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为异乡客,似伴老僧禅。虚室矜生白,时流笑草玄。
俱为异乡客,似伴老僧禅。虚室矜生白,时流笑草玄。
岁寒差自若,生理直翛然。无术能乘兴,苍茫欲雪天。
岁寒差自若,生理直翛然。无术能乘兴,苍茫欲雪天。
刘敞

刘敞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12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在碧虚中住,人向乱荷中去。花气杂风凉,满船香。
月在碧虚¹中住,人向乱²荷中去。花气杂风凉,满船香。
译文:月亮挂在碧空,月影倒映在池水中,词人乘游船划向荷花深处。凉风夹着荷花荷叶的清香吹送过来,满船芳香。
注释:昭君怨:词牌名。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碧虚:蓝天。²乱:指荷叶疏密、浓淡、高低、参差之态。
云被歌声摇动,酒被诗情掇送。醉里卧花心,拥红衾。
云被歌声摇动,酒被诗情掇(duō)¹。醉里卧花心,拥红衾(qīn)²
译文:歌声飘入云霄,冷香飞上笔端,酒酿诗情,诗助酒意。醉酒舟中,因船在池中,莲花倒映水底,故而好像身卧花心,拥盖着纷披的红被子。
注释:¹掇送:催迫。²衾:被子。

  南宋小朝廷虽蜗居在“一勺西湖水”边,但大官僚家庭依旧是起高楼,宴宾客,修池苑,蓄声妓。据《齐东野语》记载,张鎡家中,“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姬侍无虑百数十人,列行送客,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游仙也”。这首词写的也是欢娱不足,夜泛园地、依红偎翠的生活,就思想内容来说,除了作为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诗化记录外,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这首词和一般的艳体词又有一些区别,作者将“香雾”、“歌吹”移带碧池月下,艳丽中透出秀洁,富贵化成了清雅,主人公因过份的享受而迟钝了的感觉也在大自然中变得细腻而敏感了,“夜泛”带上了更多的艺术情调。

  开头一句“月在碧虚中住”,采用了化实为虚,虚实交映的描写手法。“碧虚”如张九龄《送宛句赵少府》:“修竹含清景,华池淡碧虚。”这一句将天空之碧虚融入池水之碧虚中,虚实不分,一个“住”字写出了夜池映月,含虚映碧的清奇空灵的景色。“人向乱荷中去”,由景而人,“乱”字写出了荷叶疏密、浓淡、高低、参差之态,“去”字将画面中的人物推入乱荷深处。“花气杂风凉,满船香。”这两句重点写“夜泛”,作者又将舟行的过程化为风凉花香的感受来写。凉夜泛舟,香雾空蒙。视觉失去了作用,而其它感观却随之敏锐起来,丝丝凉风,幽幽清香,均能感受到。借助嗅觉和听觉,不仅暗示了舟的移动,而且流露出作者泛舟荷池的愉悦:舟行其间,凉风拂面,月光如水,墨荷点点,使人感觉恍入仙境,凡胎脱尽,道骨仙风。

  下片开头写“云被歌声摇动”,雕缕无形:一路清歌,舟移水动,水底云天也随之摇动,作者将这种虚幻的倒影照“实”写来,再现了池中天光水色深融无间的美景,又暗用秦青歌遏行云的典故,含蓄地赞叹了歌伎声色之美,这一句,写池光与天光合一,融化之妙,如盐在水。在这种清雅的环境中,“酒被诗情掇送”,冷香飞上笔端,“掇送”者,催迫也。于是,下面写醉卧粉阵红围中。词作又一次化实为虚,一语双关,避免了堕入恶趣。“醉里卧花心,拥红衾”,词写的是醉酒舟中,美人相伴,拥红扶翠,但因舟在池中,莲花倒映水底,“醉后不知天在水”,似乎身卧花心,覆盖着纷披红荷。结束能化郑为雅,保持清丽的格调。

  据《青箱杂记》卷五载:晏殊选诗,凡格调猥俗而脂腻者皆不载;他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如所写“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句子,不言富贵,不镂金银,而富贵自在其中,了无痕迹。曾自言:“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晏殊的诗论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帮助,这首词也是表现园池胜景、富贵生活的,但词作不是堆金砌玉,而是化实为虚,以气象暗喻富贵。如以写景而论,这首词是声色俱美,其色有碧虚、红衾、白云、翠荷,其声有歌声、水声、风声,其嗅有花香、酒香,但这一切被安置在明月之下,碧虚之上,浓艳就变成了清丽,富贵的景致就淡化成为一种氤氲的气象,深得晏殊诗词意境之妙。

  当然,这只是一种符合贵族阶层审美趣味的文化生活,然而,它毕竟比一味描写感官享受的同类内容的作品提供了更多的东西,因此,也就显得更为高明。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1251

zhāojūnyuàn··yuánchífàn--zhāng

yuèzàizhōngzhùrénxiàngluànzhōnghuāfēngliángmǎnchuánxiāng

yúnbèishēngyáodòngjiǔbèishīqíngduōsòngzuìhuāxīnyōnghóngqīn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胡人¹吹笛戍(shù)²间,楼上萧条³月闲
译文: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注释:¹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²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³萧条:寂寞冷落;凋零。⁴海:一作“明”。⁵闲:这里有清幽之意。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借问¹落梅²凡几³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译文: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注释:¹借问:犹询问。²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³凡几:共计多少。⁴从风:随风。⁵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1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3-394
越山青断西陵浦。一片密阴疏雨。潮带旧愁生暮。曾折垂杨处。
越山青断西陵浦。一片密阴疏雨。潮带旧愁生暮。曾折垂杨处。
桃根桃叶当时渡。鸣咽风前柔橹。燕子不留春住。空寄离樯语。
桃根桃叶当时渡。鸣咽风前柔橹。燕子不留春住。空寄离樯语。

  《桃源忆故人》,词牌名。《词谱》:“一名《虞美人影》,张先词或名《胡捣练》,陆游词名《桃园忆故人》,赵鼎词名《醉桃园》,韩淲词有‘杏花风里东风峭’句,故名《杏花风》。”双调,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  

  此词系忆苏姬。它与《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一为忆苏州去妾,一为怀杭城亡妾。两词可互相参阅。  

  “越山”两句,述越中风景。“西陵浦”,即西陵渡。此言词人由吴至越地,眼中越山青青,阴风凄雨,隔断了词人遥望当年两人分别之处——西陵浦。“潮带”两句,忆旧日离别。“潮”,指钱江潮。《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中有“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讲的也是西陵地处钱江潮的余波。此言西陵地处钱江潮尾,暮色中江潮起,阻住了行舟的航速,由此词人想道:当年我不也是在这儿折柳赠别,劝阻你离别吗?但终于你还是离我而去,使我离愁之恨一直延续至今。上片写作者触景生情。  

  “桃根”两句,借典寄愁。“桃根桃叶”句,化用王献之《桃叶歌》典故。“桃叶”,系晋王献之妾。王有《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这里借喻与去妾分别。此处是说:这里正是当年两人分离的渡口,所以今天旧地重游,听到传入耳中的船桨声,也觉得它似在为两人的分离而呜咽哀伤。“燕子”两句,借物寄愁。言词人见燕子在即将启程的船桅上呢喃不停,似乎牢骚满腹地埋怨,留不住这美好的春色,也留不住帆樯的启行。真是好景难住,人难永聚,两地相思意,千言万语诉说不尽。这燕子呢喃之语,似乎还在向词人诉说去姬寄来的言语,可惜这些言语终究难解词人的相思心结。疑姬去之后的信来诉说其苦衷,所以有此一说。下片借景抒情,寄托愁思。

táoyuánrén··yuèshānqīngduàn西líng--wényīng

yuèshānqīngduàn西língpiànyīnshūcháodàijiùchóushēngcéngzhéchuíyángchù

táogēntáodāngshímíngyànfēngqiánróuyànziliúchūnzhùkōngqiáng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都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jiàn)¹。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²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³莫能都冈之岩。
译文:海内的昆仓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山顶上有一根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要五个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注释:¹槛:栏杆。²八隅:八方。³仁羿:指古代传说中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 ,又称夷羿 。仁,通“ 夷 ”。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都。
译文: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深达三百仞的渊潭。开明兽的大小与虎相似,长着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着人一样的面孔,朝东立在昆仑山顶。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yīng)¹有赤蛇。
译文:开明兽所在之地的西面有凤凰、鸾鸟栖息,它们的头上盘着蛇,脚下踩着蛇,胸前有赤蛇。
注释:¹膺:胸。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译文:开明神兽所在之地的北面有视肉怪兽、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那里的凤皇、鸾鸟都戴着盾牌,还有三足乌、像树似的稻谷、柏树、甘水、圣木曼兑。另一种说法认为圣木曼兑叫做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yà)()¹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译文:开明神兽所在之地的东面有巫师神医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他们围在窫窳的尸体周围,都手捧不死药来抵抗死气而要使他复活。这位窫窳,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被贰负和他的臣子危合伙杀死的。
注释:¹窫窳: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服常树,其都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译文:有一种服常树,它上面有个长着三个脑袋的人,守候着附近的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译文:开明神兽所在之地的南面有种树鸟,长着六个脑袋;那里还有蛟龙、蝮蛇、长尾猿、豹子、鸟秩树,在水池四周环绕着树木而显得华美;那里还有诵鸟、鶽鸟、视肉怪兽。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燕人美兮赵¹女佳,其室则迩(ěr)²兮限³层崖
译文:燕女美貌啊赵女佳好,居所近在咫尺啊,倩影远隔层崖,怎能见到她!
注释:¹燕、赵:为二国名。战国时燕国都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赵国都在今河北省邯郸县。古诗曰“燕赵多佳人”。这里“燕人”、“赵女”也可能是用来比贤才之士,贤才居处山野,过风云际会就出而用世。²迩:近。³限:隔着。⁴层崖:层层山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¹在野。
译文:我欲乘云车风马,前往求访,她如兰似玉,僻处山野;
注释:¹玉、兰:用美玉和兰花比喻美人。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云无期¹兮风有止,思多端²兮谁能理?
译文:云有时不遇,风有时停止,我思慕多端,无以慰解,谁能为我理清这相思的烦恼?
注释:¹无期:指没有约定日期。²多端:多头绪,多方面。

  这首诗《玉台新咏》卷九题为《燕人美篇》,又作《燕人美兮歌》。这是一首表现思慕情感的诗。全诗仅六句。首二句着重写所思女子的美和诗人与她之间的阻隔,后四句写诗人的追求以及求之不遇的怅惘心绪。

  诗歌一开头就热情赞美燕姬赵女的佳妙,表达一腔思慕之情。诗人不畏层峦叠嶂的阻隔,幻想以云为车,以风为马,驱风驾云去追求美的偶象。然而她们如兰似玉幽居山野深谷,难以寻觅,更何况风云飘忽无定,难以依靠。诗人的满腔情愫谁能理解呢?此诗篇幅不长,却将诗人的思慕之情写的宛曲有致,一波三折。

  此诗写思慕情感,主要是通过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的描写来实现的。这类境界常见于古诗,如《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和《国风·周南·汉广》两篇。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此诗的创作,显然曾受到这样的构思的影响。诗人并未正面直接地表白内心感情,描绘也不事藻饰,然而无限情思,尽在其中。诗歌采用的是楚歌体形式,每句嵌用“兮”字,自然形成一种略有参差,而大体整齐、和谐的节奏。同时它又是押韵的,“佳”“崖”为平声韵,“马”“野”“止”“理”为仄声韵。诗人似乎注意到了声韵与整首诗情调和意境的配合,这里,平声韵舒畅昂扬,仄声韵略显短促低沉,形成一种委婉、悠扬而又沉郁的旋律,不仅与赞美、思慕佳人而最终追求不到,无以慰藉情怀的内容相吻合,而且与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律动相合拍。整首诗在谋篇布局、意象组合、用韵转意、节奏旋律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第347-348页 .

chǔ--xuán

yànrénměizhàojiāshìěrxiàncéng

yúnwèichēfēngwèizàishānlánzài

yúnfēngyǒuzhǐduōduānshuín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