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以来论人物,得士与古相低昂。
人才历数仁祖世,后生嵬琐无复望。
老成寂莫典刑在,杜公玉立映班行。
少时学问圣贤说,松柏岁寒观老节。
得官乌府不须臾,正色空闻动帷闼。
铄金众口未必然,天与名城慰萧屑。
王师顷缚山西酋,朝廷却怀西顾忧。
凉州旄钺何足恃,岐陇须公勤传邮。
平生经国有雅意,乘流得坎惟所值。
作官施设要近民,金马严徐等儿戏。
诏书宽大人乐生,吏安为弛威不行。
金城那可无粟守,尧舜与民宁并耕。
茶盐资国何必古,俗儒徇名不知务。
精神折冲在本强,要以雍容在苍遽。
知无不为公自期,岂弟君子神所私。
秦山渭水照车马,属城列县观威仪。
此行属任良不恶,金鱼新佩明光墀。
谁言直谏居内少,淮南盗铸烦抚绥。
时平王度日金玉,岁晚汲公还见思。
建隆以来论人物,得士与古相低昂。
人才历数仁祖世,后生嵬琐无复望。
老成寂莫典刑在,杜公玉立映班行。
少时学问圣贤说,松柏岁寒观老节。
得官乌府不须臾,正色空闻动帷闼。
铄金众口未必然,天与名城慰萧屑。
王师顷缚山西酋,朝廷却怀西顾忧。
凉州旄钺何足恃,岐陇须公勤传邮。
平生经国有雅意,乘流得坎惟所值。
作官施设要近民,金马严徐等儿戏。
诏书宽大人乐生,吏安为弛威不行。
金城那可无粟守,尧舜与民宁并耕。
茶盐资国何必古,俗儒徇名不知务。
精神折冲在本强,要以雍容在苍遽。
知无不为公自期,岂弟君子神所私。
秦山渭水照车马,属城列县观威仪。
此行属任良不恶,金鱼新佩明光墀。
谁言直谏居内少,淮南盗铸烦抚绥。
时平王度日金玉,岁晚汲公还见思。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译文:燕国有个人出生于燕国,在楚国长大,到年老时才回到燕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垄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先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过晋国,同行者还(kuáng)¹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qiǎo)²变容。指社³曰:“此若里之社。”乃喟(kuì)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xuàn)而泣,指垄(lǒng)曰:“此若先人之冢(zhǒng)。”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先绐(dài)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译文:他路过晋国时,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城墙说:“这是燕国的城墙。”那人凄怆地改变了面容。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那个地方的土地庙。”那人长叹了一声。同行的人指着房屋说:“这是你的先人的房屋。”那人流着眼泪哭了起来。同行的人指着坟墓说:“这是你先人的墓地。”那人禁不住大哭起来。同行的人失声大笑说:“我刚才是在欺骗你,这是晋国啊!”那人大为惭愧。
注释:¹还:欺骗。²愀然:脸色改变的样子。³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场所。⁴喟然:叹气的样子。⁵涓然:流泪的样子。⁶垄:坟墓。⁷绐:欺骗。
乃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乃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译文: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了燕国的城墙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屋和墓地时,悲伤的情绪反而减弱了。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¹西幸万人欢。
译文:谁说君王行路难呢?皇帝的车驾西幸使得万众欢腾。
注释:¹六龙:皇帝之车驾龙,马之美称。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地转锦江成渭(wèi)水,天回玉垒(lěi)¹作长安。
译文:好像是大地将锦江转成了灌水,上天将玉垒变回到了长安。
注释:¹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北。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

bái tángdài 

shéidàojūnwángxíngnán liùlóng西xìngwànrénhuān 
zhuǎnjǐnjiāngchéngwèishuǐ tiānhuílěizuòchángān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¹送客船。
译文: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风帆轻舟破浪过险关。
注释:¹万里长风:南朝宋代人宗悫年轻时,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译文:我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应牢记心间;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第三首的主旨在于赠别。它是在忆别、惜别之后,赠言相勉,所以情绪激昂,不甘命运,要抗争自强。如果说前面两首侧重于感情的话,那么这一首则理智多于感情,奋发多于沉闷。仿佛看到漫远的长风,把在江波上闯荡的客船送走,有志趣高远之感和乘风击浪的气魄,显示出作者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总括别离,乘风上路,由于这一别又要一年才能见面,便不能不有赠言相嘱,所以便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的结句。全诗完整和谐,富予深意。这里的“万里长风”,不是随便用的。沿江驶船固然要有长风相助,但用了“万里长风”这四个字气势就很不凡,说明这所送的客船既不同于“凄雨孤舟”,也不同于“轻轻别棹”,虽有漫远之感,整个调子,却显得开朗乐观,壮阔有力,心情为之一振,精神也感奋。鲁迅在“谋生无奈”的情况下,经历了这场重大的离别,因此自奋图强之心,久蓄于胸。“从来一别”句叙离家之久,“万里长风”句述离家之远,表现了无限感慨。之后,便奋然发出了“文章得失不由天”的勉励之声。这首诗,脉络贯通得十分自然,铿锵有力,托住了三首组诗。它把浓重的离愁别绪,化作了积极的奋抗精神,较好地表现了主题。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6页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líng)¹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²
译文: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载,又再次见到云英婀娜的身姿。
注释:¹钟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²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卿未嫁 一作:君未嫁)
我未成名¹(qīng)²未嫁,可能俱³是不如人。
译文:如今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大概我们都是人生不如意的人吧!
注释:¹成名:指科举中式。²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³俱:都。

  这首诗通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感怀,借对云英的安慰,抒发了作者屡试不第、不遇于时的悲愤之情。全诗采用欲扬先抑及侧面衬托的手法,起到了跌宕起伏、言简意赅的效果。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两句中第一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 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

  “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72-1274

zèngyúnyīng

luóyǐn tángdài 

zhōnglíngzuìbiéshíchūn chóngjiànyúnyíngzhǎngshàngshēn 
wèichéngmíngqīngwèijià néngshìrén  (qīngwèijiàzuò jūnwèijià )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达人¹²禄位,居处傍林泉³
译文:俞太中对于追求功名利禄视若鸿毛,居住在依林傍泉的幽静之处。
注释:逸人:隐士。诗人书其屋壁的友人,就是一位名叫俞太中的隐士。¹达人:通达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²轻:轻看,藐视。³林泉: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洗砚¹鱼吞墨,烹茶鹤避烟²
译文:他常去流泉洗砚,使得那里的鱼儿总是吞咽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炉边的仙鹤一见就赶紧跑开(怕被熏黑羽毛)。
注释:¹“洗砚”句: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形容俞太中治学的勤奋,因为天天洗砚台,以致池水都成了墨汁,水里的鱼当然就只能“吞墨”了。²“烹茶”句:极写俞太中的高雅,宋人讲究茶道,沏茶时要以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冲泡茶叶,称为烹茶,而仙鹤有灵性,为了不被烟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烧水时就从主人身边跑开了,连豢养的仙鹤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xián)¹惟歌圣代²,老不恨流年。
译文:闲暇时他就用美好的诗词歌颂时鱼,就算人渐渐地衰老,也不觉得遗憾。
注释:¹娴:文雅美好。²圣代:封建时代的文人指称所处的时代。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¹
译文:静下来时想想那些有闲情的人,应当还是我最心境偏僻。
注释:¹偏:指心境偏僻。

  此诗抒写的是淡于功名利禄,远离尘嚣世俗的闲淡之情。诗人以潇洒之笔,写幽居之趣,意象清奇,境界高远。全诗风格冲淡,笔致空灵。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写的是这位友人远离尘世的过着隐居生活。世人多追求禄位,这位达人却视之轻如鸿毛。他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那里听不见尘世间的喧闹,又得以时时徜徉在深林流泉之间,优战游哉。此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具体描绘这种生活和心境:友鱼鹤,伴砚墨,品茶赋诗,老之将至而无憾。“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是说俞太中治学的勤奋,因为天天洗砚台,以致池水都成了墨汁,水里的鱼当然就只能“吞墨”了。俞太中的高雅,宋人讲究茶道,沏茶时要以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冲泡茶叶,称为烹茶,而仙鹤有灵性,为了不被烟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烧水时就从主人身边跑开了,连豢养的仙鹤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这位逸人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地避开。生活闲散自由,心境也闲逸安宁,令诗人忘了尘世外的一切。

颈联“娴惟歌圣代”。北宋初年,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则予以殷勤劳问,如林逋便曾受宋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魏野自己,也在真宗西祀时被召过,不过他“抱琴逾垣而走”了。俞太中也有过此种际遇,因此闲暇之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隐者清心寡欲,随缘自适,一切听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得遗憾,他是一个无所忧虑、自得其乐的隐逸人。

  颔联、颈联中,诗人把友人的隐逸生活勾画得如此细致生动,闲情逸致临摹得如此精微真切,其原因在于,他与这位友人是同道,也是一位隐士。所以尾联便把诗人自己也拉入诗中,他从自身措辞,作者代为友人设想:静着的时候,想想那些有闲暇而来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心境偏僻。这种把自己拉入诗中,从自身出发,代友人设想的写法,更突出了自己与友人不好名利、喜欢脱离世俗过隐逸生活的志趣。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评价说,魏野的诗“冲淡闲逸”、“警句甚多”。此诗笔致潇洒飘灵,诗境冲淡闲逸,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作。警句“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语言虽然浅显,但意境却很深;既富诗情,又具画意,是诗中的佳对。

参考资料:
1、 周慧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