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容台掾,田园早得归。
杯中宁有影,海上息忘机。
世路闲身好,人生静者稀。
更於蘐草处,静看老莱衣。
天与容台掾,田园早得归。
杯中宁有影,海上息忘机。
世路闲身好,人生静者稀。
更於蘐草处,静看老莱衣。
曹彦约

曹彦约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3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¹石。
译文:想象着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满是悲愁。
注释:¹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不谒承明庐¹,老作平原客²
译文:没有机会进京入朝为官,只能长久地滞留在赵国的旧地。
注释:¹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²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译文:自己已经离开家乡三年,三年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旅歌屡(lǚ)弹铗(jiá)¹,归问时裂帛²
译文: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铗而歌却未能如愿,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注释:¹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²裂帛:指写家信。

yóu--

bēimǎnqiānxīnnuǎnnánshānshíchéngmínglǎozuòpíngyuánshíbiéjiāmiàosānniánxiāngguódànjiáguīwènshíliè

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
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
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
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
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举帆越中流,望别上高楼。
举帆越中流,望别上高楼。
予起南枝怨,子结北风愁。
予起南枝怨,子结北风愁。
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
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
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
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
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想子敛眉去,知予衔泪返。
想子敛眉去,知予衔泪返。
衔泪心依依,薄暮行人稀。
衔泪心依依,薄暮行人稀。
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
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
帘中看月影,竹里见萤飞。
帘中看月影,竹里见萤飞。
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
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
北窗倒长簟,南邻夜闻织。
北窗倒长簟,南邻夜闻织。
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
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

  韦司马,即韦爱。公元501年(齐东昏侯永元三年)春正月,萧衍为征东将军,从襄阳兴师讨伐东昏侯,留弟冠军将军萧伟行雍州(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州府事,以壮武将军韦爱为其司马,带襄阳令。时齐兴太守颜僧都等据郡反,爱沉敏有谋,率众千余人,与僧都等战于始平郡南,大破之。公元502年(梁天监元年),进号辅国将军,寻除宁蜀太守,与益州刺史邓元起西上袭刘季连,行至公安,道病卒(见《梁书·韦爱传》)。此诗当作于公元501年韦爱为雍州司马时。

  张玉谷说:“此送别后还家写意之诗,非送别时作也。”(《古诗赏析》)全诗三十句,可言为五个段落,每段六句。第一段写江边话别时难舍难言的情景。第二段写韦爱乘舟离去,作者登楼远望时的心情。第三段写送归路上的感受。第四段写到家所见情景。第五段写辗转思念、夜不成寐的苦况。可谓层次言明,结构谨严。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成功地运用了“顶真格”。所谓“顶真格”,就是以上句的末几字(词语或句子)做下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读来抑扬顿挫,缠绵不绝。亦称“联珠格”。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几乎句句“联珠”的,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宋元时更流行为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如《中原音韵》载《越调·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一种是段与段之间“联珠”的,这首诗就是这样。全诗五段,每段最后几字与下段最前几字相同或稍有变化,如第二段结尾“汹汹浪隐舟”与第三段开头“隐舟邈已远”,第四段结尾“竹里见萤飞”与第五段“萤飞飞不息”,首尾两字完全相同;而第一段结尾“萧萧行帆举”与第二段开头“举帆越中流”,第三段结尾“知予衔泪返”与第四段开头“衔泪心依依”,首尾两三字则错综变化。运用“顶真格”,将全诗很自然地言为五个段落,每段都是六句,而且一段一换韵,平仄韵相间,又每段首句入韵。这样,从形式上看,非常整齐谨严,从声律上讲,读来反复顿挫,蝉联不断,大有缠绵悱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恰切地反映了主人公依恋难舍、思念不已的感情。所以沈德潜说:“每于顿挫处,蝉联而下,一往情深。”(《古诗源》卷十三)

  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叠字的运用。全诗共用了六组叠字,都恰到好处。如“悯悯言手毕,萧萧行帆举”,将风催舟发主客不忍离别的情景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这或许是化用了梁简文帝萧纲《伤离新体诗》的“凄凄隐去棹,悯悯怆还途”诗意。“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连绵起伏的山峦隐没了落日的光辉,也挡住了送行者的视线,友人乘坐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忽隐忽现,这既写出了旅途的艰险,又细微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离情别景,宛然在目。“依依”,思恋之貌,“暧暧”,昏昧之貌,而这“暧暧”的薄暮景象,与那“依依”的离情别绪交织在一起,更加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量。

sòngwéibié--xùn

sòngbiélínzhǔzhēngrénqián

yánsuīfánzhōng

mǐnmǐnfēnshǒuxiāoxiāoxíngfān

fānyuèzhōngliúwàngbiéshànggāolóu

nánzhīyuànzijiéběifēngchóu

shānxiōngxiōnglàngyǐnzhōu

yǐnzhōumiǎoyuǎnpáihuáiluòwǎn

guībìngjiàbēnbiéguǎnkōngyánjuǎn

xiǎngziliǎnméizhīxiánlèifǎn

xiánlèixīnbáoxíngrén

àiàitánggǎngpéngményǎnfēi

liánzhōngkànyuèyǐngzhújiànyíngfēi

yíngfēifēichóukōngzhuǎn

běichuāngdàozhǎngdiànnánlínwénzhī

zhìchénzhòngchénzhǎngtàn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¹
译文:当年因为读了李白杜甫的诗,常常遗憾他们不常在一起。
注释:¹不相从:不常在一起。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吾与东野生并世¹,如何复蹑(niè)二子踪²
译文:我与孟郊是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也像他们一样别多聚少呢?
注释:¹并世:同一时代。并,同。²如何复蹑二子踪:为什么又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呢?复,又。蹑,踩、追随。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
东野不得官¹,白首夸²龙钟³
译文: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职,年老的时候号称行动笨拙。
注释:¹不得官:写诗时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职。²夸:号称。³龙钟:年老行动笨拙之态。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韩子¹稍奸黠(xiá)²,自惭青蒿(hāo)³倚长松
译文:我稍微狡猾了些,惭愧地像小草依附长松一样依附着孟郊的才华。
注释:¹韩子:韩愈自指。²奸黠:狡猾。³青蒿:小草,韩愈自比。⁴长松:比喻孟郊有乔木之才。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jù)(qióng)¹
译文:低下头拜见孟郊,与他相互依存。
注释:¹駏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另一种叫“蟨”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tíng)¹撞巨钟²
译文:孟郊却不回头,就像用小树枝去撞钟一样。
注释:¹寸筳:小竹枝,这里也是韩愈自比。²巨钟:比喻孟郊。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译文:我愿意变身成为云,孟郊变成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¹
译文:四方上下追逐着孟郊,即使人世间有离别这回事也碰不上了。
注释:¹虽有离别何由逢:即使人世间有离别这回事也碰不上了。逢,遇。

  前四句自比李杜。韩少孟十七岁。孟诗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俗,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故有“郊寒岛瘦”之称。韩诗较孟粗放,所以以韩比李,以孟比杜。这里虽未出现“留”字,但紧紧扣住了诗题《醉留东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五至八句对二人的处境现状和性格作了比较。“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诗人在过去的诗中曾以“雄骜”二字评东野,即说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白首夸龙钟”,一“夸”字即写“雄骜”。紧接着韩愈写自己,“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韩承认自己有点“滑头”,比起孟来有时不那么老实,所以能周旋于官场。在东野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惭有如青蒿。意思是说,我今在幕中任职,不过依仗一点小聪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实在是自愧弗如。

  最后一段,祝愿二人友谊长存。我十分崇拜孟郊,我愿做驱蛩,负孟避祸。孟郊这样做下去,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悬殊,犹如“寸莛撞钜钟”。我愿变为云,孟郊变为龙,世间虽然有离别的事,但我们二人如云龙相随,永不分离。

  本诗以“醉”言出之,肆口道来,设想奇僻,幽默风趣;开篇即表示对李、杜的向往,既表达了与友人惜别之情,又可看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与自信。

  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对孟郊的推崇,如《易经·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希望自己和孟郊变为云和龙。同时作者借“醉酒”用“夸龙钟”与“稍奸黠”形容孟郊与自己,足见两人感情深厚。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2、 孙昌武.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4:第9页
开过南枝花满院。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高树数声蝉送晚。归家梦向斜阳断。
开过南枝花满院。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高树数声蝉送晚。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陈迹晓风吹雾散。鹤钩空带蛛丝卷。
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陈迹晓风吹雾散。鹤钩空带蛛丝卷。

  《凤栖梧》,即《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甲辰”,为理宗淳祐四年(1244),时词人四十五岁,尚滞留在苏州。

  上片“开过”五句,“七夕”即景。“开过”一句,言南面枝头上的桂花,因受到的阳光多所以开得较早,这之后满院的桂树才陆续吐香。接着的二句与后二句时序上应该倒装。“高树”两句,触景生情。此言园中高树梢上传来了几声哀切的秋蝉声,这多象是在唱别那晚晴天气啊。但是我(指词人)孤身留在苏州,只要求能够象牛郎织女那样的与苏姬在七夕团聚一会。可是即便身在苏州,而且还是在梦境中,也被夕阳的光亮照醒过来,无法与苏姬获得团圆也。此时,苏姬早已离他而去(可参阅《思佳客·癸卯除夜》及《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新月”二句。七夕之晚,当新月临空的时候,姑娘、媳妇们已经相约着聚集在西楼之上,竞相穿针引线,以便向织女祈求“乞巧”。而我也曾经与苏姬相约,希望她七夕前能够归家。这样我们还可以共同在晚上穿金针,祈乞巧。但是约定成空,姬未回来,岂不痛哉!上片以“乞巧”、“求梦” 两事反映了当时七夕的时俗,并示己之思姬深情。

  “夜色”三句,承上写梦境。此言词人又在夜色深深中进入梦境之中,仿佛自己与爱人也如牛郎织女相逢在鹊桥上似的欢聚在一起。正当他俩在轻绡帐中两情依依,欢情渐浓时,床边屏风边的银烛突爆灯花,惊醒了这场好梦,使词人不由得心生怨恨。“陈迹”两句,梦醒景。此言过去我与苏姬的欢情象薄雾一样随着梦醒而被晓风吹散,眼前只见帘钩上还缠绕着苏姬遗留下来的,那些令人牵肠挂肚的蛛丝似的丝线。物在人散,只有使我徒生悲痛罢了。下片述梦景及醒后情景。

  据词中述说来看,苏姬肯定已经离他而去了。

fèng··jiǎchén--wényīng

kāiguònánzhīhuāmǎnyuànxīnyuè西lóuxiāngyuētóngzhēn线xiàngāoshùshùshēngchánsòngwǎnguījiāmèngxiàngxiéyángduàn

yínqíngpiànqīngzhàngtōuhuānyínzhúluópíngyuànchénxiǎofēngchuīsàngōukōngdàizhūjuǎn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xī)¹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清晨的阳光照进书斋中,安静又敞亮。
注释:¹曦:太阳光。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译文: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深夜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北窗高卧羲(xī)皇侣,只因素¹(rěn)²读书趣。
译文: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
注释:¹素:表示历来如此,相当于“向来”。²稔:熟悉。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读书之乐¹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译文: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注释:¹乐:乐趣。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