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何衰只怆神,六经文字变仪秦。
魏侯酷喜听新乐,中尉生来好杀人。
海鸟错将金奏眩,叶公元爱画龙真。
不逢伯乐休骧首,忽遇长沮莫问津。
吾道何衰只怆神,六经文字变仪秦。
魏侯酷喜听新乐,中尉生来好杀人。
海鸟错将金奏眩,叶公元爱画龙真。
不逢伯乐休骧首,忽遇长沮莫问津。
张九成

张九成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 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积水不可极¹,安知²沧海东³
译文: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
注释: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晃衡乘船回国探亲。¹极:尽头。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²安知:怎么知道。³沧海东:东游以东的地方,这里指日本。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译文: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译文: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áo)¹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译文: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注释:¹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说大鳖。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乡树¹扶桑²外,主人孤岛³中。
译文: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注释:¹乡树:乡野间的树木。²扶桑:地名。意思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³孤岛:指日本国。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¹为通。
译文: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注释:¹若:如何。

  古代赠别诗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诗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

  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富有精警之意。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诗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所以,王维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新唐书。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可见艰险已极。诗人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诗高明的地方。

  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这首诗即是如此。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此诗表现了诗人与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谊。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风光、回国后的情景,使全诗神彩焕发,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晁衡归舟安全的忧虑。最后预祝友人一路顺风,却又感叹别离后音信难通,流露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64-165 .
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
刃血攻聊¹已越年²,竟凭儒术³罢戈(gē)(chán)
译文:当年的“聊城之战”整整持续了一年齐军都未攻下,最后竟然只用攻心之术就大败燕军。
注释:¹刃血攻聊:指战国时期破燕复齐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聊城之战”。²已越年:聊城之战中,由于守聊燕军拼死抵抗,齐军久攻不下,战争持续一年之久。³儒术:指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通过和平方式使燕军投降。
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田单¹漫逞(chěng)烧牛计²,一箭³终输鲁仲连
译文:田单使用“火牛阵”抵御燕军攻打,最后却因鲁仲连的一封劝降书而军心涣散,不得不撤兵。
注释:田¹田单:齐国将领,破燕复齐战争的军事统帅。²烧牛计:指破燕复齐的经典战役“火牛阵”。³一箭:鲁仲连把劝降书绑在箭上射进聊城,瓦解守聊燕军的士气,使之最终放弃聊城撤兵。⁴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贤士。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战国时期乐毅伐齐直至破燕复齐战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说明了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和平解决战争的明智手段较之田单穷兵黩武的战术更胜一筹,赞颂了鲁仲连高度的战争智慧。

liáochéng--wāngzūn

rènxuègōngliáoyuèniánjìngpíngshùchán

tiándānmànchěngshāoniújiànzhōngshūzhònglián

柳暗清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
柳暗清波路¹。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²葡萄³涨,人解扁(piān)舟欲去。又樯(qiáng)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lǔ)
译文:江边堤路柳树成荫。送别春天,经过暴风骤雨,又是一番新鲜的绿意。碧绿的潇湘水涨,蜿蜒千里,行人解开扁舟想要离去。桅杆旁燕子的叫声,是挽留行人的告白。船艇轻盈飞速地驶来,歌女唱我新词为他送行。江水中的波浪就像箭一样,好像在催着小船上路。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¹清波路:指江边堤路,又作“凌波路”。²潇湘:潇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也称潇湘。³葡萄:形容水色碧绿,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⁴“又樯燕”句:此句化用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樯:桅杆。⁵“艇子”二句:歌女飞舟来到,唱我新词为之送行。生尘步:形容女子娇美轻盈的步态,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番:通“翻”,依旧谱,写新词。唾花寒:行容动听的歌声吐露伤感之情。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幺弦诉。
黄陵祠¹下山无数。听湘娥、泠(líng)泠曲罢²,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gū)(léng)³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幺(yāo)诉。
译文:黄陵祠下山峰无数。听那潇湘二妃泠泠的琴音,是在为谁苦情?船到吴地春季已近尾声,正是江面宽阔、水浪平静。我远远望见宫殿檐角,栩栩如生的金凤在上面飞舞。曾经的刘郎重回故地,玄都观的千树桃花是否仍在?满腹离愁,惟凭弦丝倾诉。
注释:¹黄陵祠:即二妃祠。据《水经注·湘水》,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民尊为湘水之神,立祠于江边黄陵山上。山在湖南湘潭县北四十五里处。²听湘娥、泠泠曲罢,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泠泠:形容声音清越、悠扬。³金雀觚棱:饰有金凤的殿角飞檐。班固《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文选》注云:“觚棱,阙角也。角上栖金爵(雀),金爵,凤也。”⁴“前度”二句:语本唐刘禹锡两首桃花诗。据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刘参与永贞革新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始征还,当春重游玄都观赏桃花,后作《赠看花诸君子》,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诗一出,广传京都。执政者听信诬言,认为刘有怨愤,讥讽朝政。未几,又放外任,出为连州刺史。再过十四年返京,重游玄都观,千树桃花荡然无存,因而再题《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里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问讯京都故人之意。⁵倩:请。⁶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细,称幺弦。幺,细小。此借指琵琶。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送别的场景,雨过水涨,绿柳岸边。虽然燕语笙歌,依依留恋,但流波催棹,故人终将要离去;词的下阙作者的思绪追随友人扁舟,想象着沿岸风景,远行于千里之外。他远远望见都城和宫殿,带去了无限寄思。结韵一笔折回,抒发难舍之情。全词构造情境,有空灵清杳之美;而抒发情感,则婉若游龙之自如。

  词的上阙描写送别情景。起头两韵,点出送别的环境气氛:经过一番狂风暴雨的冲洗之后,春色已归,绿意丰盈,沿江种植的杨柳更是呈现幽暗深绿。这里的柳色是词人即目所见之景,它之所以被浓墨重彩地突出描写,就在于这个场景与离情别绪之间有着早已被确定的因缘,为下文倾诉离愁作好了意象的铺垫和气氛的渲染。

  词的下阙将那被提起又遭到延宕的别情,完全直接地倾泻出来。词人的精神世界里,早已先于东去的行人遨游而去。在他的想像中,小舟经过黄陵山,那里有供奉着娥皇、女英的祠庙,他隐约听到这两位水神曲韵泠冷、曲音幽苦的奏瑟之声,心中惨然不乐。“为谁情苦”,问得十分委婉。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湘娥的哀婉动人的传说,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怨愁苦。这愁苦既包含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伤感,又包含作者对个人身世命运的伤感。舟行迅捷,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吴已是暮春。在宽阔而无波浪的长江上,行舟安稳地向前驶去。转眼间就到了京城临安,远远地就可以望见京都的宫殿。此处一“望”一“舞”,临安的皇城气象毕见。“前度”一韵,化用前人诗歌典故,暗指他终于回到故地;此处借用刘禹锡再返京师赋诗之典,明写友人返回临安之事,暗示他对国都的怀恋。词人正值壮年,虽雄心依然,但壮志难申,故而愁绪满怀。结韵“愁为倩,么弦诉”,复转回到离愁的主题。

  这首词借为友人的送别,一方面描写对友人的深情挚意,另一方面表达“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抒发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念之情。此词在写景上采用虚实相辅的手法,既写眼见之实景,又写想见之“虚景”,并且在写景中寓寄作者之情,使得情与景有机地融汇于一体;在抒情上又将各种复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与惜别之情,又有对个人内心愁苦的抒发与寄托。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563页—564页
2、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186页—第188页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义公习禅(chán)¹,结宇²依空林³
译文: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注释:¹禅寂:即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亦简称“禅”。为佛教基本修证之法,即寂静思虑之意。寂:一作“处”。²结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这里指禅房。一作“构”。³空林:空寂的山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¹(hè)²深。
译文: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注释:¹众:一作“群”。²壑:沟壑。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夕阳连雨足¹,空翠²落庭阴。
译文: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
注释:¹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²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看取莲花¹净,应知不染心²
译文: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注释:¹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²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外。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诗作至今仍为精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90页

gōngchánfá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gōngchán jiékōnglín 
wàifēngxiù jiēqiánzhòngshēn 
yánglián kōngcuìluòtíngyīn 
kànliánhuājìng yīngzhīrǎnxīn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mí)¹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译文:采了满手的蘼芜,独自在斜晖中哭泣,听说邻居家女子的丈夫已经归来。
注释:¹蘼芜:草名,芎藭的苗,叶有香气。其茎叶糜弱而繁芜。此处指“弃妇”“遗弃”之意。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别日¹南鸿才北去,今夫北雁又南飞。
译文:去年我与夫君离别时南方的鸿雁才向北飞去,而今夫北方的鸿雁又向南飞。
注释:¹别日:他日,指去年秋离别之日。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¹
译文:春来秋去,景物变换,相思之情仍在,光阴似箭仍没有夫君的消息。
注释:¹违:一作“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jiōng)¹朱门人不到,砧(zhēn)²何事透罗帏(wéi)³
译文:无人从门前经过,形单影只的我紧关房门,在这寂静的夜里,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捣衣声,单调悠长的砧声透过了我的窗帘,来到床帏。
注释:¹扃闭:关闭。扃,门窗上之插关。²砧声:捣衣声。³罗帏:罗帐。

  该诗首联写思妇盼望归人,眼泪汪汪等到傍晚,结果是“闻道邻家夫婿归”;颔、颈二联说四时轮回,光阴荏苒,怨相思永续不变,哀信息久候不见;尾联谓自己久盼的人不到家,思妇的情绪自然是更加倍感孤独凄凉。全诗情景交融,表现出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伤的情绪。

  “蘼芜盈手泣斜晖”句中,“赚芜盈手”是说采了满手的蘼芜,完全是一个弃妇的形象。因为被遗弃,所以在斜阳里悲泣,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

  第二句“闻道邻家夫婿归”,显然是听到邻居家远行的丈夫回来了,引起自己思念丈夫的无限的感慨,这就更增强她被遗弃的悲哀感、孤独感。

  第三四句“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写自己与丈夫分别时正是春天南雁北飞之时。现在又是北雁南去,已是深秋了。诗中的“雁”和“秋”引发人的愁怀。无论是春天来了,还是秋天去了,可相思之情却从来没有离开她的心中,春去秋来,还是得不到丈夫回心转意的消息,这就更让她心如刀割。这种无望的期待更增加了诗的悲凉气氛。

  最后以“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时透罗帏”结束全诗,把诗推向高潮,叫人如何不想念自己心中的情人,如何不更叫人感到凄凉孤单,孤苦无告。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却处处让人感到“怨”,无须言“怨”,其怨情自现。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著. 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21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