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菂重。
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结,不竞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却将归种碧池峰。

xīnlóushīèrshíshǒu··zhòngtáilián--shēn

绿shūjuǎnliángfēngxiǎohóngèkāiyíngzhòngyóuhàngāozhēngxiàoliǎn

èrfēixiāngbìngchóurónghánqiūzhēn姿jiéjìngchūnyāotàinóng

zhōngkǒngjīngxiānzishíquèjiāngguīzhǒngchífēng

李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1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暖丝¹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²客肠。
译文: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被风吹得高低起伏,东风吹动出外游人的心。
注释:¹暖丝: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²断:不连续、断开。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断闻乐更凄凉。
译文:在异地看见家断的花感觉到无边寂寞,在异断听到家断的乐曲只觉愈加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红垂¹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译文:红花飘落在地上,岸边的樱桃又熟了,小草又重新生长出来,绿色染遍了洲渚。
注释:¹垂:垂 落、垂下。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¹(diāo)谢吕安²亡。
译文:如果可以回到家断,还是早些回去,不然子期死了,吕安也亡了。
注释:¹子期:钟子期, 春秋时代楚国人,精通音律, 俞伯牙挚友。²吕安: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落拓不羁,恃才傲物,“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与他是至交。

  羁留异地,思乡永远都是游子的滥觞,而韦庄的这一首《思归》更清婉别致、屈曲缠绵,道尽了异客乡情,实是难得一见的思乡佳作。全诗格调清断,惆怅中带着哀凉。

  首联以柳丝随风摇曳,东风徐徐拂过发际的暖春之景写异客断肠之悲,“无力”“断”两个词用法极妙。

  颔联,诗人承上贯下,借景抒情,以“外地”“异乡”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境况,而身在他乡,乡思难忘,彼时,“见花”“闻乐”,非但不觉美好,反而倍觉凄清落寞,乐景哀情,强烈的反衬,更将这份落寞推到了极致。

  而颈联,看似全然在写景,绿野垂杨,樱桃再次红遍,岸边汀草,复又碧染芳菲,一个“还”字,一个“又”字,相互映衬,既道出了岁月流转、光阴流逝的惆怅,又表达了长期漂洎在外的悲苦。

  既然苦,那么回乡吧。但“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回乡自然是好的,然而近乡情总怯,诗人也一样,思及归乡,他也忍不住思绪万端、顾虑重重,若“我”归时,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该如何是好。而诗人这种矛盾的思绪,恰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强烈的思归之意。字字珠玑,圜转巧妙,可谓浑然天成。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¹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译文: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酒意消退但见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注释:¹却来:又来,再来。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蘋 通:苹)
记得小蘋(pín)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²。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³归。(蘋 通:苹)
译文: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身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诉说相思滋味。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注释:¹小蘋:当时歌女名。²心字罗衣:具体意思不详。可理解为一种样式很美或香气很浓因而使人难于忘怀的衣服。³彩云:比喻美人。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怀念歌女词中更有其垂到之处。全词共四层:

  第一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至于“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这两句的后面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非常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但愁不能消。

  第二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垂立,微雨燕双飞。”这三句是说,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垂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去年春恨却来时”,一句承上启下,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怅惘。点出“去年”二字,说明这春恨由来非一朝一夕了。同样是这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词人,怎能不黯然神伤?燕子双飞,反衬愁人垂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致在梦后酒醒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读者不能自持。记得在文革中,在一次批判封资修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大量的制作精美的谜语。有一谜语就用了“落花人垂立,微雨燕双飞”一联,打一字,站在旁边反复吟咏 ,觉得意境很美。后来看谜底,才知道是一“俩”字,真是一联绝妙的谜语。

  第三层“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欧阳修《好女儿令·眼细眉长》:“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末两句是说,当时明月如今又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一切见诸于形相的描述都是多余的了。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不再写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写的镜头:在但是皎洁的月光照映之下,小苹,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彩云,词中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指小苹歌妓的身份。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这正是小晏词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远胜于“花间”之处。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其余四句好像是四个相对垂立的镜头(梦后、酒醒、人垂立、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下阕写词人的回忆。词人想到是两重心字的罗衣和曾照彩云归的地方,还有那倾诉相思之情的琵琶声。小苹的形象不仅在词人的心目中再现,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字字情中有景,整篇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不失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33-536 .
2、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87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0 .

línjiāngxiān ·mènghòulóutáigāosuǒ

yàndào sòngdài 

mènghòulóutáigàosuǒ jiǔxǐngliánchuí niánchūnhènquèláishí luòhuārén wēiyànshuāngfēi 
xiǎopínchūjiàn liǎngchóngxīnluó xiánshàngshuōxiāng dāngshímíngyuèzài céngzhàocǎiyúnguī  (píntōng píng )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试说东都¹事,添人白发多。
译文:聊起了汴京旧事,使人头上的白发增多。
注释:¹东都:北宋的京城汴粱。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寝园¹残石马²,废殿³泣铜驼
译文:皇帝陵寝前的石马残败,荒废的宫殿外铜驼泣下如河。
注释:¹寝园:北宋皇帝的陵墓。²残石马:黄帝陵基前的陈列物都已被摧残。³废殿:北宋皇帝住的宫殿也遭到破坏。⁴泣铜驼:西晋索靖预见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殿前陈列的铜制骆驼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已而西晋不久被匈奴刘聪灭亡。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é)¹
译文:推算胡人的气运难以长久,边地传来的情报大多错讹。
注释:¹讹:错误。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凄凉旧京¹女,妆髻(jì)²尚宣和³
译文:我这个旧时京城的女子无比凄凉,仍保留着宣和年间的梳妆衣着。
注释:¹旧京:指汴梁。²妆髻:一种发式。³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

  这是一个从北方、从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故都及其附近荒凉景况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诗人没有出面铺叙事件、描绘场景,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可从北来人的叙述中体会出来。这样的叙事诗,显然是从杜甫“三吏”、“三别”一类的诗化出。这两首五律,记录了一个从金人统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泪控诉。

  第一首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被占后的状况。开头“试说”二字含义深婉,隐约透露主人公不愿说、不忍说的悲抑心境。从而表明他的诉说是应别人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一箭双雕,写说者也就写了听者。听者身居东南,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北方的骨肉同胞,急欲知道他们的近况;对于故都汴梁,更是魂牵梦萦,一往情深。面对这样的问讯者,“北来人”诉说着,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以致白发频添,忧伤至极。接着正面写东都,交代忧伤的原因。宫殿、铜驼,是都城内的景物,石马是北宋诸帝陵园中的景物。然而,陵园内的石马已残破不堪,长眠于此的北宋诸帝死后还要蒙受亡国之耻。官门外的铜驼倾倒在荒烟蔓草之中,回忆昔日的繁华景象,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一齐涌上心头,不禁泣下如雨。诗人选用这些最富特征的事物,涂以想象的浓烈色彩,对人于金人之手的都城面貌进行了艺术概括,用笔简洁而境界全出。“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上句一个“残”字显示了陵园的悲惨变化;下句一个“泣”字则寄托了京都居民的哀痛,彼此映照,情景相生,感慨万千,低回不已。故都虽已残破不堪,而遗民的复国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以致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不愿听信。那些旧日京师的妇女,如今虽已素发飘萧,境况凄凉,但衣着妆束仍是当年模样。故国之思,终未消歇。

  第二首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53-1354页

běiláirén--liúzhuāng

shìshuōdōngdōushìtiānrénbáiduō

qǐnyuáncánshífèi殿diàntóngtuó

yùnzhànnánjiǔbiānqíngtīngé

liángjiùjīngzhuāngshàngxuān

燕以日出为旦,日入为夕;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之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渴睡。
燕以日出为旦¹,日入为夕²;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之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³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渴睡。
译文:燕子认为太阳出来时是早晨,太阳落下时是晚上。蝙蝠认为太阳落下时是早晨,太阳出来时是晚上。争论得不到解决,就去找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半路上,遇到一只鸟告诉燕子说:“不必去了,凤凰正在休假。”有的鸟说:“凤凰非常困倦,正在打瞌睡。”
注释:¹旦:早晨。²夕:夜晚。³往:去。⁴或:有的。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
靖安宅里当窗柳¹,望驿(yì)台前扑地²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
译文:靖安宅里,韦丛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注释: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¹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²扑地:遍地。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两处春光¹同日尽,居人²思客³客思家。
译文: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¹春光:一作“春风”。²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³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85-886

wàng驿tái

bái tángdài 

jìngānzháidāngchuāngliǔ wàng驿táiqiánhuā  (huāzuò huā )
liǎngchùchūnguāngtóngjìn rén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