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恩不与外庭同,诏墨亲颁出九重。钟鼎承家能两大,诗书教子得三从。
优恩不与外庭同,诏墨亲颁出九重。钟鼎承家能两大,诗书教子得三从。
葭莩密接椒房庆,脂泽频增石窌封。千里归来鸣鹤野,湘江正绕墓前松。
葭莩密接椒房庆,脂泽频增石窌封。千里归来鸣鹤野,湘江正绕墓前松。

jiǎtàirénwángshìwǎnshīèrshǒu--wāngzǎo

yōuēnwàitíngtóngzhàoqīnbānchūjiǔzhòngzhōngdǐngchéngjiānéngliǎngshīshūjiàozisāncóng

jiājiējiāofángqìngzhīpínzēngshíjiàofēngqiānguīláimíngxiāngjiāngzhèngràoqiánsōng

汪藻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译文:用绣花针刺破纸糊的窗户,引入梅花的一线清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lóu)¹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译文:蚂蚁也知道春色正好,倒拖着梅花花瓣上了东墙。
注释:¹蝼蚁:蚂蚁。

  翠妃的这一首咏梅花诗很有名气,古来咏梅之作不计其数,而这篇咏梅诗,别出心裁。

  诗人在室内窗前从捅破的窗纸的孔洞观看梅花,并且先是细腻地描写梅花的香味缕缕如线,真是未见梅花,先闻其香。

  后面又写到蝼蚁拖着梅花瓣儿,爬上东墙,这个细节令人觉得充满生活情趣,从而透露出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对于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刺破””“引透”“倒拖”几字,恰似一个个小小细腻的片段,把春色之浓之妩媚,以及对春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昨夜渡(dù)¹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huái)²。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淮³,相逐过江来。
译文: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注释:¹渡江:渡过扬子江。²秦淮:秦淮河。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³王谢淮: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淮。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xié)。凭陵(líng)¹急桨²两相催³。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译文: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注释:¹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²急桨:快速开船。³催:催促。⁴伊:她。

  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代诗人贺铸《秦淮夜泊》也唱道:“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托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1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4-95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伯乐¹一过冀²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译文: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
注释:¹伯乐:传说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²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相传冀州出产良马。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东都¹,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²之北涯曰石生³,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¹⁰;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¹¹,以及百司之执事¹²,与吾辈二县¹³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¹⁴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¹⁵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译文: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凭着天子赐给的斧月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以礼为工具,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以礼为工具,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政事有不顺利之处,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注释:¹东都:指洛阳。唐代首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²洛:洛河。³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⁴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⁵乌公:乌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参阅前选《送石处士序》。⁶鈇钺:同“斧钺”,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后成为刑罚、杀戮之权的标志。此处指节度使的身份。⁷罗:罗网,此处用来比喻招聘贤士的手段。⁸幕下:即幕府中。军队出征,施用帐幕,为此古代将帅的官署叫“幕府”。⁹媒:中介。¹⁰尤:特异的、突出的。¹¹河南尹:河南府的长官。¹²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司:官署。¹³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¹⁴缙绅:也作“捂绅”。古代官员插笏于绅带间,此处指官员。¹⁵礼:此处指谒见,拜访。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夫南面¹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²于兹,不能自引去³,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译文: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羁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离去,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以我前面说的关于宰相将军选拔人才的话,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注释:¹南面:此处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皇帝见群臣时面向南而坐。²縻: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³引去:引退,辞去。⁴介然:耿耿于心。⁵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⁶留守相公:当指东都留守郑余庆。相公,指宰相。⁷四韵:旧体诗一般为隔句押韵,四韵为八句。

  尽管此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事件与人物均相关涉,然而在写法上却有所变化,所以有相得益彰之美。例如前文体势自然,而本文则颇有造奇的文势。文章开头的一段譬喻,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用来比喻“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但却不紧接着说出来,而是先论述“马群遂空”的原因来比喻乌公搜罗东都贤士的情况。作者在文中既设奇喻,又在正文中反复议论以求其合,显得煞有介事,将本是韩愈个人的一个想法写成似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此,论其章法,该文比《送石处士序》那篇文章要显得曲折离奇。此外,该篇的立意要比前一篇单纯一些,无非是变着法儿赞扬温、石二人。以伯乐喻乌公,是为了赞扬温、石;极说温、石一去,东都政府和士群无所依恃,也是为了赞扬温、石。看来似乎说得过分了,但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强调人才的可贵,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视人才。

  该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石处士和温处士隐居在洛阳一带,韩愈与他们的关系密切,都是好朋友。石处士因大义而征召,温处士也因大义应聘出仕。这篇文章就是在送温处士时写的。文章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作者惜别了两个老朋友,心里难过。但更希望人尽其才,他们都能得到任用,表达了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文章用比喻与反衬,从“空”字引出“怨”字,而这“怨”比正面的“颂”乌公识才更具有力量。所以,本文笔法巧妙,渲染得当。

sòngwēnchǔshìyángjūn

hán tángdài 

    guòběizhī érqúnsuìkōng běiduōtiānxià suīshànzhī ānnéngkōngjùn jiězhīzhěyuē  suǒwèikōng fēi liáng zhī liáng zhézhī qúnliúliángyān gǒuliáng suīwèi wéi  

    dōng shìzhīběi shìcáinéngshēncángérshìzhě luòzhīběiyuēshíshēng nányuēwēnshēng gōng yuèzhènyángzhīsānyuè shíshēngwéicái wéiluó luóérzhìzhīxià wèishùyuè wēnshēngwéicái shìshíshēngwéiméi wéiluó yòuluóérzhìzhīxià dōngsuīxìnduōcáishì zhāorényān yóu rényān yóu shǒunányǐn bǎizhīzhíshì bèièrxiànzhī zhèngyǒusuǒtōng shìyǒusuǒ suǒérchǔyān shìzhīwèiérxiàngchǔzhě shuíyóu xiǎohòushēng kǎoérwènyān jìnshēnzhīdōng西xíngguòshìzhě suǒ ruòshìérchēngyuē  gōngzhènyáng érdōngchǔshìzhīrényān   

    nánmiànértīngtiānxià suǒtuōzhòngérshìzhě wéixiàngjiàngěr xiàngwéitiānrénzhāotíng jiàngwéitiānwénshìxià qiúnèiwàizhì   néngyǐn èrshēngdàilǎo jīnjiēwéiyǒuzhěduózhī néngjièránhuái怀 ?shēngzhì bàigōngjūnmén wéiqiánsuǒchēng wéitiānxià hòusuǒchēng wéizhìyuànjìn liúshǒuxiànggōngshǒuwéiyùnshīshì yīntuīérzhī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¹²后稷(jì)³,克彼天。立我烝(zhēng),莫匪尔极。贻(yí)我来牟(móu)¹⁰,帝命率育¹¹,无此疆尔界¹²。陈¹³¹⁴于时¹⁵¹⁶
译文: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国都推广。
注释:¹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²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³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⁴克:能够。⁵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⁶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⁷烝民:众民。⁸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⁹贻:遗留。¹⁰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¹¹率育:普遍养育。¹²疆、界:都是指疆域。¹³陈:布陈,遍布。¹⁴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¹⁵时:此。¹⁶夏:中国。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周颂中祭祀先王之作,大都篇幅简短。如《周颂·维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过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须赘述。就此篇而论,后稷的传奇性经历和“诞降嘉种”、“是获是亩”赐民百谷的无量功德,在同属《诗经》的《大雅·生民》中便有详尽的叙述与颂扬。《大雅·生民》即使未能创作于《周颂·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则必然早就广泛流传于民间。

  当时的祭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这里是《周颂·思文》)曲调缓缓进行(据王国维《说周颂》),简短的歌辞一再回环重复,气氛非常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密切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天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从创作结构上看,“天”“帝”之间是一种紧扣和呼应;就创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沟通印象的有意识加深。在“人定胜天”观念形成之后,天人沟通、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绵延不绝,并且时时占据着正统地位,何况在其形成之前。在《周颂·思文》产生的当时,天人沟通应该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段就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量。这样说自然不是说《周颂·思文》毫无艺术性,其实这种祭祖诗本身是一首乐歌,具有娱乐的艺术审美功用。

  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自然是这种权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万民的一种怀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1-662

wén

míng xiānqín 

wénhòu pèitiān 
zhēngmín fěiěr 
láimóu mìngshuài 
jiāngěrjiè chénchángshíxià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译文:清风吹动着竹叶送来缕缕清幽的竹香,袅袅炊烟笼罩着槐树凝聚成翠绿的姿影。
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
日高人吏¹去,闲坐在茅茨²
译文:太阳升高了,闲人和官吏都离开了(官舍小亭),我悠闲地坐在茅草亭上(官舍小亭)。
注释:¹吏:旧时泛指官吏。²茅茨:这里指用茅草盖的官舍小亭。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
葛衣¹御时暑²,蔬饭疗朝饥³
译文:穿上葛衣来抵御酷暑热,用蔬食饭菜来填饱早晨饥饿的肚子。
注释:¹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²时暑:夏天的炎热。³朝饥: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译文:以此来满足自己,心力憔悴不想再去经营朝廷之中的事情了。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译文:我独自在亭中吟唱,眼前没有什么事情。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译文:远望太白山上覆盖着许多雪白的雪,手持一卷陶渊明的诗集。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¹
译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我追求的生活就是现在这样的。
注释:¹兹:此,这个。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chī)¹
译文:谢绝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我甘心被他们嘲笑。
注释:¹嗤:嗤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