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怜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
人自怜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
高处莺啼低蝶舞。何况日长,燕子能言语。会与光阴相客主。晴云又卷西边雨。
高处莺啼低蝶舞。何况日长,燕子能言语。会与光阴相客主。晴云又卷西边雨。
刘铉

刘铉

刘铉(1394—1458)字宗器,别号假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永乐十七年以善书征入翰林,笔法温媚,推重一时。次年中顺天府举人,授中书舍人,预修三朝实录,历教习庶吉士,景帝立,历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天顺元年进少詹事,卒于官。谨于言行,谥文恭。好学不辍,工诗善文,有《文恭公诗集》。卒年六十五。《名山藏、弇州续稿》其子刘瀚为官,亦能守父训。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笑,轻鸥(ōu)¹,漠漠²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¹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²漠漠:云烟弥漫。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shì sòngdài 

xiào qīngōu jiāngfēng jiāngbiānshìguānrén jièzhōunán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pàn),晚云如织。人生有忆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¹心绪,断鸿²消息。
译文:春天的山碧绿苍翠。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时光。人生常有分忆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注释:¹暮云:黄昏的云。²断鸿:失群的孤雁。

qínésòngniúnóngshīèrshǒu--yǒurén

chūnshānshīchéngshàngyīngxiāngyīngxiānggōuqiáopànwǎnyúnzhīrénshēngyǒubiéxiūduōdànbēihòuhuìzhīzhīyúnxīnduàn鸿hóngxiāo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紫燕寻旧垒(lěi)¹,翠鸳栖(qī)暖沙。一处处²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gū)酒家³。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译文:紫燕在寻觅着它的旧巢,翠绿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栖息,一处处绿杨都可以拴住马。他系好马,便询问前村是否有卖酒的人家。有人回答说,前面就是有名的酒家。一群少女在荡秋千,墙边开满粉色杏花。
注释:南吕:宫调名。南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阅金经:曲牌名,又名“金字经”。全曲三十一字,七句五平韵、一叶韵。¹旧垒:旧巢。²“一处处”句:化用王维《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杨边”诗意。³“问前村”句:化用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⁴“粉墙边”句:化用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意。杏花,一语双关,既暗指杏花村,又借喻荡秋千的少女。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意为:峡口山位于辽阔大漠的南边,横跨塞北,是中原和夷狄的分界线。山上乱石杂生,怪石嶙峋,但小山坡上却葱葱郁郁,草木繁茂。起首四句,描写峡口山的位置、总体面貌。“大漠”二字,写出了边地的空旷辽阔,而“横绝”二字则写出了峡口山横亘绵延且雄奇险峻状,起笔不凡。山上虽然乱石穿空,却也林木葱茏,荒凉景象中亦有一些绿色,让人眼前一亮。

  “远望石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意为:远望山形千姿百态,近看全山毫无异色。山势雄奇险峻,孤峰耸立;山体逶迤绵延,曲折往复。此四句继续描绘峡口山的特征,先从远近两个角度状写山的形状和颜色,继而写山的雄峭及走势。“崔崒”二句写得极有气势,为后面评价峡口的险要做好铺垫,设下伏笔。句中“乍”、“断”二字,用得极为精妙。“乍”,意即突然。把纵横跌宕的山势写活了;而一个“断”字,则活灵活现地突出了断崖峭壁、奇险突兀的景状,令人拍案叫绝。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意为:峡口山一带确实是胡人驱马入侵的要道,也是中原防拒西北各族的要塞。然而山川之险不足以凭依,将士顺服、政治清明才更为重要。天地万物,都盛极而衰,强极则必弱,亦如这山势之循环往复。此六句写穿越峡口山时的所思所感,认为山川的险要不足依凭,只有清明的政治才是固国的根本。“信关”二句,承上启下。“岂依”二句,化用孟子和吴起语,可谓全篇之警策。“河山险”三字,极具概括力,涵括了前面极力铺写的峡口之险。以山河之险作对比,更映衬了“休明德”的重要。“物壮”二句,继续用典,化用老子和司马迁语,从前面评判安邦治国之策转而感慨人生事理,语意更进一层,别开洞天,景象更壮,让人思绪万千。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意为:山势连绵起伏,消失在辽远的天边尽头;大漠空旷平坦,却变动不息,面对如此广袤无垠的苍凉背景,不禁让人心潮起伏,思索这天地万物的事理和人生际遇。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石士,待君丹墀侧。”意为:二位身尊体贵,乃黄金之躯,为何置身于这荒凉塞外?那京都云台宫中,有着石少饱学之士,排在皇宫红色的台阶侧,恭候着圣上的来临、赏用,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去为朝廷排除边患?乔知之等人志向高远,富有文才,因远隔君恩,只能投身到荒远的边塞,其他朝臣却在宫中陪伴天子。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陈子昂对此深感不平,故有此感慨。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论陈子昂说:“唐初群雅竞奏,然尚沿六代馀波。独至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以此诗观之,此言极善。此诗先写峡口雄峻险要,继叙险不足恃,世事往复,再叹友人遭际,转切自然,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而语言古朴,风骨苍劲,景象雄阔,不愧为大家手笔。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5-26页

xiákǒushānzèngqiáoquēzhīzhīwángèrjìng--chénziáng

xiákǒunánhéngjuéjièzhōngguó

cóngshífēnjiūchìshān

yuǎnwàngduōzhòngróngzhī

cuīzhàduànwēihuízhí

xìnguānchōnghànbiānsāi

shānxiǎnjiāngshùnxiūmíng

zhuàngchéngyǒushuāishìxióngliáng

érjǐnyāngmǎngpíng

zhīzihuángjīnhuāng

yúntáishèngduōshìdàijūndānchí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昨日山有信,只今¹耕种时。
译文: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注释:¹只今:如今。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遥传¹杜陵叟(sǒu)²,怪³我还山迟。
译文:信中怪我还山太迟,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注释:¹遥传:从远处传来。²杜陵叟:这里指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称。³怪:责怪,埋怨。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独向传上酌,无人林下期¹
译文: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
注释:¹期:约会。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东谿¹忆汝²处,闲卧对鸬(lú)(cí)³
译文: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闯卧。
注释:¹东谿: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²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³鸬鹚: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全诗八句可分为两层,都围绕“还”字来写。前四句写还山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说山中带出信来,告诉诗人眼下已是耕种时节。“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说故友捎信而说“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同时引出下文“还山”。隐居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魏晋以来一些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种时”相告,催还之意自在其中。次两句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怪我还山迟”,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遥传”来的意思,用“遥传”,用“怪”,可见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以上四句叙述,说自己当从速还山。

  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参考资料:
1、 张桂丽,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重读[J],《古典文学知识》,2009.0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