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萧寺足幽居,寝饭行藏亦自如。
仰识白云天外意,俯看青史古人书。
摩挲方雨生无愧,周览山川气有余。
不用棹舟江海去,清风明月是吾庐。
深深萧寺足幽居,寝饭行藏亦自如。
仰识白云天外意,俯看青史古人书。
摩挲方雨生无愧,周览山川气有余。
不用棹舟江海去,清风明月是吾庐。
张九成

张九成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 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十年功¹如电扫,华清花柳²(xián)阳草³
注释:¹五十年功: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玄宗在位实际44年,“五十年”为大约数字。²华清花柳:花柳,一作宫柳。华清,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³咸阳草:咸阳,秦始皇建都之地。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五坊¹供奉斗鸡儿²,酒肉堆³中不知老。
注释:¹五坊:后人指不务正业之人为“五坊小儿”。²斗鸡儿:指唐玄宗爱好斗鸡,玩物丧志。³酒肉堆:批生活豪华。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胡兵¹忽自天上来,逆胡²亦是奸雄才³
注释:¹胡兵:指安禄山叛乱部队。安禄山本营州柳城胡人。史思明亦为胡人。²逆胡:指安禄山、史思明。³奸雄才:奸诈欺世的野心家。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勤政楼¹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注释:¹勤政楼:唐玄宗建,为明皇赐宴设酺之处。全称“勤政务本之楼”。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何为出战辄(zhé)披靡(mí)¹,传置荔枝²多马死。
注释:¹披靡:溃败。²传置荔枝:由于骏马兼程急递,诸许多马 因递送荔枝而累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著碑铭(míng)¹真陋(lòu)²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注释:¹著碑铭德:撰写碑文铭记功德。²陋:此指浅俗。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子仪¹光弼(bì)²不自猜³,天心悔(huǐ)人心开。
注释:¹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唐玄宗时,累迁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有功,封汾阳王。²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将。平安史之乱有功,授天下兵纪都元帅,封淮郡王。³不自猜:一作“不用猜”。猜,此指被猜疑。⁴天心悔祸:上天不欲重复其错误。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夏商有鉴(jiàn)¹当深戒,简策汗青²今具在。
注释:¹夏商有鉴:一作“夏为殷鉴”。²简策汗青:古时书籍由竹简编成,为便于书写和长久保存,则必须将竹简在火药味上烤干,炙烤时竹简出水如汗一般,故曰汗青。此简策汗青代指史册。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yáo)(chóng)¹卖。
注释:¹张说、姚崇:二人均为唐玄宗时宰相。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¹,中兴碑上今生草。
注释:¹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¹
注释:¹国老:告老退休的卿大夫。此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谁令妃子¹天上来,虢(guó)秦韩国²皆天才。
注释:¹妃子:指杨贵妃。²虢、秦、韩国:杨贵妃三姊分封之地。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花桑羯(jié)¹玉方响²,春风不敢生尘埃³
注释:¹羯鼓:乐器,以山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以两杖击之。唐玄宗素喜音律,尤撤擅长击羯鼓,人称为“八音领袖”。²方响:乐器。³“春风”句:指明皇与贵妃击鼓作乐时,使得春风也不敢吹起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去天尺五¹抱瓮(wèng)²,峰头凿出开元字。
注释:¹去天尺五:此极言其高。²抱瓮峰:即瓮肚峰。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¹深如崖。
注释:¹奸人心丑:奸人,奸诈之人,此指李辅国等,心地险恶。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西蜀(shǔ)万里¹尚能反²,南内³一闭何时开。
注释:¹西蜀万里:安史之乱时,玄宗逃至西蜀(今四川)。²反:同“返”。³南内:长安有大内、西内、南内三宫,南内即兴庆迷路,本唐玄宗听政处。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回到长安,肃宗信用李辅务国,迁玄宗于西内,故谓“南内一闭”。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¹称好在²
注释:¹将军:指高力士,高力士于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加至骠骑大将军。²称好在:好在,好生,莫乱来。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¹张后²专,乃能念春荠(jì)长安作斤卖。
注释:¹辅国用事:辅国,李辅国,玄宗时为阉奴,得肃宗信任,权势日益显赫。用事,当权。²张后:肃宗皇后,与李辅国勾结专权,后为李辅国杀。
此诗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淫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zhōngxīngsòngshīzhāngwénqiánèrshǒu

qīngzhào sòngdài 

shíniángōngdiànsǎo huáqīnghuāliǔxiányángcǎo 
fānggòngfèngdòuér jiǔròuduīzhōngzhīlǎo 
bīngtiānshànglái shìjiānxióngcái 
qínzhènglóuqiánzǒu zhūcuìjìnxiāngchénāi 
wéichūzhànzhé chuánzhìzhīduō 
yáogōngshùnběntiān ānyòngwén 
zhùbēimíngzhēnlòuzāi nǎilìngshénguǐshān 
guāngcāi tiānxīnhuǐhuòrénxīnkāi 
xiàshāngyǒujiàndāngshēnjiè jiǎnhánqīngjīnzài 
jūnjiàndāngshízhāngyuèzuìduō suīshēngbèiyáochóngmài 

jūnjiànjīngrénfèixīngchuántiānbǎo zhōngxīngbēishàngjīnshēngcǎo 
zhīguóyǒujiānxióng dànyuèchénggōngzūnguólǎo 
shuílìngfēitiānshànglái guóqínhánguójiētiāncái 
huāsāngjiéfāngxiǎng chūnfēnggǎnshēngchénāi 
xìngmíngshuízhīānshǐ jiànérměngjiàngānmián 
tiānchǐbàowèngfēng fēngtóuzáochūkāiyuán 
shíshìzhēnāi jiānrénxīnchǒushēn 
西shǔwànshàngnéngfǎn nánnèishíkāi 
liánxiàotiān fǎnshǐ使jiàngjūnchēnghǎozài 
 bèinǎinéngdàoguóyòngshìzhānghòuzhuān nǎinéngniànchūnchángānzuòjīnmài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译文: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此水几时休¹,此恨何时已(yǐ)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³不负相思意。
译文: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注释:¹休:停止。²已:完结,停止。³定:此处为衬字。⁴思:想念,思念。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4-756

suàn ·zhùchángjiāngtóu

zhī sòngdài 

zhùchángjiāngtóu jūnzhùchángjiāngwěi jūnjiànjūn gòngyǐnchángjiāngshuǐ 
shuǐshíxiū hènshí zhǐyuànjūnxīnxīn dìngxiāng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清晨发陇(lǒng)西¹,日暮飞狐(hú)²
译文: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注释:¹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²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秋月照层岭¹,寒风扫²高木³
译文: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注释:¹层岭:重重山岭。²扫:扫落树叶。³高木:高大的树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zhóu)¹
译文: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注释:¹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君去欲何之¹?参差间²原陆³
译文: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注释:¹之:到,往。²间:间隔。³原陆:原野大地。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一见终无缘(yuán)¹,怀悲空²满目。
译文: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¹缘:机会,缘分。²空:空自,徒然。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页

liǔyùn--jūn

qīngchénlǒng西fēi

qiūyuèzhàocénglǐnghánfēngsǎogāo

qīnguānshānxiǎocuīzhóu

jūnzhīcānchàjiānyuán

jiànzhōngyuán怀huáibēikōngmǎn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灸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朱文公¹有足疾,曾²有道人³施针灸(jiǔ)之术,旋觉轻。公大喜,厚¹⁰¹¹之,且赠以诗云:“几载¹²相扶藉(jiè)¹³瘦筇(qióng)¹⁴,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¹⁵笑,不是以前勃(bó)(sū)¹⁶翁。”道人得诗径¹⁷¹⁸。未数¹⁹²⁰,足疾大作²¹,甚²²²³未针时。亟(jí)²⁴人寻逐道人,已²⁵²⁶²⁷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²⁸非欲罪²⁹之,但³⁰欲追索其诗,恐³¹其持³²此诗误³³他人尔³⁴。”
译文:朱熹患有脚病,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灸热敷的方法,一会儿便觉得轻松舒服了。朱熹非常高兴,重重地报答了他,并且送他一首诗说:“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门时放下拐杖笑得像个孩童,现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蹒跚而行的老头了。”道士拿到诗后就直接离开了。没有几天,朱熹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但这时)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朱熹叹气说:“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
注释:¹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号“文”,故称朱文公。²曾:曾经。³道人:道士。⁴为:给。⁵灸: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⁶术:方法。⁷旋:一会儿。⁸轻:轻松。⁹安:舒服。¹⁰厚:重。¹¹谢:报答。¹²几载:几年。¹³藉:借助。¹⁴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¹⁵儿童:像儿童一样。¹⁶勃窣:跛行,一瘸一拐的走。¹⁷径:就,即。¹⁸去:离开。¹⁹数:几。²⁰日:天。²¹作:发作。²²甚:严重,厉害。²³于:比。²⁴亟:急忙,赶紧。²⁵已:已经。²⁶莫:没有人。²⁷知:知道。²⁸某:我。²⁹罪:惩处,判罪。³⁰但:只。³¹恐:恐怕,担心。³²持:拿着。³³误:耽误、加害。³⁴尔:罢了。

zhūwéngōngshòupiàn

luójīng sòngdài 

    zhūwéngōngyǒu céngyǒudàorénwèishīzhēnjiǔzhīshù xuánjuéqīngān gōng hòuxièzhī qiězèngshīyún  zǎixiāngjièshòuqióng zhēnháijuéyǒugōng chūménfàngzhàngértóngxiào shìqiánwēng  dàorénshījìng wèishù zuò shènwèizhēnshí rénxúnzhúdàorén zhīsuǒwǎng gōngtànyuē  mǒufēizuìzhī dànzhuīsuǒshī kǒngchíshīréněr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满衣血泪¹与尘埃,乱后²还乡亦可哀(āi)
译文: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注释: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¹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²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风雨梨花寒食¹²,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注释:¹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²过:过去了,尽了。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迟乃义著,明人绝句的诗情画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6,第27-28页
2、 木河主编;王金梅选注,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8,第42页

sòngchénxiùcáihuánshāshàngshěng

gāo míngdài 

mǎnxuèlèichénài luànhòuhuánxiāngāi 
fēnghuāhánshíguò jiāfénshàngsū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