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口刳肠未足殚,穷原探本可观澜。
乞醯孰谓邻非直,反矢须知友必端。
钳口刳肠未足殚,穷原探本可观澜。
乞醯孰谓邻非直,反矢须知友必端。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qī)乌飞绝,绛河¹绿雾²星明灭。烧香曳(yè)(diàn)眠清樾(yuè)³。花影吹笙(shēng),满地淡黄月。
译文:暮鸦散尽,归巢栖息。烟霭满天,天上的银河恍如罩上了一层淡绿的雾帐,星星在其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在清凉的树荫下点起薰香,然后拖来一张竹凉席,悠然地卧寝其上。月上中天,洒下一地淡黄色的清晖,月光照在花丛上,筛下稀疏的倩影,姗姗可爱。悠扬的笙乐阵阵飘来,声声悦耳。
注释: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¹绛河:即银河。²绿雾:银河旁的云雾。³樾:众木交荫。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¹三弄²临风咽。鬓丝³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译文: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细碎的笙声,如微雪飘落,清凉无比。笙曲三遍过后,在凉爽的清风中悠悠而止。风力渐渐强劲,吹乱了我双鬓的银丝,吹歪了我的青丝头巾。如此好风,估计我那卧房的北窗早该充满凉意了,回去又可以睡一个好觉。
注释:¹昭华:古乐器名。《晋书·律历志》:“舜时王母献昭华之馆(管),以玉为之。”这里指笙。²弄:就是奏乐。³鬓丝:头发。⁴软红:软红尘,指京城里的尘土。这里指京城里的官场。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夏夜环境的清幽美丽,烘染出词人的闲适之趣;下片着重描写笙声及夜风,状其清凉,从侧面表现词人的悠然自得和厌弃世俗荣华之情。全词表明了词人一种清高和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以及内心对红尘中追求功名富贵的俗人的些许不屑。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语出唐杜审言《七夕》诗中“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句。起首两句造境,表现出夜幕初降时的宁静和清幽。“绛”和“绿”色彩明丽,烘托出夜空的美丽宁静。

  “烧香曳簟眼清樾。”这一句写词人的举动,该句用三个动作表现了词人的恬淡闲适,写得极为淡雅而富有情调。

  “花影吹笙,烧地淡黄月。”这两句写词人之所见所闻,有声有色,写尽了月夜的优美怡人,使人的心情顿时变得轻松、愉快。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这两句细状风中笙声给人的感受。“声如雪”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和感觉写听觉,极为传神地传达出笙声带给人的清凉美感。

  “鬓丝撩乱纶巾折。”这一句言夜风之势,但并无萧瑟之意,反而使人感到彻骨的舒爽。

  “凉烧北窗,休共软红说。”这其中的快乐和情致虽细微,却实实在在,那些为了功名利禄碌碌奔走于红尘中的人,是不会感受和理解得到的。这两句表现了词人鄙视荣华富贵的淡泊宁静的心境,并流露出颇为自得的情绪,颇有晋代陶渊明“夏夜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的悠悠然之感。

  全词意在表现弃官隐居的快意,写景细腻、生动,意境清幽而不低沉,很好地烘托了词人的心境。词作抒情委婉含蓄,于娓娓的描写叙述中传达出月下临风听乐的清新美感,不愧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主编 .唐诗宋词 第17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1月 :247-249

zuìluò ·fēijué

fànchéng sòngdài 

fēijué jiàng绿xīngmíngmiè shāoxiāngdiànmiánqīngyuè huāyǐngchuīshēng mǎndànhuángyuè 
hǎofēngsuìzhúshēngxuě zhāohuásānnònglínfēng bìnliáoluànguānjīnzhé liángmǎnběichuāng xiūgòngruǎnhóngshuō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西忆岐(qí)¹²,无人遂却回³
译文: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
注释:¹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²信:是信使或信息。³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译文: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译文: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译文: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¹春。
译文: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
注释:¹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生还今日事,间(jiàn)¹暂时人²
译文: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
注释:¹间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²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司隶¹章初睹(dǔ),南阳气已新。
译文: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
注释:¹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译文: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译文: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译文: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¹前。
译文: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
注释:¹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译文: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第一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身陷贼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肃宗了。《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杜甫虽不是圣人,但“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价杜甫语),却不得不说是圣人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于身陷贼中之际依然西望行宫,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围抵达,但现实却是音尘不到,无人却回,即没有退回之人。长安本是沦陷区,帝王身边的人当然不会自蹈死地,却不知沦陷区依然有人“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语“望眼欲穿”之所本。对着西下的落日,杜甫只能在沦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凤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寒灰”同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现自己绝望的心理;另一个则是《史记·韩安国列传》中“死灰复燃“的典故:韩安国曾经坐牢被狱吏折辱,韩安国说:”你认为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狱吏说:”死灰复燃,就用尿浇灭。“后来韩安国出狱后做了大官,遇见狱吏后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用尿浇灭了。“狱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现的是自己仍有”复燃“的可能,绝望中仍有希望。”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茂树“又作”雾树“,在”雾树“的导引下,终于望到了凤翔周边的连山,对此杜甫如何不激动?但杜甫却忽然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激动,却写自己的故旧亲朋对自己的惊讶:老了,瘦了,但总算从沦陷区活着回来了。通过他人之口来对自己做一个评价,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先追忆曾经在沦陷区四面胡笳的悲怆,和长安汉苑在铁蹄下凄凉残破的惨状,再感慨生还之不易。虽然基本脱险,但杜甫仍觉侥幸,将脱险之后仍视作“生死悬于顷刻”(仇兆鳌语)的“暂时人”,这既是自怜,又不乏自嘲。杜甫找到了“组织”,自然万分欣喜。“司隶章初睹”虽不算警句,然也化用了南朝傅亮《进宋元帝诏》“东京父老,重睹司隶之章”一语,可见杜诗“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语)的特点。“南阳气已新”同样用典,《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以望气者(观察天象的人)见王者之气之喜,代指自己接近行在和国君之喜。“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是杜甫诗歌常见的以悲写喜之手法。激动得沾巾,喜不自胜,溢于言表。高步瀛评道:“五六句明写达,暗写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说悲而喜弥甚,笔弥幻矣。”杜甫诗歌的艺术,就在于曲折地表现原本简单的感情。

  第三首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喜达行在所三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¹新词²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³。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填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注释:¹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³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⁴夕阳:落日。⁵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⁶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¹花落去,似曾相识²燕归来³。小园香径(pái)(huái)
译文: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留恋。
注释:¹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²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³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⁴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⁵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⁶徘徊:来回走。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参考资料:
1、 程帆 等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 :342-343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81-182 .
3、 刘学锴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06-409 .

huànshā ·xīnjiǔbēi

yànshū sòngdài 

xīnjiǔbēi niántiānjiùtíngtái yáng西xiàshíhuí 
nàihuāluò céngxiāngshíyànguīlái xiǎoyuánxiāngjìngpáihuái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xián)¹昨日夏云过²,愁向燕山³送玉珂(kē)
译文:夏天已经过去,我设酒为您饯行,想到你即将上马从燕山出发,心中难免悲愁万分。
注释:皇甫别驾:指明代诗人皇甫汸(1498—1583),字子循,号百泉,长州(今江苏省吴县)人,与其兄皇甫冲、皇甫淳、其弟皇甫濂在当时诗坛上著称,被誉为“皇甫四杰”,其中以皇甫汸为最,皇甫汸曾由吏部司勋郎贬开州同知,同知即别驾,其实唐以后别驾之名已废,此诗人以别驾之名代指皇甫访任开州同知,故称皇甫别驾。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¹衔杯:指饮酒。衔:含。²夏云过:指夏天已经过去。³燕山:山名,在河北北部。这里指送别地。⁴玉珂:本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借指将上马出行的皇甫访。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吴下¹诗名诸弟²少,天涯³(huàn)玉左迁多。
译文:皇甫四兄弟,诗名才气都很高,为吴中少有。可是进入仕途却不顺利,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注释:¹吴下:指苏州。²诸弟:指黄甫四兄弟。³天涯:极远之地,这里指开州。左迁:贬官。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hù)子河¹
译文:您孤身赴任,渡过黄河,道经黎阳、瓠子口。耳听夜雨滴树,目视秋风动水,一路艰辛。
注释:¹“人家”二句:写皇甫汸行经之地景物。黎阳: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瓠子河: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cuō)(tuó)¹
译文:您定会受到开州知府的倚重,像当年吕虔倚重王祥一样,别嫌别驾官小而虚度岁月。
注释:¹“自有”二句: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相士说佩此刀者可作三公,吕虔即以赠别驾王祥,后果登高位。王祥临终又以此刀赠王览。这两句谓皇甫汸会有腾达的机会,不会在开州同知谪任上久困的。蹉跎:失时,虚度岁月。

  这首诗的首联紧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季节和人物。颔联一赞一慰,把才人遭贬事作轻描淡写,已见豁达;颈联写想象中友人行路的艰辛和一路的凄凉景象;尾联诗人以吕虔赠刀的典故来勉励友人,表示相信友人定能再振宏图而不会蹉跎岁月,浪费时光,无所作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皇甫别驾遭贬谪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诗人对朋友安慰和鼓励。全诗基调高亢,雄浑沉雄,词语俊美。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两句扣紧“送别”的题意,以“昨夜衔杯”,今朝送别,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第一句“夏云”既点出时令,又与下文“秋风”、“夜雨”暗合,遥相衬托,相映生辉。第二句着一“愁”字,而依恋之情毕见。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概括了皇甫汸的诗名籍甚和仕途偃蹇。诗人故作轻描淡写,希望以自己之旷达来影响友人,以减少心中的怨尤,寓情至深。王世贞《皇甫百泉序》云:“嘉靖中诸公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故曰“诸弟少”;皇甫滴一贬黄州推官,再贬开州同知,故曰“左迁多”。语皆切事,事皆征实,而又工整典丽。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两句以“夜雨黎阳”“秋风瓠子”设想汸至开州所经之地和达到贬所的季节。诗人变换手法,丰富扩展“愁”的意蕴。这两句,词语俊美,对仗工整,轻淡中寓浓情,创造了很好的意境。句中“人家”和“客渡”相对,“夜雨”和“秋风”相对,“黎阳树”和“瓠子河”相对。诗人把人、树、风、雨、水组成一幅画面,开阔而具动态美和立体感。另外,“人家”和“客渡”都是陌生处所,诗人孤身前行,自然生愁。这两句以景衬情,雄浑深沉。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最后两句高唱入云,诗人以“吕虔刀”来勉励友人,相信友人以后自有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施展宏图,而不必担心长期失意,虚度光阴。因此,今日的开州别驾、颠沛流离算不了什么。诗人引此典入诗,贴切恰当。于是困顿失意之不快一扫而光,也就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诗的结尾落在一个强音上。

  从布局上看,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无二致,也是入题点送别,宽慰颂扬对方,然后转写行程,展望未来。但是,由于诗人与皇甫汸关系密切,所以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全诗一气奔驰,如泉下注,笔力雄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87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209-211页
3、 羊春秋,何严编.明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6页
4、 李梦生编选.律诗三百首: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第219页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阳羡(xiàn)¹姑苏²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译文: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¹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²姑苏:苏州的别称。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我作洞前(xiāo)¹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²
译文: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注释:¹洞前:洞前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²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1070-107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