是说:每曰只顾忙着应付种瓜的事还不算,而且要抽出一半儿时间来读书。这“惟应……犹被……”的句式,透着忙上加忙的意思。其实,这里是通过“忙”来写闲的。诗人这里通过种瓜、读书的“忙”,来把薛师石超然遗世的闲适之情巧妙地映带出来了。

  颈联“野水应于地,春山半是云”化用姚合《送宋慎言》:“驿路应连水,州城半在云”两句,写的是薛氏瓜庐四周的景色,前一句写湖沼的景象非常贴切,后一句写远处的云山也很传神,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图。这是一种洋溢着“野趣”的、不带人工痕迹的自然美景,与隐士的情怀是那样的合拍。可以说,此外境本身就是隐士心境的反照。

  尾联“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直接抒发诗人对于薛氏瓜庐的感触。““圃”本指种蔬菜,这里指薛师石以种瓜隐居而言。这一联惋惜的慨叹,在诗中起的是“卒章显志”的作用,从而把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正面传达出来。

  全诗用典贴切,章法布置有序,读来颇为流畅。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14-1315页

xuēshìguā--zhàoshīxiù

zuòfēnghóuniànyōurányuǎnshìfēn

wéiyīngzhǒngguāshìyóubèishūfēn

shuǐduōchūnshānbànshìyún

shēngxiánlǎoxuéwèijūn

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
我携一樽(zūn)酒,独上江祖石。
译文:今天我手提着一坛酒,独自来到秋浦清溪的江祖石上。
注释:权昭夷:天水人,相传李白曾与他在贵池修道炼丹。
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
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
译文: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开以来,这江祖石又长了几千尺?
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
举杯向天笑,天回¹日西照。
译文:我举杯向天大笑,天空回旋,太阳西照。
注释:¹回:一作“迥”。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¹钓。
译文:但愿永远坐在江祖石上,与严子陵一样钓鱼。
注释:¹严陵:即严光,字子陵,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找其做宫,严改名换姓,隐居钓鱼。此处李白借严自喻。
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
寄谢¹山中人,可与尔同调。
译文:把这诗寄给你,谢谢你这个山中人的照料,咱们一起同调歌咏。
注释:¹谢:告诉。山中人,即权昭夷。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游秋浦时。

  该诗描述的是李白在清溪江石上独自喝酒后的所思和所想。此诗前四句以入声韵写诗人携酒独上江祖石及石之悠古,后六句以上声韵写其愿效东汉严光(子尺)不受武帝征召而归钓富春江和友人权昭夷隐迹山中之高格,并从侧面映衬出清溪风光之美。

  王琦谓“江”字下“似缺一祖字”。《一统志》:“江祖石在池州城南二十五里,有一石突然出水际,其高数丈,上有仙人迹,名曰江祖石。”

  权昭夷:天水人,事迹不详。李白《独酌清溪江[祖]石上寄权昭夷》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又《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诗,云:“顾侯达语默,权子识通蔽。”“权子”即“权侯”,当即权昭夷,与上诗为同时之作。又《金尺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云:“而尝采姹女于江华,收河车于清溪,与天水权昭夷服勤炉火之业久矣。”证知权十一即权昭夷。此序约天宝十四载(755)作于金尺。

  江祖石:有今安徽池州市西南清溪河北岸,今属里山乡里山村。因“形似古渡江神”故名“江祖”。石面朝清溪,与万罗山隔溪峙立,背靠江祖山。李白《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有“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秋浦歌十七首》(其九)有“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其十一)有“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一见尊前似旧。
粉面¹都成醉梦,霜髯(rán)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²。一见尊前似旧。
译文: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而我鬓白余生有几?初见之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注释: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¹粉面:粉嫩洁白之面。²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锦囊来往几时休。已遣蛾眉等候。
诗在阴何¹侧畔(pàn),字居罗赵前头。锦囊(náng)来往²几时休。已遣(qiǎn)蛾眉等候。
译文: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嗣之上,诗囊往来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为我整理诗囊。
注释:¹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²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

  开头二句自叹年老。言青春年华已在如醉如梦的生活中过去,如今两鬓如霜也不知还能度过几个春秋,好景不长,令人失望,表现了作者叹老嗟衰的愁苦心态。“来时”二句写作者同诗友的亲密关系。言每次诗友来时,总是对我诵述扬雄《畔牢愁》之作,作者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抒写愁怀之作,表示“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之意,很愿同我往还,密切关系,所以“一见樽前似旧”,和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诗在”二句颂美诗友工诗善书。此处化杜诗和卫恒语意,言友人之诗和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相近,值得学习;其书法也在罗(晖)赵(袭)之前,虽见称于人,而我却不敢恭维。结尾二句写候其来诗。《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此处化用其意,言互相赠诗不要停止,已遣侍人等候来诗,对诗友表现了企盼与敬重之意。

  此词追忆其生平数事,既以为知音,又表彰其内助之劳,更推崇其诗书之佳,篇幅虽短,情意殷切。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母庚才 顾之京副主编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962-963页
2、 辛更儒选注.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辛弃疾词 :中华书局,2013.10:138 -139
3、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 (上册):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026页

西jiāngyuè··fěnmiàndōuchéngzuìmèng--xīn

fěnmiàndōuchéngzuìmèngshuāngránnéngchūnqiūláishísòngbànláochóujiànzūnqiánshìjiù

shīzàiyīnpànluózhàoqiántóujǐnnángláiwǎngshíxiūqiǎnéméiděnghòu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秋风立马越王台¹,混混蛇龙²最可哀。
译文:秋风猎猎,立马在越王台上,想起历史上的人物,龙蛇混杂,真是悲哀。
注释:¹越王台:一名粤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是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治事处的遗迹。²混混蛇龙:意谓龙蛇混杂,贤人和小人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十七史¹从何说起,三千劫²几历轮回³
译文:十七史从何说起,在这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人间经历了多少欢欣和苦难的轮回。
注释:¹十七史:宋时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合称十七史。²劫:佛教名词,劫难。³轮回:佛教语,意为流转。佛教沿用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认为众生一直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故称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腐儒心事呼天问¹,大地山河跨海来。
译文:腐儒满腹愤藏的心事欲呼天发问,壮丽的大地河山跨海迎面扑来。
注释:¹天问:《楚辞》有《天问》,为屈原心怀愤懑向天发问所作,提出宇宙问题、历史问题、人生问题等。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临睨(nì)¹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译文:向远方眺望天外的飞云,难道当今之世就没有倚剑长啸的英雄人才!
注释:¹临睨:从高处向远方眺望。

  诗中描写登临越王台所见风云变幻,并由此联想到历经浩劫的国运时局,呼唤当今之世也能出现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手握长剑,力挽狂澜。诗作气势磅礴、风格雄健,体现了康有为独特的艺术个性。

  诗“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两句凸现了一个忧时伤世的青年志士的形象,秋风猎猎,立马高冈,目接混茫,心潮澎湃。诗中“混混蛇龙”,亦寓有嗟叹世道陵夷,混浊纷乱,英雄埋没草莽之意。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哀回。”两句则是反思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大气包举,涵融古今。王朝的盛衰兴亡从何说起,大千世界,不知经历了几多浩劫。“十七史”是泛言,实则着眼的是有清一代的盛衰,“从何说起”,言外有不堪闻问之意。自康乾盛世、道成以降迄于光绪季世,国运始如日丽中天,垣赫鼎盛,终至白日西倾,沧海横流。“三千劫”,将佛教语的一个绵亘久远的时空观念浓缩到一个短暂的历史瞬间——特指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蒙耻的历史。灾难如此频繁,浩劫如此惨重,竟然使人感到仿佛经历了三千次劫火的焚烧,堕入酷烈的生死哀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句慷慨悲歌,直抒孤愤。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被现代文明所吞没,不禁仰首苍穹,抚膺浩叹。“腐儒”,诗人自指。康有为诗学杜甫、龚自珍。杜甫即常以“腐儒”自称,以表白自己特立独行、不徇世媚俗的个性,“大地山河”,叹息祖国锦绣江山,本自龙蟠虎踞,雄睨一世;惜哉金瓯已缺,列强觊觎,坚舰利炮连同现代文明跨海而来,顿时惊破天朝残梦。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力挽狂澜的爱国情怀,而尤为可贵的是诗人的时代敏感,表现出了一位先觉者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临睨八荒,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涯无际,横跨重洋,令人与飞云俱远。不可能坐并观天,老死户牖,而不思雄飞寰宇。末句交织着郁勃和激越的情怀,慨叹堂堂中华旧邦,竟无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现代文明之雨露,堪为民族脊梁的雄才。

  此诗以悲壮昂扬的基调,透露出砰訇的新潮音,表现了诗人愿为时代弄潮儿的神圣使命感。

参考资料:
1、 赵小文编著.中华古诗词鉴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04:第394-395页

qiūdēngyuèwángtái--kāngyǒuwèi

qiūfēngyuèwángtáihùnhùnshélóngzuìāi

shíshǐcóngshuōsānqiānjiélúnhuí

xīnshìtiānwènshānkuàhǎilái

línfēiyúnhéngbiǎojiàntànxióngcái

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译文:您在闲暇时经常陪伴我游历尘世之外,清晨去朝见天子仍然能送我行舟。
轩车更共入山脚,旌旆且从留渡头。
轩车¹更共入山脚,旌(jīng)(pèi)²且从留渡头。
译文:您的轩车与我一同驶至山脚,旗帜跟随着我们在渡头驻留。
注释:¹轩车:有屏障的车;楼车。²旌送:旗帜。
精舍泉声清㶁㶁,高林云色淡悠悠。
精舍泉声清㶁(huā)¹,高林云色淡悠悠。
译文:禅房旁泉水潺潺,高林中的云色显得淡然宁静。
注释:¹㶁㶁:形容水声。《集韻》霍虢切,音砉。與湱同。水聲。《韓愈·藍田㕔壁記》水㶁㶁,循除鳴。
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
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
译文:我们谈论着道家的奥秘,感叹着即将分别,明天我将怀念地登上郡楼。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