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紫既熸熄,汉道炳朱光。真人起白水,《河图》协会昌。
蛙紫既熸熄,汉道炳朱光。真人起白水,《河图》协会昌。
于赫建武世,景烁逮明章。芝醴日翕集,礼乐何焜煌。
于赫建武世,景烁逮明章。芝醴日翕集,礼乐何焜煌。
邈矣跨千载,懿哉冠百王。谁知运期氏,辽辽歌未央。
邈矣跨千载,懿哉冠百王。谁知运期氏,辽辽歌未央。
驱马去国门,哀茂惜余芳。乃悟古人心,故非群所量。
驱马去国门,哀茂惜余芳。乃悟古人心,故非群所量。
云台绘四七,赋颂侈班张。以质赁舂士,不足扬秕糠。
云台绘四七,赋颂侈班张。以质赁舂士,不足扬秕糠。
悲哉璿枢运,河海流汤汤。皇王若梦觉,天地就尨凉。
悲哉璿枢运,河海流汤汤。皇王若梦觉,天地就尨凉。
斯人不可作,慨然我心伤。
斯人不可作,慨然我心伤。
姚范

姚范

(1702—1771)安徽桐城人,字南青,号姜坞,初名兴涑,字已铜。乾隆七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充三礼馆纂修。文章沉邃幽古,学术长于考订,所见多前人所未发。有《援鹑堂诗集》、《援鹑堂文集》、《援鹑堂笔记》。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他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译文:老朋友文与可给一位道长王执中画了一幅墨竹,并对王执中说不要让别人题字,等苏轼回来后,让苏轼在画边作诗。与可死后八年我才回来,见到这幅画,在上面赋诗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斯人¹定何人,游戏²得自在。
译文: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人豪放如此洒脱不羁。
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译文:诗词造诣声名远扬,草书艺术成就高,可与怀素比肩;画竹子也能形神兼备,画出其神韵。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时时出木石,荒怪¹轶象外。
译文:竹子似乎每时每刻都从树木和石头中长出来,荒诞离奇超乎常理之外。
注释:¹荒怪:荒诞离奇。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举世¹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译文:世人都认为此画可作珍宝,但只有我才能真正欣赏期中妙处。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知音古难合,奄(yǎn)¹不少待。
译文:自古知音难寻觅,倏忽之间你等我太长时间。
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gōng)(wěi)¹
译文:谁说咱们生死相隔,即便如此不耽误你我成为知音。

wénzhúbìng--shì

rénwénwèidàoshīwángzhízhōngzuòzhúqiěwèizhízhōng使shǐrénshūdàizizhānláilìngzuòshī

méiniánérshìshǐháicháojiànzhīnǎishǒu

réndìngrényóuzài

shīmíngcǎoshèngjiānzhúsānmèi

shíshíchūshíhuāngguàixiàngwài

shìzhīzhēnzhīshǎnghuìzuì

zhīyīnnányǎnshǎodài

shuíyúnshēngxiāngjiàngōngkuí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yù)¹涧底松²,离离³山上苗
译文: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
注释:¹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²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涧:两山之间。³离离:下垂的样子。⁴山上苗:山上小树。苗:初生的草木。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以彼¹径寸茎(jīng)²,荫(yìn)³百尺条
译文: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注释:¹彼:指山上苗。²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径寸:直径一寸。径:直径。³荫:遮蔽。⁴此:指涧底松。⁵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世胄(zhòu)¹(niè)²高位,英俊沉下僚(liáo)³
译文: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
注释:¹世胄:世家子弟。胄:长子。²彼:履、登。³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zhāo)¹
译文: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注释:¹“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¹²(jiè旧业,七叶³(ěr)汉貂(diāo)
译文: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注释:¹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²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³七叶:七代。⁴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冯公¹岂不伟²,白首不见招³
译文: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注释:¹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²伟:奇。³不见招:不被进用。招:招见。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彼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彼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抱负,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98-399页

yǒngshǐ

zuǒ wèijìn 

jiànsōng shānshàngmiáo 
jìngcùnjīng yìnbǎichǐtiáo 
shìzhòuniègāowèi yīngjùnchénxiàliǎo 
shìshǐ使zhīrán yóuláifēizhāo 
jīnzhāngjièjiù ěrhàndiāo 
fénggōngwěi báishǒujiànzhāo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光物态弄春晖¹,莫²为轻阴³便拟归
译文: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注释:山行:一作“山中”。¹春晖:春光。²莫:不要。³轻阴:阴云。⁴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¹晴明无雨色,入云²深处亦沾衣。
译文: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¹纵使:纵然,即使。²云:指雾气、烟霭。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8-379

shānxíngliú

zhāng tángdài 

shānguāngtàinòngchūnhuī wèiqīngyīnbiàn便guī 
zòngshǐ使qíngmíng yúnshēnchùzhān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日日¹春光²斗日光³,山城斜路杏花香。
译文: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注释:¹日日:意为一天天。²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³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⁴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几时心绪(xù)¹(hún)无事²,得及游丝³百尺长。
译文: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注释:¹心绪:心思,心情。²浑无事:即全无事。浑:犹全。³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日日”状其景况,以“斗”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春”、“日”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日日春光斗日光”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应作一气读。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百丈游丝争绕树”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像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心绪”之多“事”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联系起来。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诗设喻的巧妙。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shāngyǐn tángdài 

chūnguāngdòuguāng shānchéngxiéxìnghuāxiāng 
shíxīnhúnshì yóubǎichǐcháng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黄鸟¹(piān)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译文:杨柳低垂间,黄莺来回往复,春风中送别有人令人无限伤感。
注释:¹黄鸟:黄莺。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¹却忆十年时。
译文:你即将前往千里之外,我心中不禁涌起离情别恨,我们的使情已经历经十载时光的沉淀。
注释:¹论交:论说交谊。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云开汶(wèn)¹孤帆远,路绕梁山²匹马迟³
译文:汶水云开,孤帆远去,梁山的道路曲折,匹马行进缓慢。
注释:¹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²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南,周约十公里。³迟:缓慢。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此地从来可乘兴¹,留君不住益²(qī)³
译文:原本此地可乘兴游赏,然而我难以挽留你,使我更加感受到离愁的凄凉。
注释:¹乘兴:乘着兴致。²益:越发,更加。³凄其:寒冷的样子。这里指情绪凄伤。

  此首七言律诗,首联“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愁”,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一幅明丽的春景图。友人离别,凄楚可知,与知交分离在即,不能共同来享受这良辰美景,内心不能不倍感“悲”愁。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悲愁”,更反衬出内心“愁”怨之深。情寓景,景异情,情景相对,富有艺术魅力。

  三四句“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写友人此别离,将远去“千里”,日后难得相见,由“惊”而“怨”。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来说,与李寀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此次分手,各奔东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伤。这是原因之二。高适在《邯郸少年行》里有:“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的;而他和李寀的交情,经过“十年”的考验,更显得纯洁无瑕,肝胆相照。在此临别之际,更觉珍贵,更值得回“忆”,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悲”伤,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突显出深厚交情和怨别愁怀。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以回顾曲折之妙笔,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

  前四句侧重于临别前的复杂心理描写,三联则转入分别后的形象刻画:“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云开日出,春光格外艳丽,但友人“远”去的一叶“孤帆”却飘然而逝,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绕梁山”而回返。一个“远”字,一个“迟”字,这两个字表象述意,十分精妙。所谓远者:表现了诗人目驰神往,极力眺望友人“孤帆”远去的神态,也曲折传达出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正因为山长水远,见面无由而产生的巨大怅惘和迷茫,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遥远之感。而一个“迟”字,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形象写照。
  
  尾联“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再回应前文,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第一句,先宕开一笔,春光明媚,正可乘其兴致,畅叙情谊。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凄其”。用典而不着痕迹,借其一端发挥出深长的诗意,正是高诗“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三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的本色。

  此诗起句以景衬情,然后以“千里”、“十年”补足“悲”伤之由。继而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最后再正面点出“凄其”之情。格调舒缓,语言流畅自然,使一腔“悲”“怨”之情如潺潺细流,曲折蜿蜒而出,凄楚缠绵,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适诗中确为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狡 光生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194页

dōngpíngbiéqiánwèixiàncàishào

gāoshì tángdài 

huángniǎopiānpiānyángliǔchuí chūnfēngsòngshǐ使rénbēi 
yuànbiéjīngqiānwài lùnjiāoquèshíniánshí 
yúnkāiwènshuǐfānyuǎn ràoliángshānchí 
cóngláichéngxìng liújūnz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