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不禁春,风光照眼新。花房红鸟觜,池浪碧鱼鳞。
老思不禁春,风光照眼新。花房红鸟觜,池浪碧鱼鳞。
倚棹谁为伴,持杯自问身。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
倚棹谁为伴,持杯自问身。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

gǎnchūn--bái

lǎojìnchūnfēngguāngzhàoyǎnxīnhuāfánghóngniǎochílànglín

zhàoshuíwèibànchíbēiwènshēnxīnqíngduōshǎozàiliùshíèrsānrén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江北¹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²之区,皆在吾县³。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lù),而西北之间,群山逶(wēi)(lǐ),溪水潆(yíng)(huí),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yíng),是为潘氏之墅¹⁰。余褰(qiān)(cháng)¹¹而入,清池洑¹²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chóu)¹³苍莽¹⁴,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¹⁵之人,遁世远举之士¹⁶,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译文:长江下游以北的群山,蜿蜒起伏,磅礴雄伟,连绵横卧于皖、豫、鄂三省好几个州其的境内,其中雄奇魁伟秀丽和特别突出的区域,都在桐城其。其城依山而建,城外林壑幽深,有许多园林沼泽的胜境。出城沿山脚走过西北方向的间隙,群山连绵曲折,溪水曲折环绕,其中有条小道,是供打柴人往来的。转几个弯进山,步行二三里,在一条小河的拐弯处,在山峦高耸,岩石壁立的峡谷深处,茂密的林木下,有几排房屋,这就是潘木崖先生的别墅。我将长袍下摆提起走进去,一泓清流在庭前缓缓流淌,左边高台峙立,宅旁参天大树环绕。于是,登上高处远望,田野青碧,一望无际,远山重峦叠嶂,松涛阵阵,水起波澜。噫!这就是困顿不得志而避世隐居人士,所赖以优游而自得其乐的良宅,而我的老师木崖先生正是居住在这里。
注释:¹江北:这里指长江下游以北地区。²绝特:超出寻常。³吾县:指桐城县。现为安徽省桐城市。⁴县治:县衙所在地,指县城。⁵郭:城墙。⁶逶逦:连绵曲折。⁷潆洄:曲折环绕。⁸奥:深处。⁹潘氏:潘江,字蜀藻,号木崖,戴名世之师末清初文学家、诗人。¹⁰墅:别墅。¹¹褰裳:将长袍下摆提起。¹²洑:流水回旋貌。¹³畴:田亩。¹⁴苍莽:田野青碧,一望无际的样子。¹⁵羁穷:穷困不得志。¹⁶遁世远举之士:避世隐居、去避远方的人。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夫科目¹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xiàn)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²,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³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tán)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qú),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译文:科举考试被尊贵得很久了,天下读书人没有不为之追求艳羡的,早已深入于膏肓、肺腑之中,全都要求得从这里出身,可未必有适用于天下的地方。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居于上位的人因此而忧患,于是广泛地搜索寻访,从而涉及到那此隐居于山林中的布衣之士;而士子中也有趁机通过其他途径走了捷径的人,常常可以获取大官的权位。潘先生名声传遍天下三十,也曾与诸生一道屡次参加有司主持的科考。主考官们的好恶与普通百姓不同,常常想着就要高中却又落第了。一旦放弃并远离科考,专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精心探究诸子百家之书,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近来朝廷求贤的诏令屡屡颁下,士人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多得很,可先生还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并将以此种方式安度晚。难道此生只能空手而归吗?
注释:¹科目:指唐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唐代以科举取士,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等名目,故称科目。后世即以科目指科举考试。²上之人患之:一些官高位显的人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深表忧虑。患,忧虑。³诸生:清代已入学的生员。⁴覃:深。⁵间者:官吏名。这里指主考官。⁶犹然山泽之癯:仍然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癯,清瘦。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译文:在下怀有隐居的念头已经很久了,可是挣扎在世俗社会的沉浮之中,并不能马上顺遂如愿,经过先生的别墅而顿生羡慕之心,于是写下了这篇游记。

  这篇散文借记河墅之景,颂扬隐居山林,高洁不污的河墅主人——他的老师潘木崖先生。思想内容十分可取,艺术手法独具特色。

  文章分为三段,首段记游写景,中段议论抒情,最后统括全篇,卒章显志。外在形式与思想内容高度统一,实为桐文讲究“义法”之范文。文章“因声求气”,造句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三,五、七言,既有古歌行韵味,又有韩柳遗风,音律俱佳,字句传神。如第一段写河墅眭境,文笔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开头两句:“江北之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是闲大写意的笔法把桐城河山和盘托出,有如登高鸟瞰,全景尽收眼底。接着避虚就实,去粗取精,细描木崖住宅环境,如“出郭循山之麓......是为潘氏之墅。”如此由表及里,精雕细刻,还嫌语不惊人,又“升高而望”,用远景烘托渲染,如“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近于泼墨。翘首远望,景色错落,十分开阔壮观;侧耳静听,风啸水吼,难以捉摸的大自然之声写得渐沥萧飒,奔鹃澎湃,可听,可感,可见。至此,大丈夫不遇于时的安适生活环境描画得美不胜美。先秦的哲学家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胜美。”看来,戴氏对前人的这个美学观念是心领神会的。他在描写河墅时,既丰富地全面地表现自然环境,又去粗取精,经过锤炼、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自然环境,难爱是很大的。“全”和“粹”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只远望求“全”,不近观颐“粹”,是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臣式主义的道路。

  《河墅记》的写作,求全而不失粹,确切地说,是概“全”以精“粹”。如果我们再将第一段把玩一番,我们就会发现戴氏笔下的河墅,如同一幅出神入化的“龙图”,云中虽只露出一鳞一爪,然而全貌宛然可见。戴氏把握“全”与“粹”的关系如此之娴熟,自然得益于桐文的“义法”之说。因为桐城古文义法本身就有两种意义:“就文之整体言之,则包括内容与形式的调剂,而融合以前道学家与古文家之文论。就文之局部而言之,即专就学文方式而言,则又能融合秦汉派之从声音证人以摹拟昔人之语言,与唐宋派之从规矩证人以摹拟昔人之体式”。中国的山水散文萌芽于两晋,产生于南北朝,鼎盛于唐宋,戴名世继承了前人记游记景的散文传统,模山范水,体物图貌,技巧很高,为桐城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散文还不同于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的闲情逸致,风雅倜傥之作,戴氏在这篇文章中弃铺陈擒藻之常法,求淡描点画之奇功,其目的在于债河墅之美,赞颂河墅主人潘木崖光明峻洁的人格和独立不群、不同世俗的高尚品质。潘先生应试不第后,从科场回到山庄,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过上清淡、闲适、幽雅的生活,与世俗之徒断绝了来往,这也是戴氏所倾慕的。在他看来,介人迫名逐利的官场,“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既然科场失意,弃绝了入仕的念头,“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有何不好。

  他在文章的第二段中的议论,情绪激昂,气势恣纵,他为先生的际遇鸣不平,矛头直指贻误人才的科举制度。如“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土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人于肺腑”,寥寥数笔,使那些追名逐利的官迷丑态毕现;而“犹然山泽之瘤,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则赞扬了潘木崖不为利禄所诱惑的高洁风貌。“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持论公允,爱憎分明,作者在描写这种超脱尘俗的河墅之中,也流霡了磊落不平之气,深化了自己的思想。

  最后“小于怀遁世之恩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不逃避现实,为将胸中书数百卷形成文字而奔走四方,历岁逾时而不罢手,单就这点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田望生.新闻采编录: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12月:228-232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qiè)听琴声碧窗里。
译文:金陵城东是谁家的女儿,偷偷听碧纱帐里悠扬的琴声。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¹水。
译文:她像天上的一片落霞,跟随情人一起渡过西江的流水。
注释:¹西江:西来的江水。后人因此泛称吴越之地的江水为西江。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译文:用吴语唱楚歌,声娇字不正,似能非能最是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谢公正要¹东山妓(jì)²,携手林泉处处行。
译文:谢安正要邀请东山妓女,携着手在林泉间畅游。
注释:¹要:同“邀”。²东山妓:东晋名士谢安每游东山,常以妓女相随。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前六句专写金陵妓。开头两句,诗用行人“窃听琴声”发端,琴声自“碧窗里”传出,表明弹琴的人是女子,琴声能引来行人窃听,可见琴声悠扬优美,弹琴的人技艺娴熟。这两句描写金陵城东的歌妓善弹古琴。“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以一片落花喻指金陵子,形容她好像仙女,气韵不凡,自天而降落人间,随人们一起渡过西江水,来到金陵。“楚歌吴语”二句,描写金陵子富有情致:金陵子能唱楚歌,她操一口吴侬软语,娇滴滴未成腔调先有情。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小妓金陵歌楚声。”李白对这位才艺、容貌双全的歌妓曾倾心过。他写的诗句“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四),透露过这个消息。

  最后两句,诗人以摅写自己的心迹结束全篇。他借用晋朝谢安的典故,喻写自己的意愿。谢安旧时隐居于会稽东山,后来居住金陵,他便筑土山以比拟东山,常携妓纵情游赏。李白的《东山吟》也写过这则典故,他在题下自注:“去江宁城三十五里,晋谢安携妓之所。”诗云:“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这首《金陵子》结句与《东山吟》意义类似。“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诗人正邀约金陵子,携手在林泉佳处游赏。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诗意故作放旷,而不满现实、退隐青山之志,隐然可见。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 (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

  摹写歌妓,如果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秾艳丽的色彩,必流于平庸。李白却用宕逸轻灵之笔,清新洒脱的语言,形容金陵子的才艺、气韵、情致,不落俗套,情意缠绵。结句切金陵城,借用谢安典故,比喻自身意绪,就地起兴,喻意恰当,妥贴自然,更增添了诗篇的超逸神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shìjīnlíngzi--bái

jīnlíngchéngdōngshuíjiāziqiètīngqínshēngchuāng

luòhuāpiàntiānshàngláisuírénzhí西jiāngshuǐ

chǔjiāochéngshìnéngwèinéngzuìyǒuqíng

xiègōngzhèngyàodōngshānxiéshǒulínquánchùchùxíng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译文: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丽清秀的山顶是百越国的最高峰。
注释: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乃天台山第八重最高处,可观日月之出没,东望大海,弥漫无际。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译文:赤城山红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门,沧岛的明月喜欢栖息的山上的高楼。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¹渤。
译文:登高望远,一直可以看到苍茫溟渤的大海。
注释:¹溟:渤海也,见 七卷注。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云垂大鹏¹翻,波动巨鳌没。
译文: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鹏的翅膀一样翻腾,苍海里巨大的鲸鱼随波逐浪。
注释:¹大鹏、巨鳌:俱见一卷注。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译文:巨浪追逐着旋风,汹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电闪一样快速往来。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译文:看到这奇异的景色,却找不到神仙的踪迹,学道的心思难以平静。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译文:攀缘着树枝,采摘下通红的果实,烧起火热的丹炉炼出丹药,以脱胎换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译文: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与杜甫高适分手以后,来四明山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但此时贺老已经去世.

  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以后的事.

  从诗的情绪看是很高涨的,李白一上来就是四句对仗: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接下来对证也不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等。可见天台山给李白的感觉是相当的好(如此看来,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台山的时候写的,次数去去多了,感觉应该会迟钝一些的).

tiāntáixiǎowàng--bái

tiāntáilínmínghuádǐnggāobǎiyuè

ménbiāochìchéngxiálóucāngdǎoyuè

pínggāodēngyuǎnlǎnzhíxiàjiànmíng

yúnchuípéngfāndòngáoméi

fēngcháozhēngxiōngyǒngshénguài

guānhǎodàoxīnxiē

pāntiáozhāizhūshíyàoliànjīn

ānshēngmáoqiānchūnpéngquē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爱好由来¹下笔难,一诗千改始²心安。
译文:由于爱美求好下笔总是很困难,一首诗总是要反复修改才会心安。
注释:¹由来:自始以来。²始:才。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阿婆还似初笄(jī)¹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译文:好比年迈的阿婆还如刚刚及笄的女孩,头发未梳好就不许看。
注释:¹初笄: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
袁枚主张:凡优秀之作,往往是作者千锤百炼,去瑕留璧、一诗千改的劳动成果。

qiǎnxìng

yuánméi qīngdài 

àihàoyóuláixiànán shīqiàngǎishǐxīnān 
āháichū tóuwèishūchéngkàn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¹
译文:新亭已经落成,掩映在鹊山湖的南面。
注释:同:即和诗之意。李太守:指李邕。题下原注:“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李之芳,李邕从孙,曾任驾部员外郎,此时出任齐州司马。¹“新亭”二句:作者原注:“亭对鹊山湖。”鹊山湖,据今人张忠纲考,鹊山在今济南市北,鹊山与历下古城之间有莲子湖(今淤),即鹊山湖。员外新亭当位于历下古城北城墙外,北望可见此湖。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译文:坐落在台观的旧址,气象高远,连接着大海和泰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
圆荷想自昔,遗堞(dié)¹感至今。
译文:湖中圆荷田田,城上深时遗留下来的矮墙令人感到此处深今景象之绝胜。
注释:¹堞:城上的矮墙。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译文:此时,华美的筵席已经准备好,哀切的弦声演奏出千深遐思。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
主称¹寿尊客²,筵秩宴北林。
译文:主人举杯为尊客祝寿,座席井然有序,开宴于城北林边。
注释:¹称:举杯。²尊客:指李邕。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不阻蓬荜¹兴,得兼梁甫吟²
译文:主人不阻我这贫士的兴致,使我有机会再唱一支《梁甫吟》。
注释:¹蓬荜:“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此作者自称。²梁甫吟:挽歌。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死人聚葬之处。今所传《梁甫吟》,相传为诸葛孔明作,诗中写齐相晏平中以二桃杀三士之典,表达以谋略用世之心。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